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在南京街頭一位十四 歲的少女當街扇了父親十多個耳光, 父親卻沒有還手;還有一個十四歲女孩以自殺逼其母流產;甚至一個二十六歲法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為索要三千元而殺母碎屍;美國億萬富翁託馬斯過分寵愛五歲女兒,其女在直升機駕駛室亂踢致使機毀人亡...... 這些事例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究其原因,都是溺愛惹得禍。因此,作為父母要警惕溺愛這隻隱形殺手!
由於父母把孩子總是捧在手上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一味地嬌生慣養,包辦代替。久而久之,使許多孩子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唯我獨尊、個性強卻又缺乏責任心的性格或舉動。即使孩子想做的事也總是依賴家長,日復一日,父母就成了孩子行動的拐棍和遮陽避雨的保護傘。
溺愛有多種表現形式:
第一:地位特殊、高人一等
一般地說,新世紀後出生的孩子倍受父母寵愛,以「小皇帝、小公主」等獨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居於高人一等的特殊地位,處處與眾不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錢來胡花的帝王生活:好吃的獨自一人享用,好衣服堆滿衣櫃,隨身聽、手機、MP3換了一代又一代……這樣的孩子十分自私,少無同情心,不懂得關心他人。
第二:全家瞻目、目中無人
當今的孩子無疑是全家的「太陽」,全家人無時不刻圍著孩子轉。逢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也是焦點中心。這還不算,有的孩子目無長輩,肆無忌憚,有時甚至鬧得雞飛狗跳,亂七八糟。
第三:得寸進尺、永不滿足
現在的父母把孩子的要求當作「聖旨」,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可孩子總是得寸進尺,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苦受制,給孩子很多零花錢,且從不過問孩子把錢花到什麼地方。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追求物質享受、浪費錢財和不關心體貼他人的不良性格,並且毫無耐心和吃苦精神。
第四:沒有規矩、生活懶散
現在的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沒有規矩,想幹嘛就幹嘛,常睡懶覺,茶飯不思,嚴重挑食。白天四處遊蕩,歌廳進、網吧出,遊戲、電視徹夜玩看。上學遲到早退,作業了草應付。這樣的孩子是做人得過且過,做事有始無終。
第五:一再退讓、沒有底線
在父母的過分驕慣下,孩子有恃無恐,貪得無厭。如:你讓孩子吃飯他偏不吃,提出要這要那,答應了這個條件,他吃幾口又提出了更高的條件,為了孩子吃飽穿暖,父母只好一再退讓。讓孩子寫作業,他說要計算器、點讀機、平板電腦……甚至超過了父母的承受能力和底線,也聽之任之。殊不知這種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忍讓他,他越變本加厲,這種孩子焉能明辨是非、承擔些許責任呢?
第六:好逸惡勞、包辦代替
多數父母從不注重培養孩子生活、學習、勞動習慣,還說什麼:「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做家務」,也有父母說:「讓孩子做家務很麻煩,做自己的事也不放心,還不如幫他做了好。」所以,一方面三四歲的孩子父母還要餵飯、穿衣、疊被子,五六歲的孩子不會做任何家務事,更不懂得幫助父母減輕家庭負擔,哪怕一丁點小事都不願意做。另一方面這樣的孩子懶惰成性,好逸惡勞,根本不願意吃一點苦,受一點罪。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第七:大驚小怪、膽大妄為
孩子「初生牛犢不怕虎」,加之閱歷淺、生活積累少、好奇心強,遇到新奇事大驚小怪,甚至不管後果如何都要試一試。在網絡暴力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打架鬥毆司空見慣,打打殺殺屢見不鮮,幾乎達到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做的地步,真可謂膽大包天。無奈,父母只好常伴左右,倍加呵護,其結果孩子要麼是闖禍不斷,要麼是懦弱無能。
第八:一心扶助、剝奪獨立
現實中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往往是摟著睡,抱著坐,馱在背上走,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不允許孩子自由自主,一切都在父母的精心安排和鼎力扶助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樣,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被父母無形中剝奪了,只能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依賴心強,表現為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
第九:經常哭鬧、要挾撒潑
正是由於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遷就孩子,孩子一旦不順心、不如意就會上演「哭鬧」的拿手戲,要麼號啕大哭,要麼滿地打滾,要麼摔盆打碗,要麼拒絕吃飯……要挾的花樣很多,讓父母應接不暇,只好哄騙、投降、順從、遷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極端任性、相當自私、無情無義、自制力差。
第十:百般袒護、寵愛有加
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情形:孩子說錯話、做錯事,當爸爸不得不管教孩子,這時媽媽總是挺身而出:「不要太嚴了,孩子小,不懂事。」有時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袒護:「你們不能操之過急,長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不如他呢!」,在這種寵愛有加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全無是非觀念,不管做錯什麼事,錯誤有多大,孩子深知時時有長輩的「保護傘」和「避難所」,這樣扭曲了的是孩子的性格,得到的是家庭的矛盾,影響的是家庭的和睦。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而這個陷阱恰恰是那些過分保護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裡的孩子,從小在媽媽的庇護下長大,逐漸喪失了自立能力。如此百依百順的愛,就是溺愛,就是一隻隱形殺手。
其實,當今做父母並不是不知道溺愛孩子的危害性,而是不明白什麼是溺愛,不清楚愛與溺愛的界限,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如果你的家裡或多或少有以上情形,即使情節輕微,也應當引起高度警惕,否則悔之晚矣!
家庭教育研究表明:愛孩子就要選對愛的方式,不只是分數成績學習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經受磨難挫折的考驗,注重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培養孩子誠信、義務、合作等品德,培養自愛、自主、自立能力,培養身心健康的新一代。
教無定法,家庭教育亦如此。下面幾種家教方法可資借鑑:
1、複製父母自己愛的能力給孩子,讓孩子學會和感受愛與被愛。
2、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放手。父母要把愛藏起一半,放手讓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3、讓愛走進孩子的心靈。父母不妨改變一下過去事無世細的包辦、永無休止的嘮叨,學會用擁抱、陪伴、講故事、傾聽、商量、關注等方式與孩子平等對話,及時溝通。
4、少揮戒尺,不批評、責備、懲罰孩子,而是欣賞、鼓勵、支持孩子。
5、不威脅孩子(如不說「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或者「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
6、鼓勵孩子獨立,接納孩子的個性。
7、給孩子量身制定恰當的規則。
8、鼓勵孩子多發表意見,多提問題,這樣既可以知道孩子心裡想什麼,拉近心的距離。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了。
9、喚起孩子對自身相似與差異的注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10、不斷尋找機會激發孩子的興趣,樹立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