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2021-03-05 彥師語文課堂

浙江歷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題彙編

近三年高考語文真題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範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優秀學生範文
2018年高考試題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範文集錦(9篇)

高考精品講義集

考場中的邊塞詩之盛唐高適詩歌賞析

議論文寫作:論據的廣度深度厚度

關係型作文寫作指導及範文賞析

多則材料類作文的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高考複習「書」「序」類文言文解題策略

浙江省寧波市2021屆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及答案

2021年浙江省精誠聯盟高考語文適應試卷

2020-2021學年浙江省寧波市餘姚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2020-2021學年浙江省湖州市三縣聯盟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2021年浙江省寧波市上學期高三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質量評估語文試題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B卷)

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一模)語文試題

浙江省溫州新力量聯盟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2019-2020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紹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測語文試題

浙江省2020-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五湖聯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

浙江省金華市金華十校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調研檢測語文試題

《紅樓夢》詩歌鑑賞與章節閱讀題目彙編

浙江省麗水市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監控語文試題

浙江省麗水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監控語文試題

浙江省紹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測語文試題

浙江省杭州地區七校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

浙江省諸暨市2020-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檢測語文試題

浙江省寧波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九校聯考語文試題

浙江省寧波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將一門技術掌握到爐火純青,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內涵又遠不限於此。有人說:「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的確,倘若沒有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怎能有廢寢忘食、盡心竭力的付出;沒有臻於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類拔革、巧奪天工的卓越;沒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生命哲學,也有技進乎道、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從讚嘆工匠繼而推崇工匠精神,見證著社會對浮躁風氣、短視心態的自我療治,對美好器物、超凡品質的主動探尋。我們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

(摘選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鵰琢時代品質》)

材料二:

層次

維度

關鍵詞

外顯層

(態度/行為)

愛崗敬業

鍥而不捨、工作嚴謹、做事踏實、一絲不苟、耐住寂寞、務實肯幹、專注、敬業等

提高技能

提高專業技術、提高專業知識、做好手藝活、做好學徒等

持續創新

提升質量、求精、挑刺、追求細節、打造精品、不斷開拓、尚巧、創新等

內隱層

(價值觀)

社會責任

立足崗位職責、做好崗位工作、對產品負責、質量過關、消費者至上、對客戶負責等

職業信念

幹一行愛一行、匠魂、品德、不為賺錢等

(摘編自李群、唐芹芹、張宏如、王茂樣《製造業新生代農民工工匠精神量表開發與驗證》)

材料三:

如果從層次上劃分,工匠精神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道德層面的工匠精神,另一種則是制度層面的工匠精神。與一味的追求虛無縹緲的「形而上」的工匠精神相比,也許當前社會需要的更多的是腳踏實地的「形而下」的工匠精神。雖然在道德層面對工匠精神進行宣傳是必要的,但是在制度層面,只有真正使工匠精神「落地」,才能發揮出工匠精神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才能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工匠高超的技術技能離不開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更好地弘揚工匠精神,全國不少地方都掀起了「勞動光榮、工匠自豪」之類的工匠精神學習活動。似乎只要宣傳到位了,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做一名工匠,工匠的社會地位也會隨之提高。事實上,僅僅依靠道德感化與口號宣傳來培育工匠精神,形式大於實際,這種工匠精神充其量只能算作「偽工匠精神」。

(摘編自莊西真《多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剖析與解讀》)

材料四:

工匠精神以「至善」為最高價值追求。儒家倫理渴望通過道德教化形成為人處世的理想模型,塑造「理想人格」,這種渴望投射到手工製作中強化了工匠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促使工匠不斷提高器物質量。勞動者若想以一己之力去把握、改變勞動對象,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勞動過程,達到與勞動對象相融合的狀態。「人是自身創造性活動的產物,人怎樣勞動,就有怎樣的本質以及怎樣的生存狀態。勞動從來就包含著對人性的造就或培育,並表現出人性化的特徵。」工匠精神要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將毅力與關注力完全集中到勞動對象上。勞動者將自己的技藝與審美投注於勞動對象之中,反覆琢磨、研究勞動對象,賦予其溫度、情懷、個性。在他們眼中勞動對象本身也是有生命和使命的,他們的追求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價值與美極致發揮。強烈的責任心與耐心使人能靜下心來處理好細微之處,並趨於極致,保證勞動者的精神參與度,保證其精神和感情完全投入其中,從而擺脫機械的、強制的活動過程。他們「對技術工藝宗教般的狂熱追求遠遠超越了對利潤的角逐」,不因經濟利益而忽略和拒絕著力於為人們所需的「小器」製造領域,無論是國之重器,還是生活小器,都追求卓越,盡善盡美。

(摘編自董雅華《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1.下列有關「工匠精神」的相關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工匠精神深藏的生命哲學和人生信念源自社會對浮躁風氣、短視心態進行自我療治的需要。

B.工匠精神的「內隱層」包含了立足崗位職責、消費者至上、打造精品、不斷開拓等方面內容。

C.工匠精神以「至善」作為價值追求的最高目標,力求儘自己最大所能將價值與美發揮到極致。

D.工匠精神要求勞動者將毅力與關注力完全集中到勞動對象上,反覆琢磨,賦予其溫度與個性。

2.下列對上述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們如果想要練就一流的技術,就必須修煉誠摯專一的熱愛、正心誠意的投入、鍥而不捨的求索、臻於完美的追求等一流的心性。

B.忽視在制度層面使工匠精神「落地」,而僅僅依靠道德層面的精神感化和對工匠精神進行口號宣傳,只能培育出「偽工匠精神」。

C.儒家文化通過道德教化塑造「理想人格」的追求投射到手工製作中,強化了工匠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促使工匠不斷提高產品品質。

D.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往往對技術工藝有著宗教般的狂熱追求,他們追求卓越,盡善盡美,不為賺錢,不求利潤,不尋求經濟利益

3.根據上述材料,指出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各題。

故都的秋

鬱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裡,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讚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並於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裡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1934年8月,在北平

4.下面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品的題目中不說「北平」而說「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也有一種文化意味。

B.作者寫故都的秋景,著重寫了名勝古蹟的秋,同時關注了北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

C.作者以中國文人的悲秋傳統為後盾,提出秋對於有情趣的人類來說能夠引起別樣感受。

D.作者在最後說願意用生命來換取秋天常駐人間,誇張地表達了對故都之秋的深沉的愛。

5.下面對相關作品藝術特色的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都的秋》和《赤壁賦》兩篇文章雖有古今不同,但都寫了秋天的景色,景物描寫具體,多用排比句,富有音韻之美

B.《故都的秋》中談「秋味」,《我與地壇》中寫到了熨帖的苦味,兩篇文章都以具體形象的文字生動表達了無形的感受。

C.《故都的秋》和《登泰山記》雖然寫的景物不同,但兩篇文章都能注意將小細節和大印象結合,於生動寫景中自然抒情。

D.《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注重大量採用比喻、通感、引用的手法,豐富作品的內容,營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

6.作品題為「故都的秋」,為什麼還要寫南方的秋?請作簡析。

7.任選作品中的一幅故都秋景圖,用四個字給畫面命名,並對畫面的相關文句進行賞析。

畫面:

賞析:

 

 

三、名著閱讀

8.基於《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完成小題。

費孝通教授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有關中國鄉土社會的一系列概念,並作出了具體闡釋。比如:他以「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來形象地解釋「_______」的概念。又如,以西方「法理社會」概念作為鄉土中國「_______社會」的對照。再如,他在文中指出「從_______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請選擇本題中任意兩個空格填寫。

9.基於《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完成小題。

傳統中國人初次見面常常先問「貴庚幾何」,而西方人卻認為年齡是個人的隱私,不能隨便問。請利用你閱讀《鄉土中國》獲得的知識,解釋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候習慣。

 

四、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各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節選自宋代蘇軾《赤壁賦》)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裡,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首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租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節選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記》)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既望」中「既」的意思是「過了」,「望」是指農曆每月十五,所以「既望」是指月末。

B.「壬戌」「乾隆三十九年」分別採用幹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這是古代最常用的紀年法。

C.「無盡藏」是佛家用語,謂佛德廣大,像海一樣能包羅萬物,在文中指無窮無盡的寶藏。

D.「知府朱孝純子潁」中「知府」是官職,「孝純」是名,「子潁」是字,名和字並稱表示尊敬。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月出於東山之上             不拘於時

B.凌萬頃之茫然               古謂之天門溪水

C.而未嘗往也                 而聞者彰

D.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餘始循以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節選兩文均出自我國古代散文名篇,各具意趣,一狀水月,一寫山景,體現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中國文化傳統。

B.節選兩文都有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特點,蘇軾泛舟赤壁,姚鼐登山賞雪,兩人都把個人的思想感情寓於自然山水之中。

C.節選兩文語言特點鮮明,甲文為文賦,行文整散結合,有著整飭之美,乙文是桐城派山水遊記,文字富豔精工,通暢清順。

D.節選兩文都選擇了古代重要文化意象為寫作對象,赤壁為古戰場,泰山為五嶽之首,這兩個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2)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五、選擇題

14.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給上面這段文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夫水/博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B.今夫水/博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C.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D.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六、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各題

短歌行

[東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大風歌

[西漢]劉邦

大風起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5.下列對上面兩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短歌行》第一節「對酒當歌」四句詩,妙用比喻,體現了一種時間不等人的急迫情緒,蘊含著及時行樂的意思。

B.《短歌行》用單純的四言節奏,語氣變化不大,但無單調之感,讀起來鏗鏘有力,透露著詩人的堅定意志和雄心壯志

C.《大風歌》每句都有「兮」,帶有楚風特點,大氣磅礴,既表現了詩人對家國興亡的擔憂,又體現了他的王者風範。

D.「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表現出劉邦的那種威風凜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沖天豪邁氣概。

16.「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發了什麼感情?抒情方式有什麼不同?請簡析。

 

 

七、情景默寫

17.名名篇默寫。

(1)《歸園田居(其一)》中表達渴望擺脫束縛、嚮往田園生活感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賦》中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後、順流東下時的盛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語言表達

18.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文後表格。

東漢中後期,遊宦(huàn)、遊學之風盛行,大批士子遠高故鄉。作為文人五言詩濫觴的《古詩十九首》反應的就是這一現實,詩中充滿了羈(jī)旅懷鄉的情感。有一首詩的主人公採擷(jié)美草香花要送給「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還在「舊鄉」,長路漫漫,欲贈不能,只能讓憂傷陪伴自己終老。全詩字裡行間流露著漂泊他鄉和分隔兩地的無耐。讓我們誦讀這首詩,體會其「淺而能深、近而能遠」的特色(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一)。

文段中的錯誤類別

指出或描述錯誤

寫與改正後的內容

(字音、字形、詞語,正確的表述)

注音有誤



字形有錯



詞語運用有誤



有語病的句子



標點有誤



「濫觴」一詞有以下幾個義項:①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②指小水;③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④波及,影響;⑤泛濫,過分

選擇義項(   )理由:

 

 

19.近日,嘉興某醫院的王醫生由於在抗疫工作中表現突出,被評為「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小張身為日報小記者,準備去作一次採訪,現在需要先把採訪過程補充完整:

(1)採訪準備。了解採訪注意事項,了解採訪者的基本情況,確定採訪提綱,聯繫採訪對象,確定採訪時間和地點

(2)                。                      。

(3)                。整理訪談記錄,整合訪談內容,使之緊扣主題、內容充實

20.嘉興地區有很多特產,比如嘉興的南湖菱、五芳齋粽子,海寧的宴球,平湖的糟蛋,桐鄉的杭白菊,海鹽的大頭菜,嘉善的西塘黃酒,等等。請你從以上所列的七種特產中任選一種寫一條推薦語。要求:體現這種特產的特點,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30字(含標點符號)。

特產:

推薦語:

 

九、命題作文

21.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在2021歲首,回望2020年,有哪些難忘的人和事縈繞在你的心頭,讓你產生體驗和感悟?請以「回望2020」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以記敘為主。③不得套作抄襲。④不少於700字。

 


參考答案

 

1.C

2.D

3.(1)在社會上倡導「工匠精神」,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2)從制度層面落實激勵措施,獎勵人們愛崗敬業、提高技能、持續創新的態度和行為。(3)培養新生代社會責任感和「幹一行愛一行」的職業信念。

 

 

4.B「著重寫了名勝古蹟的秋」錯誤,作者在文中並沒有重點寫北平名勝古蹟的秋景,而是著重寫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場景。

5.D「《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注重大量採用比喻、通感、引用的手法」錯誤,《故都的秋》沒有大量採用比喻、通感、引用的手法。

6.作品有兩處寫到南方的秋天。一處是第二段,一處是倒數第二段。(1)和故都的秋進行對比,突出北國之秋的濃烈、酣暢。(2)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深愛。(3)前後呼應,結構上形成照應,構思巧妙。(4)豐富了文章內容,拓展了意境。

7.答案示例:

畫面:秋槐落蕊圖。

賞析:這段描寫情景交融,打通了視覺和觸覺,寫出了其寂靜、輕柔、細膩的特點,給讀者以逼真鮮明的感受,表現了作者欣喜、閒適、落寞的微妙的感情。

8.差序格局    禮俗社會    血緣    

9.中國人的這樣的習慣和傳統文化背景緊密相關的。在《鄉土中國》中,作者提到了鄉土社會中存在著「教化性權力」,在親子關係裡表現得最明顯,但並不限於親子關係。擴大到成人之間,就是形成了長幼之序。中國人見面客套時問年齡,是一種禮貌,其實質在於了解了對方和自己的長幼關係後,採取合乎禮俗的方式進行交流。

 

10.A

11.C

12.C

13.(1)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

(2)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人們都叫它天門。

【分析】

10.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並把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既望』是指月末」錯誤,「既望」是指每月十六。

故選A。

11.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的能力。

A.介詞,從/介詞,表被動。

B.助詞,定語後置標誌/代詞,它。

C.連詞,錶轉折。

D.介詞,在(引出時間)/同「而」,表順承,連詞。

故選C。

1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原文內容的能力。

C.「乙文是桐城派山水遊記,文字富豔精工」錯誤,《登泰山記》文字素樸雅正,通暢清順,不是「富豔精工」

故選C。

1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自其:從事物;則:那麼;皆:都;無盡:無窮無盡;何羨:賓語前置,羨慕什麼。

(2)經:經過;崖限:山崖;當道:擋在道路上;「崖限當道者」,定語後置;謂:叫做。

參考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裡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帘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節選自宋代蘇軾《赤壁賦》)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牆,到了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的從南面的山腳上山。四十五裡長的路上,都是石頭砌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著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那裡。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節選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記》)

14.B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為:水,拍打一下叫它飛濺起來,也能使它高過人的額頭;阻擋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 是形勢導致這樣的。

「博而躍之」「激而行之」從結構上看是對稱的,故「而」字前不能斷開,排除AC;

「哉」字一般作句末語氣助詞,在其後斷開,排除D。

故選B。

 

15.A「蘊含著及時行樂的意思」錯誤,此處表達的是詩人為人生短暫而焦灼的心情,其實是促使人抓緊時間建功立業,沒有讓人「及時行樂」的意思。

16.都是抒發了渴求賢才安定天下的豪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運用了比喻、化用典故等手法間接抒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運用疑問句直接抒情。

17.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舳艫千裡    旌旗蔽空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關鍵字的正確書寫:羈、舳艫、旌、蔽。

18.示例:

文段中的錯誤類別

指出或描述錯誤

寫與改正後的內容

(字音、字形、詞語,正確的表述)

注音有誤

擷(jié)

xié

字形有錯

無耐

無奈

詞語運用有誤

反應

反映

有語病的句子

「詩中充滿了羈旅懷鄉」成分殘缺(也可視作搭配不當)

後面加上賓語中心語「的思緒」或「的情感」等。

標點有誤

「(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一)」括號及內容位置有誤

應該放在「淺而能深、近而能遠」的後面。

「濫觴」一詞有以下幾個義項:①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②指小水;③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④波及,影響;⑤泛濫,過分

選段中應該是哪個義項呢?試作選擇,並簡要說明理由。

選擇義項(  ③  ),理由:此處取「濫觴」的比喻義,所包含的意思是「《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起源和發端」。另外,這個義項屬名詞性,合乎該語境的語法規範

19.(2)進行採訪。提出具體問題,注意傾聽,隨時給予積極回應。

(3)撰寫採訪稿。

 

20.示例:南湖菱——圓潤無角似餛飩,肉細味甜溢清香,歡迎品嘗!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