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高端醫學影像團隊成果掠影

2020-12-17 健康界

復興號高速列車、C919大型客機、超導磁共振……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超導磁共振等醫療器械實現國產化替代」作為生物醫藥領域典型案例,宣示我國在黨的十八大以來「著力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早在2014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影公司)視察時就關注過當時正在自主研發的3T 人體超導磁共振系統(以下簡稱3T 系統),並鼓勵「中國高端醫療產業需要你們這樣的排頭兵」。

我國首臺3T 系統,是打破高端醫療設備市場長期國際壟斷、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成功突圍之戰,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同時在這臺醫療健康「國之重器」中也實現了源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的近百項專利技術。

11年前的9月,29歲的鄭海榮回國加入深圳先進院,從零開始組建高端醫學影像團隊和平臺,凝聚起劉新、梁棟、楊永峰、李燁、鄒超、朱燕傑、邱維寶、馬騰、葛永帥等一批團隊骨幹,用專注創新的激情和服務產業的熱情,推動一個又一個創新技術在全國各地成功轉化應用。

團隊在磁共振成像(MRI)、彩超、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等領域成果頻出,帶領深圳先進院在高端醫學影像領域逐漸挺起民族科技創新的脊梁。

前沿創新 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

MRI、CT、PET、彩超是三甲醫院必備的大型醫學影像設備。但我國醫學影像核心技術與系統工程技術整體落後,高端醫學影像設備一直被歐美老牌巨頭壟斷,90%依賴進口,進口價有時加倍達數千萬元,大幅推高就醫成本,如一次PET-CT檢查費達近萬元。

「我國有13億民眾的巨大醫療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發,是國立科研機構在新時期實現科技創新,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和人民健康重大需求義不容辭的責任。」深圳先進院副院長、3T磁共振技術首席科學家鄭海榮告訴《中國科學報》。

MRI是20世紀現代醫學領域獲得革命性突破的最重要進展之一,圍繞MRI有5次諾獎。

然而,高端醫療設備行業研發技術壁壘高,高場超導磁體、大功率射頻、梯度功放、快速成像等關鍵技術問題,如攔路虎般擋住了國內此前眾多的研究努力。而且,國內外均極度缺乏高場磁共振的多學科交叉人才。

2007 年,鄭海榮開始組建團隊,布局研究磁共振成像前沿技術。2011年,聯影公司啟動了3T人體超導磁共振的研發項目,基於深圳先進院與聯影公司緊密的產學研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鄭海榮作為技術首席科學家帶領深圳先進院研發團隊在項目中承擔了重要責任。短短幾年,聯合攻關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關鍵技術,3T系統核心部件均實現自主研製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首型3T系統於2015 年獲中國醫療器械註冊證,核心技術均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截至目前,聯影公司生產的人體3T及1.5T磁共振成像系統在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已裝機超過400臺,已進入一批三甲醫院,打破了幾十年來我國高端醫學影像產品市場完全被國外壟斷的局面,迫使進口設備紛紛降價,帶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對此,北京301醫院放射科主任馬林教授表示,該3T系統「尤其是解析度和信噪比達到國際頂級品牌3T磁共振成像系統水平,並新增加了如三維全腦血管壁成像、彌散張量成像等高級磁共振應用」「使用穩定、安全可靠,有效滿足了臨床要求,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刀尖起舞」 建立國際領先的快速成像技術體系

「掃描時間長」被國際公認為是MRI研發的一大難題,嚴重製約其掃描流量及心腦血管疾病等高級臨床應用。

鄭海榮團隊對此構建了「理論方法研究—臨床應用實現—技術轉移轉化」的技術主線,並聚焦腦中風預警三維斑塊成像、心臟實時成像及快速腫瘤動態增強成像等高級臨床應用,實現了「既快又清」的3T系統在快速成像技術上的突破與規模臨床應用。

他們開展了壓縮感知與並行採集的融合機制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結合參考圖像的融合新機制等,實現十倍以上加速,同時在圖像中保留更多幫助診斷的細節信息。

但要想極致地發揮MRI的先進技術參數優勢、進行快速高質量成像,還存在大範圍高分辨成像和掃描時間互相制約等問題,難度極大,對精準度要求極高,猶如「在刀尖上起舞」。

鄭海榮團隊圍繞急性腦中風早期預防和預警的重大需求,開發了用於腦卒中斑塊精確診斷的三維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實現了低於5分鐘快速掃描成像及空間解析度亞毫米的三維各向同性,綜合性能達國際領先水平。

該技術將2017年美國神經放射學會專家共識中國際主流方法掃描時間平均縮短四成,解決了互相制約的難題。目前該技術已用於聯影3T系統,實現千餘例臨床掃描成像案例,證實其對缺血性腦卒中病因診斷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針對磁共振心臟成像上高空間解析度和高時間解析度互相制約的難題,他們實現了自由呼吸實時心臟電影成像,其時空解析度均超過此前最優商業技術,對及時發現和早期診斷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尤為重要。

團隊還發展了快速高精度脂肪定量技術,技術在聯影3T系統上實現轉化,並與多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合作,為脂肪肝等脂肪代謝性疾病早期精準診斷提供重要技術手段。

團隊在磁共振快速成像理論方法、高級應用技術及臨床應用上的創新突破,成為聯影3T系統臨床應用的核心競爭力所在。3T快速磁共振成像團隊發表高水平SCI論文50餘篇,核心技術獲得授權近百項發明專利,聯影3T中一項獨特的成像技術獲得我國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唯一的國家專利金獎。

聯影3T系統的穩定性、圖像質量和高效工作流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為實現快速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特別是為腦卒中斑塊三維成像、心臟成像、腫瘤動態增強成像、腦功能成像等高級臨床應用提供了高性能硬體平臺。

然而,更精細的腦結構和腦功能成像需要更高場強的磁共振系統。為滿足腦科學等重大前沿科學需求,在3T、7T、9.4T人體磁共振之後,科學家的夢想是極高場14T磁共振成像系統,有望提供微米級成像分辨能力和多核功能成像能力。

但14T系統在新型超導材料及電子技術上存在重大難題,亟待建立全新的成像技術路線和體系。國際上鮮有涉足,僅美國和德國在籌劃研製。最近,鄭海榮等多支團隊正在中科院支持下積極組織開展我國14T極高場磁共振成像核心技術預先基礎研究。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項目首席顧問趙忠賢院士指出,極高場磁共振成像核心技術「自己不做,早晚要高價買;今天不做,明後天也要做;既然要做,晚做不如早做」。

作為大規模科學平臺和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儲備,該研究對引領高場磁共振成像技術發展、開展腦科學前沿研究、聚集培養全球頂級人才,並形成我國該領域領先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百花齊放春滿園」 交叉創新平臺實現集聚優勢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鄭海榮帶領的交叉創新團隊在功能彩超、PET、CT等多領域成果齊發,形成交叉創新平臺。

作為平臺帶頭人,他和團隊一起思索如何針對自主醫療裝備產業的生存、發展和引領性需求,在瓶頸性、競爭性和顛覆性技術三個層面縱深布局和聚焦研究。

學術引領、服務產業。十多年來,高端醫學影像團隊通過凝聚高級人才、推動醫學影像與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專項項目,突破了MRI、CT、PET、超聲及多模態分子影像等若干醫療器械新方法、技術、部件和系統裝備,逐步形成了一流的醫學影像裝備創新平臺,為服務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和普惠人民醫療健康需求作出貢獻。

2014年,鄭海榮團隊研發並在中科天悅公司產業化的大視野錐束口腔CT產品,先後取得歐盟CE認證和國家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此後團隊開發的靜態數字乳腺斷層成像系統獲得首幅靜態掃描的乳腺模體斷層圖像,已進入產業化階段。

2015年,鄭海榮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專項的支持下在國際上率先開展超聲無創深腦神經調控技術與儀器研製,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通過超聲輻射力開啟機械敏感離子通道」的神經調控新思路,並成功開發萬陣元面陣列超聲神經調控設備,在帕金森、抑鬱症和老年痴呆症等重大腦疾病治療領域具有極大潛力。

團隊成果在核心期刊發表30餘篇文章,形成核心專利20餘項,成為國際超聲神經調控領域的「領頭羊」,為探索腦和神經精神疾病的幹預治療方法提供新研究工具和臨床治療設備。今年9月16日,上海綠谷公司決定與深圳先進院開展戰略合作,投入巨資推動該革新性超聲腦調控技術的臨床研究和產業化。

今年初,鄭海榮團隊的「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服務於國內外數千家醫院的肝硬化和乳腺癌患者。

楊永峰研究員團隊正在承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發任務——高分辨腦PET成像儀器,有望促進我國腦科學研究和老年性痴呆、帕金森、自閉症和精神病等早期診斷。

「深圳先進院將生物醫藥、腦科學、合成生物學、健康大數據都作為生命科學的最核心發展方向,強調『頂天立地』,在技術研究上要瞄準科學前沿,同時科研成果又要接地氣,滿足產業需求,與產業界建立了緊密的合作發展模式,為我國健康產業、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新工業的建立作出貢獻。」院長樊建平表示。正是這種堅守,讓深圳先進院逐漸成長為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生物醫學影像自主創新前沿陣地。

原標題:鑄就醫療健康「國之重器」 挺起民族科技創新脊梁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聯合聯影醫療共建「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 領跑高端...
    上海交大聯合聯影醫療共建「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 領跑高端醫療器械設備創新 2017-03-03 14:16:00來源:央廣網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成立
    8月15日,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由中科院、深圳市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支持建設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宣布成立,旨在以全民低成本健康為已任,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醫療技術,在合理的成本下有效地為全民提供住院、門診、社區和醫療保健的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從技術上為中國探求一條低成本醫療與健康的新路。
  •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去籌成立。先進院供圖中新網深圳11月13日電 (鄭小紅 朱族英)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腦聯結解析與調控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成像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四大實驗室,落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合成所」)去籌儀式、四大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揭牌儀式以及重大項目籤約儀式
  • ...中科院|深圳|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光明科學城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1日訊(晶報記者 劉夢嬌)10月30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光明管理局發布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以下簡稱「中科院深理工」)項目規劃選址公示,確定該項目規劃選址於光明區新湖街道光明科學城科教融合集群內,北靠公常路、西臨羅仔路,用地面積544065.12平方米
  • 科學時報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進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排頭兵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是中國科學院調整戰略布局之後,採取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形式,在珠三角地區新建的高起點研究機構。研究院下轄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醫工所)、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集成所)、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計算所)等科研機構。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上海建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 醫療診斷費用有望降低
    原標題:上海建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  東方網3月4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如果要檢測腫瘤的轉移性病灶,醫生往往會建議病人做全身PET-CT掃描。PET-CT檢測雖然快速有效,但做一次費用上近萬元。為什麼這麼貴?高端醫學設備被跨國企業壟斷成主因。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 王立平團隊在...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 北京時間6月12日,神經科學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王立平研究員團隊與徐富強研究員等合作的研究成果
  • 探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客學院—新聞—科學網
    打造深圳「創客」樂園 在中國,「創客」經過四五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為三大中心的創客基地。 深圳發達的IT產業與製造業,使其成為國內「創客」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吸引國內外「玩家」們來此創業,在這裡可以完成從產品研發到做出樣品再到批量生產的整個過程。 為推動創客文化的發展,深圳市政府給予大力支持。
  • 專利轉化率百分之二十四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曬出亮眼「成績單」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公布了其在智慧財產權與成果轉化工作方面的最新進展。2019年,深圳先進院專利申請總數達到1516件,智慧財產權投資實現股權轉讓收益4.66億元,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數366件。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自然指數再創歷史新高 位列廣東省科研...
    央廣網深圳12月17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馮春)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自然指數網站近日公布了最新自然指數排名。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研究員劉成波團隊、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研究員梁棟團隊,與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教授鄭傳勝團隊合作,提出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低劑量光聲成像方法,該方法有望推動光聲成像技術進一步臨床轉化。
  • 帝國理工先進技術研究院落戶下沙科技城
    同時,帝國理工先進技術研究院項目正式籤約。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永芳代表管委會與DavidFirmin教授、餘嘉博士籤訂了項目合作協議。邵立春代表開發區對帝國理工先進技術研究院落戶表示歡迎,並提出了期盼。
  • 深圳先進院與泰國曼谷醫療集團、宋卡王子大學聯合籤署協議
    協議籤署後,深圳先進院與泰國曼谷醫療集團南部集團、宋卡王子大學三方將圍繞健康醫療技術和裝備相關領域,組建國際聯合實驗室,助力科研、教育和創新成果「走出去」,提升深圳先進院跨境協同創新的能力與國際影響力。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基因組工程與治療研究中心多個研究崗位...
    ▎學術經緯/報導 單位簡介 合成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合成所」)成立於2017年12月,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第七個研究所
  •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與深圳先進院共商臨床科研合作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與深圳先進院共商臨床科研合作 2017-11-03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雙方希望通過以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為牽引,促進醫學科技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在藥物臨床研發試驗、生物醫學轉化研究、生物醫學裝備研發等方面實現重點聯合。  蔡文智讚賞深圳先進院醫療技術領域的科研成果及發展規劃,表示希望點對點的與深圳先進院各相關研究領域進一步深入對接及聯合,碰撞出火花。
  • 深圳先進電子材料國際創新研究院科研骨幹招聘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單位簡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電子材料國際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電子材料研究院」)隸屬於先進院,已初步建成國內最完善的電子封裝材料研究和開發的技術平臺,並擁有一支由近 200 人組成的研發團隊。
  • 高端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唯一入選企業 上海聯影榮獲「抗疫先進集體」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今年年初,一群來自上海的「影像義士」戰勝一切恐懼與疲憊,毅然逆行疫情核心區,傾盡所有,全力保障抗疫一線激增的數千臺CT、DR設備緊急投用。昨天,「影像義士」走進人民大會堂,登上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領獎臺,接受來自國家的最高表彰和人民的崇高謝意。
  • 中科院吉林市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召開
    中科院吉林市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召開 2019-11-19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11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長春分院,吉林市共同舉辦的中科院吉林市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在吉林市舉行
  • 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深圳的科研情緣
    原標題:邁向創新之都 諾獎大師來助力   「深圳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全球矚目,很高興能在此成立實驗室。這是我在中國設立的唯一一個科研實驗室,今後我們會在這裡開展腦科學領域原創性研究。」諾貝爾獎獲得者厄溫·內爾教授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今年3月,深圳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