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觀點 | 秦文娟、鄭詠灩 等:外語學習者學術型閱讀理解的核心語言能力:理論框架與測評

2021-03-01 語言學通訊

6.1 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學意義

首先,CALS的7個維度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英語學習者在CALS-I中的表現能夠且僅能生成唯一的因子得分。這一結果表明CALS-I可以用於檢測某種潛在的核心語言能力構念,並側面驗證了系統功能語言學框架下學術語言的「系統性」觀點:學術語言並非單獨的、分割的語言現象,而是內嵌交互、動態發展的整體系統(Halliday et al. 2014)。從語言習得角度而言,這一發現符合基於使用的語言習得觀中的語言系統「全面聯結性」:語言是由小至詞素大至句子、含意義或者語用語篇功能的語言結構組成的連續體,這些語言構式在語言層面緊密聯結,並受到語言使用情境的制約(王初明 2015:357)。因此,習得學術語言特徵時,學習者不應只關注獨立的語言點和語法規則,而應綜合考慮語言要素之間的關係。例如,邏輯連接詞的學習並非只是記憶字面拼寫和定義,更應將其置於複雜句式之中理解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置於語篇結構之中了解元話語引導功能。CALS-I還能有效區分高、中、低3個CEFR等級學習者之間的組間差異,而詞彙解碼能力僅能有效區分中、低水平學習者,這與語言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在早期語言發展研究中,詞彙解碼能力常被用來測量語言學習者的個體差異(Wolfe-Quintero et al. 1998),但這些差異在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到達一定高度之後逐漸變小,區分效力減弱(Geva & Farnia 2012),表面上會呈現為語言發展停滯不前的現象(鄭詠灩 2015)。發展視域下的青少年語言研究表明,高中生處於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Berman 2008),我們需要結合日益豐富的社會交際情境和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發展需求,準確評價這一階段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

其次,核心語言能力可在詞彙解碼能力之外預測學術型閱讀理解能力,符合經典的簡單閱讀觀(Simple View of Reading)。該理論認為閱讀理解受到詞彙解碼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Hoover & Gough 1990),即閱讀者不僅需要準確解碼單個詞彙,更需要調動綜合語言理解能力以解構複雜句式,梳理語篇結構和解讀語言形式背後的話語功能(Kintsch 2004)。在學術型閱讀理解中,語言理解能力的作用尤為突出,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識別語篇標記梳理語篇結構,抽象提煉語句意義,解讀作者的觀點立場。CALS理論框架的提出能夠充實學術型閱讀理解研究中「語言理解能力」的定義,促進學術型閱讀理解能力的體系化測評標準建立(Snow & Uccelli 2009),具有理論和方法學意義。

6.2 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高中處於從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重要階段,不僅應提升滿足日常基本交際需要的英語能力,而且需要通過閱讀兼具學科知識、文化意義和科學思維的英語語篇,提升語言理解的核心素養(束定芳 2005;韓寶成 2018)。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術英語研究發展失衡,對學術英語的早期發展模式探討甚少。CALS能為英語教師和學生提供易於操作的測評工具和教學參考。例如,通過具象呈現不同水平語言學習者在CALS各能力維度的優勢和劣勢,幫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設計;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學現象傳遞的學術交流中精煉、客觀和富有邏輯性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從語言能力向思維品質的過渡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梅德明 2019)。

相關焦點

  • 【學術講座】二語學習者書面語的長期發展:動態系統理論的視角
    14:30-16:00地點:上外虹口校區圖書館606會議廳主講人:鄭詠灩副教授主講人簡介:    鄭詠灩,博士,現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英文系副主任。研究興趣為二語發展研究,動態系統理論,學術素養發展。近年來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0餘篇,見諸《外語教學與研究》、《現代外語》、《外語教學》、System, Language Awareness, English Today等國內外學術刊物。
  • 鄭詠灩:提升外語教學發展 力促教育優質資源均衡
    另一方面,城郊普遍存在外語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落後等問題,難以做到與國內最高水平接軌。「在談及我市目前中小學教育發展現狀時,鄭詠灩教授表示,」語言能力特別講究『童子功』,若能在中學階段就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外語學習的興趣,是需要諸如高校教師和科研團隊來充當橋梁作用,將最先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入到郊區和鄉鎮的學校,來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
  • 新東方攜學術研究成果出席英語語言測評"新方向"研討會
    全球多位語言學習領域專家學者針對在語言測試和評估中的語言標準和能力框架,以及其與教育背景之間的聯繫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全球視角下的創新方法和研究。本次大會從全球數百篇專業論文中選擇40篇論文進行主題演講。
  • 鄭詠灩:學術語言國際化不等於英語化
    非英語國家學者的學術成果如想成功發表,要麼包裝成國際主流學界感興趣的話題,要麼被「異域化」、「簡單化」,僅僅視作為學術中心所創造的現有理論提供佐證。換句話說,西方以英語作為語言媒介的學術界負責提供理論,而非英語世界則負責使用理論。這點我們可以從全球出版的利益分配中窺見一斑。
  • 第五屆全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學術研討會
    為積極探索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持續推動我國中小學英語閱讀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發展,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擬於2019年11月14日-17日在北京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共同舉辦第五屆全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學術研討會。
  • 學術觀點 尤金•奈達:當代翻譯理論之父
    按照他的觀點,判斷譯文的優劣不能停留在對應的詞義、語法結構和修辭手段的對比上,重要的是接觸譯文的人有哪種程度的正確理解;因此,談「功能對等」最根本的是必須比較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是怎樣理解原文和譯文的。奈達強調,「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原文的信息。」
  • 《商務外語研究》 何佳佳:《學術英語——教師指南和資源用書》評介
    第九章  學術閱讀學術閱讀是有特定的目的的,如獲取信息、理解理論和觀點、尋找論據支持自我觀點等,因此學術閱讀也有很多技巧,如預測、跳讀略讀、猜測推理、理解篇章結構和語言特點等,這些都是閱讀理解的基本技巧。本章還對閱讀課程做了細分,有心理類、語言類、學科內容類和教學類課程,每一類的閱讀課程都有不同側重點。本章還對閱讀速度、閱讀理解做了簡要介紹。
  • 中國語言能力等級量表(CSE)和歐洲語言共同框架(CEFR)
    外語能力測評體系是覆蓋大中小學各教育階段、覆蓋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覆蓋外語學習及教學與測評的評價系統。其中,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作為貫穿英語教育各階段教、學、測的共同能力標準,是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的基礎及核心。即中國英語能力量表只是體系的一部分。
  • 知慧學術英語品牌煥新 倡導關注英語學術能力
    知慧學術英語重申了致力培養終生學習者的教育主張和以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力為核心的教學設計,並更換了品牌logo (品牌標識)。  知慧學術英語成立於2015年,專注為國內5-14歲具有國際視野的青少兒全面提升學術英語能力,是國內為數不多對標美國K12教學大綱語言學習體系的機構,目前在全國4個城市擁有9個校區,已幫助3000多名學生實現綜合英語能力以及21世紀學術能力的提升。
  • 建立統一連貫的英語能力測評標準
    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引導,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習者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第二,堅持科學性。以先進的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理論為基礎,充分體現國際語言教育發展方向。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結合,加強科學設計和驗證。  第三,堅持實效性。
  • 中國英語語言能力標準將與國際考試接軌
    「我們希望通過此項研究,樹立語言測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接的研究規範,促進我國外語測試領域研究的發展,傳遞效度驗證重要性的理念,推動我國語言測試改革。」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於涵表示,此研究也體現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應用價值,讓中國外語語言能力標準得到國際認可,為語言教育領域貢獻中國智慧。
  • 規劃國家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路線圖
    「國家外語能力測評體系」是一個複雜的多元系統,涉及國家外語能力、外語能力測評、測評體系等關鍵詞。首先,要服務國家戰略,體現國家意志,回應國家對關鍵外語人才的戰略需求。國家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制定國家外語能力標準,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語人才培養體系,首先應超越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層面,提高到服務國家戰略上來。
  • 國內外近年線上外語教學研究述評:理論基礎、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為應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回顧國內外近年來線上語言學習研究發展,加深對當下教學環境、線上外語教學模式、師生需求的理解,從而為推進線上外語教學研究、優化線上外語教學實踐提供啟示。鑑於此,本文首先梳理相關研究理論基礎、發展趨勢及關鍵概念,並回顧國內外線上語言學習研究方法,為國內線上外語教學實踐探索提出切實建議。
  • 學術觀點 | 通過Q方法追蹤中國大學生多語學習動機演變的歷時研究
    學術觀點通過Q方法追蹤中國大學生多語學習動機演變的歷時研究自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英語已經成為大多數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生的主要外語。在我國,英語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最熱門的外語,在外語教育領域佔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卻選擇開始學習一門第三外語。
  • 基於大數據的英語閱讀能力培養及測評體系構想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測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網絡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推動了信息技術與外語教育各個環節走向深度融合。大數據已經廣泛應用於語言學習、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評的創新之中( 王哲、張躍,2015) 。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與測評體系已無法適應信息化時代英語閱讀教育的需要。英語課程目標已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上升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 學術觀點| 蔡基剛:學術英語再認識:學術英語或通用英語?
    學界比較普遍的觀點是, 所謂學術英語無非是幫助學生學習學術口語交流和學術書面交流能力, 如聽英語講座、做筆記、查閱文獻、學術寫作、口頭陳述和參加學術討論等, 因此, 完全可以在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網絡版, 2017) 就明確指出, 學術英語可以納入通用英語體系內進行。我們認為這是混淆了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之間的區別。
  • 觀點||曲衛國:中國特色學術能走向世界嗎?
    僅以外語學界為例,冠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和教學研究文章非常多,幾乎國內最負盛名的學術期刊都有相關文章的發表,如《外語界》「呼喚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束定芳 2005),「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戴煒棟、王雪梅 2006),《中國外語》「關於中國特色外語教學論的反思」(肖美玲、史焱2017),《現代外語》「『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文秋芳 2017b),《外語教學》「我國外語教育研究的理論框架
  • 大學將新增英語能力等級測評,6月1日起實施!
    記者看到,能力總表包括語言能力總表,以及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組構能力、語用能力、口譯能力和筆譯能力等8方面的分技能總表。這其中,筆譯和口譯能力量表填補了國內外語言能力量表尚未包含翻譯能力的空白。
  • Reading Explorer 3e 學術英語閱讀專項教材介紹
    內容素材主要選自美國國家地理的真實故事,讓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領略探險家、科學家、作家、攝影師所帶來的求知之樂,極大地拓展視野,豐富對世界的認知。通過搭建科學、完善的學術閱讀體系,學習者可以從中學到實用的閱讀技巧和思辨方法。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也為未來參加各種國際性英語考試積累口語和寫作素材。
  • 第四屆全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學術研討會即將召開!
    為響應並落實國家對教育向「核心素養時代」轉向的發展要求,持續推動我國中小學英語閱讀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發展,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定於2018年11月16日-17日在北京共同舉辦第四屆全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