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卻後悔太早把女兒送到國際學校

2020-09-17 枕貓

一直以來,中西方教育問題都是熱門話題,其兩者之間的差異對比總是得到相關研究人員和大眾的廣泛討論。

近年來,《中國老師在英國》這一紀錄片就更是在國內外掀起軒然大波,片中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體制催生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同時作為衝突所在,讓事情的走向產生了必然結果。

而對於中西方教育,對立雙方往往各執一詞,兩種教育優劣盡顯,卻更加增加了人們的選擇難度。面對這些,尤其處於爭論中心的中國家長始終在猶疑中摸索前進。

事實上,當代很多中國家長在中西方教育方面並沒有自己的切身體會,更多的是來自道聽途說和一些信息拼湊,而出於周圍環境的影響驅使,他們傾向於讓孩子接受更多西方教育。

然而,有這樣一位母親卻並非如此,她自小便赴美留學,對於西方教育是再了解不過了,面臨女兒的入學,她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她便是洪晃。

洪晃

西方教育培養出的洪晃

很多人可能不太認識洪晃,但一說她的前夫陳凱歌肯定都是恍然大悟,洪晃自己也是真才實學,而且涉獵很廣,從播音到金融、還有國際政治事物諮詢等等,坐擁很多令人豔羨的頭銜,在不同的領域都已經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為這樣一位精英級人物,洪晃她的確有太多的過人之處,也值得人們深入挖掘並對她進行了解。

洪晃出身名門世家,她的母親是中國第一代外交官章含之,父親也是著名學者,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洪晃自小便擁有與眾不同的經歷。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12歲的洪晃獨自前往美國求學。

在那樣的年紀,國外的生存理念和方式逐漸滲透在她的生活中,成為了日常習慣,回國後的她產生了多方面的不適應,隨後又去往美國攻讀國際政治。

年輕時的洪晃

本以為生活會繼續這樣下去的洪晃遇到了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對美妙藝術的敬仰拉近了兩人的距離,愛情悄然滋生,但婚後由於陳凱歌導演工作性質的原因,他們之間的信任與愛也蕩然無存,很快兩人分開。隨後,洪晃還曾與一位法國人結婚,最終卻也是以離婚收場。

洪晃的現任丈夫名為楊小平,兩人都很珍惜這場融洽的婚姻,洪晃也曾直言楊小平給予她的是完美的生活,他們婚後領養了一個女兒,取名平平。

夫妻倆對於這個女兒多有疼愛,尤其洪晃更是為了平平的成長操碎了心,小到吃飯穿衣,皆是親力親為。

人人都說是洪晃的家庭背景和婚姻狀況使得她出名,但其實她對於人生的態度和生活準則才更是擁有驅使大眾去思考的力量,作為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典型人物,洪晃無疑是持有話語權的。

洪晃

送女兒去國際學校

在成為母親後,洪晃一如其他的中國家長,憂慮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對孩子的教育也有諸多想法。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們肯定都會給到孩子最優的選擇,但所謂「最優」又是什麼呢?是代表高昂的學費嗎?是大數據下的升學率嗎?抑或是家長口中的好名聲?答案不言而喻。

我們要明白的是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形式上的滿足,而應該是經年累月也在熠熠生輝的東西。

洪晃也意識到了這些,因此在面對女兒平平的上學擇校問題時,她堅定地選擇了送平平去國際學校。

事實上,當時的洪晃也面臨著中西方教育的抉擇難題,眾人皆知中式教育的短板與不足,也有很多人對此頻頻攻擊,但西式教育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劣勢也是十分明顯的,而洪晃本身從12歲開始接受西式教育,對於西式教育的認同感無疑是較為強烈的。

她自己也在給女兒的信中說到:「爸爸媽媽想選一個價值觀和我們一樣的學校,這樣你就不會因為老師教你做的事情和爸爸媽媽教你的相反而苦惱。」

再從長遠來說,洪晃對於當時的中國教育狀況的認識還是比較透徹的,她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教育的價值在於自我意識的獨立和自我價值的彰顯,而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反而會有所局限,那洪晃為女兒選擇國際學校也無可厚非了。

洪晃與女兒平平

後悔當初的選擇

事情的發展總是令人出乎意料,彼時任中國互動媒體集團CEO的洪晃正在接受融尚國際教育集團創始人的採訪,兩人就中西方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順勢便提到了洪晃12歲出國的經歷。洪晃直言,也是到了一定的年齡,才對當初的那段經歷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其實在西方受到的教育可以說是深刻改變了她,其中是非曲直的判定都會有影響,而最主要的不外乎中國基礎教育中比較精華的東西,像是精神方面的宏大和傳統文化的滋養等,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從而,洪晃提出中國的小學初中教育有太多的可取之處,孩子完全可以先完成這個階段的學業再選擇是否要接受西方教育。

中式教育

相應地,為女兒平平選擇了國際學校的決定也開始讓她感到困擾,頭等大事便是中文學習,由於從小缺乏豐富的中文學習環境,女兒學習中文十分困難,過程中洪晃也很後悔太早送女兒去國際學校。

另一方面,過早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學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一場考驗,成長中父母的陪伴和良好的引導才更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同樣是一場採訪中,洪晃談到「第三文化小孩(TCK)」這個群體,他們往往長期生活在不屬於自己的原有文化中,從而將接受到的不同文化的特質融入自己的思想文化中。

幸運的是,他們對於各種文化都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他們絕大多數卻無法真正探知到某種文化的底蘊,這是人們不願看到的。固然「TCK擁有更多存異能力」,可只有擁有堅定的文化支撐,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才能獲得長久的繁榮。

西方學生

中國教育何去何從

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民普及教育的時代,有關教育的話題不像之前一樣提及便讓人無比沉重,過去那些年裡教育的缺失和教育的悲劇同樣令人難以面對。

但隨著更多人教育意識的覺醒,以及通過正確的引導,我國的教育狀況已進入改善階段,但是其本身遺留的問題,加之新階段必然產生的新問題,如何正確認識並解決這些教育問題在此階段尤其重要。

正如前文提到的,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洗盡鉛華後人們仍然可以保持美好向上的事物,誠然,我們不否認在中式教育中孩子們的所得,從洪晃對於民國時期孩子的文字功底讚不絕口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在教育中可以得到有效傳承。

但相反來說,教育從一出現便是作為社會統治的工具而存在的,統治者將教育本身打造為一種標準,將教育的內容方式程度等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使得教育失去了本真,永遠無法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中國的家長與孩子

而現今,教育的實際意義更是被模糊化了,洪晃就一針見血地批判過:「學校不能追名片,學校教育不是要適合家長的而是要適合孩子的,這不是去貼標籤的過程。」

的確,教育不能公式化、刻板化,聲譽好的學校和資源自然人人都想擁有,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從孩子出發,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教育,弄清楚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在教育中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做出不同的抉擇後我們又可以得到什麼。

同時,還需要堅定一個信念,教育的最終展望從來不是眼前的分數與名校,而是脫離這些,這個人是否是人格健全且具有社會價值的。

當前中國教育領域一位大家顧明遠先生曾就教育問題提出了鮮明的觀點:「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這完全契合當今社會人們對於回歸教育本質的倡導。要知道,現在的中國人才濟濟,不乏知識和專業技能出眾者,他們獲獎無數、能力有目共睹,但人才教育的終點還完全沒有達到,或者說這只是一方面,更應該為人稱道的是人格發展和道德修養方面的成就。

中國如今的小學

洪晃無疑是西方教育的受益者,但她卻也後悔送女兒去讀國際學校,其中彰顯的不正是教育的普遍弊端嗎?

雖然搖旗吶喊著以人為本,但還是被外界的條條框框束縛而難以打破;雖然成就了某一方面,但教育的本質卻總是被忽視。每個人都置身教育中無可推脫,顯而易見:理想的教育需要大家的努力,尋求教育的本質,讓教育回歸本質,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相關焦點

  • 洪晃,從小生活在史家胡同,強大的背景也未能挽救三次失敗婚姻
    但在洪晃做媒體人之前,大家對她卻不怎麼有印象,而是習慣稱呼為章含之女兒,陳凱歌前妻。這樣的噱頭說起來很大,也彰顯了洪晃的強大政治背景。在之前對於洪晃沒有太好的印象,也或許是第一眼不是美女自然不會吸引太多眼光。
  • 洪晃:我媽媽在上海買了房子,我都不敢告訴別人,怕大家笑話我
    她是著名文人章士釗的外孫女、著名外交家章含之的女兒,她的父親洪君彥是北大經濟學教授,洪晃是正兒八經的名門之後,12歲那年,洪晃便被送去紐約,接受西方教育,後來又進入美國瓦薩學院學習國際政治。 若是按照這樣的「劇情」繼續走下去,洪晃的人生,絕對是一片光明,前途無量。
  • 洪晃坦言自己女兒是領養的,是好友程琳領養了女兒之後幫忙介紹的
    「你腦子裡有一個聲音說,這就是你女兒。」這是程琳在形容自己第一次看見養女小可兒的感受。年僅十三歲時唱著《小螺號》就這樣走紅的程琳,其實內心很渴望有一個女兒。 而她不僅自己領養了孩子,還做了其他人的介紹人,幫助其他人像她一樣能擁有一個孩子,她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感覺到這樣一份溫暖。
  • 從頂尖國際學校,到加拿大公立高中,說說我眼中的西方教育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如「八仙過海」般各顯神通,力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中高淨值人群往往會讓孩子讀國際學校。國內的國際學校通常分為三種:一種是純國際學校,只招收外籍學生;一種是以招收中國學生為主的民辦國際學校;還有一種是公立學校的國際部,中外學生都收。1、一類是學生平時成績一般或是中考沒考上理想高中,若是在國內參加高考,可能考不上好大學,所以選擇去國外留學。
  • 洪晃怨恨母親章含之半生,在籤下病危通知書時才最終諒解
    但章含之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不是章士釗的親女兒,一直到1953年章含之18歲這年,談雪卿的兒子才過來找章含之,告訴了她真實的身世。談雪卿的兒子將當年談雪卿抱著章含之的照片拿了出來,和章含之認親。章含之是非常驚恐的,但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 星二代中趙文卓女兒不是最優秀的?讀國際貴族學校常年全班第一
    小編只想說,如今還沒有長大的星二代中,如果要說真的厲害的,小編覺得是趙文卓家的女兒才是真的厲害,趙文卓在培養孩子方面很有一套。趙文卓的大女兒,如今就讀的是國際貴族小學,而且已經讀了好幾年了,趙文卓在女兒年紀不大的時候就已經將女兒送去了這個學校,同時父母都是沒有陪在身邊的,這樣一個小孩子,就真的一個人在外國貴族小學讀書,一點沒有讓父母操心過。
  • 《誰睡了我的丈夫》:離婚3次的洪晃,把陳凱歌也只當成過眼雲煙
    02洪晃感情觀的形成,離不開她母親給她的悲劇印象。在洪晃眼裡,母親是悲哀的、不幸的,如果有機會,她絕不介意改變母親的命運——雖然母親也從未後悔過她的命運,雖然也許在母親那裡,她的一生都是喜樂安寧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洗禮,她很快接受了這種不拘一格的西方文化。80年代初,洪晃以全額獎學金考入世界頂級文理學院——瓦薩學院,攻讀國際政治專業,與羅斯福夫人和甘迺迪夫人成為校友。雖然讀的是國際政治專業,但洪晃的心卻已經跟著藝術在走了,她忘不了開學典禮上學生們瘋狂起舞的畫面。
  • 「名門痞女」洪晃:出身名門,80年代月薪7000美元
    章士釗的女兒章含之是建國後培養的第一批外交家之一,曾當過毛偉人的英語老師,更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名媛,可見其氣質和才華之出眾。洪晃的父親則是北大美國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洪君彥,與章含之相識時,兩人還都是學生,他們戀愛8年後結婚,生下了女兒洪晃。洪晃出生時,院子裡栽了一棵海棠樹以作紀念。在四季轉換,海棠樹的葉子落了又長之間,洪晃就這樣在一個世家裡搖搖晃晃長大。
  • 「教育孩子太麻煩,送到寄宿學校多省事」,這樣的想法不可取
    我身邊有幾個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上學的,孩子的成績沒有提高不說吧,還出現了其他意想不到的問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朋友A將他上初一的孩子送到了一所全封閉式的中學,這所學校是市裡的重點學校,競爭非常激烈,朋友滿以為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能夠提高學習成績。
  • 亞洲最好的十所英國國際學校 從小接受貴族教育
    北京耀中國際學校北京耀中國際學校,為2至18歲的外籍兒童提供國際教育。北京耀中國際學校被譽為北京20多年的頂尖國際學校之一。 從幼兒園到小學和中學的課程,使學生能夠成為雙語能力的英語和中文,並具有全球意識,以迎接未來的競爭。
  • 提高闊太趙薇重女兒教育,小四月就讀於貴族國際學校
    提高闊太趙薇重女兒教育,小四月就讀於貴族國際學校 來源:未知 作者:新華賭博在線博彩網址 人氣: 發布時間:2017-01-31 摘要:提高闊太趙薇重女兒教育,小四月就讀於貴族國際學校。
  • 我女兒還小,別教她這些: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孩子太小
    但這個媽媽固執地認為,自己女兒才九歲,不是能聽這些事情的年紀。「你是怎麼當班主任的!」家長怒氣衝衝,老師無可奈何。知乎上,有網友分享自己被性侵的經歷:「10歲左右被猥褻,當時不懂,以為是在玩遊戲,如果我9歲時碰到這樣的老師,定會讓壞人繩之以法,如果我以後有了小孩,定會從小對他進行性教育。」
  • 「作家專欄」時尚教母洪晃,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
    真實灑脫,隨心隨性的洪晃。她笑看生活苦與樂的態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其實,做一個率真坦蕩的自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因為孩子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被影響出來的!她的工作十分忙碌,可儘管如此,她也不願意,讓保姆來外包孩子的生活,從不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
  • 劉歡談起對女兒的快樂教育後悔:毀了孩子的就是快樂教育
    著名的歌唱家劉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但是這樣一個成功的歌手每次談起女兒的教育,都覺得十分惋惜,劉歡談起對女兒的快樂教育後悔:毀了孩子的就是快樂教育。所以劉歡老師也擔心女兒不快樂,就沒有堅持讓女兒練琴,但是現在想一想,為什麼當初不逼孩子一把呢?
  • 「送孩子進國際學校兩年後,我後悔了」
    他最終放棄了跟學校的談判,將悅悅轉去了一個北京的國際學校裡面比較偏公立體系,但學業抓得很嚴的一所學校。 學校離家約20多公裡,女兒每天在路上要花1小時40分鐘。雖然心痛女兒,但他沒有辦法。她從海澱把兩兒子送到了順義讀書。收到大兒子的錄取通知書時,她是非常激動的,覺得找到了一個兼顧中西的教育解決方案。但現在,她後悔了,想把老二轉出來。  「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排隊想進這所學校,可能是市場營銷能力強吧。大家都跟我說你們學校的00後真厲害。那是他們不知道,B校很多家長花大量心血在課外雞娃。在學校交著三四十萬學費,然後在課外再花一到兩倍的錢額外再去補課。
  • 陳凱歌「吃軟飯」往事,名流出身的洪晃直言陳凱歌只是飯後甜點
    這個女人就是洪晃。洪晃一生,標籤眾多,但是在她看來,她最討厭的標籤就是「陳凱歌前妻」,因為她並不比陳凱歌差,甚至陳凱歌當年是高攀了她。2004年,洪晃就被評為亞洲最著名的四個媒體人之一,3年後再度被評為年度中國十大魅力女人。
  • 別太早送孩子去寄宿學校,不僅毀了孩子,還毀了親情
    就會早早地送孩子去託兒所,再長大點就送到寄宿學校,覺得說孩子在寄宿學校裡不僅能被照顧好,也能學到知識,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其實,這對孩子來說,無疑也是一種傷害,只不過是對孩子孩子心靈精神上造成傷害,讓很多家長下意識地忽略了這一點。太早送孩子去寄宿學校,現在卻後悔不已?網友:活該!
  • 30歲甩掉陳凱歌,3婚5戀從未生育,「醜女」洪晃59歲又曝新情況
    家庭的優越讓洪晃的童年過得十分隨心所欲,母親和外婆身上的優雅她卻一點都沒學到。不過,在受教育方面,洪晃確實得到了很多普通孩子都沒有的資源和機會。在她12歲的時候,洪晃就被以高幹子弟小留學生」的身份派往美國學習,和享譽世界的民謠音樂人鮑勃·迪倫的女兒同班。
  • 沙寶亮:不讓女兒接受中國教育
    文章和封面圖均來自《人物》雜誌,已獲授權。沙寶亮:不讓女兒接受中國教育文|靳錦提到遊泳,沙可萱的眼睛亮了。她歡叫一聲,展露了一個無比甜美的笑容。沙寶亮先生的眼睛則眯了起來,充滿慈愛地看著自己7歲的女兒。為訓練而遊泳卻不在考慮範圍內。沙寶亮擺擺手,孩子就是玩,不能讓孩子受系統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