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11月15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梁棟博士在南山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上透露,這項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的經費支持。
△梁棟博士在現場
梁棟博士介紹,磁共振一個很重要的瓶頸問題,就是掃描速度慢,檢查一次需要半小時到40分鐘的檢查時間,嚴重製約其掃描流量及重大疾病相關的高級臨床應用。因此,快速成像技術是磁共振的重要共性核心技術,也是國產磁共振走向高端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卡脖子」技術。
十餘年來,針對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等缺點,深圳先進院梁棟博士帶領研究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前期提出了基於壓縮感知的多類先驗信息融合快速成像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成像速度,攻克了三維頭頸聯合快速斑塊成像、超快速心臟實時電影成像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且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上實現了規模臨床應用,如今他們進一步將人工智慧方法應用於快速磁共振成像,提出了智能快速成像技術,有力地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應用。
記者了解到,深圳先進院擁有一支科研實力強大的磁共振團隊,員工已超過40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磁共振技術研發團隊之一,他們曾參與研發了我國第一臺自主3.0 T磁共振設備。
據介紹,「創新知行薈」是由南山區科協、中科創客學院、深圳市慈善會社會影響力公益基金主辦,深圳市中科鉅弘文化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承辦,市科協、深圳先進院和建行深圳市分行支持的科普活動,邀請國際科技前沿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合成生物、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機器人等戰略新興產業,做專題演講、圓桌對話以及進行科技成果與產業界對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