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當我們抱怨這個世界的時候,有沒有勇氣走出去

2020-12-12 丁明的光影世界

當所有人說你是瘋子的時候,你如何能證明自己是正常人?答案是你根本證明不了,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如此弱小,宛如燭光,所有人對著你吹氣,能夠保持不滅已經難能可貴了,如何去證明自己呢?

《飛越瘋人院》在電影史上的地位還是崇高的,名列IMDB top250的第16名,豆瓣評分9.1分,top250第54名。在豆瓣上有個高分評論這樣說道: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瘋人院和護士長化妝成各種形狀潛伏在我們周圍,飛越瘋人院就永遠有意義。這種說法太過於悲觀了,雖然墨菲失敗了,卻讓酋長破窗而出,他的逃離就是證明了墨菲沒有白白抗爭,而更大的意義則在於告訴現實中的人們: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面對世界。

現實和藝術的飛躍

這部電影的導演米洛斯·福爾曼,1932年出生於前捷克斯洛伐克(現捷克共和國),猶太教徒的父親和清教徒的母親二戰死於納粹集中營,所以對於人性和世界形成自己獨特的視角,他的導演之路並不順利,可以說是自行入門的,並且受到了許多莫名的限制條件,所以在紀錄片《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新浪潮電影二十五面體》中他說道:我永遠不會忘記1950年代那些意識形態上的憤怒,那時候你甚至不能提『搖滾樂』這個詞……能夠在銀幕上看到正常的人,他們講話或唱歌,就像他們平常講話或唱歌的樣子,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幅美景。

1963年他的處女作《黑彼得》就獲得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而後續的發展和社會給予的禁錮讓他感受到更大的無奈,再加上戰爭的緣故,米洛斯·福爾曼被迫逃亡到法國,繼而赴美發展,在好萊塢繼續電影工作。

1973年,福爾曼執導了《飛躍瘋人院》,這得要感謝當時的製片人麥可·道格拉斯,他相信福爾曼正是理想的導演人選,後者的經歷和此片確實有共通之處,最終證明這種選擇的正確性。

雖然有預算超標,拍攝超期等不利因素,1975年此片一上映就獲得了影評人及觀眾的好評,最終囊括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

也許從某個方面來說,正是導演親身的經歷和藝術內涵的相結合,終成成就了此片,也讓米洛斯·福爾曼正式在美國站穩腳跟,也在《躍瘋人院》上映的同一年,他成為了美國公民,完成了自己的一次飛躍。

多年後,在1984年,福爾曼回到故鄉布拉格拍攝《莫扎特》,此片再次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等八項大獎。

2018年4月13日,一代名導米洛斯·福爾曼在他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因病離世,享年86歲。如同媒體評價的:福爾曼作品強調個人風格,善於描寫人的行為及特性。他的努力使他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導演之一。

《飛越瘋人院》作為他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電影史上閃耀著,雖然不是他的自傳電影,卻喻意著他個人對於僵化體制的一種無形抗爭,《飛越瘋人院》用「麥克默菲式精神」喚起了自由、自我的美國精神,為70年代美國社會的進步注入了活力,而這種抗爭才讓這部電影顯得難能可貴,更讓許多人對此片念念不忘。

你到底有沒有病

相信很多人都曾想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承認有病,那精神病院歡迎你;如果否認有病,那正好,這也是精神病的典型症狀之一。

主角邁克·墨菲在不經意間進入了一家精神病院,他到底有沒有病呢?他有病,他的病就是試圖逃避苦役,對於墨守成規的叛逆,這種情況放在當下,估計就是屬於青少年的叛逆類型了,不過對於當時來說,這種叛逆若是過了火搞不定卻被認定為精神病。

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還有一個現實版的逃離瘋人院,始作俑者就是大衛·羅漢森,1972年美越戰爭期間,他就發現有些人以精神病疾病為藉口來逃避徵兵,所以突發其想,想證明一下如果偽裝成精神病人到底有多難?

然後大衛·羅漢森就組成了8人小組的 「偽精神病人聯盟」,偽裝成精神病人去掛號,結果由於裝得太像,無一例外的被認定為精神病人,最終平均十幾天,最長達到五十幾天之後,這些病人終於被治好放出精神病院了,大衛·羅漢森就此事於1973年發表了論文《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在論文裡他華麗麗的給當時的精神病專家打臉:我們一直給患者貼上『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和『瘋子』的標籤,就好像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已經掌握了這些問題的本質。實際的情況是,我們在很久前就知道診斷通常是無效或不可靠的,但我們卻仍在持續地使用它們。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我們並不能區分精神異常的患者和正常人。

據說後來有一家醫院不相信就給他下了戰書,讓他在未來3個月內再派假病人來,他們一定能找出來。3個月後醫院告訴羅森漢他們發現了41個假病人,但實際情況是羅漢森可沒有派任何人去。對於精神病的判定一時受到質疑,那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呢?

墨菲其實是對於一切規則性的東西有著叛逆性,所以他被送入精神病院時主要還是讓這家醫院來判斷一下他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剛剛進入精神病時,他就已經表現得與眾不同,無論是談吐還是行為和其他病人的區別很大,但是那些要下判斷的人應該如何下結論呢?

他們的最終結論就是,墨菲有病,因為他一直試圖打破規則和秩序,病得可不輕啊。

墨菲成功也失敗了

墨菲的行為開始慢慢挑戰精神院內的規則了,如在籃球場試圖教酋長如何打籃球,這是對於他認為有病人的以正常的眼光來看待,也許明明知道達不到,依舊不停止的吶喊,這種吶喊換來的則是如護士長之類人的冷眼旁觀,因為在她們的眼中,這些就是病人,那應該以病人的方式來對待,為什麼要教他們打球這種高難度的活動呢?做一做簡單的伸展活動就成了。

打牌的時候試圖和大家溝通聊天,但是背景音樂太雜亂了,墨菲建議把音樂關小一點,這樣他們可以正常的溝通了,但是在護士長們的眼中,這些人哪裡需要溝通,需要的就是音樂放鬆,不是說音樂可以給人帶來寧靜和治癒嘛,那就放著音樂得了。

墨菲的這些不斷的挑戰開始慢慢觸摸到了所有人認為的規則性,因為這些全部是以前慢慢形成的規矩,這麼多年都沒有改變過,而墨菲到底是正常還是精神病人還需要判斷呢,憑著這麼一個小小的個體試圖想改變積年的規則,那不是在做夢嘛,所以這種個體與所謂集體之間的規則產生了矛盾。

大家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根本就沒有反抗的意識,一切都按照瘋人院按照護士長的規矩來辦,在院長和那些醫生的眼中,護士長可是一個忠於職守的人。

為了看球賽,墨菲又開始了挑戰,但是其他病人沒有附和,畢竟在秩序下生存太久,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根本沒有反抗意識。

有時候習慣真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因為你不知道你已經習慣了某些東西,根本從心底依賴它並且沒有改變的想法,而一旦改變可能帶來的是不適應或是悲劇。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就是老布,由於長年呆在監獄中,已經習慣監獄的各種管制,當他真正可以獲得主人公安迪一直夢想的自由時,反而害怕出去,試圖通過傷害他人還能繼續留在監獄中,就是一種對於習慣(體制)的依賴,最終因無法融入正常的世界而自殺,可見這種依賴性的危害和影響一個人的心智有多麼巨大。

當然墨菲這個愣頭青可不認為這些習慣不能被打破,所以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眾人終於慢慢對於習慣有所反抗,然後這種反抗的結果換來的則是護士長為首的個人獨裁,雖然看上去墨菲取得了一點小小的勝利,然後他就是個精神病人已經在院方的判斷中成形了。

最終,不是你以為你有沒有病了,而是我們認為你有病,如同大衛·羅漢森做的試驗一樣,這個評判是否精神病的標準到底可不可靠呢?

墨菲的悲劇在於他一直試圖的打破這種僵化的制度,然而面對這種制度擁戴的狂熱,他終究還是失敗了,比利的死讓他出離了憤怒,也浪費了逃離的機會,最終被當作精神病人強制性的摘除了前額腦葉,完全變成了一個白痴。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就是酋長,其實他並不是精神病,只是太過於老實總是被人利用,所以寧願一言不發的躲在精神院裡,畢竟這裡有吃有喝,可以逃避生活的陰謀和困苦,而墨菲的到來則一點點點燃他心中的勇氣,勇敢直面世界的勇氣,從這點上來說,墨菲是一個偉大的奠基者。

最終尊長親手終極了墨菲的生命,還著他的精神一起砸開窗戶,在夜色中漸行漸遠,但是其他精神病人只知道吶喊,並沒有一個人同樣破窗而出,僵化和秩序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墨菲成功了也失敗了。

這麼多年以來,在現實中我們總是聽到詩和遠方的傳說,還有逃離北上廣所謂的神話故事,而其實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只是說說和抱怨而已,面對生活依舊苟且罷了。

自由對某些人來說是嚮往,對某些人來說是枷鎖。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沒有勇氣走出去
    就像今天要講的《飛越瘋人院》一樣,主人公麥克墨菲本來被關在監獄中,但是他為了逃避勞改而選擇裝精神病,被關進精神病院後,他才發現原來這裡才是真的地獄,可是當他想要證明自己沒有病的時候,卻發現已經無路可退了。但是他在病院中的一系列舉動卻給這個毫無生氣的地方帶來了許多的色彩,在管制下的病人們在他的引領下逐漸認識了自我。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有這樣一部電影,誕生於1975年,但仍然對我們現在的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它用時間證明了真正的經典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會愈加香醇。《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2020年巡演正式啟動
    7月21日,在嚴格完成自行隔離十四天後,光緯戲劇出品話劇《飛越瘋人院》將在各地防疫規定的指導下,以浙江杭州餘杭大劇院為起點,正式開啟為期三個月的2020年全國30城巡演計劃。  在當前,全國演出市場深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此次《飛越瘋人院》全國巡演的開啟,對於出品方光緯戲劇來說,無疑是一次勇敢的挑戰。
  • 《飛越瘋人院》: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揭露,帶有鬧劇色彩的悲劇
    在這裡我們不妨把瘋人院隱喻成我們身處的社會,醫院裡的護士無疑就是社會制度的維護者,而身處其中的病人就是我們。在這樣一間醫院裡,病人每天都要接受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一系列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是醫院精心安排好的規則與制度。而病人則貌似樂於接受這種安排,秩序井然的每天吃藥,接受心理輔導。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5月30日首演 將全國巡演
    美國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主創見面會日前在北京舉辦。該劇將於5月30日至6月1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首演,之後將進行全國巡演。《飛越瘋人院》於1963年被搬上百老匯舞臺,從此一炮而紅,成為百老匯既叫好又叫座的劇目。
  • 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將上演 本土化原創元素成最大...
    央廣網北京5月26日消息(記者陳譞)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次正式授權中文版的演出將於5月30日至6月1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上演。(圖片一:主創和現場部分觀眾合影)《飛越瘋人院》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由這部小說改變的好萊塢同名電影曾斬獲奧斯卡五項大獎,而舞臺劇版本更是在百老匯和外百老匯駐演超千場。對比原版話劇和電影版,此次中文版增添了不少「中國元素」。
  • 《飛越瘋人院》向勇於探索和思考的人致敬,你們都是偉大的!
    從現實的層面,據說電影較為真實的再現了六十年代美國瘋人院的情況。從影片呈現瘋人院的日常所用的光線,節奏和配樂,我覺得導演並沒有過多批判的意思。護士盡心盡責履行自己的職責,保證病人有規律有保障的安全過好每一天。發生衝突時處理的手法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不人道。
  • 2020年美國懸疑劇,莎拉保羅森主演飛越瘋人院前傳,網友:太驚豔
    說到這個,自然要說起1975年的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即使很多小夥伴雖然沒有看過,但應該都聽說過它的大名。該片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女主角獎,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獎,共五項大獎。主人公麥克衝破束縛的勇氣和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震撼了無數影迷。
  • 迪士尼超勵志短片《Weeds》:別再抱怨,行動才有新生!
    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電影《飛躍瘋人院》這部簡單卻深刻的動畫短片《Weeds》由多位迪士尼藝術家合作完成。如果它像自己的同伴一樣,沒有跳出之前的環境,沒有拼盡全力地奔向對面的綠草地,那麼它就不會有新生,最終的結局就是和其他同伴一樣,慢慢地枯萎、倒下、死去。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常常抱怨工作不好,抱怨生活很難,抱怨人生不易……內心嚮往更美好的生活,但卻始終沒有勇氣走出去,沒有去改變。
  • 豆瓣9.1,上映40年不曾被遺忘,這樣的電影神作為何我們拍不出?
    而當我們從學校走向社會,無形的手環更是時刻套住我們的生活,密不透風的監控,朝九晚五用起釘釘打卡匯報行程,一周五天甘心困在窄小的格子間,手機無時無刻洩露你的秘密......有人形容這個世界像個巨大的瘋人院,我們接受荒謬,接受不公平,對生活照單全收,而生活真的會因為我們的退讓,而施以憐憫嗎?總有人,比起忍耐,更想「飛越瘋人院」。
  • 看電影學英語:《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瘋人院》的英文對白和佳句講解。妙語佳句:1. pullshit這個表達本來是指「拉屎」,這裡是指「說廢話」,You'regonnapullthathenhouseshit 的意思就是「你又要說那些狗屁話了」。
  • 飛越瘋人院?4個精神病患者喬裝逃出精神病院,其中1人會3國語言
    大家對於精神病院的了解,大約都是從影視劇裡來的,其中一部比較有名的就是《飛越瘋人院》,講述的就是「精神病人」從瘋人院大逃亡的事情。而近日,這一幕在現實中上演了。四川南充,位於順慶區的南充精神病院,是該市一所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醫院裡住著不少的精神病人,醫院的管理非常嚴格,精神病人是不能隨意出入的。
  • 如果這個世界是荒誕的,我們憑什麼有勇氣繼續去面對?
    最近連續看了三本李誕的書--《笑場》、《冷場》、《宇宙超度指南》,三本書都有明顯的個人風格,那就是認為這個世界是荒誕的,而這個荒誕的世界依然可愛。能看到生活中荒誕的人,能力和見識都是遠遠超出常人的。這麼有含義的一個名字,當然是後來改的。李誕原名李瑞超,這樣一個樸素的名字,瞬間把所有幻想打回現實,因為一個名字而產生很多幻想,這也是生活荒誕的一個側面吧。能看到生活中荒誕的人,能力和見識都是遠遠超出常人的,李誕就是這樣的人。我們應該扭轉一個偏見,就是在心底裡覺得娛樂明星沒有文化、沒有深度、沒有思想。
  • 別抱怨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工作是不委屈的!
    前段時間有一個朋友找了一份新的工作,而這一次跟上一次也沒什麼不同,一開始就是不停地向我抱怨抱怨,各種抱怨,向我訴說著他各種的難處,以及老闆是怎麼對待他的,他怎樣的委屈,總之一句話就是他很委屈,想要在我這裡得一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