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依舊 知識付費涼涼?

2021-01-13 中國經營網

這個冬天,我所在的城市杭州早早迎來了一場雪。寒意逼人,而網際網路業也感受著市場溫度的劇變。不少公司被曝停止社招或大幅裁員,遊戲類、動漫類、直播類公司首當其衝,電商類、社交類企業緊隨其後。此時,出現了一個頗具戲劇化的場景——當有人在「知乎」上求證前述傳聞真偽時,卻意外刷到了「知乎裁員」的消息。雖然官方表態「子虛烏有」,但並未有力駁斥所謂的謠言,更像是籠統的答覆,細節全無。如今,在網絡文化語境中,裁員10%叫「人員調整」,裁員20%屬「結構優化」。不論冰山下的真相如何,已知事實是,在行業周期性面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知乎被傳裁員怎麼就成了新聞?這背後又說明了什麼?

  經過幾年努力,知乎成了中國社交問答的先行者和頭部。2014年,就「創業」話題,知乎從500萬用戶的問答內容中甄選、編輯,出版了一本《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麼?》。這是國內不多見的網際網路出版先鋒實驗,知乎踐行並驗證了克萊·舍基在《認知盈餘》中所揭示一個理念:享有較高學歷的人們的自由時間是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餘」,它可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幾年來,知乎從線上眾人參與、無所不包的問答,到線下策劃精選、相繼出版的叢書,如《正義女神不睜眼》《金錢有術》《職人覺醒》《大學四年》及以電子書形式發行的「知乎周刊」。知乎不僅得益於恰當地做了「大眾協力生產下的知識的搬運工」,還積極追趕「知識付費經濟的風口」。只可惜,在通往商業化和迅速變現的道路上,知乎有些心急火燎、步履匆匆。

  近三年知乎有關「知識付費」的針對性舉措,一直在調整。2016 年,推出知乎 Live 與知乎書店;2017 年,推出「知識市場」,並將知乎 Live、書店、付費問答三類產品歸入其中;2018 年,知乎將「知識市場」升級為「知乎大學」,形成了「課+書+訓練營」完整體系的用戶場景平臺,並開始售賣囊括上述服務的知乎超級會員。此外,2017年以來,知乎不斷上線「想法」、推出短視頻等新業務,加大在AI技術、內容生態、知識服務等多個維度投入,推出的每項業務創新之舉似乎都踩著節點、蹭著熱點,但在盈利要點上卻不盡如人意。既然致力於做知識生意的「售賣者」,知乎的尷尬表現為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搖擺於「專業精英化」和「全民娛樂化」的策略定位之間。

  知乎面臨的質疑及客觀上在知識付費領域的掉隊嫌疑,都如實折射出這一波網際網路知識經濟運動從勃興到平穩的發展軌跡。2016年,創辦「羅輯思維」的網紅自媒體人羅振宇推出了「得到」。這是一款主打知識服務的APP,通過訂閱專欄、付費音頻、電子書等方式為用戶每天提供有價值的知識信息。連同這款應用,還有分答、知乎live、喜馬拉雅、「每天聽見吳曉波」音頻、馬東團隊的「好好說話」課程、李翔的「商業內參」、李善友的「混沌研習社」、樊登和他的讀書會等,都迎合了碎片化學習新方式,滿足了用戶功利性的知識攝取。就信息大爆炸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而言,這多少能幫助現代人解決持續學習與緩解知識焦慮的難題。當然,這都得是有償的。

  從每天幾分鐘到數十分鐘不等,人們可從這些訂閱的內容號、信息平臺上,知通識、學知識、長見識、增學識。原本那些在象牙塔內傳道授業的教授、學者嘗試走進公眾視野,他們把曾在課堂上講學、書桌上伏案、書房裡研讀得來的觀點內容經「再加工」,生產出易於被大眾接受的「知識產品」。此時,知識「價值」不在於思想啟蒙,更體現在市場價格。例如,留學歸來在北大任教的經濟學博士薛兆豐,將100多萬字講義濃縮梳理成30多萬字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搬上「得到」APP。僅僅數月,就有超過27萬人訂閱,按每份199計元,他在知識付費平臺首次亮相的營收就超過5000萬元,而這個數字仍在增長。

  可是,正當人們樂見「知識付費」機會還有更多、潛力還會更大,及不斷有新玩家積極湧入之時,卻開始頻繁冒出謹慎和悲觀的論調,甚至有知識焦慮依舊,知識付費很快涼涼之說。

  此時,有幾個細節值得注意。從艾瑞諮詢發布《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及發展趨勢分析》到企鵝智酷的相關數據顯示,超過55%的受訪者有過知識付費,但其中有62%持一般或不滿意的評價。有些「知識付費」先行者如「MOOC學院」、「分答(後改名『在行一點』)」的姬十三明確表示不喜歡「知識付費」,別忘了提倡這個概念的也是他。「羅輯思維」和「得到」聯合創始人兼CEO也多次向媒體強調,他們所在的行業是「知識服務」,而不是「知識付費」。

  有時候,我們需要反思。買書、看電影、上學、聽歌,哪個不需付費?或許,只有當「知識付費」風口挪移、恢復理性後,多數人才突然意識到,在網際網路上,我們曾長期免費獲取內容,它有別名,叫「非法下載」或「數字盜版」。只不過,藉由一波變革的產品模式、服務形態,讓知識生產傳播重回正常的邏輯軌道。

  所以,知識付費未必會涼,只是不會虛火過旺。對那些真能幫助提升技能、拓展知識、獲得學歷、養成品位的內容,向來都會有人願意買單。


相關焦點

  • 知識付費被疑販賣焦慮 平臺卻遍地開花
    來自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僅為30%。  但在另一邊,包括樊登讀書會、凱叔講故事、年糕媽媽等付費內容生產方廣為人知。喜馬拉雅、知識星球、有書等涵蓋知識電商、內容打賞、社交問答的知識付費平臺還在「遍地開花」。數據顯示,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2.92億,預計到2020年,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將達到235億元。
  • 知識付費產品盤點,哪款治好了你的焦慮?
    其實知識付費從來不是一個新概念,無論是花錢上學、付費購書還是報班補習,這些都是在進行知識付費。可是當網際網路上很多原本看似免費的東西也突然開始收費了,卻還有那麼多人為之付費,有那麼多人以此為業,更有人因此名利雙收……這些都離不開那些曾在知識付費浪潮中吸引了大量目光,匯聚了海量知識的知識付費產品。
  • 知識付費二次起飛,不販賣焦慮行不行?
    你帶著明確的訴求來求知,主動尋找你要的知識點,這才是知識最自然的獲取方式,也是你最容易將知識活學活用的方式。而回顧這一年可以發現,搜索,或許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主動獲取知識的途徑。  「販賣焦慮」、「收智商稅」、「割韭菜」似乎成了知識付費市場「亂象」的代名詞。
  • 知識付費時代,有一種焦慮叫做"成癮性焦慮"
    但是,焦慮並不會導致人們退卻,用戶不會減少甚至放棄使用微信,即便有偶爾的反思,也還是會繼續使用。因此,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用戶真正成癮的並不是微信的某個具體功能和內容,其實是焦慮本身。當然,導致這一現象的不是用戶,而要歸功於網際網路領域「偉大」的產品經理。當然,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並不是這一做法的始作俑者,在製藥行業早有先例。
  • 如何通過知識付費賺錢?知識付費賺錢案例
    一看到標題包含「知識付費」,我想大家應該聽得耳朵生鏽了吧!必須知識付費這兩年的風頭正勁者呢!但是知識付費這塊實在是大,前景(錢景)不然忽視啊!很多人就是通過喜馬拉雅、蜻蜓FM、騰訊課堂、唯庫、知乎、網易雲、十點讀書等等平臺實現財富的自由,不信?
  • 方笑一 | 「知識付費」正在變成「知識表演」和「知識追星」【「網絡時代的知識付費與知識獲取」圓桌會議④】
    無論是音頻中加入的音樂,還是對詩詞聲情並茂的朗讀,抑或是處心積慮將詩人故事講得足夠精彩,這些都構成了知識表演的一部分。以上是從知識付費音頻創製者的角度而言,接下來從受眾的角度來談談這類音頻的表演性。受眾在收聽知識付費音頻的過程中,難道真的無法察覺「知識」背後的表演性嗎?我認為恰恰相反,他們完全能夠覺察,那為什麼還有如此眾多的受眾去購買知識付費節目呢?
  • 劇變時代的學習焦慮:知識付費這門生意是二道販子嗎?
    因此,在擱置這兩個問題的前提下,我們或許還有另一個角度能夠介入知識付費這一話題——在今天這個時代,為什麼爆發出了這樣一種對於知識的強烈需求,或者說是一種普遍的知識焦慮。雖然這種焦慮被網際網路和商家放大了,但我們又不能將其視為完全的虛妄。我們對知識的焦慮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知識付費的產品又是如何對症下藥的,是這篇文章試圖探討的問題。
  • 2018知識付費排行榜:知乎、得到、喜馬拉雅居前三
    那邊廂,一年講50本書,年入過億,羅振宇沒能做到,樊登讀書會卻建立「拜知識教」,「信徒」超460萬。快速高效的信息傳遞和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以及各平臺精心調配的「知識美味」異常符合現代人胃口,知識付費產品快速地完成了原始積累。這是一個虛擬產品付費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如果說網絡直播是「屌絲經濟」,那麼知識付費則是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後備役的精神食糧。
  • 知識付費,下半場怎麼走(附大會PPT下載)
    信息過載造成國人焦慮感增加,90後用戶開始具備消費能力早前就有報導指出,中國人每年讀書的數量只有日本人的20%;這兩年好像好一些了,但是國人每天都被朋友圈、今日頭條、微博這種零散瑣碎的知識點所包圍,容易有這種所謂的「文化焦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種免費內容爆炸式湧現;信息量嚴重過載,於是人們不得不用付費的方式來篩選一些有價值的知識。
  • 知識付費的多重屬性與本質特徵
    【摘要】新興的知識付費具有經濟、傳播和教育多重屬性,其中經濟屬性是付費邏輯在網際網路免費時代得以成立的前提,傳播屬性是知識付費在技術和產業資本的推動下發展壯大的根源,教育屬性是第三次教育革命浪潮下知識付費的本質體現。
  • 宋社長:知識付費是個偽命題
    我們來看「知識付費」四個字的潛臺詞——1、過去,知識是不需要付費的;2、或者說,過去知識有不需要付費的;3、現在,知識需要付費了;4、未來,沒說比如師傅帶徒弟,有的雖然沒有直接付費,但是過年過節孝敬師傅,冬天暖個被窩,時不常打個洗腳水,也算是打個零工來償還的回報方式。而今,除了國家教育,民間最有價值的知識付費體系要數各種培訓班、輔導班、民營教育機構什麼的,他們目標明確,知識體系明確,考核明確,人們願意為這種知識付費。
  • 如何操作網際網路知識付費項目?如何搭建完整的知識付費項目盈利運營體系?
    知識付費這個話題出現幾年了,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的焦慮。它總是強迫他們學習有用或無用的東西。認為擴大知識、豐富經驗是成年人以後必須做的事情。如何快速構建完整的知識付費作業系統。一、知識付費人群定位:知識付費消費的主力軍必須是20-50歲,年齡太小,沒有判斷能力的人群不要,因為一般來說,這些需要父母來幫助孩子做決定,他們在18歲之前不能為自己做任何決定,就好像他們選擇學校和專業,隨便選的人太多了,更不用說選擇知識付費產品了。
  • 張雪峰、吳小平如何看待知識付費?百家號知識英雄大會給你答案
    知識付費行業在歷經爆發增長後,近幾年逐步轉入穩定發展期。據艾媒諮詢《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專題研究報告》顯示,疫情使得知識付費迎來又一個增長小高峰,預計到2021年,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將增長到675億元,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將達4.77億人。
  • 知識付費 樂見其成
    談及知識付費,我們並不陌生,知乎、得到、千聊、知識星球等網際網路平臺凝聚起不少人氣,一度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跑者。不過,現在這種狀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一些傳統出版機構雖說姍姍來遲,卻也開始熱情擁抱知識付費,並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 知識付費平臺定義,小程序知識付費系統
    知識付費平臺定義,小程序知識付費系統用一句話來概括知識付費眾籌:
  • 薄荷閱讀:知識付費的典型成功案例
    一、年輕人對知識付費的接受當知乎、百度知道這類國民科普類平臺,不能滿足用戶進行進階學習時,就需要進行知識付費,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付費的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也有利於對用戶產生正激勵作用。
  • 廖肇弘:知識付費平臺VS微學習
    如何提升互動性、有效增加學習成效,應該是知識付費平臺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種「輕學習」模式,和MOOC、微課的學習效果比較起來,或許知識付費平臺可以作為一種非常好的支持學習主軸行為的輔助學習模式。  MOOC或面授課就好比學習過程中的航空母艦,而微課和知識付費內容則可以當作是整個艦隊中的驅逐艦或是偵防艦的角色,靈活調度,相互支援,但前提是確保二者的目標與方向一致,否則會造成學習者更混亂的狀態。
  • 知識付費 你的路在何方?
    當下最流行的方式就是:付費聽聽、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針對性需求增強,他們願意用付費購買來替代個人搜尋成本,於是,收費的知識網際網路產品開始出現。歸根結底,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
  • 知識付費是個圈,你跳出來沒?
    2016年被稱為「知識變現元年」。緊接著幾年來,知識付費行業成為內容市場一大熱點,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現代人沒掏錢在網上買個課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網絡新人類。就算自己不給自己充電,也給孩子買過網課吧。這可比,整天在家,在某寶上買買買有意義的多了,不是嗎?既可以好好利用時間,管理好時間。
  • 看看「知識付費」底色,羅振宇沒法教你成功,你卻得到了……
    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已走過第四個年頭,但這一次,他卻未如期獲得觀眾的認可,反而將「知識付費」這一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大部分付費課程是否只是包裝常識販賣焦慮?用戶爆發的批評吐槽是否折射出大量課程滿意度不高,復購率低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