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0至3歲寶寶的常用藥箱清單
在你家裡的某個地方一定會有個小藥櫃,或者是藥箱(小巧輕便的,就放在你最方便拿到的地方,而且旅行的時候也可以帶著走)。這樣的話,在孩子流鼻涕、發燒或者是得了等等這類小孩子很容易染上的毛病的時候,你就可以很快地為他做些簡單和迅速的處理。還有,寶貝難免磕著碰著了,這個時候,一個稱手的家庭藥箱會顯得非常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寶寶的常用藥箱清單都有哪些呢?藥箱裡面有藥也有日常護理的一些工具。因為很多時候藥箱裡的工具可以讓我們對寶寶的身體狀況更為了解。
先說說藥箱中的護理工具吧:
1、紗布和繃帶。主要是為了以防萬一,尤其是孩子大了愛蹦愛跳地的活動,就少不了磕磕碰碰地,如果真的有意外,那麼紗布和繃帶最起碼可以起到去看醫生之前的自救。
2、體溫計:講究地可以買個耳溫槍,本分地家長使用老式水銀溫度計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生理性海水鼻腔噴霧劑: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買過,品牌是鼻可樂,可以緩解鼻塞,也可以幫助孩子清理鼻中的異物。因為它可以軟化異物,媽媽用棉籤稍微粘粘就出來了,還算很好用吧。
很多人會在藥箱裡面放些益生菌、乳糖酶,其實兩種,我都有給寶寶用過,先說說乳糖酶吧,那是去兒研所治療寶寶拉稀,醫生口頭開的藥單。這就說明了,乳糖酶並不是一款真正的有效藥物,只能說幫助緩解。益生菌的作用和乳糖酶差不多,其實不吃,腹瀉也會好,只是時間的長短。
關於藥品,對於治療感冒發燒還是非常有必要去準備一些的。感冒一般伴隨著流鼻涕、咳嗽、發燒,對症下藥,還是非常明智之舉的。
發燒藥: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混懸滴劑和小林退燒貼
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混懸滴劑附贈一個滴管,除了可以吃這個發燒藥,還可以用來餵水,餵其他的藥物,非常方便。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混懸分為滴劑和混懸液兩種包裝,前者適合嬰幼兒後者適合更大的孩子。間隔4-6小時吃一次,24小時最多不能超過4次。降溫效果明顯,藥物也比較溫和,也是醫生的首選退燒藥。除了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混懸滴劑還有美林布洛芬混懸滴劑,也都是醫生權威推薦的退燒藥。
小林退燒貼是用來輔助退燒的,還記得第一次寶寶發燒,並沒有立刻就吃退燒藥,而是先用了退燒貼,說實話,退燒藥至少要在38.5度才能吃,畢竟那麼小的孩子,能不吃藥還是不吃。
咳嗽藥:沐舒坦
針對有痰的咳嗽施壓。有痰時,不能一味止咳,要化痰,讓痰液稀釋容易排出。當然,霧化最好了。
溼疹痱子:爐甘石洗劑
治療孩子溼疹、痱子,止癢作用明顯。孩子小時候胖的沒脖子,卻長很多痱子在脖子裡。效果不錯。當然,保持清爽是防止痱子的關鍵。記得有一次去兒研所治療溼疹,醫生開的就是爐甘石洗劑。
第2頁:父母要熟記的寶寶禁用藥物
小兒並不是成人的縮影。小兒從對藥物的反應、代謝、藥物作用的器官、副作用、對藥物的耐受性等等都有其特點,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磺胺類、氯黴素等對小兒都有不同的危害。
寶寶肝腎功能尚不成熟,肝臟解毒功能弱,腎臟的排毒功能也差,在藥物使用上,小嬰兒不同於年長兒,更不同於成年人。大多數的成人用藥,都不能用於小兒。有的家長認為小兒就是比成人的體重小,成人吃的藥只要減量就行了,這是不對的。
小兒並不是成人的縮影。小兒從對藥物的反應、代謝、藥物作用的器官、副作用、對藥物的耐受性等等都有其特點,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磺胺類、氯黴素等對小兒都有不同的危害。
1、氨基糖甙類可引起小兒耳聾、腎臟功能損傷;
2、喹諾酮類可引起小兒軟骨發育障礙;
3、磺胺類可引起小嬰兒黃疸,腎臟功能損害;
4、氯黴素可引起灰嬰綜合症,粒細胞減少症;
5、一些感冒藥小兒也不能隨便服用,如銀翹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膠囊等成人感冒藥;
6、還有鎮靜助眠藥;解熱鎮痛藥(撲熱息痛可以);抑酸劑;瀉藥;氯黴素滴眼液不宜長期使用;滴鼻淨等。
7、風油精雖然沒有什麼嚴重的副作用,但小兒很容易把其弄到眼睛裡或口中。
寶寶有其特殊的一面,給孩子使用藥物最好請教醫務人員,即使是曾經用過的藥,這次有與上次相同的症狀服用時也要小心。因為在您看來相同,可寶寶卻患的是不同的病。寶寶許多種傳染病在發病前期都類似感冒的症狀,但是有經驗的醫生卻能從一般中鑑別出不同點,及時發現其他病症。因為您看到的是表面現象,孩子有什麼感覺您是不知道的。
成年人可通過自己的感覺,初步鑑別出自己這次患病與以往是否一樣,是重還是輕,可以說兒科是啞科,即使小兒會敘述,也大多不夠準確。雖然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也很難成為孩子的疾病專家。有病看醫生,這是兒科的特點,而且不但要看,還要勤看—寶寶病情變化較快,可以小時計算疾病的變化。
非處方藥是自療藥,寶寶在使用非處方藥時,缺乏自療這個環節,仍然是「他」療,「他」療就要慎之又慎。
第3頁:抗生素病治好了 但是……
關於抗生素: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在中國,有1/2的兒童一旦出現咳嗽、流鼻涕等症狀,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菌素。就整個國家來說,有50%的人生病時使用抗菌素,事實上,可能只有25%的患者真正需要抗菌素。而西方發達國家,抗菌藥物的平均使用率為30%,美國是20%、英國是22%。在美國,孩子一般常見的發熱,醫師只會讓患兒多喝白開水、多休息,讓家長儘量使用物理方法降溫,沒有感染指徵是不處方抗菌素的。
普通的發熱感冒,大概90%以上的患者都會用抗菌素、抗菌藥物(又稱抗生素),但實際上,這些病60%到70%根本不需要用抗菌素。
關於打點滴:
家長很大的一個誤區,其實10個感冒、發燒、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中,真正需要打點滴的往往只有兩人。
出現以下情況時可以考慮靜脈輸液治療:第一,確定是細菌感染,但過口服的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靜脈使用抗生素;第二,查血常規白細胞及中性分類很高,CRP 明顯增高,也可以考慮靜脈使用抗生素;第三,中毒症狀比較重,例如精神狀態差,進食少,四肢冷循環不佳,或出現較嚴重的嘔吐、頭痛等症狀,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治療。
總結:感冒分為三種發燒、風寒感冒、熱傷風。
關於發燒,一般家長都有一個誤區,以為孩子發燒的溫度越高,病情就越重。其實發燒的高低,跟病情的輕重並不一定是對等的。
關於灌腸:
這兩天朋友圈分享了,不能再給孩子灌腸了。其實要我說,家長們真的應該換位思考下,大人們感冒發燒了誰聽說過去灌腸,其實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真沒必要這麼折騰。
有錢可以任性,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對於孩子,沒有小事可言。小小的家用藥箱,其實也是一種學問,該買什麼藥不該買什麼藥,家長是需要用時間和經驗去總結的。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