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起源於海洋,除了已經滅絕的古化石物種以外,現今仍有眾多種類生活於海洋及淡水中,而腹足綱是唯一成功登陸的種類最多的第一大綱。蝸牛和蛞蝓都歸於腹足綱,自帶移動住房的是蝸牛,無房戶則是蛞蝓。
在英語中,不分水生還是陸棲,凡帶殼的都叫snail;而在漢語中,腹足綱中水生的有房一族叫某某螺,例如耳熟能詳的釘螺、福壽螺、織紋螺等,海洋種類多於淡水種類;蝸牛通常是陸棲有房族的籠統泛稱,不是一個目或一個科的名稱,更不是種名,據說地球上存在兩萬五千多種蝸牛,恐怕專家窮盡一生也未必能一一弄明白,我輩能認得本地幾個常見種就算不錯,其他就不作奢望了。
大致說來,蝸牛們共同的特點是陸棲,有房不愁高房價,長著一雙有柄的眼睛(所以歸於柄眼目),利用眾多細小牙齒刮取植物葉片為食,喜歡夜間活動,雌雄同體卻異體受精等等。這最後一點很不可思議是嗎?其實不難理解,雌雄同體是說每一隻蝸牛既當爹又當媽,異體受精是因為它雖然同時擁有雌雄兩性器官卻不能自交,必須異體交配才能生寶寶。舉例來說,A與B交配時,A將精子給了B,這時候A是B未來所生寶寶的爹;過後A與C又交配,A接受C給的精子,這時A就成了未來寶寶的媽,當爹的是C。交配完成後接著產卵,受精卵靠土溫自然孵化,直到小蝸牛破殼而出。
有趣的是,蝸牛的螺殼絕大部分右旋,左旋蝸牛相當少見,僅佔5%左右。這是為什麼呢?一說和地球自轉方向有關,然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如何導致蝸殼右旋,二者怎麼聯繫在一起,誰也說不清,至今此說無從證實。另一說螺旋方向和交配方式相關,因為蝸牛的交配通常取69式(參見下文廣德島蝸牛圖),右旋和右旋、左旋和左旋都能順利交配,左旋和右旋交配則比較麻煩,久而久之大家都從眾了。至於為什麼右旋佔優勢而不是左旋佔優勢,可以用隨機事件和路徑依賴來解釋:最初出現右旋只是隨機事件,長期演化中的路徑依賴造成子孫後代右旋佔據優勢;某些種類偶爾出現左旋,對於蝸牛大類來說是少數,而對於當地的同種個體來說左左交配仍比左右交配佔優,因此這5%的少數在種群延續的生存競爭中同樣成為勝出者。筆者以為,這後一種說法雖然也是假說,有待更多的科學研究去證實或證偽,但是相對而言,比前一種說法更合理一些。
蛞蝓和蝸牛一樣,同為陸棲,眼睛也長在觸角的頂端,同屬於柄眼目。比較大的差別就是蛞蝓外殼退化或半退化,粘滑的肉體直接暴露在外,或身大殼小縮不回去,體表分泌很多粘液起保護作用,民間常叫作鼻涕蟲或蜒蚰(不是蚰蜒)。大多數蛞蝓也以植物為食,但有少數蛞蝓會取食蝸牛的卵,甚至鑽入蝸牛殼內獵殺蝸牛。
蝸牛和蛞蝓以植物為主食,有些吃半腐爛的枯枝落葉,有些吃植物活體。以腐葉為食的種類,扮演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角色,幫助固定於植物屍體中的碳、氮、磷、鉀、鐵、錳等有用元素釋放出來回歸大地,進入下一輪的生命循環。吃植物活體的種類,於植物有損害,其中部分種類危害農作物,大量發生時會造成農業損失。蝸牛和蛞蝓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在取食植物的同時,也成為許多昆蟲、蛙類、蜥蜴、蛇類、鳥類和獸類的獵物,比如螢火蟲的幼蟲多以蝸牛為食,一旦蝸牛消失,你想在夏日的夜晚看到閃閃的流螢就會成為難以實現的夢中奢望;而蜥蜴和鳥類等獵食者的消失則可能導致蝸牛大爆發,帶來森林破壞或農業損失。生態系統就是這樣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和其他環節存在或隱或顯的聯繫,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會影響到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的穩定性。
近日請教這個領域的達人,沉睡多年的照片終於有了各自的名字,我也儘可能找佐證核查,然而資料稀少,水平有限,僅供參考。儘管定種未必準確,但有了大致類別或科屬,總比籠統知道腹足綱或柄眼目更有用。當然,不同的分類學家,不同的分類系統,有時會把同一物種歸入不同科屬,學術分歧體現了對生物演化和系統發育的不同認識,科學正是在各種爭議中逐漸趨近真相,這不奇怪,我輩門外漢只記錄不評判。
腹足綱在我國有兩個著名入侵種,這就是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可參見《入侵大螺》一文,這兒不重複,以下介紹幾個本土原生種,攝於2007~2018年。
1.弗氏巴蝸牛(亦名左旋巴蝸牛) Bradybaena fortunei 巴蝸牛科(或併入堅螺科),蝸殼螺紋左旋,少見,一說平漿薩摩蝸牛 Satsuma uncopila,待查,攝於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