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小學生,福州8歲的二年級男孩發現語文課文《羿射九日》中前後自相矛盾,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此事件傳出,人們紛紛稱讚這位小學生,就連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微博回應:這個孩子敢於質疑,能夠邊讀邊思考,提出了很好的問題。一個只有8歲的小學二年級學生,不但給人教社編輯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挑出了錯誤,而且還得到了人教社公開的積極回應。在我看來,整個事件中最值得讚賞的,顯然是這名小學生的質疑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和家長任何時候都要記住,不要強迫孩子不停的讀書,而是要培養孩子的智慧,發展他的智力和能力,教他學會思維。」質疑是另一種思考,是創新的開端,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
勇於質疑,打開智慧之門,就要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讀書學習,不是照本宣科,填鴨餵食,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身為小學生,福州一位二年級男孩發現語文課文《羿射九日》中不合常理的部分,其質疑精神可嘉。但背後若無獨立思考,他能提出這樣的疑問嗎?身為現代公民,也應該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社會應營造理性思考的氛圍。比如今年的新冠疫情發生之初,謠言四起,搶購成風。這就是缺乏科學理性,沒有獨立思考,由此許多人才加入疫情恐慌下無序搶購的行列,成為魯迅所說的「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勇於質疑,打開智慧之門,就要給孩子創造思辨的環境。
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善於激發孩子思辨的能力。 在課堂上,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站在講臺前說:「請大家聞一聞空氣中的味道,聞到了請舉手。」一位學生慌忙舉手回答:「我聞到了,是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走下講臺,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學生面前走過,並叮囑道:「大家再仔細的聞一聞,空氣中有沒有蘋果的香味?」這時已有半數學生舉起了手。蘇格拉底回到了講臺上,又重複了剛才的問題。這一次,只有一名學生沒有舉手。蘇格拉底走到了這名學生面前問:「難道你真的什麼氣味也沒有聞到嗎?」那個學生肯定的說:「我真的什麼也沒有聞到!」這時,蘇格拉底向學生宣布:「他是對的,因為這是一隻假蘋果。」這個學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柏拉圖。我們不要創設所謂的標準答案,要激發孩子勇於質疑,提高思辨的能力。
勇於質疑,打開智慧之門,就要鼓勵和呵護孩子的疑問。
作為教材編寫者的人教社,對孩子挑錯的態度也很值得肯定,他們的積極回應,鼓勵了孩子的質疑精神。同時,我們還需要對孩子的這種質疑精神進行鼓勵與呵護,這才是教育之幸、社會之幸、國家之幸。前不久,杭州五年級的馬思齊發現了《西遊記》的「漏洞」:從東土大唐到西域,唐僧師徒四人吃的似乎都是江淮美食,而作者吳承恩正是淮安人。對此,不僅浙江文學院為她發聲,連著名作家餘華、新京報等媒體也紛紛點讚,這無疑是對孩子勇於質疑的肯定和鼓勵。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學習和創新的開始。正是對上帝造人說的質疑,才有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正是對「地心說」的懷疑,才有了後來「日心說」;也正是對「日心說」的進一步質疑,才有如今的「宇宙說」。讓我們創設質疑的環境,迎接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