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
《血疫》女主角。
檢測病毒。
《血疫》劇照。
HBO出品的《車諾比》剛播出完結後不久,一部題材相近,並且是新鮮出爐的美劇——《血疫》又橫空出世,這是一部由國家地理頻道出品的六集迷你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現實中「生化危機」的故事。該劇目前豆瓣評分8.2,也是今年迄今為止一部非常有人氣和口碑的現實主義題材美劇。
《車諾比》呈現了人類同核輻射鬥智鬥勇,在劇中最大的敵人就是那看不到摸不著又無處不在的輻射,整部劇通篇都能讓人感受到絕望和無能為力。與之相似,《血疫》講述的是另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敵人——病毒。
《血疫》改編自美國非虛構文學作家理察·普雷斯頓的同名暢銷書,該書曾於2016年在國內出版,但影響力遠不及如今這部美劇。所謂非虛構文學,是指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行為,也被稱為「第四類寫作」。也就是說理察·普雷斯頓的這本暢銷書,是基於現實的基礎上撰寫的。從譯名上我們就可以大致看出來,《血疫》講述的必定是關於瘟疫病毒的故事。沒錯,這種病毒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能夠引起最為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的伊波拉病毒。
如果你看過《戰狼2》的話,肯定會對裡面的「拉曼拉病毒」有印象,其實電影中「拉曼拉病毒」的原型就是伊波拉。雖然我們在生活中或者現實題材影視作品中見到過各種各樣的病毒,但是從來沒有一個病毒擁有如伊波拉一樣的極高致死率,而且這種病毒的潛伏期雖然理論上是2~21天,但通常最多5~10天就會發作。
《血疫》原作者理察·普雷斯頓背景顯赫,他是《紐約客》撰稿人,曾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英文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普雷斯頓擅長以非虛構手法,處理科學題材。1984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虛構作品《第一道光》,這本天文學題材的書獲得了美國物理學學會的科學寫作獎。
十年後,普雷斯頓推出了另一部科學寫作經典《血疫》,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份獲獎的得主。
2
與《車諾比》一樣,劇情的開篇,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夏爾·莫內這位法國人感染了與伊波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他是業餘的博物學家,喜愛鳥類和獸類,離群索居,他的種植園位於肯亞西部。據認識他的人回憶,莫內尤其喜歡野生猴子,他有特別的辦法與它們相處。他會拿著一塊食物坐在那裡等著猴子接近,猴子會就著他的手吃東西。
在莫內感染了馬爾堡病毒的十幾天後,在醫生的建議和朋友的幫助下,他乘機前往奈洛比醫院就醫。於是觀眾便看到了劇中那可怕的一幕,乘上飛機的莫內來到洗手間,他的臉上已經滿是膿包,回到座位之後,便開始不停地嘔吐,吐出了大量紅色粘液。當被送到醫院之後,莫內已經癱倒在病床上,隨之而來的便是強烈抽搐和內外出血。醫生謝姆·穆索凱想利用呼吸管幫助他順暢呼吸,結果被莫內口中噴出的血液濺射了一臉。毫無疑問,謝姆醫生也感染了馬爾堡病毒,並且在10天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死去。
就像普雷斯頓在原著中提到的那樣: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夏爾·莫內帶著他體內的馬爾堡病毒進入了奈洛比。接下來的劇情分成了兩條故事線,一條是1989年伊波拉病毒出現在了美國人口最密集地區之一的馬裡蘭州,另一條則是它的源頭,剛果伊波拉河畔。第一條故事線中,身為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女主角南希在科學實驗室黑猩猩身上的血塊樣本中發現了伊波拉病毒。當時並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但這種病毒卻出現在了馬裡蘭州。
病毒與輻射是恐怖類科幻作品中的常客,因為這兩者在作家(或編劇)天馬行空的想像當中能夠引起各種各樣的生物變異,說起關於病毒的科幻恐怖作品肯定要數《生化危機》系列電玩和影視作品最為出名,當然,還有不計其數的「喪屍」類型影視作品(比如美劇《行屍走肉》)也常常利用「病毒」作為其「科學依據」。
不少國內網友看了《血疫》後感嘆,「此劇比《生化危機》更恐怖,比《車諾比》更虐心。」更細思極恐的是,就像普雷斯頓原著中提到的伊波拉病毒的發現者之一卡爾·詹森所說的那樣:假如一種病毒能減少一個物種的密度,那麼這種病毒也許還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