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彙編含作文(持續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範文集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題(附答案)
第33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決賽)範文 《對「獨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範文選登
近三年高考語文真題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範文
高考精品講義集
考場中的邊塞詩之盛唐高適詩歌賞析
議論文寫作:論據的廣度深度厚度
關係型作文寫作指導及範文賞析
多則材料類作文的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高考命題作文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上海市奉城區高級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2021屆上海浦東區高三一模作文《界限與阻擋》範文6篇
2021屆上海楊浦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
2021年黃浦區初三語文一模及答案
【議論文】2021年上海市各區初三語文一模題議論文彙編
2020上海初三二模課外文言文彙編及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詩默寫彙編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礎詩句理解選擇題彙編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礎詞語運用與句子排序題選擇題彙編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詩彙編含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論述類文本彙編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人物傳記類彙編
2021年上海高三一模遊記、書序類文言文彙編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學類文文本彙編
2020、2021上海十套高一語文古詩閱讀彙編
上海市虹口區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浦東新區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浦東新區實驗學校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金山區2020-2021學年上學期高一期末質量監控語文試題
上海市閔行區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青浦區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古詩默寫彙編
2020、2021上海高一語文名著閱讀彙編
2020、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作文題目彙編
2020、2021上海高一語文散文閱讀彙編
上海市致遠高級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奉城區高級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黃浦區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閔行區七寶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中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上海市黃浦區上海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情景默寫
1.默寫填空
(1)李白在《將進酒》中運用誇張手法,悲嘆人生短促,從青春迅速變為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寫魚和雁都無法傳遞音訊,思婦內心愁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二首》
(4)疑是水仙梳洗處,________________。(雍陶《題君山》)
二、其他
2.解釋下列加點字
(1)以篤父子 《大同與小康》(_______)
(2)經術正所以經世務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_______)
(3)亟伏御座下 《紀文達智對乾隆》(_______)
(4)但於今未有奇才耳 《唐太宗論舉賢》(_______)
(5)廬江人士鹹稱之 《何充直言不諱》(_______)
(6)乃共剋期日 《範式言而有信》(_______)
三、選擇題
3.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與會教授、學生和主持人先後進行了發言。在下面的發言內容中,最為得體的一項是( )
A.教授:以上就是鄙人對這一問題的一些淺見,感謝同學們聆聽我的發言。
B.主持人:在教授的拋磚引玉後,希望各位同學也能對這一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C.學生:教授和同學們剛才的發言令我獲益匪淺,我要說的只能算是狗尾續貂。
D.教授:今日有幸蒞臨貴校,貴校學子身上充滿了學習熱情,令我感佩!
4.以下關於漢字知識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意為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的詞語是「要言不繁」;「齟齬」的拼音是「jǔ yǔ」,比喻意見不合。
B.「人」「衣」「女」「採」都是象形字,「黑」、「血」、「即」、「或」都是會意字。
C.「考」「老」二字互訓,本義都是長者;「壺」、「瓠」二字互訓,本義都是葫蘆。
D.按照漢字筆順的規律,「凹」的第二筆是「橫折橫」,「凸」有五畫,「鼎」有十二畫。
四、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烏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②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⑦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⑧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⑨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⑩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
⑪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⑫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5.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幽僻bìB.煤屑xièC.蓊鬱wēngD.曲折qǔ
6.請賞析第④段中畫線句的表達效果。
7.第⑤段描寫月光的動詞極具表現力,對此分析最正確的一項是( )
A.「瀉」字指「很快地流」,雖緊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與「靜靜地」有矛盾。
B.「浮」字寫出水霧自下而上擴散,月光自上而下瀰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顯水霧的輕薄縹緲。
C.「洗」字與「在牛乳中」搭配,表現月下荷塘的純淨,突出花葉特有的奶白色調和實感。
D.「籠著輕紗的夢」形象寫出月光下荷花的朦朧,傳達出作者此時淡淡的喜悅。
8.從全文來看,第⑧段的《採蓮賦》有何作用?
五、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藝術實踐證明,要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須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內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真實和社會歷史的真實,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內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來,就沒有活生生的真實的人,就沒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②巴金曾經指出:「為了應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優點和缺點,於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點,在動搖人物身上加入一些優點,總之使得每個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帶有『人情味』。但是作品裡面的那些人仍然沒有血色,不像真人。為什麼呢?我想有一個原因是;除了優點和缺點以外,活人的身上還有別的東西。」人類複雜的內心圖景,不是用幾筆鮮明的色彩可以描畫清楚的,不是「優點」「缺點」這種具有確定範圍的概念性語言可以概括的。事實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徵,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對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③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兩層意思。
④一是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性格元素之間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對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現為肯定性方向,表現為善,表現為美,表現為真,表現為聖潔;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現為否定性方向,表現為惡,表現為醜,表現為偽,表現為鄙俗。這種雙向性,使一個人的性格表象變得紛紜複雜,使一個人有時像他自己,有時又不像他自己;有時忠於他自己,有時又背叛他自己。這就是說,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確定的方向運動,而正是這種非同向發展的各種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構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複雜的,而這些雜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現為 性:質樸愚昧又狡黠圓滑,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這些元素在自身運動的過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複雜的性格表象。
⑤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層意思,則是每一個性格元素內部都帶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著否定,否定中也包含著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質不可能完全確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總是顯示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變化。例如,當一個人在追求真理時,「倔強」的性格元素就表現為肯定性質的「韌性」,而當真理不復存在時還要硬去碰撞,「倔強」元素就轉化為否定性質的「固執」。一個人的勇敢,在某種情況下可表現為見義勇為的善,在某種情況下則又可能表現為不義亦為的惡。李逵的勇猛有時表現為非常可愛的戰鬥精神,有時則表現為「排頭砍去」的魯莽。
⑥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質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會被假象包裹著,從而顯現出表裡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狀,使人們感到難以捉摸。狄德羅曾說:「說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於偉大的複合物,這並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因此,要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確實值得寫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節選自劉再復《性格組合論》,有刪減)
9.根據文意,在文中第④段橫線處填入合適的詞語。
「而這些雜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現為____________性。」
10.下列對本文內容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學作品中鮮活的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的人物形象,不只是優點和缺點的簡單疊加。
B.雜多的性格元素,在自身運動中,相互碰撞,使人物性格發生不斷變化。
C.因現實中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徵:所以作家創作就必須關注這一特性。
D.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質的呈現往往是複雜的,因此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時也不能簡單化。
1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樣,都是黑白相間的花斑馬—好壞相間,好好壞壞,亦好亦壞。」此言道出了人性格具有的模糊性特徵。
B.某作家說自己的寫作經歷過「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把自己當罪人寫」三個階段,這充分體現了他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
C.狄更斯在《大衛·科波菲爾》中塑造的大衛這一人物形象,既展現大衛置身於貨行做童工的痛苦絕望,也表現大衛對米考伯一家的同情,體現了很強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徵。
D.狄德羅曾說:「說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複合物,這並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質不是直接坦露的。
12.請運用文中的相關觀點,簡要評析你讀過的小說中的一個典型形象。
六、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病後登快哉亭
賀鑄
經雨清蟬得意鳴,徵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後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①約,但覺秋風發上生。
注釋:①黃華:菊花。
13.這首作品的體裁與下面哪首作品相同?( )
A.王之渙的《涼州詞》B.杜甫的《登高》
C.秦觀的《鵲橋仙》D.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14.下列關於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經雨」一聯寫雨過天晴,蟬聲歡快,詩人病後登亭,思歸之念油然而起。
B.「病來」一聯以把盞不知滿足寫歸思之深,以登樓凝睇的形象寫歸思之切。
C.「鴉帶」一聯寫詩人登亭看到的遲暮之景,用綿延的秋草暗喻別情。
D.「故園」一聯即景抒情,寫詩人滯留他鄉,無計歸去的落寞與感傷。
15.「秋風發上生」一句化用李賀詩句「秋夜明,秋風白」,生新奇警,不落陳腐,請賞析此句的妙處。
七、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馬伶傳
[清]侯方域(1)
①馬伶者,金陵梨園部也。金陵為明之留都,社稷首官皆在,而又當太平盛時,人易為樂。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臺者,趾相錯也。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②一日,新安賈合兩部為大會,遍徵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莫不畢集。列興化於東肆,華林於西肆,兩肆皆奏《鳴風》所謂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墜疾徐,並稱善也。當兩相國論河套(2),而西肆之為嚴嵩相國者,曰李伶,東肆則馬伶。坐客乃西顧而嘆,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復東。未幾更進,則東肆不復能終曲,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③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乃竟輟其技不奏,而華林部獨著。
④去後且三年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請於新安賈曰:「今日章為開宴,招前日賓客,願與華林部更奏《鳴鳳》,奉一日歡。」既奏,已而論河套,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前稱弟子。興化部是日遂凌出華林部遠甚。
⑤其夜,華林部過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截?」馬伶曰:「固然,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聞今相國崑山顧兼謙(3)者,嚴相國儔也。我走京師,求為其門卒三年,日侍崑山相國於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方得之。此吾之所為師也。」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⑥馬伶名綿,字雲將,其先西域人。當時猶稱馬回回雲。
⑦侯方城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夫其以李伶為絕技,無所幹求,乃走事崑山,見崑山猶之見分宜(4)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嗚乎!恥其技之不若,而去數千裡為卒三年,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選自《壯悔堂文集》,有刪改)
(注)(1)候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復社領袖,對權奸魏忠賢及其餘孽阮大鋮等進行過鬥爭。(2)論河套:指《鳴鳳記》第六出《兩相爭朝》;情節是宰相夏言和嚴嵩爭論收復河套事。(3)顧秉謙;明萬曆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依附魏忠賢。(4)分宜:地名,指嚴嵩,嚴嵩為分宜人。
16.解釋下列加點詞。
(1)迨半奏(___________) (2)無所幹求(___________)
17.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無慮數十輩( )
A.不愁B.大約C.不及D.不要擾亂
18.下列句中加點詞釋義,正確的一項( )
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嚴相國儔也( )
A.同類B.器重C.仇人D.記恨
19.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 險以遠,則至者少
B.去後且三年而馬伶歸 且放白鹿青崖間
C.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吾嘗終日而思矣
20.把文中面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
21.結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寫作意圖。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孫中山
①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峨,以堅毅不擾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墊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②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杯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跡,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矣。
③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於餘。時餘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靴之象,視清季有加,而餘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餘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助餘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餘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22.可填入第①段和第③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
A.矣 也B.哉 也C.矣 哉D.也 矣
2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寫出了全國長期受壓抑的人心因為廣州起義的勝利,受到鼓舞,激勵了土氣,才在不長的時間裡,贏得了武昌起義的成功。
B.第二段作者對烈士們的修墓編史進程緩慢感到悲痛,指出了民國建立以來的長期時局不寧,是導致英雄事跡不得流傳的重要原因。
C.第二段中「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即使司馬遷再世也難以完全寫盡廣州起義中的烈士事跡表現出作者對革命烈士的強烈謳歌。
D.第三段中作者正要桂林督師討賊,「賊氛方熾,杌靴之象,視清季有加」,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的「清世之志」的強烈遠超於三十年前。
24.賞析第①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
25.分析本文寫作意圖。
八、材料作文
26.根據下面材料,結合「樂」的內涵,聯繫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參考答案
1.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娉娉嫋嫋十三餘 一螺青黛鏡中心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鏡」「暮」「鴻」「度」「潛」「娉」「嫋」「螺」「黛」等,默寫時要寫準確。
2.使……深厚 治理 急忙;趕快 只是 全,都 限定,約定
3.C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
A.「聆聽」錯誤,「聆聽」是謙辭,集中精力、認真地聽。主語只能是說話人自己,表示對對方的尊敬。用在此處謙敬失當。
B.「拋磚引玉」錯誤,「拋磚引玉」是謙辭,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用在此處謙敬失當。
D.「蒞臨」錯誤,「蒞臨」是書面語、敬語,來到,來臨,光臨。多用於修飾長輩、上級及貴賓的光臨,以示主人對客人的敬意。用在此處不合語境。
故選C。
4.C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漢字知識的理解的能力。
A.「意為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的詞語是『要言不繁』」,錯誤,應為「要言不煩」。
B.「『血』是會意字」,錯誤,「血」是象形字,血字初文見於商代。是「皿」形中有一個小圓圈,圓圈直接像血,下面的皿,是烘託條件,既顯示鮮血的液態,又表明可以盛之奉祭。
D.「『凹』的第二筆是『橫折橫』」,錯誤,第二筆應為「橫折折」。
故選C。
5.B
6.通感,花香本是嗅覺,用聽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來描繪,突出表現了花香的淡、隱隱約約、似有還無的特點,形象生動。
7.C
8.①從內容上來看,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採蓮賦》的熱鬧、歡快,可以看出作者與現實抗爭的失敗,思鄉是作者為了擺脫現實憂傷所做的再一次努力。②從形式上來看,引用詩詞,形散而神不散,增強文章的優美性。
【分析】
5.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幽僻」的「僻」應讀「pì」;
C.「蓊鬱」的「蓊」應讀「wěng」;
D.「曲折」的「曲」應讀「qū」。
故選B。
6.
本題考查學生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此句寫荷香用了通感手法,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渺茫的歌聲」不是單純的陳述說明,「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兩個優美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擴大了意境的內涵,使意境變得更加優美。而且將「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寫出了花香的淡、隱隱約約的特點,也烘託出環境的幽雅與寧靜。
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A.「但與『靜靜地』有矛盾」錯誤,「瀉」字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因此二者並不矛盾。
B.「『浮』字寫出……月光自上而下瀰漫」錯誤,應改為「青霧」自下而上瀰漫,而不是「月光」瀰漫。
D.「『籠著輕紗的夢』形象寫出月光下荷花的朦朧」錯誤,通過花的安謐、恬靜,襯託出月色的朦朧柔和。
故選C。
9.雙向
10.C
11.A
12.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樸園這一人物,既偽善霸道,又對侍萍懷有某種真摯的情感,具有很強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分析】
9.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準確的能力。
根據後文「質樸愚昧又狡黠圓滑,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說明具有兩面性,再根據前文提出的「雙向性」概念可知,此處適合填入的詞為「雙向」性。
1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所以作家創作就必須關注這一特性」,錯誤,表述過於絕對,根據原文「事實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徵,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對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並未表明「必須關注」。
故選C。
1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這充分體現了他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錯誤,應改為「這體現了他對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視」。
C.「體現了很強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徵」錯誤,「痛苦絕望」「同情」兩種狀態並不符合「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徵」。
D.「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質不是直接坦露的」錯誤,狄德羅的話是為了表明「要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確實值得寫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故選A。
13.B
14.C
15.本來是秋風吹動人的頭髮,詩人卻用比擬方式形象地說秋風是人頭髮上生出,這樣就不僅指秋風蕭蕭,而且指年華逝去,白髮新生,暗示了詩人悽冷落寞的情懷。
【分析】
13.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首先我們要明確詩歌的體裁有哪些,從詩歌體裁上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兩類,古代詩歌又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又分為格律詩(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新詩包括自由詩(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散文詩(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內容)、民歌(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詩)。據此分析,這首詩歌屬於七言律詩。
A.王之渙的《涼州詞》屬於七言絕句;
B.杜甫的《登高》屬於七言律詩;
C.秦觀的《鵲橋仙》屬於詞;
D.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詩,屬於古體詩。
故選B。
14.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用綿延的秋草暗喻別情」錯誤,這裡寫的是榮而復枯的秋草,其中暗喻的是失意之恨。
故選C。
15.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賞析能力。
詩人此時滯留他鄉,無計歸去,眼見得夢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華髮。而「秋風發上生」幾字,巧妙化用了唐代李賀的一句詩:「秋野明,秋風白。」,該句描繪了一幅空曠的田野,皓月當空,秋風萬裡,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而賀鑄點化成句,自鑄新詞。本來是秋風吹動人的頭髮,詩人卻用比擬方式形象地說秋風是人頭髮上生出,這裡不僅指秋風蕭蕭,給人以冷的感覺,而且意指鬢髮的斑白,年華的逝去。因此這一新奇的用語,也便暗示著作者悽冷落寞的情懷。賀鑄多病早衰,又因喜談世事,每忤權貴,屢受排抑,悒鬱難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這種幽冷不平的情懷,如「我已困摧辱,壯心如溼灰(《寄杜仲觀》)、「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權門我未能」(《留別張白雪謀父》),這些都可作為這首詩的註腳。
16. 等到 追求,求取
17.B
18.A
19.C
20.姓李的伶人演嚴相國已經演得像到極致了, 你又是從哪裡受到教誨而演得比他還好呢?
21.本文通過馬伶與李伶兩次較量,馬伶先敗後勝的經歷,說明文藝創作要獲得成功,必須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學習;而想使事業獲得勝利,還必須不斷實踐,吃苦耐勞,潛心鑽研,精益求精。
【分析】
16.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迨半奏」中的「迨」依據語境,應是「等到」之意,此句譯文:等到演至一半時。
(2)「無所幹求」中的「幹」是「追求,求取」之意,與「求」組成等義聯合詞;此句大意:沒有辦法得到。
1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無慮數十輩」中的「無慮」是「大約」之意,此句大意:大約幾十人。
18.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嚴相國儔也」中「儔」是「同類」之意,此句大意:我聽說當今宰相是崑山人顧秉謙,是以嚴嵩宰相同一類的人。
故選A。
1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詞,把/「以」,連詞,與「而」用法相同;
B.「且」,副詞,表示將要、將近/ 「且」,副詞,暫且;
C.「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D.「而」,表示動作的承接/「而」,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
故選C。
2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至」,好極了,到頂點;「授」,通「受」,受到;「掩」,蓋過;「安……哉」,固定句式,哪裡……呢?
2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也考查學生探究某些問題的能力。
題幹要求考生結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寫作意圖。
具體分析,(1)這篇人物傳記把筆墨集中在結果截然相反的兩場演出對壘上。第一次馬伶對壘中失敗,負氣出走,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三年後技藝大進,在第二次競賽中獲得成功。作者通過記敘馬伶這一件事,顯示了馬伶好勝、自強的性格特徵。
(2)文中講述了馬伶為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探索的故事。馬伶作為一位有名的演員,在經歷一次演出失敗之後,他並沒有氣餒,而是勵志奮發,遠走幾千裡,不惜為人奴僕去深入生活,觀察人物的言行舉止、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終於塑造出了深受觀眾讚賞的舞臺形象。這個故事表明,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藝術家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深入生活,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探索,閉門造車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
參考譯文:
①馬伶是金陵戲班裡的演員,金陵是明朝的留都,祭祀土神、穀神的廟壇和文武百官還都在,而又處在國家太平興隆的時期,人們容易尋歡作樂。那些探訪桃葉渡、遊覽雨花臺的男男女女,簡直多到腳趾互相錯雜的地步。戲班中以演技高而出名的大約有幾十個,而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叫興化部,一個叫華林部。
②一天,新安有位商人召請兩個戲班舉行大型堂會,廣泛邀請了金陵城裡所有的顯貴和文人,以及那些豔麗的婦人、嫻靜文雅的才女,這些人全都來了。他安排興化部在東面的戲臺,華林部在西面的戲臺,兩個戲臺都上演《鳴風》記傳奇,也就是椒山先生楊繼盛的故事,等到演至一半時, 若論演唱符合樂曲音律節拍,聲調高低快慢富於變化,兩個戲班都稱得上很好。當演到夏言和嚴嵩兩個宰相爭論,是否收復河套時,西邊戲臺上扮演嚴嵩相國的叫李伶,東邊戲臺則是馬伶。坐著的客人於是看著西邊戲臺而讚嘆,有的人大聲呼叫拿酒來,有的人移動座位,更加靠近西邊的戲臺,頭不再轉向東面。沒有多久,這種情形更進了一步,東邊的戲臺已不再演下去了。詢問其中的原因,是馬伶因比不上李伶而感到恥辱,已經卸裝溜走了。
③馬伶是金陵城裡善於演唱的著名演員,他走了以後,興化部又不肯立刻用別人接替他,於是競然停止了演出而華林部便獨自揚名了。
④走後將近三年,馬伶回來了,告知他以前那個戲班裡的所有夥伴,向那個新安商人請求說:「今天請為我請一次客,把上次的那些賓客全請來,我希望與華林部一起再演一次 《鳴鳳記》,奉獻一天的歡樂。」演出開始後,不久又演到爭論是否收復河套,馬伶又扮宰相嚴蒿登場演出。李伶忽然大驚出聲,匍匐上前向馬伶自稱弟子。這天,興化部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華林部。
⑤那大晚上,華林部的人拜訪馬憐,說:「您是世。上傑出的演員,然而無法勝過李伶,李伶扮灑嚴高已妙到了極點,您又是從哪學來的決竅,而超過李伶的呢?」馬伶說:「的確是這樣,世上的人無法勝過李伶,而李伶又不肯把決竅傳授給我,我聽說當今宰相是崑山人顧秉謙,是以嚴嵩宰相同一類的人,我跑到京城,請求在他們的門下作了三年差役,每天都在朝房裡侍候他,觀察他的行動,仔細聽他講話, 時間長了,掌握了他的特點,這就是我所拜的老師。」華林部演員一起圍著馬伶拜別而去。
⑥馬伶,名錦,字雲將,他的祖先是西域人,當時人們還稱他為馬回回。
⑦侯文城說:「馬伶自找老師這個事可真奇怪阿!他因李伶演技高超又沒有辦法求得,竟然跑去侍奉顧秉謙,見到顧秉謙尤如見到了嚴嵩一樣,以活嚴嵩來教自己演嚴嵩,怎麼能不技巧精妙呢?啊!羞愧自己技藝不如人家,而遠走幾千裡,做了三年差役。如果三年還沒學好,就仍然不回來,他的意志這樣堅定,演藝的精湛又何需再問呢?
22.A
23.A
24.這四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同時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這次戰役的悲壯場面,熱情讚頌了烈士們勇於為國犧牲的偉大精神。
25.沉痛悼念犧牲了的烈士,用它作為凡是能夠閱讀這部書的國民們的勉勵。
【分析】
22.
本題考查學生對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第一空「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譯文為我們黨的精華,全部犧牲,那個損失可以說太大了。根據譯文判斷,這句話是完成時態,選項中只有「矣」可表示完成時態,故排除B、D。
第二空「斯誠後死者之羞」譯文為這實在是我們後死的人的恥辱啊。根據譯文判斷,這句話是判斷句,選項中能做判斷句標誌的只有「也」,排除C。
故選A。
23.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
B.「指出了民國建立以來的長期時局不寧,是導致英雄事跡不得流傳的重要原因。」錯誤,原文並無此表述,原文只論述了很多烈士的事跡沒辦法考證記載。
C.「『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用誇張的手法」錯誤,這是用典的手法,不是誇張手法。
D.「「賊氛方熾,杌靴之象,視清季有加」,直抒胸臆,」錯誤,這是側面烘託,藉助社會亂象烘託強烈的「清世之志」。
故選A。
24.
本題考查學生對語句的賞析能力。
劃線句「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翻譯為現代文是然而這次戰役,(英雄們)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濺紅宇內,(他們的)浩然正氣充滿四面八方,草木(有情)為這次戰役滿懷悲痛,風雲(有知)因(這次戰役)而變了顏色。這句話中「碧血橫飛,浩氣四塞」和「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用到對偶的手法,使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使兩方面的意思互相補充和映襯,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碧血橫飛,浩氣四塞」用到了誇張手法,「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用到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這場戰役的悲壯場面,藉此熱情讚頌了烈士們勇於為國犧牲的偉大精神。
25.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題幹要求「分析本文寫作意圖。」閱讀文本,在最後提到「餘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譯為現代文:我寫這篇書序,既是沉痛悼念犧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來)作為凡是能夠閱讀這部書的國民們的(一種)勉勵。這直接說明了本文的寫作意圖,我們可概括為:沉痛悼念犧牲了的烈士,用它作為凡是能夠閱讀這部書的國民們的勉勵。
【點睛】
參考譯文:
清朝末年,(我們)革命黨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難危險,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同殘害民眾的敵人相搏鬥,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犧牲狀況的慘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總督衙門這場戰役為最(厲害了)。我們黨的精華,(幾乎)全部犧牲,那個損失可以說太大了。然而這次戰役,(英雄們)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濺紅宇內,(他們的)浩然正氣充滿四面八方,草木(有情)為這次戰役滿懷悲痛,風雲(有知)因(這次戰役)而變了顏色,全國長期受壓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奮(起來)。(人民對於清朝統治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 像洶湧的洪水衝擊山溝一樣,(氣勢浩大,)不可阻擋,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如此看來,)這次戰役的價值,簡直能使天地(為之)震驚,使鬼神(為之)哭泣,(它將)同武昌革命的戰役一樣永垂不朽(為後人紀念)。
但是從民國開始建立(以來),事變戰亂連續不斷,(致使)黃花崗上(烈士)的墳墓,還(一直)埋沒在迷亂的煙霧和雜亂的草叢之中。(自烈士們犧牲以後,一直)拖延到七年(之後),才有墓碑的建立;(到了)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編纂。可是(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記載卻說的不詳細,有的僅有姓名而沒有事跡,甚至有的連姓名都無法考證了,(正)像史書上記載的田橫的事跡,即使憑司馬遷善於傳寫遊俠(的手筆),也不能給(田橫所帶領的)五百人(都)寫下傳記,(這就)越發能(使人)悲痛啊。
鄒海濱先生,把他所編輯的黃花崗烈士事略(拿來),向我請求作序。那時我正為了(準備北上)討伐敵人,(在)桂林統帥軍隊。向國內各方面看看,敵人的氣焰正盛,(國家)傾危不安的跡象比過清末年還厲害,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張、倡導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就是)被諸位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去爭取的革命主張,它們照舊沒有得到實行。(正因如此,)那麼我這次行動所擔負的責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假如全國人民都(能)本著諸位先烈的犧牲精神去為國家奮鬥,協助我完成這一重大責任,實現我們理想中的真正中華民國,那麼這一部開創國家的流血鬥爭史,就可以流傳到世間而且永不磨滅。不然的話,(我們)不能繼承先烈的遺志並且將它發揚光大,而只是對他們的遺事徒發感慨,這實在是我們(這些)後死的人的恥辱啊。我寫這篇書序,既是沉痛悼念犧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來)作為凡是能夠閱讀這部書的國民們的(一種)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