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飢餓遊戲》的第一部電影上映之前,《飢餓遊戲》系列原著的第一部,就於2008年出版發行,至今已風靡歐美多年。書中對人性、政治制度、輿論宣傳、正義等等都有深刻思考與揭示。該書於2010年被作家出版社引入國內,但因缺少宣傳的緣故,反響並不強烈,直到電影上映才稍有改觀。電影或因明星光輝招人眼球,而原著卻是靠著深厚的底蘊徵服讀者。欣賞電影之後,不妨品味一番更加豐富,也更加完整的《飢餓遊戲》的文字世界。
文字的世界裡「遊戲」更深刻
[原著]
暢銷全球,被譯成多國語言
美國科幻小說《飢餓遊戲》的作者是美國女作家蘇珊·柯林斯,她1991年就開始兒童電視劇創作,為尼科羅登兒童臺創作的《克拉麗莎都知道》《謝爾比·吳的神秘檔案》系列劇,獲得了「艾美獎」。暢銷系列小說《地下城》一經面世即備受讚譽。《飢餓遊戲》系列更成為其突破性的作品,第一部自2008年9月在美國出版以來,佳評如潮,屢獲大獎。由於暢銷,2012年又出版了該書三部曲的合集。
《飢餓遊戲》三部曲的時間設定在大災難後的北美洲,一個自廢墟建立起的國家「帕納姆」。帕納姆國由13個區組成。由於帕納姆國首都凱匹特的政權極為殘暴,導致13個區聯合反抗,然而寡不敵眾很快被鎮壓且13區被消滅。為了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凱匹特決定讓剩餘的12個區每年各貢獻2名12歲到18歲的貢品來參加一個電視直播節目:「飢餓遊戲」。遊戲沒有任何規則,所有的貢品必須戰鬥到死,最後一個倖存者就是勝出者。
這種劇情設定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很不合理,但在作者蘇珊·柯林斯構建的社會裡,這種殘忍的遊戲已經進行70多屆,在競技場人工布置的森林、荒原中,獵殺、追蹤、飢餓、偽裝、智鬥一次又一次上演,且都被電視現場直播到全國,每個人都必須觀看,而且被當成節日一樣慶祝。這無疑更加荒誕、殘酷。正是這種不合常理,致使讀者想要進一步探究原著背後所要闡釋的意義。
《飢餓遊戲》三部曲中文版由作家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2012年再度出版三部曲合集。今年,因為同名電影的上映,作家出版社再度出版了《飢餓遊戲》第二版。除了對封面做出一些美化之外,第二版幾乎和第一版沒有任何區別。本書在當當網、亞馬遜等網站均可購得。首府南門新華書店、友好國際書城等書店也有銷售。
與簡體中文版相比,臺灣繁體中文版價格不菲,三部曲合集打折價265.5元,只在京東網有售。當然,如果想看英文原版,則可在亞馬遜購買,三部曲平裝版價格波動比較大,最貴時達到118元,便宜時也要88元,精裝版售價更是高達210元。據網友提供的購買經驗稱,英文平裝版側縫容易開膠,翻的時候不方便,而且封面是錫紙做底,很可能會卷角。
在英國,《飢餓遊戲》有兒童版和成人版之分,在亞馬遜,合集兒童版售價250元,成人版則只有單冊出售,價格均在100元以上。《飢餓遊戲》還有「澳洲豪華版」,不過此版在國內無法購買。除英文版之外,《飢餓遊戲》還被翻譯成西班牙文版,在亞馬遜也可以買到,只是價格昂貴,單冊售價均在250元以上。
被翻譯成如此多的版本在各國出售,可見《飢餓遊戲》的受歡迎程度。其實不僅《飢餓遊戲》暢銷,由他人創作的同人作品也跟著暢銷,就連介紹同名電影或電影主演的周邊圖書也跟著火熱起來,甚至是惡搞《飢餓遊戲》的作品也頗受關注,更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居然還有介紹《飢餓遊戲》中菜譜的書籍。
[中版]
語言乏力,翻譯不得人心
不過,據記者從《飢餓遊戲》的百度貼吧和豆瓣網等處看到,雖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簡體中文版受眾面更廣,但讀過英文原版以及臺灣版的讀者大多認為,簡體中文版有些翻譯十分欠妥。
翻譯者耿芳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曾發表《簡·愛與女性社會價值》《英漢詩歌中修辭的運用》等多篇論文,還曾譯著有《戰爭與和平——俄羅斯帝國》。看過英文原版的網友「glaring」認為,耿芳翻譯的多為論文類學術作品,翻譯小說則力有不逮。《飢餓遊戲》中常常出現「嘍」這樣的語氣助詞,漢語化十分嚴重,不符合西方語言氣質。而且多處音譯不當,例如「堡德」,英文原文是「pod」,其本身並不是一個無意義的詞,原文中雖用來比擬其他的東西,但有精髓所在,耿芳只是簡單的音譯,有失水準。
同樣是讀過英文原版的網友「沐木汐」則質疑說:「是因為急著出版嗎?怎麼翻譯水平這麼讓人不滿意。」他認為,譯文有些句子讀起來特別艱澀,有些正反疑問句竟然沒有轉換成中文的表達方式。比如在第三部《嘲笑鳥》中,有很多表達驚訝和不滿的「What?」居然直接翻譯成了「什麼?」而不是「怎麼啦!」原作中的中心的統治區「Capital」更是被直接音譯為「凱匹特」,令人十分不解。
還有網友對比了臺灣版和大陸版書名翻譯:第二部繁體版叫做《星火燎原》,而簡體版叫《燃燒的女孩》,第三部繁體版名為《自由幻夢》,簡體版則直譯為《嘲笑鳥》,網友「挽尊」說:「簡體版翻譯或許更貼切,但實在太直白了,完全置第三部的內涵和『嘲笑鳥胸針』代表的『反抗精神』於不顧,讓人看不下去。」
當然,對於簡體版譯文,也有網友做出比較中肯的評價,比如網友「元創」所言:耿芳是大學老師,以前是做理論研究的,第一次翻譯長篇小說,因此,採用的方式就是符合原著為主,而不是以靈活為主。總體而言譯者還是比較認真的。
但就記者個人閱讀體驗而言,簡體版確實翻譯得不盡如人意,對比臺灣版,簡體版翻譯語言代入感不強,尤其是對話語句,常有游離於上下文氣氛的感覺。不過即使語言稍顯乏力,原著精彩的情節依舊令人回味。
[內涵]
倡導和平,揭示人性
雖然《飢餓遊戲》三部曲在歐美火爆暢銷,但在國內,其還屬小眾讀物,書迷多在《飢餓遊戲》百度貼吧中探討情節,或撰寫同人小說自娛自樂,如果不是同名電影中的大牌明星的魅力,《飢餓遊戲》的影響力可能更加微弱。
記者採訪了數位本土《飢餓遊戲》讀者,他們大多都因同名電影而對原著產生興趣。讀過原著之後,都對其中跌宕的情節大呼過癮,更被原著深刻的內涵所震撼。他們表示,《飢餓遊戲》的第一部電影顯然沒有完整地表達出原著的神韻,只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層面。正像讀者楊惠所說:「原著與電影有著很大的不同,電影中似乎更想強調媒體力量的強大,展現先進的娛樂形式帶給這個社會的弊病。而在書中,對於政治、制度的描寫則更多,一個充滿了黑暗與反抗的時代躍然紙上。相比於原著,電影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不知所云。」
《飢餓遊戲》到底表達了什麼?第一部中,女主角代替妹妹,與一位少年一同踏上飢餓遊戲的徵程,並最終利用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使得遊戲規則更改,一起榮歸故裡。情節和描寫中規中矩,只能說是架構了一個很棒的故事和時代體系。第二部中,男女主角參加了更加殘酷的「世紀極限飢餓遊戲」,男女主角成了生死對手。故事平鋪直敘,但世界體系的架構更加完整宏大。第三本中,各種故事情節全部鋪開,反叛者總部出現,女主角最終戰勝自己選擇繼續前進,直到13區推翻了凱匹特的統治。
在第三部《嘲笑鳥》中有這樣一段話——「目前我們正處於和平時期,大家都希望以前那些可怕的事件不要再重演了。但是,所有的人想法一致,這種情況總是不會長久的。人類總是多變、愚蠢而健忘的動物,在自我毀滅方面倒是才智出眾。」
塵埃落定時的一句感嘆遠比時刻說教來的震撼,《飢餓遊戲》三部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在於沒有說教,也沒有樹立一個崇高的道德準則。但作者用劇情和人物講述的那些常識,真正可以潛移默化地對人性、政治制度、輿論宣傳、正義中的困境提出諸多疑問,很難相信,這是一部青少年讀物。當然,雖然上述這些問題很可能沒有最完美的答案,但是,無須懷疑,從發問開始,便是一個不錯的起點。 (文/本報記者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