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稱為「知識變現元年」。緊接著幾年來,知識付費行業成為內容市場一大熱點,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現代人沒掏錢在網上買個課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網絡新人類。就算自己不給自己充電,也給孩子買過網課吧。這可比,整天在家,在某寶上買買買有意義的多了,不是嗎?既可以好好利用時間,管理好時間。可以使自己增長技能,如此一舉數得的事情,你還不做?
有人發出疑問,在網上百度一下,各種信息知識都來了,還用得著付費嗎?這不是亂花錢?確實,我們在網上一搜,很多信息接踵而至,但在這些繁冗複雜的信息中,你怎麼知道哪個才是你最需要的?哪個才是正確的,精準適合你的呢?難道你忘了百度莆田系事件了嗎?鑑別良莠不齊的信息,一舉找到自己所缺少的信息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呀!
因此,知識付費才應運而生。那麼我們首先要知道,知識付費為何會興盛起來,而且收到眾人吹捧的呢?
一、知識大咖販賣焦慮
我們聽到越來越多人對我們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緩慢成長,也是一種退步」這種語句。公眾號也充斥這各類焦慮文,裡面枚舉的事例無不在充斥我們的大腦:你落後很多啦!
因此,文章藉機推廣相關課程,你看到多人學了這個課程之後。又實現了逆風翻盤,似乎眼前也出現這樣的景象:你在邊學邊進步的過程中,快速地實現了升職加薪的目的,妥妥的一枚斜槓青年。是不是不用李佳琦的奪命連環口訣:買他買他買他。你就自覺自愿地點了付款?
二、消費結構和心理的變化
如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物質條件提升了,自然而然帶來就是精神層次的滿足。除了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精神文化需求和個人發展需求日益增長。教育、文化、娛樂需求的快速增長為內容付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
而且隨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普及,此類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穩定的渠道和基礎,你在不經意間就實現了消費。
那麼有人自然要問了:既然付費那麼方便,而且比我們線下支付的費用便宜許多,那麼,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學有所成?
非也,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學校裡,同一個班級的40多名學生。老師是同一個人,課程也是一樣的,為什麼還會出現成績參差不齊的現象?有考100分,也有考個位數的?老師不盡心嗎?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學生本人身上。
如果學生不聽講,不做筆記,作業不完成,達不到老師要求的效果,考試不及格那是理所當然的,且這還是在有老師監督的情況下。
同樣,在線上教學也是一樣,如果你不自覺,不聽課,不做筆記,不完成老師要求的作業,沒有自律的精神,也是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而且,能不能達到你想要的目的還要看個人的天賦、努力以及多年積累下的基礎。
比如現在自媒體十分火爆,網上一些寫作課程也多如牛毛,很多人都是抱著,交了一次錢,聽完課立馬可以掙回學費,從此實現爆文不斷,稿費收到手軟的情況。或者說聽了理財的課程,自己也可以將家庭的資產打理的津津有條,立馬可以翻倍。但是這是理想,是願景。
拿我所在的社群來說,真正實現,第一個月就能把學習寫作的學費掙回來的,有,但不多,和社群的總人數相比確實不值一提。而且,人都是有疲倦期的。要是在投稿多次沒人採納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就有所懈怠了。是看著別人爆款不斷,收益不斷,而自己只能顧影自憐,只能歸咎於自己不是寫作那塊料。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另一方面,網上這些知識付費的內容確實很繁多。是你在購買之前有沒有做深入的調查呢?你所購買的這是產品是否是同類裡最好的,老師是否是真正有資歷的,可以帶領大家共同進步的老師呢?
因此,在知識付費的同時,還應該多方思考,多方打聽,應該多規劃有沒有時間聽課,操作,能不能把課程內化為自己所用。
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律的心和行動力,不然,再囤更多的課也是沒用的。
總體來說,知識付費今後將是人們攝入知識的一個大趨勢,但如何鑑別有效的知識、使買到的課程成為我們內部的知識體系,以及通過何種方式使學到的知識點發揮最大的作用,還是我們每個人思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