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命的初始,便已開始感到某些事情可笑或不可笑。一個嬰兒大約八天後就開始了第一次微笑。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就是他們對於那種單純的滿足——食品、溫暖和安慰——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六個月左右,嬰兒們已經能用笑表達種種複雜的喜悅——例如觀察母親的笑臉。
早期嬰兒開始微笑和出聲大笑,標誌著他們從機體到思維的發育跨入一個新階段。研究表明,某些兒童對這類反應若未能得到發展(因為他們缺乏友愛的關係和人世間的親密感),日後就可能逐漸發展成精神分裂症、呆痴,甚至夭折。
耶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列文博士說過:「笑表達了人類徵服憂慮的能力。」我們可以設想:當父親把他手中的小傢伙拋向空中時,嬰兒就會笑——但決不是在向上拋起的瞬間。儘管嬰兒享受到了「飛躍」的快樂,可是因為此時他過於緊張,而不會發笑——「爸爸能接住我嗎?」他大概會這麼想。一旦被接住了後,他才開始輕鬆地回味這次有趣的遊戲,才會因為徵服了內心的不安之後開心地笑起來。
成年人的笑就更加微妙。有無成功的感受,常常構成我們笑的決定性因素。讓一個新娘首次出面舉辦一個家庭晚會,她會為結局的成敗感到焦慮不安。「飯菜是否可口?」「客人們會不會拘謹?」「我夠得上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嗎?」……晚會結束了,一切都很滿意。現在,她舒心地笑了。在重新回憶晚會上的活動時,她為自己的第一次成功感到欣慰。如果沒有這第一次的喜悅,也就不會有第二次。更重要的一點,是她控制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
當我們自己獨自處在一種滑稽的情景中時,通常的反應是微笑。不是這樣嗎?看一本可笑的書,我們給它的最高評價也不過就是「它使我笑出了聲。」當然,我們偶爾也會暗自笑出聲來,但在這時,就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的情感已經進入了「角色」。
笑之所以歡樂,其另一個原因是人體在生理上有了某種愉快感。笑是臉部連續動作和呼吸器官的抽搐,它刺激了我們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同時也使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加速了大腦中樞的血液循環。結果使人感覺很舒服。
當然,並不是任何詼諧或玩笑都能使我們發笑。例如那些令人作嘔的滑稽,低級庸俗的譁眾取寵,由於太露骨,反使我們感到道德上的自疚。我們也能笑——但那是由於尷尬。
當我們被人當作笑柄時,我們本人的情緒已包含於笑料之中,因而我們笑不出來(除非是裝笑),而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更不可能再笑了。
知道了笑會緩解我們的情緒,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有時沒有任何可笑之處,我們卻發笑。在憂慮的時刻去笑,是我們在為不能控制住局面而自責。列文博士說:「強作的笑常常是一種經過訓練得來的反應。如果我們笑了,這表示一種好的感覺,表示我們能對付得了;當我們在不能對付的情況下笑,是為使自己安心,鼓勵自己說,我能行!」
儘管有時我們也會在苦惱時笑,但更多的笑還是由於快活。笑可以增進我們與社會的聯繫。正由於這種笑的魅力,引導了大多數夫婦在分享了笑之後,度過了新婚期不相適應的階段,奠定了終生相伴的基礎。
通過笑的能力,可以衡量我們適應外界的程度。當我們對自己的才能感到胸有成竹時,我們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拿自身的弱點尋開心。如果能在煩躁不安時去笑,我們也就不會被困難嚇倒了。
笑——作為早期的一種本能開始,將伴隨人們的一生日趨完美。當我們的社會廣泛地通過這種笑的能力而被控制,當每一位公民業已被笑所徵服,他就置身在一種和睦的氣氛中,於是才會真正領悟到幽默的內在含義。然後,再來回首今天的世界時,他一定會仰面大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