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西方教育問題都是熱門話題,其兩者之間的差異對比總是得到相關研究人員和大眾的廣泛討論。
近年來,《中國老師在英國》這一紀錄片就更是在國內外掀起軒然大波,片中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體制催生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同時作為衝突所在,讓事情的走向產生了必然結果。
而對於中西方教育,對立雙方往往各執一詞,兩種教育優劣盡顯,卻更加增加了人們的選擇難度。面對這些,尤其處於爭論中心的中國家長始終在猶疑中摸索前進。
事實上,當代很多中國家長在中西方教育方面並沒有自己的切身體會,更多的是來自道聽途說和一些信息拼湊,而出於周圍環境的影響驅使,他們傾向於讓孩子接受更多西方教育。
然而,有這樣一位母親卻並非如此,她自小便赴美留學,對於西方教育是再了解不過了,面臨女兒的入學,她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她便是洪晃。
洪晃
很多人可能不太認識洪晃,但一說她的前夫陳凱歌肯定都是恍然大悟,洪晃自己也是真才實學,而且涉獵很廣,從播音到金融、還有國際政治事物諮詢等等,坐擁很多令人豔羨的頭銜,在不同的領域都已經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為這樣一位精英級人物,洪晃她的確有太多的過人之處,也值得人們深入挖掘並對她進行了解。
洪晃出身名門世家,她的母親是中國第一代外交官章含之,父親也是著名學者,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洪晃自小便擁有與眾不同的經歷。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12歲的洪晃獨自前往美國求學。
在那樣的年紀,國外的生存理念和方式逐漸滲透在她的生活中,成為了日常習慣,回國後的她產生了多方面的不適應,隨後又去往美國攻讀國際政治。
年輕時的洪晃
本以為生活會繼續這樣下去的洪晃遇到了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對美妙藝術的敬仰拉近了兩人的距離,愛情悄然滋生,但婚後由於陳凱歌導演工作性質的原因,他們之間的信任與愛也蕩然無存,很快兩人分開。隨後,洪晃還曾與一位法國人結婚,最終卻也是以離婚收場。
洪晃的現任丈夫名為楊小平,兩人都很珍惜這場融洽的婚姻,洪晃也曾直言楊小平給予她的是完美的生活,他們婚後領養了一個女兒,取名平平。
夫妻倆對於這個女兒多有疼愛,尤其洪晃更是為了平平的成長操碎了心,小到吃飯穿衣,皆是親力親為。
人人都說是洪晃的家庭背景和婚姻狀況使得她出名,但其實她對於人生的態度和生活準則才更是擁有驅使大眾去思考的力量,作為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典型人物,洪晃無疑是持有話語權的。
洪晃
在成為母親後,洪晃一如其他的中國家長,憂慮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對孩子的教育也有諸多想法。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們肯定都會給到孩子最優的選擇,但所謂「最優」又是什麼呢?是代表高昂的學費嗎?是大數據下的升學率嗎?抑或是家長口中的好名聲?答案不言而喻。
我們要明白的是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形式上的滿足,而應該是經年累月也在熠熠生輝的東西。
洪晃也意識到了這些,因此在面對女兒平平的上學擇校問題時,她堅定地選擇了送平平去國際學校。
事實上,當時的洪晃也面臨著中西方教育的抉擇難題,眾人皆知中式教育的短板與不足,也有很多人對此頻頻攻擊,但西式教育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劣勢也是十分明顯的,而洪晃本身從12歲開始接受西式教育,對於西式教育的認同感無疑是較為強烈的。
她自己也在給女兒的信中說到:「爸爸媽媽想選一個價值觀和我們一樣的學校,這樣你就不會因為老師教你做的事情和爸爸媽媽教你的相反而苦惱。」
再從長遠來說,洪晃對於當時的中國教育狀況的認識還是比較透徹的,她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教育的價值在於自我意識的獨立和自我價值的彰顯,而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反而會有所局限,那洪晃為女兒選擇國際學校也無可厚非了。
洪晃與女兒平平
事情的發展總是令人出乎意料,彼時任中國互動媒體集團CEO的洪晃正在接受融尚國際教育集團創始人的採訪,兩人就中西方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順勢便提到了洪晃12歲出國的經歷。洪晃直言,也是到了一定的年齡,才對當初的那段經歷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其實在西方受到的教育可以說是深刻改變了她,其中是非曲直的判定都會有影響,而最主要的不外乎中國基礎教育中比較精華的東西,像是精神方面的宏大和傳統文化的滋養等,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從而,洪晃提出中國的小學初中教育有太多的可取之處,孩子完全可以先完成這個階段的學業再選擇是否要接受西方教育。
中式教育
相應地,為女兒平平選擇了國際學校的決定也開始讓她感到困擾,頭等大事便是中文學習,由於從小缺乏豐富的中文學習環境,女兒學習中文十分困難,過程中洪晃也很後悔太早送女兒去國際學校。
另一方面,過早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學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一場考驗,成長中父母的陪伴和良好的引導才更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同樣是一場採訪中,洪晃談到「第三文化小孩(TCK)」這個群體,他們往往長期生活在不屬於自己的原有文化中,從而將接受到的不同文化的特質融入自己的思想文化中。
幸運的是,他們對於各種文化都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他們絕大多數卻無法真正探知到某種文化的底蘊,這是人們不願看到的。固然「TCK擁有更多存異能力」,可只有擁有堅定的文化支撐,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才能獲得長久的繁榮。
西方學生
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民普及教育的時代,有關教育的話題不像之前一樣提及便讓人無比沉重,過去那些年裡教育的缺失和教育的悲劇同樣令人難以面對。
但隨著更多人教育意識的覺醒,以及通過正確的引導,我國的教育狀況已進入改善階段,但是其本身遺留的問題,加之新階段必然產生的新問題,如何正確認識並解決這些教育問題在此階段尤其重要。
正如前文提到的,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洗盡鉛華後人們仍然可以保持美好向上的事物,誠然,我們不否認在中式教育中孩子們的所得,從洪晃對於民國時期孩子的文字功底讚不絕口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在教育中可以得到有效傳承。
但相反來說,教育從一出現便是作為社會統治的工具而存在的,統治者將教育本身打造為一種標準,將教育的內容方式程度等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使得教育失去了本真,永遠無法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中國的家長與孩子
而現今,教育的實際意義更是被模糊化了,洪晃就一針見血地批判過:「學校不能追名片,學校教育不是要適合家長的而是要適合孩子的,這不是去貼標籤的過程。」
的確,教育不能公式化、刻板化,聲譽好的學校和資源自然人人都想擁有,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從孩子出發,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教育,弄清楚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在教育中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做出不同的抉擇後我們又可以得到什麼。
同時,還需要堅定一個信念,教育的最終展望從來不是眼前的分數與名校,而是脫離這些,這個人是否是人格健全且具有社會價值的。
當前中國教育領域一位大家顧明遠先生曾就教育問題提出了鮮明的觀點:「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這完全契合當今社會人們對於回歸教育本質的倡導。要知道,現在的中國人才濟濟,不乏知識和專業技能出眾者,他們獲獎無數、能力有目共睹,但人才教育的終點還完全沒有達到,或者說這只是一方面,更應該為人稱道的是人格發展和道德修養方面的成就。
中國如今的小學
洪晃無疑是西方教育的受益者,但她卻也後悔送女兒去讀國際學校,其中彰顯的不正是教育的普遍弊端嗎?
雖然搖旗吶喊著以人為本,但還是被外界的條條框框束縛而難以打破;雖然成就了某一方面,但教育的本質卻總是被忽視。每個人都置身教育中無可推脫,顯而易見:理想的教育需要大家的努力,尋求教育的本質,讓教育回歸本質,這是一個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