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製造。網上甚至充斥著一種說法,說中國人沒有匠人精神。但是,在中國,有一群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
每一年高考填報志願都是讓許多人頭疼的問題,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找到一份「金飯碗」,過上美好的生活。不過有一個很少人知道的「金飯碗」專業,這個專業全國不到2000人,而且畢業就能進故宮。這是什麼專業呢?
銅鍍金寫字人鍾
既然都提到故宮了,作為與文物相關的的方,想必這工作也一定是與文物打交道的。可是,考古這個專業雖然冷門,不過知道它的人依然是非常多,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金飯碗」專業,居然可以一畢業就進故宮。正確答案就是文物修復師。
文物修復師顧名思義就是修復文物的。文物歷經了許多年的時光,保存下來已經是非常不易的,因此,許多的文物都是需要後期修復的。可是文物的修復並不像別的東西那麼簡單,文物修復需要擁有大量的專業知識儲備,而這也僅僅是基礎。一件文物,要想儘可能地修復完美,還需要文物修復師對於修復材料地嚴重把控。
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人少,所以才不愁找不到穩定長期的工作。故宮雖然聽著離人們很遙遠,但其實優秀的文物修復師確實可以一畢業就進入故宮工作,這個的就業率是非常高的。王津就是一個一畢業就進入故宮的人,他是故宮的著名文物修復師。
王津
王津是故宮的鐘表修復師,他也被稱為故宮的男神。他第一次進入故宮工作是1977年,一待就待到了現在。那一年他16歲,他已經在故宮工作了43年。鐘錶一圈圈重新轉動,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依然手握著這些齒輪,初心未變。
沒有意外的話,他甚至可以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秒。這份工作的穩定性是大部分工作都無法取代的,並且,就算是同一種文物的文物修復師,他們的地位也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鐘錶修復師就像那些文物一樣,都是國家的寶藏,每個人都會備受重視。
王津在修復文物
而為什麼全國的文物修復師數量那麼少呢?首先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考古相關的專業之所以冷門,是因為這個專業並不能像一些專業一樣,讓人家財萬貫。因此對於想發大財的人來說,這個專業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其次,文物修復師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所以門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低,文物修復並不是兒戲,也是有文憑要求的。
這一點就像寺廟裡的和尚一樣,現如今,出家那也是需要看學歷的。最後一點也是最悲哀的,那就是時代發展太快導致許多東西沒有人傳承。以考古界為例,因為是比較為清苦的工作,所以當下的年輕人並不會從事這一行業,所以中國很多的東西正在面臨著後繼無人的悲哀現象。
沒有有力的新鮮血液注入,也就導致了,中國絕大部分技藝的傳承者現如今都是年過60的老年人。這些擁有著精湛技藝的人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自己的熱愛。他們隨著時光老去,但是每一年需要修復的文物在逐漸變多。文物變多了,但是修復文物的文物修復師卻沒有及時跟上。
文物的修復不允許出現一絲一毫的差錯,當一個人決定要走這一條路的時候,其實已經決定了自己的一生。一個可以預見地依然滿懷期待地,不斷重複的可以看見終點的日子。文物修復師一生就只在做一件事情,這確實是一個「金飯碗」,但這也並不是人人都能用畢生的熱枕、懷著奉獻一生的決心捧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