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知識付費平臺的另一個罩門則是「互動性」。除了人機互動、人際互動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互動」外,我認為,一個人的真正學習必須有深度的「自我互動」。
什麼意思?相信大家都聽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思故我在」這些古語。基本上,沒有經過學習者自我反思的學習過程都是無效的,而實踐這些過程,真的都需要時間。
說穿了,所謂的「自我互動」就是學習者的自我對話,很像是一種咀嚼、一種品味、一種消化、一種沉澱。如何提升互動性、有效增加學習成效,應該是知識付費平臺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種「輕學習」模式,和MOOC、微課的學習效果比較起來,或許知識付費平臺可以作為一種非常好的支持學習主軸行為的輔助學習模式。聽來有些饒舌,換個方式解釋,在我們參與面授課或是MOOC的學習過程中,可能你正在看一本書,在好幾天甚至好幾周的時間裡,有一些主要的學習活動在進行,如果此時你也參與同樣一個主題的一門微課,收聽了大量的知識付費內容,就可以將其視為學習資源的一部分,不僅可以方便地學習,還可以觸類旁通,擴大自己學習的視野。
MOOC或面授課就好比學習過程中的航空母艦,而微課和知識付費內容則可以當作是整個艦隊中的驅逐艦或是偵防艦的角色,靈活調度,相互支援,但前提是確保二者的目標與方向一致,否則會造成學習者更混亂的狀態。
此外,如果能將微課和知識付費內容進一步做到「非正式學習的正式化(Formalizing Informal Learning)」,就是將沒有組織的「碎片化學習」,通過有系統有紀律的方式組織起來,形成一種「彈性自主、靈活運用」的學習方式。例如鎖定每天的某個時段,推送知識內容 (視頻、文章、PPT或是語音等等),空檔時段,大家可以自由留言分享心得,另一個固定時段,專家上來點評或分享,又某一個固定時段,老師可以進來點評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成果,偶爾傳送一下心靈雞湯之類的文章等等。這會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全方位學習模式。
中國大陸是目前全世界移動網際網路最活躍的地方,智慧型手機的各種創新應用層出不窮,微信無所不在,微課和知識付費內容已成為最活躍的一種學習模式,而這一股市場成長的動能,我認為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在知識爆炸時代,焦慮是必然的,但如何在迷霧中看清未來,掌握天下趨勢,則是有方法的——只要你忘掉浮光掠影、走馬看花、心靈雞湯式的文章,養成大量、定期、深度閱讀與反思的習慣,就能培養出更敏銳的觀點,體會到學習的真正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