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存:漢字的時代演變與生機

2020-12-13 孔夫子舊書網

漢字的意義並非經久不變

今人多把《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以下簡稱「《字課圖說》」)當做識字書或蒙學教材,以為這只是給孩子和老師們看的,今人讀它也只是在眾多的漢字書裡聊備一格。但事實上《字課圖說》不只是識字讀本,還是一套小型簡明的百科全書。

對《字課圖說》的閱讀也不一樣,有的人讀得快,三五天即通讀一遍;有的人讀得慢,兩三個小時只讀了十幾頁。

獨家|(共六籤名+六鈐印)餘世存 胡赳赳毛筆雙籤名+雙鈐印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內另附雙籤名+雙鈐印本《漢字百講》和《中國字說》)

跟「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幼學瓊林》等傳統的蒙學教材不同,《字課圖說》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今天的讀者讀這部《字課圖說》,印象深刻的是,前人對漢字的認知跟古人和當代人對漢字的認知都不大一樣。漢字的意義並非經久不變,而有著時代的變遷。

《字課圖說》編著者們認為所選的三千多字,「皆世俗所通行,及書牘所習見者。」但我們今人讀來,會發現一百年前的通行漢字有不少已經生僻化、邊緣化了。比如有關車馬一類的字中,「轂」「軺」「轅」「鞅」「韁」「轡」等字,樹木一類的字中,「枚」「樗」「櫟」「檟」「枏」「籜」「篠」「筠」等字,都已經很少用了;甚至動字類中,「覲」「蹕」「彀」「糴」「窆」「酖」「澣」等字,使用的頻率也已經非常少了。

而本書書名,「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在我們看來非常常用,但居然有好幾個字沒有收進本書。有人感慨說,「畢竟是100多年前編著的,一些內容過於陳舊,距離學生們的生活太遠。」

▍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傳統的蒙學教材不同,《字課圖說》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事實上,與其指責《字課圖說》的內容陳舊,不如把它當作一個時代客觀的事實,以此認識漢字變遷的特徵和意義。無論今天的師生或普通讀者,應該把漢字的動態演進當作一個常識。明乎此,我們才能不妄自尊大,把時下流行的語文當作認知世界的標準。

清末民初的社會觀念「活化石」

我們看《字課圖說》選用的通行字在今天已不再通行,正如我們和《字課圖說》的編者看《詩經》中的常用字一樣,先秦時代通行的「寘」「蕡」「簀」「隰」「漙」「翿」「汜」等字,在後來也不再通行。

先秦時代活躍的很多字在我們今人看來已經死亡,比如給人印象深刻的各種馬的名稱,僅用毛色命名的馬就有二十多種,「驪」(純黑色的馬)「駱」(黑鬃的白馬)「騂」(赤黃色的馬)「騮」(紅身黑鬃的馬)「騧」(黑嘴黃身馬)「騏」(青黑色的馬,或者白馬有青黑色紋路)「駰」(毛色黑白相間的馬,淺黑帶有白色的雜毛馬)「騵」(赤毛白腹的馬)「騅」(毛色蒼白相雜的馬)「駓」(毛色黃白相雜的馬)「驒」(有鱗狀黑斑紋的青毛馬)「驈」(黑馬白胯)「駵」(黑鬣的赤馬)「騢」(赤白色的雜毛馬)「驔」(腿脛有白色長毛的馬)「馵」(後左足為白色的馬)……

▍「驪」「駱」「騂」「騮」「騧」「騏」「駰」「騵」「騅」「駓」「驒」「驈」「駵」「騢」「驔」「馵」……等等均是先秦時期人們指稱不同的馬的常用字

因此,正視時代的特徵,正視前人和我們自身語言和思維的邊界,應該是我們讀這部《字課圖說》正當而健康的態度。如果說《詩經》《尚書》《爾雅》《左傳》等先秦經典中多有我們習焉不察而能接受的生僻字,那麼《字課圖說》離我們僅僅百年,就有如此多的生僻字,實在是需要我們認真考察的。

明乎此,我們才能平實地認識當代和自身,我們並非空前絕後享用文明福祉和消費、揮霍漢字的一代,「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

如果說「三百千」中的漢字表徵了漢唐宋明等上千年相對靜態的生活觀念,那麼《字課圖說》中的漢字則增加了清末以來國人的世界觀。顯然,當代漢字中的觀念跟百年前漢字中的觀念有非常大的差異。我們讀《字課圖說》中的國家名稱就跟今天的國家名稱有異,如「倭」「愛」「俾」「暹」等漢字也是國名,估計今人讀來既一頭霧水又不免饒有興味。

是的,考察《字課圖說》中的國際關係和國家觀就相當有意義。如「亞」字條目下說,「全州人口約為七萬四千六百萬。開闢最早。夙以甲五洲。近百年俄雄於北。英競於南。法據安南。德義亦覬覦其側。喧賓奪主之勢。駸駸盛矣。」如「歐」字條目下說,「民風堅毅。權勢獨雄。列強相持。莫敢先發。其尤強者。推俄英法德四國雲。」如「美」字條目下說,「乾嘉以後各自建國。不復歸歐洲統攝。然人民皆其苗裔。土著幾蕩然無存矣。」

《字課圖說》時代的國情觀有著我們中國人固有的情感投入,其中有對強者的感慨,如「倭」字條目下說,「昔為蕞爾之島邦。今則駸駸乎強國矣。」如「俄」字條目下說,「康熙時略定亞洲地。來請通商。今其鐵路。直通我東三省。用心殊險矣。」至於弱小國家,編者不無同情,甚至有聯繫自己國家的憂患,如「韓」字條目下說,「大權盡失。而民氣又不克振拔。初無自全之術也。」「緬」字條目下說,「比來開築鐵路。轄境直接我滇疆。而西南自此多事矣。」如「印」字條目下說,「事由英人主持。印民則為奴隸矣。」

▍通過對地圖、文字的體察,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當時人們是怎麼理解國際關係與國家觀念的

《字課圖說》時代的國家認同也有意思,如「清」字條目下,「大清者。我朝有天下之號也。土地之廣。亞於俄英。人民之眾。冠於列國。統屬之地。分二十二省。北為內外蒙古。西為青海西藏。物產殷阜。尤全球所豔稱。」可以說,其中的「自信」和「國家認同」躍然紙上。  

如何挖掘這座品類齊全的地礦

由此可見,《字課圖說》作為小百科雖小,但「肝膽俱全」,值得今天的讀者解剖。《字課圖說》是一座品類齊全的地礦,有待讀者挖掘。如前述,《字課圖說》時代的國際視野就是一個好題目。

在我看來,《字課圖說》時代的時空觀同樣值得梳理,其中有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繼承,如幹支紀時,如今人已經陌生的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意識。編者在「東」字條目下說,「於時為春。」「西」字條目下說,「於時為秋。」「南」字條目下說,「於時為夏。」「北」字條目下說,「於時為冬。」

我個人近年研讀傳統時空觀,在跟人分享古人的思想觀念時,遇到了不少挑戰。古人以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勿需論證的說法,在我們這些後人心中卻是將信將疑的,在一些科學主義者眼裡是可笑的。古人視為大道或公理性的東西,在我們這裡卻成了「假說」,我們不少人讀到古人的這種時空觀會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

當然,也會有不少讀者讀到一些條目備感親切。如「秋」字條目下說,「百穀以初生為春。成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對節氣知識稍有了解的人馬上會想到立夏之後「小滿」節氣的三候,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這裡的秋字就是指小麥成熟了。如此我們也能理解,《字課圖說》時代或傳統文化中的有些漢字,其內涵外延較之今天要豐富得多。

在我的印象中,《字課圖說》可值得梳理的角度非常多,除了上述的國家觀、時空觀外,還有《字課圖說》時代的建築、《字課圖說》時代的植物、《字課圖說》時代的動物、《字課圖說》時代的民生、《字課圖說》時代的養生、《字課圖說》時代的科技、《字課圖說》時代的公民教育、《字課圖說》時代的避諱字或敏感字(就是為了避皇帝諱而缺筆的字,初看那些缺胳膊斷腿兒的字是錯別字,再思之下就明白是敏感字)、《字課圖說》時代的書牘字及其俗字……

如果把這座礦脈中的礦藏都挖掘出來,我相信,讀者會對漢字和歷史的演進有更清晰的認知。尤其值得一說的,《字課圖說》中的字有編者們人生社會的常識,這比後來的「政治課」「公民教育」「愛國宣傳口號」更有意義。比如「鈔」字條目下說,「今中西並行。謂之鈔票。惟限制不嚴則易滋流弊也。」如「鎊」字條目下說,「英以十二夲士為一先令。二十先令為一鎊。中國向外洋購件及他貸借諸款。皆以金鎊計。故鎊價盈虛伸縮之權。悉操自外人焉。」

結合原典閱讀來溫故知新

《字課圖說》堪稱一部近代正本清源的「說文解字」,它本身即有對漢字切入的角度,比如它按天文地理、山川河嶽、民生日用、花鳥蟲魚等分類,對漢字進行系統梳理。很多我們今天日用的漢字,從最初的意義一步步轉化引申出後來和當代的意義。

如「葛」字,本是一種野生草,「葛與瓜並為引蔓纏繞之草。故引申謂事之煩繞者曰糾葛。屬之綿遠者曰瓜葛。」如「針」字,古人以砭石為針,「引申之匡人之失曰針砭。」如「維」字,本是指車蓋之絲,系物之繩,「引申為維繫之維。又申之禮義廉恥謂之四維。」如「粲」字,本義指最白的米,「引申為好之稱。如粲齒粲者是也。」如果讀者能夠對這些漢字原初的意義、引申的意義進行分類,既有趣味,又是對我們思維的訓練。

前人讀者多有此類讀法,比如張舜徽先生說他兒時跟父親讀蒙學書,就用象形、形聲、轉注、會意等類別把《說文解字》中的漢字重新分類。

▍融匯現代西學精神的努力,使得《字課圖說》對不少漢字的介紹多呈現其「工具理性」,偏離了傳統漢字明心見性的「價值理性」

當然,《字課圖說》時代的編者已經有科學精神和現代意識,這使得對不少字的介紹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性」。比如開篇讓不少人驚豔的「天」字,「腆平聲。至高無上曰天。天地。青天。」「他前切。天積氣也。氣包乎地。近地者氣濃。離地愈遠則愈薄。以風雨表測之。高千尺。氣輕三十之一。高萬有六百尺。輕三之一。高萬八千尺。輕二之一。高至二百餘裡而氣盡。氣盡則空。故曰天空。」

但我們必須看到,這種融匯現代西學精神的努力,使得《字課圖說》對不少漢字的介紹多呈現其「工具理性」,偏離了傳統漢字明心見性的「價值理性」。作為原生文明文字,漢字堪稱唯一活下來的「聖書」,它對世界的命名、認知,有著全息一體的特徵,每一個原生漢字都「伏藏」了足夠的信息供後人挖掘,從先人到今天的我們都在參與對漢字富礦的挖掘。這一「聖書」因為科學和現代意識而工具化,但我們當明白,「聖書」本身具足信息能量,足夠我們置身其中,歌於斯,哭於斯,安頓於斯。

比如「天」字在六書中是會意字,「顛也」, 本義是人的頭頂上方的無邊蒼穹。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個腦袋被著重畫出的小人,本義為「頭」,後引申為「天」(因為兩者都是至高無上的)。這個本義遠比《字課圖說》中對天的介紹要豐富,要耐人尋味得多。先人對「天」字的挖掘極為多樣,如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如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因此,今天的讀者在讀《字課圖說》時,還有一個閱讀角度,就是聯想原典中的例證,這是一個動手動腳的角度,就是用中華原典來做書中字的例句。那些讓我們看來美好的漢字,它們在《詩經》《易經》《書經》《論語》《道德經》等書中是怎麼呈現的。

以我的經驗,這一讀法是相當有趣的。它不僅讓我們重溫原典,溫故知新,而且能讓我們遊於藝,寓教於樂,蒙以養正;最終能讓我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仍在生成的傳統文化

在《字課圖說》以新的形式跟讀者見面之際,我把個人的一些看法寫下來跟讀者分享。不可否認,漢字熱、大語文熱是當代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五、六年前,由胡赳赳重新發現的《字課圖說》出版,參與、帶動了這一文化熱。自那時以來,《字課圖說》出現了眾多版本,受到讀者的歡迎。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對《字課圖說》或傳統語文學習的隔膜,使得《字課圖說》對當代精神、心智和思維的加持尚未見出實效。

▍餘世存、胡赳赳專程在《字課圖說》新版中增加了「中國字說」和「漢字百講」等內容,以給讀者提供漢字演變的常識和部分漢字的當代解釋

有鑑於此,我們不揣簡陋,在《字課圖說》新版中增加了「中國字說」和「漢字百講」等內容,以給讀者提供漢字演變的常識和部分漢字的當代解釋;我們願意跟讀者分享有關《字課圖說》的閱讀和漢字的學習方法。

必須承認,一百多年來我們社會出現了不少次傳統熱,但在道統象徵、民族文化的人格象徵等方面,恐怕只有我們當代這一次是最為匱乏的。幸運的是,前賢擔憂的文化根本問題、體用問題和文化演進中的問題在今天多不成為問題,如于右任先生擔憂毛筆的書寫速度和效率低於硬筆的書寫,如馬一浮先生擔憂典籍不易獲得,如人們爭論的中西體用、傳統與現代體用,等等,在今天都成為了偽問題。我們今天閱讀自家文化經典極為方便,我們今天重拾琴棋書畫也不再覺得沒有人生和社會的效率,傳統文化的一切都向我們敞開,只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跟傳統之間能否建構有機的聯繫。

由於缺乏經典文化滋養的精神巨子們的示範,很多人把傳統文化當作客觀的、外在的、可懷疑或可資利用的;人們很少想到傳統文化是仍在生成的,在相當程度上也是歸宿、認同,是能夠安身立命的。這也是我們再三要向讀者強調的一點,跟現代語文教育、包括《字課圖說》在內的學習教育不同,傳統文化的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工具教育,更是一種價值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從來不是僵死的、書面上的,而是由歷史上一個一個的人在示範,在身體力行,在激活。

《字課圖說》的緣起和影響

《字課圖說》在百年來的教材中已經堪稱經典,在數千年的中國語文讀本裡,它也正由時間加冕其經典品性。但是,我們閱讀《字課圖說》,不僅只是學習一個一個的漢字,如前所說,我們還要知道無數原典中先哲的話語、故事、趣聞和道理。同樣重要的,我們還應該知道,《字課圖說》的編者劉樹屏先生等人,以及《字課圖說》的發起者、命名者葉澄衷先生,就是我們歷史上興廢繼絕、繼往開來的一代仁者、志者。

閱讀《字課圖說》的人對劉樹屏先生的名字不會陌生,是的,劉先生作為《字課圖說》的主事者主持策劃,確定編寫體例,撰寫凡例。可以說,進士出身的劉樹屏先生雖為科舉時代的大文化人,但他並不守舊,在編寫過程中,他要求參與編寫者盡力吸收西方教科書的形式,力圖做到通俗易懂,兼容並包。在《字課圖說》的編寫作者中,既有如蔡元培、章梫等「宿學通儒」,又有沈頤、嚴保誠、夏清貽、姚明輝等年輕新秀。章梫先生總攬《字課圖說》的編纂事務,蔡元培先生負責全書定稿,書法家唐駝先生繕寫課本,吳子城先生專事繪圖。劉樹屏先生強調,「是書專為小學堂訓蒙而作,故詞尚淺近,一切深文奧義不及焉」,對於難字難義,「不特艱於講解,且恐阻窒其性靈也」。

劉樹屏先生主編的《字課圖說》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轟動,當年重印多次。一年後的1902年,除已經出版的十來個版次外,市場上還出現了很多翻印的版本。政府公告也稱讚說,「據澄衷學堂稟,竊維振興教育,首重國文學習,學習國文,必先認字。澄衷學堂編輯字課圖說一書,延聘通儒,精心考訂,選字注句斟酌,完善繕楷繪圖,皆出名手。」《字課圖說》在正式出版一年後,被認定為學校的正式用書,成為課本。據說,當時的醇親王曾到上海視察澄衷蒙學堂,醇親王翻看到此書,「稱善者久之」。

茅盾、黃裳、梁漱溟、胡適等現代文化名人在回憶自己的蒙學生活時,都提起過《字課圖說》,可見《字課圖說》對一個時代的影響。令人傷感的是,《字課圖說》乃至澄衷蒙學堂的「開花結實」並不為其創始者葉澄衷先生所知。但對葉澄衷先生來說,他並不遺憾,因為他發願興學,《字課圖說》等等只是其應有之義。

「做人當如葉澄衷」

葉澄衷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寧波商團的先驅和領袖。他為人處事既誠且信,寬厚待人,被稱為「首善之人」。葉澄衷先生原名葉成忠,出身貧寒,為人誠信寬厚,十幾歲做小販打工時,他撿到洋人的裝著生意單據、錢鈔的公文包,在原地等待,最後將公文包還給了那個洋人。在《清史稿·孝義傳》中,如此重重地為葉澄衷記下一筆:「西人有遺革囊路側者,成忠守伺而還之,酬以金不受,乃為之延譽,多購其物,因漸有積蓄。」

葉澄衷先生是與胡雪巖齊名的富商,雖然今人多知胡雪巖而少知葉澄衷。跟其他富商有所不同的是,葉衷澄發家致富後仍熱心於社會公益,他在家鄉設立了樹德堂、忠孝堂、牛痘局、救火會等,撫恤孤寡,急人所急,深得人望。當時寧波地方就有順口溜說,「依澄衷,不憂窮。」在寧波商幫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

葉澄衷先生雖然少時失學,但他清楚學習的重要性,他曾經感嘆,「中國之積弱,由於積貧,積貧由於無知,無知由於不學,興天下之利莫大於興學。」臨終前,即1899年,葉先生在上海捐置土地30餘畝,並以10萬兩銀興建澄衷蒙學堂。是年10月快要落成時,葉先生病故,遺命對學校事須有久遠規劃,其子又捐款10多萬兩繼辦。葉先生挑選任命的劉樹屏先生相當出色地實現了他的心願,劉樹屏先生訂立了《澄衷蒙學堂章程》,確立了澄衷蒙學堂的規章制度,強調學堂「以開發性靈為第一義」,「即或秉質不齊,亦宜循循善誘,不必過事束縛,以窒性靈」。

葉澄衷先生沒有看到澄衷蒙學堂的落成,劉樹屏先生撰寫了《澄衷蒙學堂落成記》,詳述學堂興建的緣起與規模,鼓勵大家「相與淬厲奮發,以無負乎君之所期」。此記由清末狀元張謇先生書寫,刻碑於學堂。劉先生還承葉澄衷生前旨意為其代擬了一副對聯:「昔以孤幼旅寓申江,自傷老大無成,有類夜行須炳燭;今為童蒙特開講舍,所望髻年志學,一般努力惜分陰。」刻於學堂內,以此彰顯葉澄衷先生辦學的用心。

劉樹屏是澄衷蒙學堂的首任校長,可以說他出色地完成了葉澄衷先生的心願。在他之後,蔡元培先生長校,我們由此可知,蔡元培後來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思想行為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其來有自,劉樹屏先生等人已經為其導夫先路。澄衷蒙學堂先後有黃培炎、陶行知、陳鶴琴、章太炎、李公樸、馬寅初、林語堂、夏丏尊等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仁人志士來學校任教。有人統計過,澄衷學校前後培養過四萬名學生,其中有豐子愷、錢君匋、陳虞孫、胡適、竺可楨、袁牧之等一大批大師級人物。可見,清末民初中國現代大學起點即高標的成績並非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蒙學堂等中小學教育打下了基礎。

*文中圖片與圖說均為編者所擬,文章內容略有刪減,本公號經浙江人民出版社授權刊發,以饗讀者。

★ 2020年新修訂版

★ 學者 餘世存 胡赳赳 首次通力合作

★ 胡適、豐子愷、茅盾、梁漱溟等一代精英的啟蒙讀本

★ 許倬雲 劉夢溪 流沙河 錢 理群 周國平 陳丹青 朱永新 許知遠 馮唐 黃磊 李健 誠摯推薦

★「中國最美的書」獲獎設計師張志奇 精心設計

★ 一部真正的識字字典,一部兼容並蓄的百科全書

★ 全新修復3291個漢字、762幅插圖,訂正原版訛誤400餘處

★ 隨書附贈餘世存、胡赳赳新作《中國字說》和《漢字百講》

★ 隨書附贈《漢語拼音檢字表》

內容簡介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初版於1901年,全書四卷共八冊,選取漢字3291個,繪製插圖762幅。編者把西方的科技知識融入傳統的中國蒙學教育之中,並按照天文地理、山川河嶽、花鳥蟲魚等分類,對漢字進行了系統梳理,堪稱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中國文化字典。本書出版以後,迅速成為全國通行的小學教材,幾十年間風行海內,成為胡適、豐子愷、梁漱溟等一代精英的啟蒙教材。同時,還影響了《共和國教科書》(1912年)《國民字課圖說》(1915年)的編寫,可謂近現代中國語文課本的典範。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原版編輯也有不盡完善之處,本書存在線條及文字不清晰、頁碼錯誤、缺筆、錯字、前後頁碼標記不一致等種種訛誤數百處,此次修復一一加以核實、更正。

它是迄今為止最為精良的一個修復版本,餘世存、胡赳赳和修圖師等人以此為志業,方有這樣的成果;不僅有導讀,而且將導讀延展為兩本書的精講——《漢字百講》和《中國字說》,補充了現有語文教育的某些不足。這也是胡赳赳和餘世存先生的首次通力合作。

這套書的設計,確乎是將經典進行「復刻」,既葆有經典的神髓,又有設計的美感,我們不能簡單將其理解為「新中式」,恰恰相反,那是經典在個體身上的復活和生發。

作者簡介

餘世存

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作品:《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立人三部曲》《東方聖典》(合編)《先知中國:中華文明軸心時代的偉大智者》《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微觀國學》《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等。

胡赳赳

《赳赳說字》主講人,曾任《新周刊》總主筆,出版有隨筆集、評論集、詩集等著作多種,現為多家機構文化顧問。家學淵源深厚,其曾祖父為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的學生、大儒馬一浮的隨侍弟子,伴傳奇式的「復性書院」達十年之久。

2014年,主持修復出版了「百年語文第一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使之重見天日。近年來,致力於漢字文化的研究和傳播,2017年任紐約聖約翰大學亞洲研究所訪問學者,將漢字文化傳播到北美地區。

相關焦點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1.甲骨文(商)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
  • 一個漢字的「前世今生」,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變,漢字啟蒙書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漢字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它從生活中被人們發現,走過萬千時光,最終變成了現代漢字。而孩子們的世界單純美好,「萌萌的」甲骨文正好符合他們的形象認知,在初學漢字的時候,比大人更能真切的感受到甲骨文形象生動的自然美。
  • 孩子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漢字?受胡適、茅盾追捧的「百年語文第一書」告訴你
    在100年前,一本號稱「百年語文第一書」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誕生,如今,這本讓胡適、豐子愷、茅盾等大師都視作漢字啟蒙的書籍,經過知名學者餘世存和胡赳赳5年的整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
  • 對外漢語教師 細說漢字演變過程
    對外漢語教師細說漢字演變過程漢字的發展具有千年的歷史,這一過程是曲折且美妙的。從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對外漢語教師們帶來這個漢字趣味故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能確定的最早的漢字。這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主要用於佔卜的一種文字。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字形看上去都很像圖畫,也就是字的形狀和字的意思有關聯。
  • 漢字的來歷:漢字演變的故事
    漢字的來歷:漢字演變的故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符號 漢字的特點 經歷的演變過程
    漢字是漢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構造優美,變化多樣的文字,可以說漢字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這一點上,我不接受反駁。漢字在歷經歷史長河,悠悠變遷之後,依然在使用,不得不感慨它的生命力與持久力。除了漢字外,古埃及的聖書文字、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等,都是很古老的字,遺憾的是,它們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
  • 《漢字演變》軟體用動畫展現漢字發展過程
    本報訊(記者李苑)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漢字構形演化數位化技術與系統」資助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天人同達軟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漢字演變》軟體日前在京推出。這是國內首部旨在準確展現漢字演變過程的動畫軟體。
  • 漢字的演變歷史,提升孩子對漢字的認識
    漢字——是世界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做為漢字的繼承人和使用者,你知道漢字的演變歷史嗎?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一個標誌。而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1.結繩說在文字被開發出來之前,人們通常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記錄社會熱點和時政新聞。後來,人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繁瑣而且存儲的信息非常有限,於是,逐漸發明了文字。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草書」和「行書」,都是為了方便書寫而演變出來的。草書由於在交流上容易出現誤解,所以到現代,草書更多是作為一種書法來欣賞,它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實用價值。漢字演變和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歷史。
  • 我國漢字產生和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因此,古人說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並不可信。我國漢字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人們用以記事的符號、圖畫演變、發展而成。我們從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青海樂都柳灣等地出土的許多新石器時代刻劃符號的陶片,有些符號是象形的,被專家們認為是漢字最早的原始形態。
  • 【知識】漢字的演變,書法愛好者必知的常識
    「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後才有可能。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佔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讀書筆記|李海平《漢字字形學新論》字形演變篇
    漢字字形的分類字形演變的五個階段字形與字體的相互配合字形演變的主副路線字形演變的兩種模式最粗暴了事的分類方式就是按照時間來分了,例如商代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文字、戰國文字等等,缺點就是過於簡單。「標準字形」便是指具有官方性質的社會通用規範字形,在不同的時代裡,標準字形通常只有一種。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就是一種官方認定的社會通用規範字形。而在古代,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形,隸書是漢朝的官方指定字形。「輔助字形」則是一種起補充輔助作用的字形,例如繁體字對於當代的我們而言。但作者也強調,不論使用哪種分類方法,歷史上能被真正關注的字形,一般只有三類。
  • 著名作家、學者餘世存來青島分享《中國時間中的節日智慧》 並接受...
    餘世存:很多人感覺我一直在跨界,這跟我的興趣和對社會的觀察有關。比如在1998年左右,我就感覺漢語、漢字會成為一大文化現象,我勸朋友們要普及漢字知識,要研究漢語的表達,而不是聽任漢語的粗鄙化、口水化。後來直到現在依然流行大語文熱,說明我當初的預感有道理。我們的漢字會成為很豐富的LOGO,它就像一個富礦,很多人都可以進來開採。
  • 漢字的特點及演變過程+造字方法——象形(附常見的象形字)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裡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漢字音、形、義統一體的持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
  • 學習書法,你先得知道漢字的起源,演變
    學習書法前你先應有的認知大家好,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正式開始學習書法,學習怎麼快速寫出一手好字啦,那麼這之前,你有了解過漢字的起源,演變嗎?學習書法自然也需要了解漢字是什麼,漢字從哪裡來,以及經歷怎樣的演變才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楷書。今天就先開始學習漢字的起源,演變吧。漢字的起源經過閱讀相關書法教材,簡單的概括,漢字起源的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 語言日漸粗鄙的時代,何處安放你的精神家園?
    餘世存、胡赳赳關注研究漢字多年,他們希望藉助此書,對漢字文化在當下語境的困境和困惑予以解答和補充,並推動「大語文熱」的發展。此次《新周刊》專訪,他們談及漢字運用、變革,語言暴力、腐敗等問題,並希望為這一命題提供脈絡——「何以從漢字入手,學以成人?」
  •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歷史究竟是如何演變的呢?
    關於漢字的構與形,前輩有人早已指出要注意區別,如20世紀50年代,王力曾說,關於字形,應該分為兩方面來看:第一是字體的變遷;第二十字式的變遷。字體是文字的筆劃姿態,字式是文字的結構方式,二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王力所說的字式,即本文所說的構,王力所說的字體,即本文所說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