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存、胡赳赳: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2020-12-13 環球網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每一種語言都是方言,每一種語言又都趨於全球通用。

語言即信仰、即福祉、即生產力。但語言又必須口水化、春秋筆法、經得起折騰、受得了折磨。

漢語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奇蹟之一。在數千年的文明演進史裡,它虛擬生活並表達了一個民族對生活的理想,艱苦、卑汙的生存狀態經漢語的光照呈現審美和向善的底色。它有教無類,化育八方,穿越了足夠久遠的時空,給規模足夠龐大的人類基因種群以生命的歸宿和信仰。它安慰了東方大地上的人民和國家。

今天,最好的漢學研究不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把漢學傳統發揚光大也不在中國,而是在韓國;最好的漢史學家也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漢語言的版圖重心正在漂移。

當代漢語缺乏頂尖的學問來提升,中國人的漢語表達能力也在退化。在國外,有3000萬人學習漢語,有1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與此同時,復旦大學的中國學生在漢語言文字比賽中敗給了留學生,參加2005年廣東高考的1萬考生在文言文翻譯、10萬考生在造句題上都得零分。

當漢語躊躇滿志地出門遠行之時,我們是否打算讓英語來替我們看守家門?

有一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是《說「安」》,在許多人讚揚這個題目出得好並往「和諧社會」的大帽子上靠時,也有來自編輯家不同的聲音出現。一位多年從事編輯出版的人士說,「安」是個詞素,不是詞,詞素只有與另一個詞素組合起來才有意義,比如「安全」、「安定」等等。他憤憤地說,說「安」我還可以說成是「安全套」啊。

難道不是漢語教育出了問題?復旦大學的一次漢語比賽上,讓外國留學生拿了冠軍,這只能說明,人家在某種程度上比我們更精通漢語。這把中國人惹急了,可那是你自己不爭氣。

面對這一漢語教育與研究的危機,中國人不是沒考慮過。早在2005年,中國首次進行「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雖然,這僅僅是為求職而設立的一個證書。漢語不過關,將會找不到工作。反過來想,要是沒有那麼多漢語不過關的人,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中國人找工作還要漢語技能考核,只能說明,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出問題了。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要求自己孩子在家裡只允許用英語交流,有一次客人來訪,孩子用漢語說了句「吃飯了」,結果遭到父親一記耳光。孩子因說漢語而獲罪。最絕的是,客人回家後還以此為榜樣:「看看別人的孩子是怎麼學英語的?」

幼兒園都快成雙語了,從中學就開始重視數理化,到大學就搞專業了。漢語教育越來越弱勢。除非你大學進了中文系,但畢業找工作是個問題。許多人都抱有同樣的看法:漢語還需要學,這輩子不都在說嗎?甚至於中文系的學生自己也同樣認為,大學中文系學不了什麼新東西?

正是基於對漢語的優越感,才使中國人的漢語水平日漸滑坡。學者薛湧去美國學習之前,曾經想當然地認為,對於中國研究,美國學者肯定比中國學者佔有的資料少,他們的長處應該是理論上的。但他隨後就發現錯了,美國人佔有的資料遠遠超過了中國人的想像。

中國人從未想過向漢語說道歉,也沒有什麼負罪感。對漢語的認識上,也有三派觀點:一派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這是漢語優勢論;一派認為,漢語不如其他民族語言,這是漢語劣勢論;一派認為,漢語與其他語言各有優劣,這是漢語中庸論。

學者毛喻原是漢語劣勢論者,他著文《論漢語的險境和詭謬》,稱「如果不改變漢語精神意旨的方向,不變換它思想語用的策略,不替換它生物位格的定勢,那麼,它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他認為這種悲慘在於:僅在漢文化的生活圈子內,它才可能成為一種大語種;而就世界文化傳統的大範圍而言,它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種標準的少數民族語言。

而大部分人都只是混混沌沌,用世俗的方式過日子說話去。或者,乾脆把漢語作為一門「遊戲」,文字遊戲、網路遊戲、語言暴力皆這樣產生而來。從不會說話到有話不好好說,一個人一輩子的光陰就過去了三分之一。專欄作家伊偉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說都不會話了》,痛數當今話語惡俗病症。

美國人曾經對自己的語言痛下治手,發起了「只學英語運動」。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給美國造成巨大震動。當時的美國教育界面對「彼得上天了,約翰怎麼辦?」的嚴峻形勢,提出了對教育現狀進行全面改革的主張。「改革」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由於只強調把自然科學知識教給學生,而忽略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寫作技能的訓練,許多學校甚至停止了傳統的語法課、文學課、作文課,導致整個美國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學生語文水平之低,寫作能力之差,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語文教師鄭北京撰文介紹說,當時,在語文方面,有2300萬美國人是半文盲,他們閱讀能力低下,只能讀一些諸如招牌、商標上最簡單的文字;入學的大學生幾乎不能寫一篇通順的文章;商業部門抱怨年輕人連一張申請卡都不會填;全國性的報紙雜誌不敢錄用30歲以下的人做編輯,因為他們的語法可能一竅不通;受過高等教育的經理竟寫不完整一張便條;政府的許多僱員乃至科學工作者都須補習寫作——其實,這同樣是當今部分中國人面臨的狀況,因為廣大農村有相當多的未脫貧族,原因則是受不到良好教育。

美國教育官員尖銳指出: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培養優秀的作家,而是沒有把普通民眾的寫作水平提高到可以勝任一項工作的程度。一場「寫作危機」跨時20年,荒廢了幾代美國人的學業,整個美利堅共和國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但美國人是認真的,也是務實的,提出了「語文教育回到基礎去」,從此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鄭北京最擔心的是,中國的母語教育是否未引起重視呢?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漢語的疲軟、危難和機緣。任何漢語世界小眾裡的事件,只要它跟漢語思想的時代精神相關「假日經濟」、「中國人的權利」、「胡溫新政」、「親民善治」,等等,這些民生民權一類的新詞牽動了一個民族的神經,因為它關乎我們的現代轉型能否完成,我們的生命狀態能否走向完善。足夠多的媒體把漢語的當代教化現狀報導出來了,網絡媒體的介入,甚至使高考語文成為我們評議的熱點之一,因為它聯繫了我們的青春少時和民族社會新的人類,它聯繫了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但遺憾的是,漢語跟它的世界一樣仍處於不確定的狀態裡,無論對漢語的歷史,還是對漢語的當代和未來功用,我們都缺乏最低限度的共識。這導致今天的我們仍在極度的自卑和極度的自傲中受盡煎熬,我們要麼骨子裡「殖民」,要麼骨子裡夜郎,至小的螺螄殼做成至大的道場。這種遺憾首先是來自現代漢語世界的遺憾,歷史學家和改革家們都同意,這一遺憾是「全面滯後」的等義詞。由西語開啟的偉大的現代轉型,將一切語言納入其中,比較、服務、屬人,漢語世界的生存和發展狀態,一再證實了「因信稱義」、「因名稱義」的虛妄,它倒是坐實了「語言為存在之家」的品質。

無論漢語曾有怎樣的輝煌,如果我們不能激活這一語言,不能使這一語言溫暖人、關懷人、洞明人生世界,漢語就仍只是一種死去的語言,至多是一個小語種、一種方言。人們會像棄置舊衣一樣棄置漢語,人們不會再以漢語為思維血脈和精神指向。漢語在東方就會失去至尊地位,會有「新東方」和新人類來回應世界的發展,來命名世界。我們的漢語在今天遭遇的正是這樣的尷尬局面。

文明的現代轉型首先在於語言的自新,中國的現代轉型已跨三個世紀,最近的一次衝刺也有近三十年,漢語卻少有在文學、哲學、歷史學、法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實現關懷。漢語世界確實處於變動之中,未來和現在的一切都不確定,有待探索。但漢語少有探索。直到今天,我們仍不清楚,我們的祖國和母語在文明世界裡的真實位列。

相關焦點

  • 胡赳赳:漢字背後的起始和來源,我們並不是知情者
    還是說主要是因為其編撰的水準確實遠高於其他同類書? 胡赳赳:的確,那個時代風雲際會,也是個奇蹟,竟然最好的專家在為孩子們量身打造識字課本。我們都知道「頭口奶」的重要性,那時的孩子們上學的時候「頭口奶」就很了不起。
  • 專訪|胡赳赳:漢字背後的起始和來源,我們並不是知情者
    胡赳赳:這套2020年版的「精講復刻版」《字課圖說》算是目前版本校正最為可靠、修復最為精良、裝禎設計最為考究的一版了,這是我和另一位主編餘世存先生通力合作的結晶,也想藉此向先賢們致敬。致敬1901年編此書的前輩大師們,為中國的語文教育、文字教育和通識教育奉獻了這麼優良的教材。
  • 專訪|胡赳赳:漢字背後的起始和來源,我們並不是知情者
    胡赳赳:這套2020年版的「精講復刻版」《字課圖說》算是目前版本校正最為可靠、修復最為精良、裝禎設計最為考究的一版了,這是我和另一位主編餘世存先生通力合作的結晶,也想藉此向先賢們致敬。致敬1901年編此書的前輩大師們,為中國的語文教育、文字教育和通識教育奉獻了這麼優良的教材。
  •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中國人找工作還要漢語技能考核,只能說明,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出問題了。曾經有這樣一件事,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要求自己孩子在家裡只允許用英語交流,有一次客人來訪,孩子用漢語說了句「吃飯了」,結果遭到父親一記耳光。孩子因說漢語而獲罪。最絕的是,客人回家後還以此為榜樣:「看看別人的孩子是怎麼學英語的?」
  •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的評論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能說具體些嗎?和誰比較?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者多心懷鬼胎……聯合國官員曾說過: 追求各語言平等是聯合國努力的方向。聯合國工作人員也反映過:同樣一篇譯文,中文用的紙張最少,精煉又環保。]]
  • 餘世存:漢字的時代演變與生機
    《字課圖說》時代的國情觀有著我們中國人固有的情感投入,其中有對強者的感慨,如「倭」字條目下說,「昔為蕞爾之島邦。今則駸駸乎強國矣。」如「俄」字條目下說,「康熙時略定亞洲地。來請通商。今其鐵路。直通我東三省。用心殊險矣。」至於弱小國家,編者不無同情,甚至有聯繫自己國家的憂患,如「韓」字條目下說,「大權盡失。而民氣又不克振拔。
  • 餘世存:我就是替人背黑鍋的
    「我就是替人背黑鍋的」,說這話時,餘世存爽朗地笑了。  然而在新書中,餘世存特意感謝了《中國不高興》,「因為他們促使我加快整理《非常道Ⅱ》,我希望靠作品說話,讓作品表現我們中國人真正的中國情懷和世界眼光。」  餘世存是高傲的,在寫《老子傳》時他敢大言不慚地自稱「20年無人超越」;在寫《非常道》時,他不諱開罪於人,「我不喜歡中國知識界的某些人,覺得他們不配看我的著作。」
  •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呼應時代的「說文解字」
    同時出版的還有《漢字百講》和《中國字說》,可以視為《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的導讀,補充了現有語文教育的某些不足。在內容方面,《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堪稱一部呼應時代的「說文解字」。在《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主編之一胡赳赳看來,如果沒有漢字,也就沒有中國。「中國」不僅是個地理和歷史概念,更是個文化概念。
  • 著名作家、學者餘世存來青島分享《中國時間中的節日智慧》 並接受...
    9月13日,餘世存在青島嘉木美術館做了《中國時間中的節日智慧》的講座,在講座開始前夕,他接受了半島記者的獨家專訪,分享了自己對社會與人性的觀察、思考,他對於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讓人很感動。與其說這是一次採訪,不如說這是一場火花四濺的思想盛宴。
  • 說漢語還是說英語?在滬老外的中文水平越來越高
    韋德榮告訴記者,漢高公司之所以聘請他這個「不會講一句德語」的人擔任中國區執行總裁,最看中的就是他對中國文化的熟悉。現在,很多跨國企業都在強調本土化,不少外籍的企業高管把掌握中國國情、現有政策和溝通習慣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而要完成這項任務,前提條件就是學好漢語。有些企業在聘用外籍人士時,已經把懂中文列入了硬性要求。
  • 漢語考試難壞韓國學生,美國網友哭了:中國人都不會的文言文才難
    記得小時候,英語課永遠是最讓人頭疼的一門課程,完全不同母語的語法結構和發音規則,讓人學得都開始懷疑人生,每次考試之前都會提出3個直達靈魂深處的問題「中國人為什麼要學外語?外國人為什麼不學漢語?外國人學漢語會怎麼樣?」如今,這個3個問題相繼有了答案。
  • 「我是中國人,為什麼不會說中文?」母語自信,不在於說,在於做
    導讀:網上流傳一個視頻,一個華裔小女孩在看完《花木蘭》以後,在媽媽懷裡失聲痛哭,一直在問媽媽,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卻不會說中文。哭聲撕心裂肺,聞者心痛,這位母親將小女孩抱在懷中,默默安慰卻不知如何回答。說來慚愧,如果我的孩子也撕心裂肺地問我:為什麼我是客家人,卻不會說客家話?其實,我也沒法回答。
  • 漢語有多讓人頭疼?美國考生:外國人的漢語試卷,中國人都看不懂
    還有很多病句題,就算是中國人來答也會有不敢確定的題目。有的考生甚至崩潰放話:外國人的漢語試卷,中國人都看不懂。為什麼認為漢語難學?那漢語到底為什麼會這樣讓人頭痛呢?對於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說,就像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一樣,首先就要背單詞,積累詞彙量。
  • 南美小國,為什麼把漢語定為國語,中國人:不用擔心交流的尷尬了
    導讀:南美小國,為什麼把漢語定為國語,中國人:不用擔心交流的尷尬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很多人都喜歡出門旅遊,最近這幾年,隨著旅遊業的大力發展,出國旅遊也掀起了一度的熱潮,很多中國遊客都喜歡到不同的國家去旅遊。
  • 「漢語是未來的語言」,所以此大洲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了
    有的使用人數很多,比如漢語。僅在中國大陸,使用漢語的總人數就超過了13億,這個數字是英語和西班牙語等印歐語系語言所望塵莫及的。還有的語言,儘管沒有英語漢語那麼流通,可是實力也不容小覷,比如俄語、法語、阿拉伯語,等等。
  • 為什麼中國人越努力的學習英語,外國人就越不重視漢語?
    假如中國人都會說英語,那麼,每個國家的人(包括非英語國家)就都可以用英語和中國人交流了。外國人也就不必費勁巴拉的來學習「世界最難的語言」漢語了。現在,所有受過中學及以上教育的中國人基本都能掌握幾千個英語單詞,會說幾百句英語,雖說屬於「啞巴英語」,但和外國人進行最基本的交流還是沒問題的。
  • 老外替中國人擔憂:漢語詞意太豐富,記得住卻難寫得出!網友笑了
    老外替中國人擔憂:漢語詞意太豐富,記得住卻難寫得出!有很多老外就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展開了激烈的吐槽,說漢語缺乏集中性與穩定性,不少網友聽到後笑了:漢語這麼深奧,它的魅力是外國人無法想像得到的,在這麼短時間內就想學透徹?別開玩笑了。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有的請漢語老師,有的直接作為交換生過來學習。但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時候,經常吐槽,就像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一樣,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