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林施贇(右一)、林露虹(右二)跟隨受訪者洪清波(左一)走訪城跡。(記者林銘鴻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張小燕 林露虹 林施贇 實習生 孫久惠)每每經過老煙囪,原廈門橡膠廠老員工洪清波都會不自覺地抬頭望望。年過七旬的他,在橡膠廠工作了三十多年。前些天,洪清波帶著我們到海燕廠區,經過將軍祠路28號的門牌時停了下來,透過鐵門的縫隙往裡觀望。他說,裡面那座小樓是橡膠廠員工俱樂部。那時候,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以廠為家,愛廠如愛家」。
五月的廈門,時晴時雨。廈禾路與將軍祠路交界處,撐傘的行人步履匆匆。這條地平線上最顯眼的,除了高樓,還有一座高聳的煙囪——煙囪底座上噴有藍色的塗鴉,曾經的工業標誌和年輕時尚的符號交織在一起,給人一種恍若隔世之感。
如果不是門口「海燕廠區」四個字,一些人已經忘了煙囪的來歷。海燕,原廈門橡膠廠品牌。始建於1956年的廈門橡膠廠,是後江埭工業區早期企業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原橡膠廠幾經改制。2001年年底,廈門正新海燕輪胎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工廠設備遷往海滄,原有舊廠房被保留下來。如今,海燕廠區裡商鋪林立,有餐飲、羽毛球館等。
見證歲月變遷的老煙囪,是橡膠廠老員工洪清波的「精神地標」——每每經過,他都會不自覺地抬頭望望。年過七旬的洪清波,1958年進入橡膠廠工作,一幹就是三十多年。
我們第一次見洪清波是在廠區的一家飯館。那是一個星期一的上午,近十位橡膠廠老工人圍在一起泡茶話仙,他們中最年長的82歲,年紀最小的也有71歲。洪清波告訴我們,這是每周一上午的固定節目,已持續五年,大家聊的話題多圍繞工廠的奮鬥歲月,從意氣風發到兩鬢斑白,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在我們說明來意後,老人們陷入了回憶。他們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廠,有的是通過技工學校進廠,有的是被招工招進來的。一開始,他們生產鋼筆膽、橡膠手套、橡膠鞋底、皮帶,後來隨著技術水平提升,擴展到生產自行車胎、汽車輪胎。
如今年輕人熱議的「996工作制」於這群老工人來說似乎習以為常。洪清波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廠裡組建了兩個青年突擊隊,男的叫「黃繼光隊」,女的叫「劉胡蘭隊」,激勵大家鼓足幹勁忙生產。困了,就在車間外的稻草堆上小憩;醒了,繼續投入生產,全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勁。
「1957年『七一』前夕,首次生產八雙『力士牌』鞋,向黨的生日獻禮」「百平方米的工段裡,吃飯用的桌子拼成第一條成型流水線」……講述回憶的過程中,老人們不時插話,糾正某個細節,或是聯想到另一些人和事,故事就這樣豐滿起來。交談間,我們決定,在「城跡」的成稿中專門寫一寫這群工人的故事。
老人們所講述的,可以說是後江埭工業區創業期艱苦奮鬥的縮影。解放初期,廈門工業基礎薄弱,搞工業幾乎是從零開始。1953年,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廈門工業生產由此掀開新的一頁,在後江埭工業區,建有罐頭廠、橡膠廠、釀酒廠、工程機械廠等,但總體來說設備簡陋,技術落後,面對困難局面,工人揮灑汗水,無私奉獻。根據老工人提供給我們的《廈橡簡報》記載:1965年,橡膠廠創造工業總產值1632.3萬元,實現利稅368.27萬元,是廈門工業主要支柱之一。
前些天,我們又約見了洪清波。他帶著我們到海燕廠區轉了轉,經過將軍祠路28號的門牌時停了下來,只見鐵門上依然印著「海燕」的商標。洪清波突然彎下腰,透過鐵門的縫隙往裡觀望,他說,裡面那座小樓是橡膠廠員工俱樂部,也是員工另一個「家」——集食堂、會堂於一體。那時候,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以廠為家,愛廠如愛家」。當年的橡膠廠員工俱樂部是由工人們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如今,樓房外牆早已斑駁,不過,樓裡記錄的芳華,地久天長。
在接下來的尋訪中,我們將探尋改革開放後後江埭工業區的故事,也歡迎了解相關故事的讀者與我們聯繫,共同開啟記憶的大門。
【看城跡】
後江埭工業區
後江埭工業區是創業期艱苦奮鬥的縮影。1953年,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在廈門後江埭工業區,建有罐頭廠、橡膠廠、釀酒廠、工程機械廠等,工人揮灑汗水,無私奉獻。根據《廈橡簡報》記載:1965年,橡膠廠創造工業總產值1632.3萬元,實現利稅368.27萬元,是廈門工業主要支柱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原橡膠廠幾經改制。2001年年底,廈門正新海燕輪胎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工廠設備遷往海滄,原有舊廠房被保留下來。
【聲音】
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
後江埭工業區成為工業發祥地
後江埭工業區的出現,是廈門本島市民大規模接觸工業文明的一個平臺和敲門磚。後江埭工業區內有較多工廠,提供本島市民就業機會,拉動廈門經濟的發展,從而解決了廈門以及閩南地區周邊的民生需求。在這裡生產的罐頭、橡膠製品等開始與外地進行交流和置換,廈門本土產品甚至藉此走出去,遠銷海外。
在當時較為艱苦的環境下,後江埭工業區培養出了一批有精神、有夢想、懂得團結拼搏的優秀人才,他們使得廈門工業不斷向前發展,至今已有質的飛躍。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