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 設計
4.79米!
7月21日,上海終於宣布出梅,但太湖水位仍在持續上漲,已超警戒水位0.99米、超保證水位0.14米,達到近五年來的最高位。這一天,是太湖水位持續第24天超警,持續第5天超保證水位,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作為上海頭頂的「一盆水」,太湖有一半洪水要經過黃浦江匯入東海。
助太湖洩洪。 「上海防汛」微信公號 圖
「在保證上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盡全力幫助太湖洪水下洩,既是整個太湖流域平安度汛的需要,也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上海市防汛辦督察專員、市水務局水旱和海洋災害防禦處副處長沙治銀說。
面對全國多地出現的洪水災情,上海做的還有更多。
7月20日凌晨,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跨區域增援攻堅專業隊300名指戰員抵達安徽省蕪湖市,加入抗洪救災行動。此前,駐守在宣城的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六支隊緊急馳援受災區域險情地段,展開搶險救援。
官兵緊急轉運沙袋。武警上海總隊 供圖
官兵利用休息時間小憩。武警上海總隊 供圖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海再一次用實際行動,體現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太湖洩洪:三條線路,四個水閘「黃浦江水位已降到與蘇州河基本持平,現在可以打開水閘了!」
7月21日下午3時45分,上海外灘附近的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工作人員緩緩開啟蘇州河河口水閘,蘇州河的水迅速向黃浦江湧去。它們中的一部分,正是自太湖而來的洪水。
就在前一天(7月20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專程來到這裡,深入了解近期太湖流域汛情發展態勢以及上海防汛應對舉措,並登上防汛堤察看水情變化。李強說,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壓實各級責任,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受連續降雨影響,6月28日,太湖發生今年第1號洪水,水位超過3.8米的警戒水位。此後,太湖平均水位持續上漲,並自7月17日起超過4.65米的保證水位,至7月21日已高達4.79米,僅低於1999年的4.97米和2016年的4.88米,為史上第三高。
水巡巡視太浦河河道堤防。上海城投集團 供圖
作為上海頭頂的「一盆水」,太湖有一半洪水要經過黃浦江匯入東海。面對上遊不斷上漲的水位,上海對全市1000多個水閘進行綜合優化調度,既確保了自身安全可控,又對太湖流域洩洪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天,我們一直按照水利部批覆的《2020年太湖超標洪水應急調度方案》執行,目前已經啟動了三條洩洪路線。」沙治銀告訴記者,水流量最大的一路,是洪水經太浦河到黃浦江;第二路是經過吳淞江、蘇州河到黃浦江;第三路是從薀西水閘到薀東水閘,經過薀藻浜到黃浦江,以及薀西水閘到澱西水閘再到黃浦江。這三路,最終都是排入長江和東海。
助太湖洩洪。 「上海防汛」微信公號 圖
此外,上海還開啟了黃浦江沿線的四個水閘納潮,以降低黃浦江的水位,讓更多來自上遊的洪水下洩,水流速度更快,流量也更大。「可以說,上海已經基本發揮了所有的潛能,盡全力配合太湖流域洩洪納潮。」沙治銀表示。
「你看,現在太浦閘每秒下洩的水流量已達到800多立方米,太湖近一半的洪水都是通過太浦河進入黃浦江。」7月21日下午,沙治銀指著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的太浦閘說,自6月28日起,太浦閘就一直開著,但最初每秒的水流量只有200多立方米。這幾天,上海沒有持續降雨,全市水位也都比較低,洩洪空間充足,因此太浦閘加大了洪水下洩的流量。
目前,上海包括黃浦江、蘇州河在內的各條河道水位均安全可控,水位都至少低於警戒水位50釐米。
至7月24日下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太湖水位已經降至4.68米,但仍高出保證水位0.03米。
城市安全:24小時,數千防汛人隨時待命各條河道水位安全可控的背後,凝聚著數千名水務防汛人的高度責任感。
每天早上5點,沙治銀就會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打開信息平臺,查看太湖、黃浦江、蘇州河等水位,掌握水閘開關情況,研究氣象雲圖和降雨預測,進行研判。而這樣的動作,一整天隨時都在重複,半夜醒來也會再查看一遍。
有時,如果覺得上級部門在調度會商會上提出的建議方案與上海的實際情況有出入,他就會直截了當地據實以告,要求調整方案,以實現多方共贏。
沙治銀介紹太湖水位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圖
「我們必須要確保上海自身的安全。如果根據氣象預報,上海將有強降雨,那我們就會先停止洩洪,或者適當減少洪水下洩流量。」沙治銀告訴記者,如今,隨著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和高科技手段的助力,整個太湖流域的相關信息已基本實現互聯互通,通過一個平臺一張屏,就能實時了解洪水動態,也多了主動提前研判的可能性。
在上海沿江沿河水閘、泵站的一線,還有3000多名工作人員。在應急調度方案下,他們始終保持著高度責任心,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監測水位、開關水閘,並隨時待命,執行上級指令。
此外,還有一支江河堤防巡查隊伍,無懼風雨,每天在江河沿線來回巡查,重點加強超警超保堤段、近期出險堤段、歷史潰口和重大險情堤段、堤身薄弱堤段、穿堤建築物所涉堤段的巡查,做到險情早發現、早處理。
近幾日,浙江、上海先後宣布出梅,江蘇也已宣布7月21日起自南向北出梅。這意味著,此前一直下個不停的梅雨將暫歇一段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太湖洪水對上海造成的壓力。
「出梅後,接下來幾天只要不出現大面積降雨,太湖水位就會比較穩定,後期主要是排洪。」沙治銀表示,上海也會抓住最近這個「空當」,加快洪水下洩,而上遊太湖在與上海形成上下遊聯動後,其洪水排放壓力將慢慢釋放,水位將出現緩慢下降,上海也會越來越安全。
凸顯擔當:未雨綢繆,跨區域聯動防洪保障城市安全,各部門、各城市甚至各區域聯動是基本遵循。
針對太湖流域汛情,上海中心氣象臺(太湖流域氣象中心)每日向太湖流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提供3到7天太湖流域面雨量預報,並與太湖流域管理局、長三角各省市氣象部門加強溝通和信息通報,強化聯動防洪。
7月21日,上海出梅了,但由於太湖水位仍超保證水位,上海市氣象局防汛救災氣象保障服務Ⅰ級應急響應工作狀態繼續維持,並要求各單位繼續做好太湖流域氣象決策服務與出梅天氣服務工作。
21日上午,在與太湖流域管理局聯合開展的應急聯動會商上,上海市氣象局綜合分析研判出梅後太湖流域天氣和雨情趨勢。太湖流域管理局將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意見,抓住21-23日窗口期組織調度、加強排水,上海氣象部門將密切跟蹤、滾動做好24-25日降水過程太湖面雨量預報,加強聯動服務,為太湖水位下降至保證水位以下提供決策支持。
水務海洋公共信息平臺顯示,太湖平均水位超保證水位。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圖
面對全國洪水災情,上海正在做的還有更多。
在受災嚴重的安徽蕪湖,赴皖抗洪「上海隊」已在一線奮戰。7月20日凌晨4時許,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跨區域增援攻堅專業隊300名指戰員抵達安徽蕪湖,加入抗洪救災行動。隊伍分成三組救援編隊,一組駐紮在蕪湖市鳩江區,保護沿岸鳳凰頸大閘和無為大堤,一組駐紮於蕪湖市三山區,另一組在蕪湖市下轄的無為市。目前,三處汛情均很緊張。
在安徽宣城,受連日強降雨和長江高水位頂託影響,郎溪縣南漪湖水位急速上漲,嚴重威脅周邊四鎮五個圩口十餘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駐守在宣城的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六支隊緊急馳援受災區域險情地段,展開搶險救援。
無論是盡全力配合太湖流域洩洪,還是增派消防、武警前往安徽支援抗洪救災,都體現出上海這座城市的責任與擔當。我們相信,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贏這場抗洪救災攻堅戰,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