臺灣地區選舉

2021-02-15 國際戰略專家

臺灣公職人員選舉是從1947年國民黨政府「憲法」公布實施後開始辦理,歷經遷臺、「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總統」直選等多項變革。

依據臺當局「憲法」規定,公職人員選舉悉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方法行之。

1基本介紹

辦理選舉、罷免有兩項基本「法典」,一是「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專為辦理「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事務所制定;二是「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適用於「中央」、地方各種公職人員選舉、罷免。

2種類及任期

目前臺灣地區選舉共有9種,任期均為4年,分述如下:

一、「總統」、「副總統」:任期4年。

二、「立法委員」:應選名額113人,連選得連任,於每屆任滿前3個月內,依下列規定選出:

(一)直轄市、縣市73人。每縣市至少1人。

(二)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3人。

(三)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共34人。

前項第一款依各直轄市、縣市人口比例分配,並按應選名額劃分同額選舉區選出之。第三款依政黨名單投票選舉之,由獲得百分之五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之,各政黨當選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三、地方公職人員:「直轄市議會議員、縣(巿)議會議員、鄉(鎮、巿)民代表會代表、「直轄市」市長、縣(巿)長、鄉(鎮、巿)長、村、裡長。任期均為4年。

3基本程序

發布選舉公告

2014年「九合一」選舉後藍綠分布圖「總統」、「副總統」選舉,於任期屆滿一百二十日前,其它公職人員選舉於四十日前,由「選舉委員會」發布選舉公告,載明選舉種類、選舉區、投票日期、投票起、止時間、競選經費最高金額。「總統」、「副總統」選舉公告並載明得推薦「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之政黨及受理申請為被聯署人之起止日期、時間、地點。

受理候選人登記

「選舉委員會」受理候選人登記於前三天發布候選人登記公告,公告中載明候選人申請登記起、止日期、時間及地點、應具備之表件及份數、領取書表時間、地點以及應繳納保證金數額。發布候選人登記公告三日起,「選舉委員會」開始受理候選人登記。受理登記期間,「總統」、「副總統」選舉不得少於七日;其它各種公職人員選,不得少於五日;鄉(鎮、巿)民代表、鄉(鎮、巿)長、村、裡長選舉,則不得少於三日。

審定候選人資格

受理候選人登記後,「選舉委員會」除就候選人繳交之資料證件,審查該候選人之積極資格外,並向有關機關查證其消極資格,據以審定候選人之資格。

辦理候選人抽籤決定號次

經審定合格之候選人,由「選舉委員會」於候選人名單公告三日前辦理公開抽籤,決定其姓名號次。

選舉人名冊公告閱覽

投票日十五日前,於各鄉(鎮、市、區)公所公開陳列選舉人名冊,為期三日,供民眾閱覽。選舉人發現名冊有錯漏情形,得申請更正。選舉人名冊經公告更正後確定,於投票日三日前公告選舉人人數。

公告候選人名單

競選活動開始前一日,由「選舉委員會」公告經審定合格之候選人名單外,並公告競選活動期間之起、止日期及每日競選活動之起止時間。

競選活動

(一)候選人競選活動期間,以投票日前一日向前推算為:

1. 「總統」、「副總統」選舉二十八天。

2. 「 直轄巿」市長選舉十五天。

3. 「立法委員」、「直轄市」議員、縣(巿)議員、縣(市)長、鄉(鎮、巿)長選舉十天。

4. 鄉(鎮、巿)民代表、村、裡長選舉五天。

(二)每日競選活動起、止時間:自上午七時起,至下午十時止。

(三)競選活動期間,候選人可在其選舉區內設立競選辦事處,印發文字、圖畫宣傳品從事競選活動。宣傳品應親自籤名以示負責,除競選辦事處及宣傳車外,不得張貼,以維巿容觀瞻及環境整潔。候選人並得依集會遊行法等有關法規進行各項選舉宣傳活動。

分送選舉公報及投票通知單

投票日二日前,將選舉公報及投票通知單分送選舉區各戶。

投票、開票

各種公職人員選舉之投票日,除部分補選為星期日外,均定在星期六,當天放假,以便選舉人有充分時間前往投票。投票時間,自當日上午八起,至下午四時止。

投票所投票完後,立即改為開票所,原地進行開票工作。開票時,採公開方式,逐張唱名開票,並開放民眾參觀。

開票完畢後,開票所主任管理員與主任監察員立即以書面宣布開票結果,除要把開票結果報告表張貼在投開票所門口外,同時應將同一內容之投開票報告表副本當場籤名後,交付推薦候選人之政黨,及非經政黨推薦候選人所指派之人員。直轄巿、縣(巿)選舉委員會於當選人名單公告後十日內,應將各候選人在每一投票所得票數,列表寄送各候選人。

各開票所完成統計後,立即將投開票結果送達鄉(鎮、巿、區)選務作中心匯計,傳送直轄巿、縣(巿)選舉委員會,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總統」、「副總統」及「中央」公職人員選舉,設「中央」計票中心,由「直轄巿」、縣(巿)選舉委員會,將投開票結果,透過計算機聯機,傳送「中央」計票中心統計。並由電視臺、廣播電臺於現場實況轉播,向民眾報導。「中央」計票中心同時並以網際網路、圖文電視,提供各大眾傳播媒體、政黨、候選人隨時查詢最新開票統計進行情形。

公告當選人名單

投票日後七日內,由「選舉委員會」依審定選舉結果公告當選人名單。

發給當選證書

各種公職人員選舉當選人之當選證書,由各「選舉委員會」製作,發給當選人。

4選舉特色

依職權編造選舉人名冊

各種公職人員選舉,除在外國之臺灣地區人民申請返臺行使「總統」、「副總統」選舉權,須依登記辦法申請登記編入選舉人名冊外,其它公職人員選舉人名冊,悉由戶政機關依戶籍登記資料編造之。選舉人不必提出申請。凡臺灣地區人民年滿二十歲,在各該選舉區繼續居住四個月以上,未受禁治產宣告之情事者,統由戶政機關於投票日前二十日編入選舉人名冊。

自由登記參選的權利

(一)「總統」、「副總統」選舉,候選人應聯名同組登記。由政黨推薦者,持推薦書自行登記;非政黨推薦者,先行徵求公民聯署,經獲得法定聯署人人數,持取得之《完成聯署證明書》自行登記。

(二)「中央」、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候選人,其中採政黨比例方式選出之不分區、僑居外國 「國民」「立法委員」候選人,由政黨申請登記,其它「中央」、地方各種公職人員候選人,不論參加競選者屬何政黨或有無黨籍,悉以個人身分自由登記,人人均有平等參加競選機會。

公費選舉

(一)辦理公辦政見發表會:「選舉委員會」辦理各種選舉政見發表會,供候選人自由參加,其中於「總統」、「副總統」選舉、「直轄巿」市長選舉時,應通過電視辦理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其餘縣市議員以上選舉,則視情況得透過有線電視辦理。

(二)辦理政黨電視競選宣傳:「立法委員」選舉推薦達一定數額候選人之政黨,可以自行製作宣傳影片,由「中央選舉委員」會於電視臺播出。

(三)印發選舉公報:選舉公報由選舉委員會印製,載明候選人政見、個人資料、投票所設置地點,以及選舉投票有關規定,分送選舉區內每一戶選民,讓選民認識各候選人,作為投票參考。

(四)補助競選費用:候選人得票數到達各該選區當選票數一定數額者,每票補助新臺幣三十元。政黨在「立法委員」不分區、僑居外國 「國民」選舉,得票率達百分之五以上者,即於該屆「立法委員」任期每年補貼該政黨競選費用,每票新臺幣五十元。

(五)稅賦優惠:個人或營利事業對政黨、候選人之捐助及候選人競選經費之支出,於一定額度內均可享有稅賦之優惠。

少數族群及婦女的保障

為了確保少數族群與婦女的參政權,各級民意代表選舉,都訂有保障原住民及女性候選人最低當選名額的規定。其中「立法委員」選舉原住民保障名額為八名,第七屆起改為六名;每一「直轄市」或縣(市)各政黨當選名額在五至十人,應有婦女保障名額一人。

投開票監察制度

投票所監察員依下列方式推薦,實地監察投開票所作業的進行。

(一)「總統」「副總統」選舉,每一投票所,由各組候選人各自推薦一人。

(二)「立法委員」、「直轄市」市長及縣(市)長選舉,由推薦候選人且其最近一次不分區及僑居外國 「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達百分之五以上之政黨,每一投票所推薦一人。

(三)其它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由候選人就所需人數平均推薦,但經政黨推薦之候選人,由政黨統籌推薦。每一投開票所監察員不得全屬同一政黨推薦。

5選舉回顧

2014臺灣「九合一選舉

2014年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名為2014年九合一選舉,於2014年11月舉行,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之直轄市(6都)選出新一屆的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並選出新一屆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以及山地原住民區長、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此次選舉與往常不同之處,是將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選舉與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合併舉行,以減少選務經費,降低社會成本。

2014年11月29日,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進行投票、開票,選出6名「直轄市」市長,16名縣市長,375名「直轄市」議員,532名縣市議員,198名鄉鎮市長等。據臺灣中選會統計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籍參選人獲得6席,民進黨籍參選人獲得13席,另有3席為無黨籍人士當選。國民黨方面29日晚間承認遭遇極大挫折,表示將儘快提改革方案。

2012年臺灣「總統」選舉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每四年進行一次,2012年的參選人分別是國民黨馬英九、民進黨蔡英文、親民黨的宋楚瑜。

2012年臺灣「總統」選舉於北京時間1月14日晚落幕。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的得票數已經超過有效票數的一半,他在選舉中擊敗了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與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成功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

2010年臺灣「直轄市」公職人員選舉

2010年中國臺灣「直轄市」公職人員選舉(又稱2010年五都選舉),於2010年11月27日舉行,由目前中國臺灣五個原有或新成立的「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選出新一屆的市長、市議員及裡長。國民黨佔北3都,民進黨佔南2都。

2009年臺灣「三合一」選舉

2009年中國臺灣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通常稱為2009年「三合一」選舉,於2009年12月5日舉行,由臺灣省(但不包含「直轄市」臺北市與高雄市及於2010年脫離該省改制直轄市之臺北縣、臺中縣市、臺南縣市和與高雄市合併改制之高雄縣)及福建省之金門縣及連江縣(馬祖)選出新一屆的縣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

2008年臺灣「總統」選舉

2008年3月22日臺灣第四次直接「總統」選舉舉行,由民進黨的謝長廷與蘇貞昌以不到221萬4065票的差距,敗給國民黨的馬英九與蕭萬長當選。同年5月20日馬英九與蕭萬長宣誓就任。

2008年臺灣「立委」選舉

臺灣地區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1月12日舉行。在總共113個「立委」席次中,中國國民黨獲得81席,民進黨獲得27席,其他政黨及無黨籍人士獲得5席。與本次選舉同時舉行的「反貪腐公投」和「討黨產公投」因投票人數未達總投票權人數的一半,兩項公投無效。當晚,陳水扁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

2006年臺北、高雄市長選舉

國民黨參選人郝龍斌692085票,民進黨參選人謝長廷525869票。郝龍斌領先謝長廷15萬餘票,大勝對手,當選臺北市長。民進黨參選人陳菊379417票,國民黨參選人黃俊英378303票。陳菊險勝黃俊英1114票,當選高雄市長。

2005年臺灣「三合一」選舉

2005年12月3日舉行了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三合一」選舉),選出島內第十五屆縣長、市長、各鄉鎮市長,以及各縣、各省轄市的第十六屆縣市議員的選舉。

2004年「總統」選舉

2004年3月20日臺灣第三次直接「總統」選舉舉行,由尋求連任的陳水扁與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弱多數,勝出國親連戰與宋楚瑜聯盟當選。同年5月20日陳水扁與呂秀蓮宣誓就任。

2004年「立委」選舉

2004年12月11日,臺灣舉行第6屆「立委」選舉,由臺、澎、金、馬居民及海外僑民共同選出。在全部225席中,從政黨聯盟來看,泛藍陣營獲114席,佔總席次255席的50.67%;泛綠陣營獲101席,佔總席次44.89%;其他黨派獲10席,佔總席次4.44%;其中民進黨獲得89席,國民黨79席,親民黨34席,「臺聯黨」12席,無黨團結聯盟6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4席,新黨1席。

2002年臺北市、高雄市市長市議員選舉

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以壓倒性優勢獲選連任臺北市長,而民進黨高雄市長謝長廷也順利獲選連任。而在市議員選舉方面,國民黨的泛藍陣營在臺北市大獲全勝,而高雄市則是民進黨的泛綠陣營的天下,因此仍然保持著泛藍泛綠南北鼎立的政治格局。

2001年「立委」、縣市長選舉

親李登輝人士組成"臺灣團結聯盟",鼓吹發展具有本土化的臺灣特色,成為民進黨之外,另一「臺獨」色彩濃厚的政黨。國民黨撤銷李登輝黨籍。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商討「泛藍軍」合作的可能性。12月1日舉行民進黨執政後首次「立法委員」和縣市長選舉,政治勢力重整,「立法院」中民進黨躍居第一大黨,國民黨地位大幅滑落,親民黨崛起,但「三黨皆不過半」。

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

3月18日舉行第二次直接「總統」選舉,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總統」,結束國民黨50多年的執政地位。同年5月20日陳水扁、呂秀蓮宣誓就職。失去執政權的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辭去主席職位。以36.84%得票率落敗的宋楚瑜組織親民黨,結合成第三股政治勢力。

1999年為「總統」選戰鋪路

國民黨李登輝準備交棒,"連宋配"(連戰、宋楚瑜)合作不成,國民黨確定推出"連蕭配"(連戰、蕭萬長),宋楚瑜確定參選,國民黨開除宋黨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宣布脫黨參選、非新黨黨員李敖代表新黨參選。

1998年直轄市市長選舉

第二屆直轄市市長選舉和「立法委員」選舉。臺北市市長選舉,由前「法務部部長」馬英九代表國民黨,擊敗現任市長陳水扁。高雄市市長選舉,現任市長國民黨吳敦義敗北,民進黨謝長廷當選。「立法院」由國民黨取得過半數席位,民進黨仍然是最大反對黨。

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過半

舉行縣、市長選舉,23個縣、市當中,民進黨獲得12個縣、市長席位,首次超出國民黨掌握的縣、市數量,開啟"地方包圍中央"的政治局勢。國民黨政府開始進行"精省"(精簡省政府),停辦省議員與省長選舉。當時的臺灣省長宋楚瑜與國民黨中央發生嚴重歧見。

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

臺灣首次直接選舉「總統」,現任正、副「總統」李登輝與連戰代表國民黨,以54%的選票獲勝當選。

1995年國民黨「立院」佔多數

舉行「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

1994年省、市長直選

直接選舉臺灣省省長、「直轄市」(臺北、高雄)市長,同年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直接選舉「總統」。此後不再經由國民大會投票產生「總統」。省長選舉方面,國民黨宋楚瑜當選首任民選省長。臺北市市長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當選,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臺北市首次由反對黨擔任市長。高雄市市長選舉,國民黨吳敦義當選。

1992年改選「立委」

全面改選「立法委員」。

1991年改選「國大」

全面改選「國大」代表,在1949年大陸地區選出之「國大」代表全部退職。

1989年民進黨成立

依據新通過的"人民團體法",由國民黨外人士組成的民進黨取得合法地位,成為正式反對黨。

1988年蔣經國去世

元月,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

1987年解除戒嚴

臺灣地區解除戒嚴。

1977年黨外活動組織化

臺灣在進行地方選舉時,爆發"中壢事件"(許信良脫離國民黨,以黨外身份參選桃園縣長,開票時由於民眾懷疑選舉不公,因而出現嚴重暴力衝突),此後國民黨外人士活動逐漸組織化。許信良當選桃園縣縣長。

1972年增額選舉

開始選舉大陸地區以外的增額「國大」代表與增額「立法委員」(補足1949年之前大陸地區選出民意代表之外的「國會」空餘席位)。

1950年地方自治

開始地方自治,定期辦理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包括縣、市長、村、裡長等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1949年動員戡亂時期

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宣布臺灣、澎湖、金門以及馬祖地區戒嚴,開始"動員戡亂時期"。

6政權結構

 「中央政府」

「總統府」

「總統」、「副總統」任期4年。「總統」為臺灣地區「元首」,對外代表臺灣地區,統率全臺陸海空軍,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宣布戒嚴、任免文武官員、授與榮典、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以及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媾和之權。「總統」依據「憲法」行使職權,設「總統府」,置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2人,另有資政、「國策顧問」及戰略顧問,對「國家大計及戰略」、「國防」等事項,向「總統」提供意見,並備諮詢。

「行政院」

為臺灣地區最高行政機關,置院長1人,由「總統」任命;副院長1人,兼任部會首長之政務委員10人,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7人,均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共同組成「行政院」會議,以院長為領導,議決重大施政方針及向「立法院」提出法律、預算、戒嚴、大赦、宣戰、媾和、條約等案。

「立法院」

為臺灣地區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立法委員」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對「總統」、「副總統」犯內亂外患罪提彈劾案及對「監察院」審計部審計長的任命行使同意權,並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它重要事項的職權。「立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立法委員」自第7屆(2008年)起由225人減為113人,任期4年。有向「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並可以決議或複議「行政院」重要政策。

「司法院」

為臺灣地區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權、審判權、懲戒權、司法行政權。「司法院」置大法官15人,並以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大法官以會議方式行使解釋「憲法」及統一解釋「法律」、命令的職權,並組成「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之彈劾及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憲法」規定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獨立行使職權,並為終身職。「司法院」設各級法院、行政法院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考試院」

為臺灣地區最高考試機關,置院長、副院長各1人,考試委員若干人,均為特任,任期為6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考試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考試院」之職掌,依「憲法」增修條文第6條規定為:1. 考試。2. 公務人員之銓敘、保障、撫恤、退休。3. 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俸、升遷、褒獎之「法制」事項。「考試院」下設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院」

為臺灣地區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置監察委員29人,並以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監察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監察院設審計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審計長應於「行政院」提出決算後3個月內,「依法」完成審核,並提出審核報告於「立法院」。「監察院」為行使審計權,設審計部。

地方政府

自1950年4月訂定「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及1967年、1979年分別訂頒「臺北市、高雄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並成立地方自治機關及選舉體系。為貫徹地方制度「法治化」,1994年又制定完成「省縣自治法」及「直轄市自治法」,建立地方自治的「法制」體系,臺灣省省長、臺北市市長、高雄市市長於1994年底首次由民選產生,1998年精省。1999年制定「地方制度法」,整體規範地方制度基本「法律」。

 

相關焦點

  • 崔天凱:臺灣地區的選舉是中國臺灣省的地方選舉
    12月27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薇觀世界」主持人田薇連線採訪,就臺灣問題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回答了主持人的提問。主持人田薇:明年臺灣地區選舉會否導致中美關係中的涉臺因素進一步突出?中方是否做好了應對準備?崔天凱大使說,必須明確,臺灣地區的選舉是中國臺灣省的地方選舉。
  • 新聞背景:臺灣地區歷年選舉回顧
    2009年臺灣「三合一」選舉  臺灣地區17個縣市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三合一」選舉於2009年12月5日舉行。「立委」選舉   臺灣地區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1月12日舉行。直到選舉前兩天,島內的各種民意調查仍顯示,國親聯盟「連宋配」贏的可能性仍然大於「陳呂配」5個百分點以上。結果,原本並無優勢可言的陳水扁和呂秀蓮,在遭受槍擊的第二日選舉時,以不到3萬票的微弱差距領先連宋,贏得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而「319槍擊案」也因而被視為嚴重影響此次「大選」結果。「319槍擊案」由於時值敏感時期,震驚島內外,並被疑為政治陰謀。
  • 一圖看懂2020臺灣地區選舉
    歷經一年的宣傳造勢,臺灣地區「四年一度」的選舉大戲將於1月11日上午8點正式上演,預計於當晚10點完成計票。 此次「大選」將從這三人中選出臺灣地區下一任領導人。投票選民多達1930萬人,40歲—49歲年齡層人數最多,有約374萬人;今年的「首投族」(須年滿20歲)約有118萬人。日前藍綠兩大陣營都將目光鎖定青年族群選票,呼籲這些年輕人返鄉投票。
  •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公布:蔡英文當選
    原標題: 臺灣地區選舉:蔡英文當選  截止18點30分,臺灣2016大選開票過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大幅領先朱立倫300萬票,當選臺灣地區新領導人已成定局,國民黨總部現場主持人已承認失敗。民進黨時隔8年再次上臺,蔡英文也成了臺灣地區首位女性領導人。
  • 資料:臺灣地區選舉簡介
    前言臺灣公職人員選舉是從1947年國民黨政府「憲法」公布實施後開始辦理,歷經遷臺、「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總統」直選等多項變革,建立今天的選舉制度。依據臺當局「憲法」規定,公職人員選舉悉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方法行之。辦理選舉、罷免有兩項基本「法典」,一是「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專為辦理「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事務所制定;二是「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適用於「中央」、地方各種公職人員選舉、罷免。
  •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公布 蔡英文獲勝
    (臺灣「中央社」資料圖)  民進黨籍參選人:蔡英文 陳建仁  蔡英文,1956年8月31日出生,臺灣屏東縣人,客家人。1978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80年獲康奈爾大學法學碩士,1984年獲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學位。現任民進黨主席,曾任臺灣行政機構副負責人、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主委等職。2012年蔡英文曾代表民進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輸給當時國民黨參選人馬英九。
  • 寮國外交部就臺灣地區選舉結果發表聲明
    寮國外交部就臺灣地區選舉結果發表聲明 2020-01-16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柯文哲是現階段臺灣地區最強選舉戰神?臺灣網友有話說
    柯文哲是現階段臺灣地區最強選舉戰神?臺灣網友有話說2014年柯文哲以無黨籍人士參選臺北市長就擊敗了連勝文,四年後在臺北市長選舉當中險勝國民黨籍候選人丁守中獲得連任。曾有網友討論柯文哲是否為現階段最強選舉戰神,人們的說法不一。
  •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揭曉
    新華社臺北1月11日消息,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11日下午4時結束。當晚出爐的計票結果顯示,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得票817萬餘張,得票率為57.1%。
  •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日期敲定 與民代選舉同日
    海外網3月19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臺灣地區選務機構19日召開委員會議,敲定第15任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選舉投票日期為2020年1月11日,與第10屆民意代表選舉同日舉行。2012、2016兩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都是綁「立委」選舉舉行,先前兩次選舉的投票日分別是2012年1月14日及2016年1月16日,都是星期六。
  • 臺灣地區第七屆「立委」選舉開始投票(組圖)
    專題:2008年臺灣地區第七屆「立委」選舉核心提示:臺灣地區第七屆「立委」選舉投票已經於8時拉開帷幕。預計下午4點結束,晚間10時30分可宣布最後選舉結果。點擊看詳文新華網臺北1月12日電(記者張勇 賀偉)臺灣地區第七屆「立委」選舉於12日上午8時起開始投票。當天上午全臺各地天氣良好,投票工作大體平順。 不少民眾為了返回戶籍地完成投票,當天還需要長途跋涉。如記者的兩位友人當天上午就分別由臺北返回桃園和高雄投票。
  • 聚焦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為何大敗?
    《新聞1+1》2016年1月18日完成臺本  ——臺灣選舉,國民黨為何大敗?  (節目導視)  解說: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出爐,蔡英文得票數不僅領先朱立倫近300萬,而且還超過朱立倫與宋楚瑜的總和。  朱立倫:  朱立倫讓大家失望了,我們失敗了。
  •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立委」選舉確定合併
    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去年11月29日赴投開票所投票。(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選舉確定合併!「中選會主委」劉義周12日中午邀集「中選會委員」召開會議,會中支持、反對合併意見皆有,但會議採取「共識決」,最終仍拍板下屆領導人、「立委」選舉合併舉行,投票日期則未定。據了解,節省社會成本是主要原因。
  • 臺「中選會」: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選舉人數1931萬
    原標題:臺「中選會」:臺灣地區領導人副領導人選舉人數1931萬中新網1月8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及「立委」選舉11日投票,臺灣「中選會」7日指,這次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選舉人人數為19311105人,不分區「立委」選舉人人數為
  • 臺灣地區選舉結果揭曉 蔡英文勝出
    臺灣地區選舉結果揭曉 蔡英文勝出 短視頻 2016年01月17日 03:33 記者:徐和謙 編導:仇一
  • 臺灣地區2020選舉 韓國瑜落敗 蔡英文獲連任
    原標題:臺2020選舉韓國瑜落敗蔡英文獲連任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機構選舉今(11)日投開票,蔡英文一路領先,當選下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臺灣2020選舉下午4時結束投票,開票作業隨即展開,蔡英文一路領先,並在16:45率先突破100萬票,此後蔡英文與韓國瑜的差距逐漸拉大,晚間8:43左右,韓國瑜在落後蔡英文二百多萬票的情況下,由李佳芬、韓冰陪同上臺發表敗選感言
  • 「大陸幹預」臺灣地區2020選舉?國臺辦回應
    國臺辦24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就近期臺灣地區2020選舉、蔡英文「臺獨」言論、兩岸交流情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等多個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馬曉光表示,大陸歷來不介入臺灣地區選舉,民進黨當局不斷阻撓、限縮兩岸同胞的交流和往來,壓制呼籲兩岸統一的聲音,升高兩岸對立,暴露了其牟取一黨之私和謀求「臺獨」的真實面目。
  •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兩項選舉今舉行
    【環球網綜合報導】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和立法機構第九屆民意代表選舉於今天(1月16日)舉行。臺灣地區下一屆正、副領導人及第九屆民意代表選舉今天同時進行投票、開票計票。投票時間為今日8時至16時,現已結束。今日16時進行開票計票。全臺灣設置15582個投開票所。按照往屆慣例,如無特殊情況,選舉結果預計今晚揭曉。
  • 臺灣新民調結果出爐,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他的呼聲最強!
    在去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中,韓國瑜的實力雖然非常的猛,但是最後依然抵不過蔡英文的空手套白狼,在青年人的選票當中有著很大的劣勢,最後以260多萬票的劣勢成功落選。而在這一次的選舉結束之後,許多的人也把目光放在了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中,許多人在關注在下一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潛在人選。而對於這個問題民進黨的議員鍾小平表示,曾經桃園市議員吳浩寧就有跟他透露過,目前在2024年潛在人選當中,呼聲最高的是新北市長朱立倫,支持率甚至達到了36%。
  • 2020臺灣地區2項選舉開始投票 韓國瑜蔡英文等亮相
    (原標題:2020臺灣地區兩項選舉開始投票 韓國瑜蔡英文等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