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猴年與「全面二孩」雙因素疊加 滬上產科「建卡難」會否再現?
近年上海常住出生人口數
●2010年:上海常住出生人口17.5萬
●2011年:上海常住出生人口18萬
●2012年:上海常住出生人口23.96萬,年生育量創下近十年來之最
●2013年:上海常住出生人口19.62萬人
●2014年:上海常住出生人口20.2萬
東方網1月14日消息:近日,一篇名為《滬上產科8月前建卡名額告急》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熱傳,文章稱作為本市3家三級甲等產科專科醫院之一的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近日在門診大廳貼出告示「預產期是2016年7月及之前的孕婦,本院建卡已經滿額,請儘快去外院預約」。此外,文章還表示當前本市多家婦產科醫院同樣存在「建卡難」局面。
據了解,3家產科專科醫院建卡人數從去年下半年起普遍有所上升,尤其是從去年10月起,而有產科配置的綜合性醫院亦如此,建卡人數出現20~30%的增長。
猴年與「全面二孩」雙因素疊加,滬上產科醫院是否全面迎來就診高峰?業內人士分析,預計本市常住人口每年再生育人數將可能再增加近6萬人,2016年可能會迎來另一個生育高峰。
記者昨日調查獲悉,當前本市3家產科醫院建卡緊張程度仍未及2012年龍年,也並未出現全面建卡難的局面,就診秩序總體平穩有序。現有的產科資源如果被合理利用,不要集中到三級產科專科醫院就診,完全可以應對新增長的出生人口數量。
醫院回應:
可承受的建卡人數有限
但並未進入建卡難局面
昨日上午10點14分,早報記者來到位於徐匯區的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門診大廳,看到預檢臺處排起小長隊,前來諮詢和預約建卡的準媽媽絡繹不絕,6臺自助機和多個收費掛號窗口前都排起了長隊,抽血診室前滾動叫號顯示屏顯示就診人數已經達到179號,而地下一層B超檢查室門口也是座無虛席,B超診室前的通道裡,20餘人有序排隊候診。
來自徐匯區的準媽媽顧新琦(化名)於上午10點21分到達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預檢臺,她去年12月底用驗孕棒測出懷孕,隨後在家附近的社區醫院進行血檢最終確診,在拿到社區醫院檢查報告單的第二天,她就趕緊趕到這裡做B超並完成了建大卡的過程,當她看到在預檢臺發布的告示時,她的心定了。告示於去年12月發布,上面寫明:「為了產科醫療工作的有序進行,預產期是2016年7月及之前的孕婦,本院建卡已經滿額,請儘快去外院預約。」
建卡「限流」是否意味著目前該院已進入建卡難的局面?對此,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答案是否定的。
早報記者昨日從該院獲悉,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建大卡人數較上半年有所增長,尤其是預產期在今年3月份及其之後的建卡人數增長明顯,院方出於對醫院就診環境、醫療秩序和產科質量安全等綜合因素的考慮,根據現有產科床位等配置,測算出當前醫院所能承受的每月建卡人數有限,於是院方通過動態對外發布信息的方式,希望減少來院孕產婦的等待建卡時間,促使其合理選擇醫院建卡。
「我們貼出告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減少就診病人的顧慮,讓他們可以及早地了解目前建卡情況。」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門診支部書記、便民服務中心主任童姿美解釋,目前預產期在7月份之前的名額已滿,但8月份仍然開放預約。
「產科醫院最重要的是保障孕產婦的生育安全,而目前有限的病房資源和醫務人員決定了每家醫院可接受的孕產婦數量都是有限的。」該院產科主任陳焱進一步介紹,目前該院共有266張床位,經過測算全年分娩1.6萬、每月接收1400名左右孕婦已經達到極限。
自去年10月份起,預產期在今年3月的建卡人數增加明顯,逐步接近飽和,此前預產期在5、6月份的也貼出過同樣的告示,告示的3次發布明顯減少了門診糾紛。「名額滿了,護士進行解釋,但常有人不理解,門診大廳內常常發生糾紛和矛盾。」童姿美解釋說,當前,一旦建卡名額滿了,便民服務中心就會動態性地貼出告示,讓孕產婦合理選擇醫院建卡,避免無效排隊等待。
「對於來院預產期7月份之前的孕婦,我們醫務人員會引導她們前往周邊的中山醫院、六院、八院等建卡,但對疑難雜症、高危孕產婦等有特殊情況的孕婦,醫院會儘可能的開放名額。」童姿美表示。
除了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當前本市多家婦產科醫院同樣被爆出「建卡難」的局面。這則名為《滬上產科8月前建卡名額告急》的文章中提及,長寧區婦幼保健院「目前只接受停經30天內的孕婦」,而上海市紅房子醫院黃浦院區「每日建卡限額40名」,早報記者昨日核實報導有所失實。
據上海市紅房子醫院相關人士透露,其黃浦、楊浦兩個院區當前每月各增加100人左右,屬於平穩增長,建卡並不緊張,「黃浦院區每日建卡限額40名、額滿即止的說法並不正確,只是人多了,我們會建議她明天再過來,否則等待時間太長,而楊浦院區我們建議8周內預約建卡,但對於孕周大的準媽媽,我們這裡可以當天建卡。」
長寧區婦幼保健院相關人士透露,醫院從來沒有發過「只接受停經30天內的孕婦」的消息,作為一家區級專科醫院,該院首先是滿足區域內的孕產婦建卡,目前孕周在9周+6天的長寧區戶籍的孕產婦都可以接收,在此基礎上會適當向外區動態開放一部分建卡名額。
現狀調查:
建卡人數普遍上升
緊張程度未及龍年火爆
儘管全市產科醫院並未出現全面「建卡難」的局面,但當前建卡人數逐漸上升的趨勢的確存在。不過多位醫院相關人士表示,當前建卡人數的增長仍然在醫院可控範圍內,就診秩序平穩,尚沒有2012年龍年扎堆生育的勢頭,建卡還未及龍年緊張程度。
其實,早在2012年龍年到來時,本市一度出現「孕產婦建卡難」的局面,統計數據顯示,那一年本市年生育量創下近十年來之最,常住人口出生達到23.96萬,而在此之前兩年,2010年上海常住出生人口為17.5萬,2011年為18萬,增長幅度並不算大,而在龍年後的三年,本市出生人口甚至出現下降,如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19.62萬人,2014年上海20.2萬,2015年官方統計數據儘管還未正式出爐,但從各家具有產科配置的醫院狀況來看,受羊年影響,本市多家產科醫院分娩量去年較前一年減少10%~20%。
不過3家產科專科醫院建卡人數從去年下半年起普遍有所上升,尤其是從去年10月起,而有產科配置的綜合性醫院亦如此,建卡人數出現20~30%的增長。上海市紅房子醫院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0月該院兩個院區建卡人數為1364人,11月達到1548人,12月達到1775人。長寧區婦幼保健院每年的分娩量也在逐步上升,2012年為11160人,2013年10979人,2014年達到12905人,近年來分娩量緊隨本市3家三級產科醫院之後,而2015年受傳統觀念影響、「羊年」分娩量略有下降,達到11511人,但從去年下半年起,建卡人數明顯出現增長趨勢,這部分人群中預產期都在2、3月之後。
此外,建卡人數的上升同樣受到二孩政策的影響。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數據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該院經產婦為690人,而2015年同期達到1012人,其中不乏40歲以上人群。
應對措施:
現有資源可應對二孩壓力
主要在於合理利用
其實早在2012年7月,上海市政府針對「孕產婦建卡難」的問題就召開過新聞發布會,要求本市三家產科專科醫院——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復旦大學婦產科醫院(紅房子醫院)、市第一婦嬰保健醫院各增加100張床位,目前各家醫院相關工作均已落實到位,與此同時,隨著床位數的增加,3家醫院可接受分娩的人數從原來4萬人次提升到6萬人,大大提升產科服務能力。
自2013年以來至今,各家產科醫院都在產科配置方面進行了升級,如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自2013年以來,從原有的每個月可接受800人建卡目前已經擴大到1400人,該院每年分娩量也超過16000人;第一婦嬰保健院位於浦東地區的東院於2013年8月正式投入試運行以來,極大彌補了浦東地區產科專科醫院缺乏的局面,當前該院總的分娩量已經達到25000人,位居全市產科專科醫院首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分娩量同樣是連年走高。2015年數據顯示,近10年來,該院產科分娩數從每年3570例上升至1.6萬例,幾乎翻了5倍。
此外,長寧區婦幼保健院也於2014年擴張了床位數量,同時通過改善服務流程,每年可接受的分娩量也提升到每年12000人以上,大大緩解本市建卡難的局面。
在去年12月28日,《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 (2015-2030年)》(簡稱《高教規劃》)、《上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 (2015-2030年)》(簡稱《職教規劃》)兩大教育規劃正式發布。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在會上表示:其中,高等教育規劃裡面也將在相當一部分內容中涉及加強醫學教育的建設,除了兒科還有產科的布局。
如何應對當前建卡人數不斷上升的局面?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預計本市常住人口每年再生育人數將可能再增加近6萬人,2016年可能會迎來另一個生育高峰,而現有的產科醫院配置如果被合理利用,不要集中到三級產科專科醫院就診,完全可以應對新增長的出生人口數量。
記者昨日採訪多家綜合性醫院、區域內二級醫院獲悉,當前這部分醫院的產科資源並未出現飽和,第十人民醫院、普陀區中心醫院、同仁醫院等綜合醫院建卡人數在當前增長20~30%的基礎上,仍然開放建卡名額,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孕產婦需求。
「扎堆到專科醫院,看中的是醫院在產科方面的品牌和經驗,但綜合醫院在治療孕婦併發症方面同樣具有優勢,『就近診療』才是更佳方案。」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一名產科醫生昨日表示,目前,本市已經建立了全面的孕產婦安全管理網絡,同時推出孕產婦妊娠風險預警評估體系,在任何一家醫院建卡,孕產婦的安全都能得到保障,同時對於高危孕產婦而言,綠色轉診渠道也是暢通的。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同時表示,一旦某醫院發生危重孕產婦需要專家會診,實施轉院或搶救治療時,該部門馬上可進行緊急安排與部署,在第一時間開展救治工作,力求將孕產婦的危害風險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