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彙編含作文(持續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範文集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題(附答案)
第33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決賽)範文 《對「獨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學高三9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範文選登
近三年高考語文真題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範文
考場中的詩人之魏晉詩人詩歌鑑賞
考場中的詩歌之初唐四傑生平與不甘人後的古詩氣象
考場中的詩歌之唐詩的豪邁與悲傷
考場中的詩歌之宋代詩詞的豪放與婉約
考場中的詩歌之明朝的傳承與抄襲
考場中的詩歌之詠史懷古送別篇
考場中的詩人之邊塞詩篇
考場中的詩人之田園詩篇
3考場中的詩人之王維、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方法與對策
高考一輪複習文言文之寫景、遊記類講義
一輪複習文言文之文史、政論類講義
一輪複習之文言文題型實詞、虛詞、翻譯、文意理解講義
高考複習「書」「序」類文言文解題策略
考前作文寫作講解:結構與扣題
高考作文寫作講解:讓議論文有「據」可依可用、議論文寫深刻八法
議論文寫作:論據的廣度深度厚度
關係型作文寫作指導及範文賞析
多則材料類作文的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高考命題作文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議論文寫作:精準用例——舉例典型,論證有力
記敘文(小說)的寫作立意
高考記敘文(小說)寫作情節篇
2021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語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寶山高三一模語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普陀高三一模語文卷 答案 詳細解析
2021上海虹口高三一模語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長寧高三一模語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閔行高三一模語文試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徐匯高三一模語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青浦高三一模語文質量測試卷
2021屆上海松江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
2021屆浦東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
2021屆嘉定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
2021上海市普陀一模作文範文
2021屆奉賢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
2021上海各區高三一模作文題目彙編
2021屆上海楊浦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
2021屆上海高三一模匯總:積累運用
上海市2021屆高三上學期一模語文現代文閱讀彙編
2020-2021學年上海大學附中高一(上)調研語文試卷
2020-2021學年上海市建平中學高一(上)月考語文試卷(12月份)
2020-2021學年上海市嘉定二中高一(上)質檢語文試卷
2021屆上海初三普陀一模試卷含答案
2021屆上海初三松江一模試卷含答案
2021屆上海初三寶山一模試卷含答案
2021屆上海初三楊浦一模試卷含答案
2021年黃浦區初三語文一模及答案
奉賢區(8 篇)
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 800 字的文章。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 聞一多《紅燭》
勇做紅燭
紅燭,其發光之日,方是其淚流開始之時。我深以為然,當紅燭,當一個有著鴻鵠之志的人開始發光的時候,便是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日。正是因為這份大任,可能降臨在每一個人的肩上,我們才要勇作紅燭,或兼濟天下,或獨善其身.
每一縷燭光閃耀的那一刻,正是每一支紅燭流下汗與淚的時候。敦煌修復者們終日勤懇,每天重複地維修,重複地勘探,他們走過的每一個日月,便是他們汗水與淚水交織成的夢,堅守著敦煌, 只為能保護中華文物。中華守燈人們伸出一雙雙滿是結痂的手拿起一根根細線編織著燈,「點亮整個長安街」聽起來不是什麼豪情壯志,但這份躊躇滿志卻奠定了他們會在汗與淚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居裡夫人犧牲數年青春,任輻射損傷她嬌嫩的皮膚,灼傷她動人的雙眸,也甘願為科研繼續鞠躬盡瘁。
正是因為有淚流的那一天,心中的紅光才顯得更加璀璨。因為一份清苦心志,疲勞筋骨,使得中國文物—敦煌,成為了時代的標誌,國家的驕傲;使得百年前的科研更上一層樓,為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因為淚流,紅燭才能被點亮,那份奪目的的光亮,也是因為堅韌的淚流。
人的主觀能動性若能被充分調動,那麼它必將普照大地。孟子所言:君子,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普照大地,兼濟天下其實可以落實到每一個平凡人。 李子柒在農村背景下,運用網際網路做視頻,何曾想過她竟能吸引全球,而將中華文化帶出國門,成為每個人心中的烙印?莎士比亞對人總持著高度的讚揚:人,是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誠然, 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給世界帶來不勝枚舉的驚喜。於其身也,默默淚流,靜靜發光,方能獨善其身; 於世界也,紅燭之光可以照亮大地,帶動周圍的人積極向上,或是為社會的信仰增光添彩,終將推動世界的發展。
紅燭,因淚流而發光,因淚流而璀璨。甘願淚流吧!去勇敢地成為萬千世界中的一隻紅燭,為了你,也為了這世界!
蠟炬成灰淚始幹
無論是追求自身的志向,還是濟世貢獻,從來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來歷經坎坷。孔夫子有救濟天下蒼生才,傳播仁政思想的志向,卻流離各國,沒有一位君主願意接受他的理念;達爾文想發表《進化論》的觀點卻在 21 年中無法被世俗接受。也許就如聞一多所言:「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可有人就是寧可「蠟炬成灰淚始幹」。
欲要成為那照亮前路的紅燭,必然是因為黑夜漫漫。孔子在「無義戰」的春秋,基本的道德都被爭霸的欲望籠罩,更言何更高的儒家思想,此為生不逢時。達爾文 21 年的忍耐煎熬包含血淚,此為「夏蟲不可語於冰」,但光無法被遮蔽,如《論語》、如《進化論》、如一些開始不被接受的理論思想。這是由於時代的立場所限制的,公共群體的認識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如疫情爆發的最初不能接受,甚至會有一定的愚昧無知,如無知山谷的無知的人。
但也正是因為黑夜漫漫,才決定做那些發光的紅燭,這是紅燭成蠟的一刻便註定的使命,他早已做好了淚流的準備。不然長夜漫漫,何處是方向。紅燭有一種責任與使命感,他的心事鮮紅的, 就好像奧運會女排的第一塊金牌,在那個中國剛剛站起來,四下仍然戰火後的滿目瘡痍,手上還來不及拾起生產和科技的盾,是他們背負著全國人民的期許站起來,向世界宣告中國體育崛起,告訴世界中國站起來了。風吹得太急迫了,他們急得落淚,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女孩們承受著日復一日流血流汗的高強度訓練,得知日本有高科技輔助訓練,女孩只好不斷提高網的高度,當電視劇前的歡呼響起,終於迎來曙光天亮之時。這種堅忍不拔、自我犧牲的女排精神鼓舞著一代代中國人, 這才是燭火的力量,這是炬火的傳遞。
但我們呢,就任由紅燭流淚嗎?我們對紅燭這樣的人尊敬歌頌,就如同我們讚頌被譽為紅燭的人民教師那樣,讚揚他們日復一日為教育事業奉獻,但僅僅是讚揚嗎?英雄不當如此。當年的中國還站不穩,但現在國家富強了,風沒有那麼迫切了,所以郎平教授讓姑娘們在訓練之餘去談談戀愛, 去享受生活。 如果紅燭發光的淚不可避免,事業必要付出血和汗水, 那麼至少不要讓他們再受風侵蝕的淚,點亮他們的黑夜,讓社會對他們多一絲的關懷、鼓勵和包容, 去照亮他們的心靈,而不是一片悽苦的鬱鬱寡歡。
紅燭啊!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時,是光明降臨之時。你願蠟炬成灰淚始幹,而我願做相傳的燭火,也願點亮你的黑夜。
蠟炬成灰淚始幹
紅燭啊!你縱情地燃燒,無怨地熄滅,那道融跡繼續蜿蜒,如一道不幹的血跡。聞一多先生塑造了千萬根發光流淚的紅燭,當他倒在昆明家前的路上時,他成為了其中最耀眼一根紅燭。
紅燭,象徵著矛盾的犧牲。它燃燒自己的軀體,驅散周遭的黑暗。紅燭與黑暗相抗,是死得其所的譚嗣同;與命運相抗,是寧死不倒的聖地牙哥;與洪水相抗,是反對革命的加繆。紅燭最為堅韌,盡了蠟仍流,滅了煙還冒。紅燭最為壯烈,它的結局已註定,必然失去一切。我們飽含著熱淚: 為何發光一定要與流淚一同發生呢?為何不去點亮一盞電燈?因為蠟燭點亮的是心火。人類在多數狀態下是麻木的,電燈在他們的頭頂上長明,光明成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當斷了電,他們全都變成了怕黑的孩。我想人們本是厭惡犧牲的,即便人類的本性好戰,我們仍致力於掩飾,維護多數人的利益,素行享樂於懷柔。無論是烏託邦還是納粹集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本質:用美好掩飾犧牲, 追求安寧的路上充滿專制。
這便是紅燭致力照亮的黑暗,是的,它不只是帶來了光明,更揭露了黑暗。傅雷說:「赤子不會孤獨,赤子孤獨了,便會創造一個新世界。」紅燭確實是置身黑暗而耕耘光明的,它們流的淚, 含有一種重獲新生的喜悅,即便走向死亡,總好過,沒有燃燒過。紅燭點亮人們的心火,能喚起人們的鬥志,去創造新的世界,它的燃燒能「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因而紅燭的自我犧牲有其價值。這對當今社會有些人追求的「佛系」、「廢青」,何嘗不是一種灼烤?我們人人都是蠟燭,但你沒點亮,便與一根朽木無異。
但此淚不僅是激揚人心的,聞一多在原詩中也運用了這些字眼,「矛盾」「衝突」。紅燭的來路有一層極重的悲劇意味,其揭示的是世界存在的本質——二元對立,生死不能兩全,而「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在肉體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之間,紅燭們選擇後者。 而這不意味他們沒有彷徨過,煎熬過,林覺民的《與妻書》,王國維的一躍, 無不是在極大的悲憤與蒼涼中完成的。世與我而相違,因此,他們做出了不得不做的抉擇。於我們而言,這或許是個人精神的升華,而切莫忘記,這人世間的一切,對殉難者來說,已然全都結束了。
一支紅燭,一隻點燃的紅燭。一盞渺茫而明晰的心火,一地飽含血淚的蠟痕。
透過此我看到的不只是人類的偉大,更有人類的渺小。這痛苦的糾纏是如此的有力,它混雜著希望與絕望,於人類樂曲的交響曲中發出一聲悽厲的鶴唳。
魯迅說:「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是可悲的」,既然我們不想看到「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悲壯, 請我們化犧牲為奉獻,使紅燭高一些,再高一些。使之成為一座時代的燈塔,而非墓室的長明燈。
光芒背後需要眼淚
成功的光芒如此耀眼,燃燒的心火如此熱烈,但鮮少有人看到光芒下的淚。正如紅燭,心火發光之期,便是淚流開始之日。我們應該知道,光芒背後需要眼淚。
正如沒有一束耀眼的光是不劃破黑夜來臨的,眼淚是通往成功的一部分,它象徵著苦難和磨礪, 但沒有人會選擇不流淚,因為那束光芒令人神往,那是從心裡發出的熾熱的光。
今年《舞者》中的一個芭蕾舞女孩令我印象深刻。她比我小 1 歲,上臺前她略帶青澀的臉上寫滿了羞澀,但音樂一響,眾人便為之驚呼鼓掌——他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隻美麗的天鵝,不得不說, 那份高雅令人痴迷,那一刻她渾身上下都閃著光。看到評委給出的極高分數後,她的淚幾乎是瞬間湧出的,事後採訪時她依然哽咽:「每天練習十幾個小時,練到腳變形得不成樣子,腿抽筋,晚上疼得整宿睡不著……」
欲戴皇冠,必成其重,也許每一隻高貴的天鵝在舞臺上的熠熠閃光,都有無數個夜晚的偷偷偷哭泣,每一滴淚的浸透才能讓她在光芒下耀眼奪目。
無疑我現在是一支紅燭,很多人與我一樣。我燃燒起的是青春的熱血,為夢想拼搏的鬥志,站在人生的轉折點,我不得不說,我流過的每一滴淚是算數的,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曲折是一種必然,那便讓淚流吧!看看紅燭,只要一刻還在發光,淚便一刻不停地淌,比起紅燭,多少人該自愧不如,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輕言放棄,抱怨生活呢?
「白天下的光會造成同樣巨大的陰影。」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有步入陽光的勇氣,更要有步入陽光的能力。能力如金,可以延展,但很有韌性,經得起捶打,也不失了自己的光澤。鍛造的過程充滿了痛苦艱辛,但你會驚喜地發現,雖每一塊金本都具有成為純金的潛質,卻唯有經歷捶打萃取者成為了純金。純金的價值不言而喻,光芒亦是無法掩喻。
紅燭者,燃心火之光芒,泣浴火之血淚;天鵝者,磨足下之筋骨,拾高雅之頭顱;金者,經礪乃利,韌且澤生。 故廣廈千萬間的後浪,新時代的追夢人,何不如此三者,勞而後成,光芒萬丈?
最後,願你經受淚水洗禮後,承起你的加冕之冠,成就你的光芒萬丈。
淚與光芒
聞一多在《紅燭》中寫道:「紅燭啊!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紅燭」的經歷,像極了許多人的一生——他們散發光芒,而這光芒,是他們燃燒生命、用淚水鑄就的。
紅燭發光並非偶然。雖然,一支紅燭原本可能就很美,但沒有光芒,一旦被投入黑暗的角落, 他們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光輝。只有燃燒,才能充分體現它們的價值,而這時,黑暗便使紅燭的光有了更加動人的力量。
然而點燃的過程是痛苦的,它是流淚的開始;燃燒產生的光芒是有限的,它是用生命在燃燒; 但它的意義可能是永恆的,它讓美好升華為不朽。如果不被「點燃」,李清照的一生也許亦是美好的,但苦難讓她的作品有了更高的境界,成為亂世中的「美神」。如果沒有「烏臺詩案」的「野火」,蘇子怎能「黃州突圍」,寫下更加豐富,壯麗的詩篇?「燃燒」也使他回歸本真,變得曠達,灑脫。 不僅是詩人,許多政治家,如曼德拉,鄧小平,他們「發光」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挫折與苦難促使他們取的矚目的成就。所以,光芒背後往往伴有淚水,心火的發光之路是艱難曲折的。人們往往讚嘆「紅燭」光輝的美麗,但有多少人,能看到背後的「淚痕」?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伴隨的不是肯定,而是誤解與嘲諷——布魯諾,便是真的「燃燒」了他的生命。同時,它是艱苦而漫長的——懷爾斯證出費馬大定理時,距它提出已過去了四百年,期間「燃盡」了許多數學家的生命與心血。所以「紅燭」的「淚」還在與它必須直面苦難,並選擇堅守。火焰中脆弱的枯葉轉眼便為灰燼,而紅燭厚實的蠟,使它在流淚中堅持燃燒。紅燭的光芒照亮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價值,更是人類的光明與前程。
不僅是一個人,一類人,一個民族屹立不朽,也常常要經過淚與火的洗禮。縱觀我國近代史, 正是過去的屈辱,淚水與鮮血鑄就了今日的光明。許多「紅燭」流幹淚水,燃盡生命,才換得一點點光輝,而許許多多的「淚」匯在一起,「光」交織在一起,它便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正是過去的「淚」,讓如今的我們如此強大,如此堅定。於是當今社會,也不乏「紅燭」無私奉獻,照亮他人。
「紅燭」的光源自苦難與自我歷練,正是艱難困苦,點亮了「紅燭」的心火;「紅燭」又是堅忍、又無私奉獻的,他們不在乎自己的淚,兀自發著自己的光。康德說:「生得偉大者,笑對無常。」 願我們面對艱難困苦時,是像一支紅燭——流淚之始,也是發光之時。
紅燭之思
在漫漫無盡的黑夜之中,點燃一根紅燭,從燭心開始灼燒的火焰,照亮了這片沉寂的黑。在發光之時,因高溫燃燒而產生的燭淚滾落,紅燭被燃燒得斑駁不堪這不禁引發了我對紅燭的思考。
人們常將那些無私奉獻之人比喻成蠟燭,因為他們帶給這個社會以光明和溫暖:可也就像是蠟燭,要想發光,必然經過熾熱的火焰帶來的疼痛,在那些付出背後,也往往有著不為人知的傷痛。 居裡夫人在如此風華正茂的年紀選擇一頭扎進實驗室,飽受著輻射的危害和漫長辛苦的鑽研,她終於發現了鐳,可她的年輕貌美已不在,她的身體已被輻射帶來的危害纏繞上了病痛,最終她將生命獻給了科學。面對反動派的無理取鬧,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國的即席演講, 其浩然正氣激勵著無數愛國志士與後來者。 但在演講結束後,聞一多先生也因此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毒手,這篇演講即成為了他最後的演講。經歷過時代浪潮的層層洗刷,他們的成就與貢獻依舊雋永,但他們的傷痛也不曾免去。
可難道因為會遇到傷痛、挫折、打擊,會遇到那滾落的眼淚,我們便停止燃燒,甚至選擇不燃燒嗎?大可以以此想像,倘若缺失了那些願意犧牲自己,為社會作貢獻的「火光」,這個社會就會變得黯淡無光,停止不前。
故而,如何正視「眼淚」並對待「眼淚」,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追尋的。
幾個月前剛因病過逝的大法官金斯伯格就將「眼淚」化作激勵自己繼續向前的動力。她作為上個世紀為數不多的法學院女生,一路走來飽受爭議。遭受性別歧視,她就用實力說話,她將曾受過的非議抨擊化為前進的指路牌。在金斯伯格的努力下,美國實現了男女同工同酬,她為女性權力保駕護航,她一直朝著星空大步邁進,直到自己也成了最耀眼的星辰。
曾被喻為「詩詞的女兒」的葉嘉瑩先生則將「眼淚」內化為弱德之美。她這一生經歷過無數坎坷,可她用其弱德之美內化。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葉先生用盡一生著力復興古典詩詞的命脈。掬水月在手,她飽受住了眼淚,懷著清澈的初心繼續前行。
對於「眼淚」,我們可以將其外化,成為前行的動力;也可將其內化,成為心中的力量。但重要的是,我們在經受眼淚,必須繼續向前,勇懷初心。
有一份光,必發一份熱。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光陰,為何不去成為一支燃燒的紅燭呢?縱便留下斑駁的燭淚,可這也是我們堅強努力生活的痕跡。
燭淚滾落,依舊熾熱。
心懷燭火,其豔其榮
聞一多在《紅燭》中寫道:「紅燭啊!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多麼悽美的文字啊,紅燭正如他的命運軌跡,不懈抗爭,發光發熱,卻苦難不斷,最後隨一聲槍響,結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紅燭終究會燃盡的。從古至今,它便一直是一個悲劇性的象徵。「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可見,人們對於這樣光明而短暫的事物,總是同情卻嚮往的。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人的學問就像一個圓,他知道的越多,這個圓就越大,它的邊長也越大,那麼這個人他所接觸的未知也更多。同樣的,當人開始洞明一些事後,他便更能體會到世間種種苦 惱、煩悶、不公與無知,他深知自己擔負的責任同樣增加了,因此他所承擔忍受的痛苦就越多。
而孩子與傻子總能快樂,因為他們不知、不明。
每個人生下來時,都是一根未點燃的蠟燭,有些人探索、學習、接受、領悟,便點燃了自己的蠟燭。 有些人則不然,他們麻木無感,像只蟲子躲進兔子的長毛中, 終其一生便不再出來。
猶記得那片無知山谷,先哲們猶如那位先鋒,指引人們前往更光明的未來,卻猶有無知的守舊之人阻攔,這正是紅燭流淚的原因啊!
紅燭們的時間是短暫的,而身處於暗室中,其他紅燭需要被他們喚醒、點燃,而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用盡生命去喚醒的,究竟是不是另一根紅燭,還是已然在多年沉睡不醒中腐化的死灰。
然而,即便這樣,紅燭們依舊沒有放棄。韓愈發起古文運動,不顧流俗追尋真正的學問。哥白尼不懼教會的威脅否定「地心說」,身葬火海……是這些人,身為紅燭,照亮了人類的未來。
的確,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但那眼淚比起自身的痛楚,更是對世間飢冷黑暗的嘆息。淚下的淚珠會永遠凝固,那是紅燭們存在過的痕跡。燃盡之後,不是再度黑暗,而是冉冉光明,那不倒的燭芯,是希望!
因此,我不想做那明哲保身的燈泡,更不要成為無藥可救的死灰。我要心懷一根紅燭,明自我, 明他人,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暗室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亮照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