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以古詩詞普及類的知識付費音頻節目為例,來談談知識付費的表演性。學術講座的「表演性」,在研究知識社會學的學者那裡已經不是什麼有待揭示的問題了。正如彼得·伯克所指出的:「講座並不僅僅是講話,同時也包括了表演的成分,反對的學者稱之為『面向頂層樓座』的表演。」而在他看來,藉助廣播傳播的講座更具有表演的成分:「廣播講座,偏向於非正式,營造了親密的幻覺。」
知識付費音頻節目的情況其實也類似。過去古詩詞普及的主要方式是書籍和文章,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復興潮流中,詩詞鑑賞的文章和書籍廣受歡迎,擁有眾多受眾。2017年以來,在知識付費節目中,湧現了非常多的以講解古詩詞為內容的音頻節目。和之前的詩詞普及不同,這類節目存在著明顯的「表演性」。
首先,詩詞節目的主講人並不一定是詩詞領域的學者,而可能是在另一些大眾文化節目中成為「明星學者」的人。有些可能擅長先秦諸子,有些擅長漢唐歷史,這都和詩詞不是一回事。但在受眾的心目中,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部類並不是分得那麼清楚,人們往往認為,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應該一通百通,因此知識付費平臺藉助主講人在其他領域積累起來的影響,適時地邀請他們成為知識付費詩詞音頻節目的主講人。通俗來講,這些主講人是「自帶流量」的。在知識付費領域,主講人其實就相當於著名演員,在解說古詩詞的時候,他們之前已經讓受眾熟悉的語氣語調、話語方式,包括曾經說過的某些「段子」,都構成了古詩詞音頻節目的一部分。這些都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也就是說,只要受眾聽到這些聲音,就對其人有一種知識上的信賴感,甚至於對其話語方式產生某種迷戀。這種迷戀就像粉絲對於明星的痴迷一樣,與知識無關,是非理性的。而越是受到受眾的追捧,受眾的數量越多,主講人就會更加刻意迎合,比如放慢語速,讓語氣變得舒緩,或者故意加入一些嘆息聲和輕微的笑聲,以受眾喜歡的、樂於接受的方式來講解古詩詞。這就像一位歌手演唱某種風格的歌曲特別受人歡迎,而他內心其實並不認同這種曲風,但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實現利益最大化,他可以去拼命重複演唱這種風格的歌曲。
其次,古詩詞知識付費的音頻節目,在講解時弱化古詩詞的知識性和背後的知識背景,突出表現其情感性,並導向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方面。作為文學作品,詩詞誠然可以用來欣賞,加深我們對於文字之美的理解和體驗,但從知識付費的角度來看,講授古詩詞首先應該提供關於古詩詞的基本知識,比如詩詞中的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上的規定,詩詞創作的背景。這背景不僅僅是指作者的某些趣味故事,而是指詩詞在文學史上的背景,比如它和作者或者某一作者群體的精神世界有什麼深層的聯繫,它在形式上受到前代哪些作品的影響,又對後世的作品提供了哪些啟示,歷代對該詩詞的評論中包含了哪些文學觀念的傳承和嬗變。這些對於詩詞而言至關重要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知識內容,在知識付費節目中大體上被忽略了。主講人的講授基本上停留於對詩詞文本的鑑賞體悟,對作者趣味故事的講述,對詩詞本事的介紹。有時候,這些作者故事和詩詞本事未必是歷史事實,或者已被證明是子虛烏有,但因為很有趣,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講述,以吸引聽眾。而對於真正的古典文學專家關於這些故事的證偽文字,則絲毫不被提及。
在古詩詞的知識維度被有意忽略的同時,情感因素卻被大大強化了。詩詞之所以動人,當然是因為飽含真摯的情感,但作為一個號稱「傳播知識」的知識付費節目,以空泛的煽情代替實實在在的知識傳遞,顯然是不夠的。主講人往往強調詩詞中情感的普適性,而忽略其特異性,強調古人與今人的情感共鳴,而忽略其不可通融的部分。在有些知識付費節目中,古詩詞只是個殼子,裝的是當代受眾容易接受的情感和想法。強化情感性,恰恰充分說明知識付費音頻節目掌握了受眾的心理和媒介的特性。大眾媒介研究的結論告訴我們:「媒介會試圖控制我們的情感以及利用情感獲得另外一些效果(比如廣告商運用情感吸引我們購買一些產品)。反過來也很明顯,受眾通過媒介獲得一些情感體驗。」更有甚者,「受眾有時候會使用媒介了解他們的情感生活或醞釀待定的情感狀態。」除此之外,對古詩詞的講解還加上了主講人自己對於人生哲理的宣揚,這側重於主講人,而不是古詩詞作者的人生體悟。當然我們可以說,這凸顯了節目的當代意識,是一種「接地氣」的傳播方式,但如果追求過度,主講人的發揮逾越了某種邊界,那麼古詩詞可能又淪為一種新的「心靈雞湯」。有趣的故事、生動的情節、泛泛的感情宣洩和通俗的人生道理,四者被整合在講解古詩詞的知識付費音頻節目中,這就使得講解古詩詞類似於「說書」式的表演。
再次,在音頻節目製作的形式上,也會強化表演性。眾所周知,課堂教學的一般時間長度,一課時是45分鐘,但知識付費每一集音頻的長度一般是15分鐘左右,因為光聽聲音播講,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且聽眾大多是利用碎片時間收聽音頻,因此時間長度就有所限制。講解的內容,就需要根據這樣的時間長度去安排,起承轉合,都在15分鐘左右之內完成。主講人對詩詞本身的朗讀需要一定的時間,解釋字詞又需要一定的時間,音頻開頭一般有一段音樂導入,結尾又以一段音樂結束,剩下的時間還要講一講富有趣味的詩人故事,這樣真正講授古詩詞相關知識的時間就十分有限了。主講人所考慮的往往是,如何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將準備好的內容講得足夠精彩和動人,而不是這些內容包含知識的多少以及能夠傳播知識的多少。無論是音頻中加入的音樂,還是對詩詞聲情並茂的朗讀,抑或是處心積慮將詩人故事講得足夠精彩,這些都構成了知識表演的一部分。
以上是從知識付費音頻創製者的角度而言,接下來從受眾的角度來談談這類音頻的表演性。受眾在收聽知識付費音頻的過程中,難道真的無法察覺「知識」背後的表演性嗎?我認為恰恰相反,他們完全能夠覺察,那為什麼還有如此眾多的受眾去購買知識付費節目呢?
知識付費充分利用甚至製造了大眾的知識焦慮。這一點已經有不少學者提及。從古詩詞的情況而論,原先,古詩詞受眾比較固定,喜歡的就喜歡,不喜歡的也不會覺得讀不懂古詩詞是什麼大問題。畢竟,中華傳統文化包蘊廣大,經史子集,古詩詞只是集部中間的一塊。詩詞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曾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基本功,士大夫大抵都閱讀過大量的詩詞。但對於當代一個沒有受過中國古代文學教育的人而言,要讀懂古詩詞並非易事。以往,不了解古詩詞,並不構成大眾的知識焦慮或文化焦慮。然而隨著近年來古詩詞的普及,尤其是古詩詞成功走上電視的綜藝節目,大眾了解古詩詞的願望日益強烈。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大了古詩文選篇的比重,也使得許多家長迫切感到,要指導孩子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非要在一定程度上懂得古詩詞不可。這樣一來,古詩詞逐漸成為成年人不可忽視的文化修養。這也就使毫不了解古詩詞,或者其水平僅僅停留在中小學學習水平的人們產生了一定的知識焦慮。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即使是在朋友交往中,人們大概也不願意別人看到自己腹笥甚儉的窘態。知識付費平臺充分把握了受眾心理,適時推出了古詩詞音頻節目,使受眾感到,這些節目真正契合了他們的需要,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讓消費者感覺到消費行為並非是來自外界的強迫,而是來自自身的真實需求,這恰恰是商業最成功的地方。
受眾又是如何心甘情願地接受這樣的知識表演的呢?假如一個沒有受過大學人文學術訓練的人,他對於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的想像大概是「風流儒雅亦吾師」。精通詩詞的學者被想像成溫文爾雅、風度翩翩、謙和幽默、出口成章。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的詩詞學者往往不能滿足受眾這樣的想像。他們埋首文獻,刻苦鑽研,未必有時間考慮自己以什麼樣的文化形象示人,而研究水準和口頭表達能力也往往不能畫等號。真正成就卓越的學者很可能「訥於言而敏於行」,無法滿足受眾的想像和期待。作為詩詞的知識付費節目,無論是音頻還是視頻,平臺會充分考慮主講人的形象和談吐,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期待,而受眾只要見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理想形象的主講人,便會毫不猶豫地稱之為「老師」甚至「先生」,至於他們的真實學術水平究竟如何,恐怕是受眾無暇關注的。
正因為知識付費節目帶有表演性,通過知識的組合、呈現加上表演,人們在接受的過程中,感覺到主講人富有淵博的知識,感覺到自己通過付費獲得了知識,於是更欣然地付費,這大概就是知識付費節目作為一種產業的真正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