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知識付費排行榜:知乎、得到、喜馬拉雅居前三

2020-12-22 OFweek維科網

4月12日,知乎讀書會正式開售會員年卡,本已擁擠的付費讀書賽道再添新的攪局者,開年沉寂的知識付費產品再度進入人們視野。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但顯然,碎片化的時間很難支持大部分人「盡苦功夫」讀書,於是2017年下半年以來,將書籍整合再輸出的知識付費產品躥紅後,一大批讀書類產品開始享受發展紅利,網際網路時代下,曾經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學習方式是否適用,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為價值付費:免費成為了最貴

格雷欣劣幣驅逐良幣理論指出,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良幣必然要被劣幣融化、驅逐。這一理論在對於信息泛濫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樣適用。

劣質內容自我曝光與吸引眼球的動機更強,常見於父母朋友圈、家人群組中近乎喪心病狂的標題、內容充斥著譁眾取寵的氣息,讓人大呼「有一種朋友圈叫爸媽的朋友圈」。勵志貼、養生之道、健康常識和虛假新聞以轟炸的方式入侵我們的生活,這種情況下,對知識的準確性、專業性,人們有了新的要求,甚至亟需領袖式的人物或產品出現。

2013年8月9日是被載入自媒體發展史冊的一天,這一天《羅輯思維》第一次推出的5500個會員名額半天即售罄,入帳160萬元。羅振宇為當下渴求知識的人調配的「知識秘方」被冠以明確價格,讓不少媒體和內容創業者為之興奮。

那邊廂,一年講50本書,年入過億,羅振宇沒能做到,樊登讀書會卻建立「拜知識教」,「信徒」超460萬。快速高效的信息傳遞和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以及各平臺精心調配的「知識美味」異常符合現代人胃口,知識付費產品快速地完成了原始積累。

這是一個虛擬產品付費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如果說網絡直播是「屌絲經濟」,那麼知識付費則是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後備役的精神食糧。二者之間的區別有些像明星與教授,一個靠的是顏值和表演,另一個則代表了知識的力量。

網絡直播和知識付費將社會階層做了細分,兩者的發展軌跡甚至有些殊途同歸,依靠流量完成原始積累後,差異化競爭成為未來行業的主旋律,2017似乎是直播行業與知識付費走向沉寂的一年,但只有窺其本質才能得見其背後的深沉力量。

知識付費中的「知識」到底是什麼

三浦展作品《第四消費時代》中將1912年後的日本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消費時代是少數中產階級享受的消費時代;第二消費時代則是乘著經濟發展的東風,家庭消費勢如破竹;第三消費時代為個人化趨勢的風生水起,而現如今,日本已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即重視「共享」的社會。

中國消費者處於第三代與第四代交替檔口,中產階級對房產、小資情調、奢侈品等依舊趨之若鶩,而居下遊的中產階級者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在精神消費上卻無所適從。他們害怕自己陷入一個「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境地,再加之新媒體時代對女權、中產、自由等概念過度消費,造成了社會焦慮的增加。知識付費恰逢其時地出現,為這部分人營造了一種低成本快速學習的心理安慰。

知識付費本質是為那些願意共享自己知識積累和結餘的人提供交易手段和平臺,是一場網際網路背景下對知識的優化配置。它為受眾提供了獲取高端知識資源的渠道,也為那些行業精英提供了知識變現的新方法。

時下風靡的知識付費大概分為兩類:有趣的泛知識和實用的專業知識。前者負責提供觀點,後者負責傳授知識技能。

提供觀點和見解的知識付費產品大多是由媒體來做,例如2017年2月15日,36氪開設的媒體付費專欄「開氪」,其中一個付費產品是由網際網路評論家洪波寫的「keso的網際網路洞察」,其針對當下的網際網路熱點事件和熱門企業發表評論,輸出作者本人的觀點。2017年11月,財新傳媒正式上線「財新通」,全面啟動財經新聞收費,財新收費的基礎是財新自帶的品牌效應以及優質的新聞內容稿件,但其核心還是在於觀點的表達。這類知識付費產品吸引的是小眾具有深度閱讀思考能力的知識分子用戶,受眾輻射範圍窄。

技能類知識付費產品則不同,它擁有更廣泛的用戶基礎,而且門檻低,回報大,學習效果可衡量。在得到上花費199元就可以聽清華大學管理學教授寧向東的管理課,經濟學者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對於相關從業者來說,聽名師講課會有足夠大的吸引力。

知識付費的優勢在於將原先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際網路渠道的傳播覆蓋了更廣泛的人群,但其單向性、不夠系統依舊是不足之處。

一手知識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資源

知識付費頭部玩家完成了知識變現和流量收割,但其他大部分產品依然面臨無流量、續費率低等問題,在競爭中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產品「不行」實則是內容做的不好。

由於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諸多所謂的知識付費是將網際網路上搜集來的免費內容,通過整合自己的觀點、價值觀,將之重新打包為付費產品販賣,含金量缺失。另外,許多文章徒有其表,內容空洞毫無價值,與標題嚴重不匹配。還有最常見的一種,便是將「講師」包裝成行業精英或領袖,所講內容卻大多照本宣科,顯露出具有十分濃厚個人色彩的認知和讀稿痕跡。

實際上,知識付費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產階級焦慮問題,自身卻在營銷中漸漸迷失,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知識付費不可能走得長遠。「洗腦式」的知識分享已經讓人感到厭煩,更多的一手知識,正在這場戰役中拔得頭籌。如產品風格符合中產階級口味的網易,其《網易運營方法論》等乾貨類知識產品正受到好評;又如樊登讀書會,通過對書籍內容的精細化改造和學習的中長期規劃,培養起的付費用戶粘性更大,傳播性也更廣。

2018年,知識付費產品進入下半場,除了各平臺間激烈的競爭,還有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大體量公司虎視眈眈,馬太效應是網際網路內容產業不可避免的,顛覆與新生周而復始。確定受眾群體,並打造與之相匹配的內容,永遠是知識付費產品前行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得到、喜馬拉雅、分答、知乎、千聊、略知…知識付費平臺如何選?
    得到、喜馬拉雅、分答、知乎被稱為2016年知識付費四大平臺。後來,千聊填補了視頻直播形式的知識付費產品的空白,而略知則為知識付費提供了便捷的支持工具,降低了用戶進入知識付費行業的門檻,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實現知識變現。
  • 知識付費四大巨頭: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發展現狀淺析
    根據36Kr的推算,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用戶暴漲了 3 倍,知識付費用戶達到近 5000 萬人;截止到2017年3月,用戶知識付費(不包括在線教育)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 100 – 150 億左右。知識付費領域已經產生四大巨頭,分別是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其中喜馬拉雅FM和知乎佔據著領先優勢。
  • 十大知識付費平臺,喜馬拉雅都進不了前三,第一名你肯定想不到
    知識付費從16年興起至今,各大平臺紛紛加入。有的還在高歌猛進,有的已經黯然離場。 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目前行業裡排名前十的平臺。 2018年知識付費也湧現了很多小程序平臺,其中發展最好的就是「加油雞」平臺,平臺有上千檔課程,通過精準的推廣與裂變,目前用戶已超千萬。
  • 知識付費也有坑,知乎、喜馬拉雅、蜻蜓FM的會員服務有何不同?
    6月6日,知乎正式對外宣布原來的知識市場升級為知乎大學。升級後的「知乎大學」由「課」+「書」+「訓練營」三套內容體系組成,為用戶提供涵蓋通識知識、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等維度的綜合知識服務。但要注意,在此之前得到、在行、喜馬拉雅都已推出過類似的策略,尤其是會員服務,知乎能在其中分得多大一杯羹?知識付費的差異從爆款的單次付費到平臺化的整體會員售賣,知識付費經歷了一個由點及面的過程。
  • 知乎、得到、喜馬拉雅...各家「讀書會」有何不同?
    世界讀書日臨近,知乎近日推出的全新知識付費產品「知乎·讀書會」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其主打百位名家的解讀音頻,同時還搭配數百本電子書的免費借閱權益。這讓已有得到、喜馬拉雅、樊登讀書會、新世相入局的「讀書會」陣營再次壯大。對用戶來說,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同時,也難免犯嘀咕:這些名目不一的讀書會之間,到底有何不同?
  • 知識付費浪潮下,喜馬拉雅是如何做增長的?
    與知乎的「分享知識、經驗、見解」的知識社區、得到的「知識服務商」定位不同,喜馬拉雅在知識付費浪潮伊始就在以平臺的思路運作。知識付費市場一直被認為是一塊巨大蛋糕,目前的體量還遠遠算不上飽和,這也是為什麼在喜馬拉雅、得到、知乎、分答在知識付費圈佔據大量曝光後,還不斷有新玩家入場:網易雲音樂的付費專欄、蜻蜓 FM 的「矮大緊指北」、今日頭條內部也在研發知識付費產品,而眾多的垂直領域也還在利用自身積累企圖搶下一塊領地。
  • 知識付費領域的野馬:得到app產品分析
    為什麼得到在知識付費領域的影響力那麼大,但日活、月活等卻都不如知乎與喜馬拉雅呢?為什麼得到的用戶使用時長和頻次都比較低,但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卻比知乎和喜馬拉雅高呢?得到的用戶屬性與其它競品的差異原因?第一個問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知乎與喜馬拉雅成立時間都比得到要早,它們在沒有做知識付費內容之前,其產品本身就已經有一大批用戶的了。其次,知識付費的內容產品,幾乎都是願意主動學習的人。而主動學習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逆人性行為,所以用戶量相對會少很多。
  • 得到、樊登、知乎、中信、喜馬拉雅等聽書評測及免費聽的方法!
    其實我應該算是最早一批知識付費的用戶了,聽了可能超過上千小時的付費內容了,有一些小心得和你分享一下。一般知識付費我主要是聽講書和專欄。先說講書吧以及各大知識付費平臺薅羊毛策略(也就是如何免費聽)。講書一般是半小時講完一本書,當然,首先你要打消靠這個替代讀書的想法。一般來說,聽半個小時大部分聽完了也是記不住的。
  • 知乎Live上線一周年 「知識付費」的摸索才剛開始
    這也是過去一段時間知識付費繁榮的原因之一。根據企鵝智庫《知識付費經濟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用戶暴漲了三倍,知識付費用戶達到近5000萬人,截至2017年3月,用戶知識付費(不包括在線教育)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100億-150億元左右。
  • 知識付費現拐點:得到、知乎模式外還有教育、諮詢兩大機會
    原文標題:《面對得到、知乎們,知識付費這杯羹還有得分嗎?》作者:辯手李沐陽,原文刊載於虎嗅,藍鯨經授權轉載。一、「年底知識大甩賣」如火如荼的雙十一剛過,內容消費領域的「雙十一」又在12月初點燃。一如既往地,喜馬拉雅發起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
  • 移動網際網路知識付費平臺的營銷策略研究
    綜合關鍵年即2017年各知識付費平臺的用戶規模和融資情況,可發現在知識付費整體市場中,以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為代表的頭部格局顯著,且喜馬拉雅FM以其個體優勢保持遙遙領先。 知乎——社區內嵌式知識付費 知乎早期以文字問答功能為核心,長期深耕知識分享社區,2016年4月推出付費產品值乎和知乎Live入局知識付費。其中,知乎Live作為實時語音互動問答產品,上線一年便得到超過227萬人次參與,產生了大量時薪過萬的演講者,一位答主單場演講收益最高曾達34萬元。
  • 產品分析|身在風口的知乎Live,卻無法翱翔
    從上線到2017年底,知乎Live的付費用戶數達500萬,根據前文提到的知識付費產業市場用戶規模增長預計(2019年環比2017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同比增長200%),可預估2019年知乎Live的付費用戶數量約為1500萬。
  • 喜馬拉雅的音頻生意,成就野心的不只是付費會員
    艾瑞在《2018 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中提到,未來三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還將保持較高成長性持續擴張,預計到 2020 年,該產業規模將達到 235 億。第三方機構新知榜發布的《2018~2019內容付費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 年度市面暢銷的音頻內容消費產品中,喜馬拉雅佔比超過一半。喜馬拉雅是知識付費的早期推動者,知識付費也成就了它的高速增長。
  • 知乎「鹽選會員」一周年成績單,付費用戶增長4倍
    3月18日消息,網際網路內容平臺知乎宣布,截至今年2月底,知乎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知乎同時宣布推出「全民閱讀計劃」,3月18日至25日,免費開放上千本「鹽選」專家講書,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內容和服務。
  • 知識焦慮依舊 知識付費涼涼?
    2016 年,推出知乎 Live 與知乎書店;2017 年,推出「知識市場」,並將知乎 Live、書店、付費問答三類產品歸入其中;2018 年,知乎將「知識市場」升級為「知乎大學」,形成了「課+書+訓練營」完整體系的用戶場景平臺,並開始售賣囊括上述服務的知乎超級會員。
  • 百度視頻涉足知識付費:和喜馬拉雅合作 推出「聽吧」
    話說,前幾天剛宣布獲得新一輪融資的百度視頻,最近動作還是不斷的。比如,八姐發現,這幾天,百度視頻也開始涉足知識付費了。而這一產品是和喜馬拉雅FM戰略合作的。簡單來說,喜馬拉雅FM的大量免費音頻節目內容已發布在百度視頻的「聽吧」產品,近期還將上線知識付費內容。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2018.6),直到去年選推出「鹽選計劃」(2019.3),截至今年2月底,知乎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2020.3)。2.3 市場空間及面臨問題知乎以「問答社區+知識付費」形成商業閉環。知乎官方宣布,截至2018年底,用戶數破2.2億,其中DAU也達326.4萬,但至此之後知乎的用戶增長有一個長期放緩的趨勢。
  • 「知識付費」中西有別,變現難該如何破局
    超九成用戶表示對其購買的知識付費產品比較滿意或者非常滿意。然而,羅輯思維至今仍被指責販賣焦慮、喜馬拉雅Fm等內容續費率低,整個行業似乎仍然處於低谷期。值得注意的是,知識付費這個名詞並沒有對應的英文翻譯,與它最接近的詞是Knowledge-based pay,即基於知識的付費,指員工的薪酬與他們的知識技能水平密切相關,擁有的知識越多,到手的報酬也越多。
  • 追上得到、揍趴知乎Live?豆瓣的內容付費還有很長路要走
    (現已推出)目前從豆瓣官網的評論來看,還是俘獲了不少用戶的好評,也已經有用戶在知乎上激情高昂地評論:豆瓣一個專欄,把得到追上了,把知乎Live揍趴下了。也難怪有人說:豆瓣最大的優勢就是「大家都希望它能成功」。
  • 數據挖掘 | 喜馬拉雅音頻內容分析
    垂直音頻平臺:貓耳FM作為垂直市場音頻平臺,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ACG相關內容的二次元音頻,並於2018年11月被嗶哩嗶哩收購。音頻知識平臺:該類平臺的主旨是傳遞知識,音頻只是作為載體提供,一般會輔以文字、視頻等說明,譬如提倡碎片化學習方式的得到、進行知識變現的知乎live和豆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