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漢語大詞典》「籀」釋義辨證

2021-02-19 漢字學微刊

*本文曾於2019年10月在重慶西南大學參加「第十二屆全國語文辭書學術研討會」時報告交流,感謝與會專家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和建議。

提  要  《漢語大詞典》「籀」字前兩個義項釋義不明或不確,需進一步辨析修訂。義項一釋為「讀書」,該「讀」並非「閱讀、誦讀」義,而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言之「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相應「籀」的本義乃是「抽繹得其恉」。「讀書」古今義別,易致誤解,不宜徑採。義項二「通『抽』,抽取;引出」,釋語用「通」,解為通假關係,不當。段注已明「籀」字「從竹㨨聲,此形聲包會意」,其與「㨨(抽)」有義源關聯,故在「抽取」義上相通,二字當為同源字。此外,義項二「引出」義對應的「內籀」「外籀」書證,其中「籀」的用法特殊,宜增加一個義項。

關鍵詞  漢語大詞典  籀  說文解字注  修訂

《漢語大詞典》「籀」共列三個義項,分別是「讀書」「通『抽』。抽取;引出」「漢字的一種字體。一名大篆」。前兩個義項釋義存在語義不明、義項摻雜的問題,需作進一步修訂。這裡主要有兩個問題:其一是釋義「讀書」的歧義問題;其二是「籀」與「抽」的關係問題,即「通」這一釋語是否合適。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能更準確地揭示「籀」的本義,更準確地解讀相關書證。在這一過程中,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相關內容值得重視與利用。

1.釋語「讀書」的來源及辨義

《漢語大詞典》「籀」字第一個義項為「讀書」,並引文如下:

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段玉裁註:「《竹部》曰:『籀,讀書也。』《毛詩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抽即籀,籀讀二文為轉注。」

可見,釋義「讀書」採自《說文解字·竹部》:「籀,讀書也。」徑採該釋義,可能並不妥當,因為該「讀書」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意思有所不同。

《漢語大詞典》收「讀書」詞條,第一義項為「閱讀書籍;誦讀書籍」,這也是今天「讀書」最為常見的意思。那麼,「籀」的第一義項就是這通常之義的「讀書」,還是別有其他意義?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其加以辨析,並嘗試給出更為準確易解的釋義。

《說文解字·言部》「讀」字各本釋作「誦書也」,段玉裁改為「讀,籀書也」,認為「籀,各本作誦,此淺人改也」。他根據《竹部》「籀,讀書也」,認為:「讀與籀疊韻而互訓,《庸風》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蓋籀、抽古通用。《史記》『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字亦作,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是之謂讀。」此處明確「讀」的釋義是「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可見並非一般的「閱讀書籍」。

段玉裁在「讀」字條下繼續分析了「讀」的多種釋義,即:

大史公作《史記》,曰:「餘讀高祖侯功臣……」,皆謂繹其事以作表也。漢儒注經,斷其章句為讀。……擬其音曰讀,凡言「讀如」「讀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釋其義曰讀,凡言「讀為」「讀曰」「當為」皆是也。人所誦習曰讀,如《禮記注》雲「周田觀文王之德,博士讀為厥亂勸寧王之德」是也。諷誦亦為讀,如《禮》言「讀賵」「讀書」、《左傳》「公讀其書」皆是也。諷誦亦可雲讀,而讀之義不止於諷誦。諷誦止得其文辭,讀乃得其義蘊。

據此,「讀」的釋義及用法可歸納為如下幾種:①「繹其事」,如《史記》中「餘讀高祖侯功臣」等句中的「讀」;②「斷章句」,該義以dòu音相別;③「擬其音」,即注音,如古書註解術語「讀如」「讀若」;④「易其字以釋其義」,即註解通假字,如古書註解術語「讀為」「讀曰」;⑤誦習,誦讀習得;⑥諷誦,宣讀,閱讀。其中②至④用於漢儒注經。

段玉裁從「讀」「籀」疊韻互訓入手,由「籀」(抽、)義說明「讀」本義當是「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由歸納「讀」的不同用法,說明釋為「誦也」是不正確的,「諷誦亦可雲讀,而讀之義不止於諷誦」,即「誦」僅僅是「讀」的用法之一。更進一步指明「諷誦止得其文辭,讀乃得其義蘊」,即經由文辭而進一步抽繹得其義才是「讀」。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竹部》「籀,讀書也」條注文中有如下解說:

《毛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抽」皆「籀」之假借。籀者,抽也。讀者,續也,抽引其緒相續而不窮也。

這裡,段注提到「讀者,續也,抽引其緒相續而不窮也」,從字源上,將「讀」與「續」關聯起來,通過「抽引其緒相續而不窮也」,揭示「讀」本義為「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儘管有學者堅持「讀」的本義應該是「念讀文字材料」,認為許慎釋為「誦」是正確的,「段玉裁的改訂未免武斷,恐不可從」(楊琳,2012:78-79)。但段注對「讀」的闡釋仍值得重視,如錢基博(2013:194)詁釋「讀經」二字,即採段注,得出結論:「所謂『讀經』雲者:意原不在章句記誦之末;而在籀繹大義也。」《王力古漢語字典》「籀」第一個義項為「抽繹,解釋」,正是引用了段注「讀者,續也。抽引其緒相續而不窮也」,正確解讀了《說文》「籀,讀書也」中「讀」的特殊語義。

《說文解字》:「籀,讀書也。」段註:「讀,籀書也。」如上所析,我們贊同「讀書」之「讀」乃「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之義,而非「閱讀、誦讀」等現代漢語中最為常見之義。基於這樣的語義差異,《漢語大詞典》徑採《說文》「讀書」的釋義並不合適,極可能給查閱者帶來誤解。《中華字海》「籀」條,義項一為「誦讀」,引《說文解字》「籀,讀書也」,很可能是誤解了此處「讀書」語義,以為即「誦讀」,未明「讀」之殊義,也就未能揭示「籀」之本義。相比之下,《王力古漢語字典》「籀」釋義值得重視。

2.「籀」字源解析

《說文解字》:「籀,讀書也。從竹㨨聲。」段玉裁註:「此形聲包會意。」乃明確「籀」是會意兼形聲字,其中「㨨」即「抽」之異體,從字形上看,「籀」表示從竹簡記錄的文字中抽繹出經義。在「籀」字條下,段注提到《說文解字·敘》「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句:

「試」字句絕,「諷」「籀」連文,謂諷誦而抽繹之,滿九千字,皆得六書之恉,乃得為吏也,此「籀」字之本義,經傳尟用。周宣王時,大史以為名,因以名所箸大篆曰「籀文」,迄今學者絕少知其本義者。

段註明確指出「籀」字本義是「抽繹得其恉」,該義在經傳中少見,同時也明確了周宣王時太史籀用該字作為名,於是太史籀所著大篆就稱為「籀文」。結合段注此處所指出的「籀」之本義以及上文對「讀書」之義的辨析,《漢語大詞典》「籀」第一義項「讀書」可修訂為「抽繹推演而發揮其義」,如此不僅揭示了「籀」的本義,更避免了古今異義導致的理解偏差,從而便於對書證「諷籀書九千字」有更為直接、準確的理解。

在「籀,讀書也」條下,段玉裁注為「抽皆籀之假借。籀者,抽也」「亦假字為之」「亦借繇字為之」等,用的釋語是「假借」「假」「借」,似與義不相通但據音借用的通假相關聯。雖謂「抽皆籀之假借」,但由段註解「籀」為「形聲包會意」可知,此「假借」並非通假。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敘》「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下註:

《毛詩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抽即籀,籀讀二文為轉注。《尚書》:「克由繹之。」由繹即籀繹也。《史記》云:「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如淳云:「抽徹舊書故事而次述之。亦即籀字也。……凡古卜筮抽繹卦爻本義而為辭者,因以籀名之。今《左傳》作「繇」。

段注所謂「轉注」即「籀」「讀」二字互訓。此處注文提到「抽即籀」,其引用的《詩經·鄘風·牆有茨》毛傳釋「讀」為「抽也」,而《方言》中正有「抽,讀也」,段注認為兩處「抽」即為「籀」,如此,與其認為《說文解字》「籀」「讀」兩字「疊韻而互訓」一致。又引《尚書》,認為「由繹即籀繹」,則謂「由即籀」;又引《史記》,指出「亦即籀字」;又引《左傳》,說明「籀」亦作「繇」。可見段注認為「籀」與「抽」「由」「」「繇」諸字皆通用。段玉裁在「讀,籀書也」條下注「蓋籀、抽古通用」「字亦作」,此二處用釋語「即」「通用」「字亦作」等,表明「籀」與「抽」「由」「」諸字義同。《說文解字·手部》釋「㨨(抽)」為「引也」,《漢語大詞典》釋「」為「抽引;理出絲縷的頭緒」,引李善注《文選·宋玉〈高唐賦〉》「大弦而雅聲流,冽風過而增悲哀」之「」為「引也」。「籀」「抽」「」諸字共有「引」義,或與「由」的「經由、通過」義相關。

王力(1982:1):「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不少地方講某字和某字相通,或某字與某字實同一字。……其實都是同源字。」又指出:「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王力,1982:3)「籀」上古定母幽韻,「抽」「」上古透母幽韻,「由」上古喻母幽部,韻母相同,聲母定透為旁紐、定喻為準旁紐、透喻為準旁紐,故諸字音近,又義同,符合同源字定義。

由上可見段注「抽皆籀之假借」「(籀)亦假字為之」中,所謂「假借」「假」乃是借用了同源字字形,與義不相關僅通過音同或音近借用字形的「假借」或「通假」不同。不過,段注「亦借繇字為之」中「借」本質或與前面所說「假借」「假」不同。「繇」字形上與「籀」「抽」「由」「」諸「由」系字不同,其與「籀」通用,大概主要是音近通假之用,「繇」上古喻母宵韻,定喻準旁紐,幽宵旁轉,二字音近,而義無相關。

《漢語大詞典》「凡例」中說明「通假義用『通X』表示」,「籀」第二義項為「通『抽』,抽取,引出」,使用「通」表示在「抽取,引出」義上,「籀」是通假字,本字為「抽」,上述分析表明這樣的理解並不準確,「籀」與「抽」並非通假字與本字之關係,建議修訂不再用「通」這一釋語。

《漢語大字典》「籀」義項設立與《漢語大詞典》相似,第二個義項所舉書證相同,但《漢語大字典》釋為「抽取,抽繹」;《王力古漢語字典》「籀」第二個義項為「抽取」。這兩部字典未將「抽取」看作「籀」的通假義,可為《漢語大詞典》「籀」第二義項釋義修訂提供參考。

3.「籀」書證解讀與歸類問題

《漢語大詞典》第一義項「讀書」共舉三例書證,如下:

(1)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漢·許慎《說文解字·敘》)

(2)日星河海之行,帝王、妃後、臣宰、農工、徒隸之法,無不籀也。(清·龔自珍《知

歸子贊》)

(3)重籀《論語》諸書,臩然若有悟者。(章炳麟《檢論·訂孔下》)

例(1)引用了段玉裁對該句注釋的部分內容,但遺漏了段注中真正道明「籀」本義的內容,所引內容不能為查閱者解惑。段玉裁在「籀、讀二文為轉注」之後,還有進一步的闡釋:「……諷籀書九千字者,諷謂能背誦尉律之文,籀書謂能取尉律之義推演發揮而繕寫至九千字之多。」直接說明了「諷」是「背誦」義,「籀書」是「取尉律之義推演發揮而繕寫」,「籀」義為「取其義而推演發揮」已明。此二句直接解釋「諷籀書」的內容不宜遺漏,當補入。

例(2)、例(3)為晚清至民國書證,其中「籀」亦不是單純的「讀書」義。例(2)更接近於「籀」本義,即「抽繹推演而發揮其義」,龔自珍《知歸子贊》該句所在文段為:「自羲、炎以來文字,無不受也;日星河海之行,帝王、妃後、臣宰、農工、徒隸之法,無不籀也;當世人民、鳥獸、龍魚、昆蟲之情狀,無不隨也;身命色力,畢耗於是,久久而自思其何所返?且求諸外,且索諸內,皆不厭吾意。」前面的「自羲、炎以來文字,無不受也」中「受」針對「文字」,是「閱讀、習取」之義,「籀」針對前面的「日行河海之行」「……之法」,表示研習其規律、法則等,故「籀」釋為本義「抽繹推演其義」更為準確。例(3)「籀」表面上看似是「閱讀、誦讀」義,然照應後面的「臩然若有悟者」,則並非僅限於「文辭」之誦讀,仍是事關「義蘊」之「讀」也。例(3)「籀」解為「誦讀並抽繹其義」更為準確。段玉裁改《說文解字》「讀,誦書也」為「讀,籀書也」,批評「誦書」乃「淺人改也」,並註:「諷誦止得其文辭,讀乃得其義蘊。自以誦書改籀書而讀書者尟矣。」誠如此言,「讀」之本義後漸失,多將其理解為與「誦」同義,即側重於誦讀文辭。由此可見,龔自珍、章炳麟用「籀」而不用「讀」或「誦」亦有其深意,即重在「義」的抽繹,而不是文辭之誦讀。

由上可知,三例書證「籀」均當解為「抽繹其義」,而不是「誦讀」之「讀書」,可見修訂第一個義項釋義是非常有必要的。

《漢語大詞典》「籀」義項二「抽取;引出」義,有兩例書證:

(4)揮兔豪而匪固,籀魚網而終滅。(唐·李儼《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文》序)

(5)而一偏於內籀,則其不崇外籀之事,固非得已矣。(魯迅《墳·科學史教篇》)

例(4)「籀」為行為動詞,表「抽取」義,與「抽」同源;例(5)「內籀」「外籀」之「籀」用法與例(4)不同,語義更為抽象,是「抽繹」之義。

「內籀」「外籀」兩詞是近代新詞,屬於意譯外來詞。「『內籀』『外籀』是嚴復譯著中對『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分別使用的譯稱。」(羅檢秋等,2013:307)孫常敘(2006:197)講同義詞中的歷史性的「古詞」時舉到「內籀」「外籀」兩詞:「邏輯上從特殊事實以推見普遍原理的方法,Induction,起初譯成『內籀』,後來改用『歸納』;從普遍原理以推斷特殊事實的方法,Deduction,當初譯作『外籀』,後來改用『演繹』。現時『歸納』『演繹』已經取得穩固的全民地位,『內籀』『外籀』已經很少人能懂得。『內籀』『外籀』相對地變成古詞。」對照英文單詞,可見「內籀」之「內」或是對譯「induction」的前綴in,而「籀」正是其本義「抽繹」之用。「外籀」乃與「內籀」相對成詞,deduction與induction形成照應。兩詞中「內」「外」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向內抽繹或向外推演。「內籀」「外籀」後來分別被「歸納」「演繹」所取代,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因為「籀」本義的用法並不常見,致使新名詞「內籀」「外籀」缺乏語言基礎,而隨著白話的發展,「歸納」「演繹」的說法語義更為直白明確,故最終取代「內籀」「外籀」。

綜上可知,例(5)「內籀」「外籀」之「籀」也是「抽繹推演而發揮其義」,這一例不當列為義項二的書證。《漢語大詞典》與《漢語大字典》「籀」義項二所引書證相同,前者釋為「抽取,引出」,後者釋為「抽取,抽繹」,釋義中各用兩詞當是分別對應例(4)、例(5)二例,或是將例(5)之「引出」「抽繹」看作例(4)「抽取」之近引申義。《王力古漢語字典》則將「抽繹」作為「籀」的第一義項,而第二義項釋為「抽取」,僅舉例(4)一個書證。其立項釋義更為合理。

儘管「內籀」「外籀」中「籀」確實為「抽繹」之義,但考慮「籀」在二詞中作為一個構詞語素使用的特殊性,我們認為可以為其單立一個義項,即增加一個義項:「近代用於翻譯邏輯學術語,表示抽繹推理。嚴復《〈天演論〉自序》:『及觀西人名學,則見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內籀之術焉,有外籀之術焉。』魯迅《墳·科學史教篇》:『而一偏於內籀,則其不崇外籀之事,固非得已矣。』參見『內籀』『外籀』。」

以上我們針對《漢語大詞典》「籀」字前兩個義項的釋義,重點解析了段玉裁對《說文解字》「籀」「讀」字條以及《敘》「諷籀書九千字」的註解,梳理了「籀」的本義及其與「抽」的關係等問題,對兩個義項的釋義提出修訂建議,即義項一改為「抽繹推演而發揮其義」,義項二改為「抽取」。此外,義項二的第二個書證歸類不合適,宜為「內籀」「外籀」之「籀」的用法增加一個義項。

對每一個詞及其義項、書證作出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對義項釋義再做斟酌,追求更加準確易懂的表述,這對於《漢語大詞典》的修訂無疑是有益的。

引用書目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版。《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上古音手冊》(增訂本),唐作藩編著,中華書局2013年版。《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0年版。《中華字海》,冷玉龍等,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年版。

參考文獻

[漢]許  慎(撰) [清]段玉裁(注) 1988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龔書鐸(主編) 羅檢秋等(著) 2013 《中國文化發展史·晚清卷》,山東教育出版社。

錢基博(著) 文明國(編) 2013《我之讀經教學之旨趣及學程》,載《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錢基博自述》,

安徽文藝出版社。

孫常敘 2006 《漢語詞彙》(重排本),商務印書館。

王  力 1982 《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

楊  琳 2012 《漢字形義與文化》,南開大學出版社。

微刊投稿:hanzixueweikan@126.com

網站連結:http://www5.zzu.edu.cn/hzwm/

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

國家語委科研機構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

編輯|孫夢輝

相關焦點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四字成語釋義修訂拾零
    商務印書館重新修訂的第7版《現代漢語詞典》已於2016年6月面世。該版《現代漢語詞典》「根據讀者和專家意見對700多條詞語的釋義、舉例等做了修訂」。這700多條詞語中就包含了少量四字成語。相較於第6版對「不贊一詞」「感同身受」「呼之欲出」等20多個四字成語進行了釋義、配例修訂,本次修訂涉及的四字成語屈指可數。
  • 漢語大詞典APP介紹
    《漢語大詞典》(一版)從1975年規劃,到1994年全部出版,歷時近20年,參加的專家學者近千人。1.超大型漢語詞典收錄字頭2.27萬,詞目35萬,義項50萬,書證100萬,全書5000餘萬字2.權威漢語詞典榮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聯合國指定中文工作用書3.古今兼收,源流並重廣泛收錄古今漢語字詞,力求義項完備
  • 《漢語大詞典》—最大的字典
    《漢語大詞典》最新版《漢語大詞典》義項分列多於現有的任何漢語詞典,選用的例證儘量按時代先後安排,體現了「源流並重」的原則。《漢語大詞典》不是一般的字書或詞書。1981年12月15日,《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葉聖陶(右一)和大詞典工委會主任陳翰伯(左二)、主編羅竹風(左一)在《漢語大詞典》工作會議上1949年後歷任山東大學教務長、教授,華東和上海市宗教事務處處長,上海市出版局局長
  • 漢語大詞典app公眾號關注
    漢語大詞典是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有限公司所進行推出的手機服務軟體,用戶可以在這裡輕鬆查詢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如單字、詞條、讀音等等,用戶都可以輕鬆去進行查詢
  • 《現代漢語詞典》的歷史地位
    編纂普通話詞典,其本身就包含了規範的要求和內容。要實現這個要求,在學術上,在詞典編纂的方法上,都有極大的難度。  影響比較大的現代漢語詞典有兩部:一部是1937年開始出版、延續多年陸續出齊的《國語詞典》;一部是1978年正式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新增內容將達20%
    第二版修訂堅持「釋義準確、義項齊備、書證翔實、體例嚴謹」的整體要求,落實「訂嚴補慎」的基本原則,分冊主編、編委、審稿專家等合力把關。以此次出版的《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徵求意見本為例,全書包括「一」「丨」兩個部首,79個單字、11517個詞條,共計230萬字。
  • 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學習詞典是怎樣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隆重推出
    經過五六年的編寫,四年多的打磨和完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終於出版了!這部收錄當代漢語最基礎的6683個詞語,以4233個詞語為主要釋義用詞,以海量當代語料庫為基礎,兼具時代性和學習性的漢語學習詞典,是主編張志毅先生對「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學習詞典如何編寫」的思考和回答,它的出版也標誌著商務印書館漢語辭書出版進入了「當代」的新紀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近代漢語詞典》介紹
    在收詞方面,《漢語大詞典》通貫古今,其數量之多,前所未有,但有些常用詞卻未能盡收,具體情況可分為四種。其一如「案犯、暗道、白礬、拜認、保本、關心、派駐、石墨」等詞,《現代漢語詞典》收了,歷史文獻中也有用例,《漢大》未收,本詞典補收。其二如「挨遲、安耽、凹兜、巴家、奔碌、猜算、嘈聒、查刷」等詞,在近代漢語文獻中顯現出一定的使用頻率,《漢大》未收,本詞典收錄。
  • 杜翔:新中國漢語規範化與《現代漢語詞典》
    1955年,「現代漢語詞典(中型)編纂法的研究」被列為語言研究所研究題目,其目的是「為編纂現代漢語中型詞典提供理論和方法的根據」。4月2日,為廣泛徵求各方面對於編纂中型現代漢語詞典的具體要求起見,語言研究所邀請了近20家單位召開了詞典編纂法座談會。該題目研究成果《中型現代漢語詞典編纂法》在《中國語文》月刊1956年7—9月號上發表,給《現漢》的編纂提供了理論準備。
  • 系統研究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結構特徵
    關鍵詞:研究;學習詞典;漢語學習;詞典編纂;對外漢語;留學生;釋義;出版;辭書;系統分析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在當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繁榮發展的良好形勢下,國際漢語的推廣和全球「漢語熱」的普及,與詞典相關的辭書強國夢,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的強國夢,是各研究和出版單位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新增20%內容 吸收學界研究新成果
    第二版修訂堅持「釋義準確、義項齊備、書證翔實、體例嚴謹」的整體要求,落實「訂嚴補慎」的基本原則,分冊主編、編委、審稿專家等合力把關。以此次出版的《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徵求意見本為例,全書包括「一」「丨」兩個部首,79個單字、11517個詞條,共計230萬字。
  • 融媒體升級對外漢語學習詞典
    筵洪桂治在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過程中,詞典都是必不可少的。把詞典文本生成過程融媒化從近年出版的漢語學習型詞典來看,詞典編纂者儘管意識到了要考慮二語習得的特點,但在實踐中對不同國家的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語言認知特點和規律運用不足,詞典的編纂體例和釋義方式沒有擺脫傳統語文詞典編纂的模式。
  •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括註裡的「多見於」和「多用於」
    辭書釋義裡如果有需要說明的地方,可以採用附註的辦法,如《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附註的表述簡潔明了,因此常常可以用括號括起來,插在釋義內容中間,叫作「括注」。例如:叨擾 tāo rǎo  客套話,打擾(多用於受到款待,表示感謝):初次見面,怎好~|屢次~,不好意思。
  • 他「在用生命編詞典」|張志毅先生《當代漢語學習詞典》隆重推出
    經過五六年的編寫,四年多的打磨和完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終於出版了!這部收錄當代漢語最基礎的6683個詞語,以4233個詞語為主要釋義用詞,以海量當代語料庫為基礎,兼具時代性和學習性的漢語學習詞典,是主編張志毅先生對「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學習詞典如何編寫」的思考和回答,它的出版也標誌著商務印書館漢語辭書出版進入了「當代」的新紀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新疆學者王興國修訂版《漢語成語大詞典》全國同步發行
    9月8日,新疆學者王興國編纂的修訂版《漢語成語大詞典》全國同步發行,詞典中新增1117條常用成語,收錄著兩萬四千餘條成語。9月9日,記者在烏魯木齊市友好南路新華書店內見到了王興國,他正在和從南疆專程趕來購書的書迷聊天。  王興國,新疆學者、詩人,畢業於新疆大學歷史系,師從國際著名學者蘇北海教授。
  • 漢語大詞典app 簡單版小程序在線入口
    漢語大詞典app是一款漢語詞典查詢軟體,漢語大詞典app清新離線字典,收錄了2萬多個漢字包括基本解釋和詳細解釋。
  • 《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修訂
    [江藍生]:我注意到最近媒體和網絡上對新版《現代漢語詞典》收詞議論最多的就是為什麼不收「剩男」「剩女」,這個問題其實大家提的很有意義,它牽涉到一部詞典是應該如實的、毫不選擇地收錄所有一切生活中使用的詞,還是有所選擇。大家知道,《現代漢語詞典》是一部中型的語文詞典,中型首先就限制了它收詞的數量。
  • 陳原與《現代漢語詞典》
    陳原認為,詞典編纂工作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基礎建設工程,把它作為應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他曾這樣規劃布局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是總結性的、研究性的、大部頭的;《現代漢語詞典》《辭海》《辭源》《古漢語詞典》是一般性的、參考用的、中等(偏大)規模;《新華字典》《新華詞典》《小學生詞典》是入門性的、日用的、中等(偏小)規模、小型的。既兼顧了普及,又重視提高,較好地顧及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
  • 王偉:語文詞典中科技條目的釋義元素
    正是由於語文詞典中科技條目的特殊性,在語文詞典的編纂過程中,就不能簡單照搬科技條目所在學科的專科定義,而必須在釋文內容及釋義方式上下一番功夫。本文擬從科技條目的釋義元素入手,對其注釋進行分析探討。一般說來,詞典的釋義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對釋釋義和定義釋義。定義釋義又可分為兩類:邏輯定義釋義和說明定義釋義。
  • 科技史上9月4日《漢語大詞典》光碟問世
    本屆全運會分為北京和四川兩個主賽區  1998年9月4日 ,《漢語大詞典》光碟問世。《漢語大詞典》是我國千餘名專家學者歷經18年精心編纂完成的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漢語辭書。在《漢語大詞典》印刷本基礎上開發的電子版《漢語大詞典》,將洋洋12卷大書濃縮於薄薄一盤,收入原詞典的主要內容,包括2.9萬多個漢字、34萬多條複詞、2.3萬多條成語、51萬多項釋義、1萬多張關聯字表、500多幅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