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歐陽妮妮和家裡的兩位姐妹的是一個視頻登上了熱搜。從那個視頻看到,歐陽妮妮和姐妹們穿著居家服,一起坐在沙發上聊天。
在聊天的過程中,歐陽妮妮也自爆了自己的一個怪癖,她在視頻裡向大家展示了一條自己用了&34;的被子。
這條被子看起來已經非常舊了,但是歐陽妮妮卻說晚上沒有它睡不著。可見,歐陽妮妮已經對這條被子產生了很深的依戀之情。
生活中,應該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經歷或者說是&34;,在睡覺的時候會對某些東西產生依戀感,比如抱著小熊才能睡覺,抓著被角才能入睡,甚至是有些孩子特別喜歡聞某些物品的味道,即便是東西很髒了,他們也不願意拿去清洗。
其實,這些小怪癖都是因為孩子產生了&34;,做出了一些依戀行為。
孩子會&34;大多數是發生在孩子6個月大到3歲之間,很少有孩子的戀物情結可能會延長到4到5歲。孩子會&34;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隨之年齡的慢慢增長,他們會從&34;成長為&34;的孩子。
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如果沒有爸爸媽媽沒有在身邊,給予他們心理的滿足感,一些他們心愛的物品就對他們來說就特別重要,比如說是一些毛絨玩具、小毛毯等物品。
1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並不能時時刻刻地陪在孩子身邊,那麼當孩子的內心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時父母的缺席就會讓孩子尋找一些替代物來代替父母,從中獲取自己所想要的安全感。而在小孩子的眼裡,身邊的這些物品就是一種陪伴,能夠給他們溫柔,給他們安全感。
2.物品是孩子依戀對象的暫時替代品
當父母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他們會渴望找到一些東西來替代父母,從何找到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其實孩子的內心是很清楚的,這些物品和父母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可以暫時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父母,而且自己對這些物品也具有控制權,所以他們對這些物品帶有依戀感。
3.孩子皮膚對接觸的需要
當孩子越長越大的時候,特別是當孩子們學會走路以後,父母可以就會減少對孩子的擁抱,這時候孩子的皮膚對接觸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尋找一些物品來代替,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孩子喜歡吃手指、喜歡抱著一些毛絨玩具或者是被子。
1.平時給予孩子多點關心和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疼愛,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個擁抱能夠滿足他們內心的安全感,這樣能夠很好地減少孩子對物品的依賴感。
所以父母在平時裡要多給孩子陪伴和關愛,讓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安全感,這樣孩子自然不會過多地依戀物品。
2.不要強行拿走孩子的&34;
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對物品有依賴感,就想要幫助孩子改正這個習慣,於是就強硬地收走孩子手中的&34;,以為這樣就能夠減少孩子的依戀行為,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父母若是強硬地拿走孩子的物品,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學會採用適當的措施,這樣才能夠既幫助孩子改掉戀物癖,同時也不會傷害到孩子的內心。
3.等孩子大一點再分房睡
很多父母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打算讓孩子自己睡,但是有一定戀物癖的孩子,過早的分房睡就加劇他們的戀物癖,他們就更會依戀物品。所以父母和孩子應該稍晚一些分床睡,等孩子的獨立性更強的時候再分開睡,這樣才能夠增強他們內心的安全感,緩解他們的戀物行為。
當孩子出現戀物行為時,父母要注意多關注孩子的內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多給予孩子關愛,讓他們更加有安全感,更加健康地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