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啟蒙」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世界上任何國家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我們中國很早就有自己的兒童啟蒙讀物了,最著名的當屬「三百千」,也就是常說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了現如今的社會,又出現各種更加好玩有趣的寓言童話故事,這些與老一輩的經典共同滋養著祖國新生代的花朵們。
《小馬過河》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曾聽說過,文中的小馬正在半大不小的年紀,母親為了鍛鍊它,讓它獨自去推磨。小馬像其他的半大小子一樣,不覺得大人常做的事情有什麼難的,歡快的就接下了「任務」。
可在經過一條河流的時候,小馬卻犯了難為,此時的它也還是像大多數的少年人一樣,遇到困難不知該如何是好。剛巧有頭老黃牛在旁邊,對小馬說,「這河很淺,剛過膝蓋,你過去吧。」
有時候我們往往很容易相信別人,甚至喜歡把一些經驗之談當做金科玉律,小馬也是這樣的,它對老牛的話深信不疑,正要過河時,旁邊的小松鼠著急忙慌的跳出來拉住它,情緒激動的說道,「你不要命了?這條河很深的,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在這裡被淹死的,就是昨天的事。」
「人怕三搖」,這大概是通病吧。
看著小松鼠哭哭啼啼傷心的樣子,小馬猶豫了,害怕的後退了兩步,再也不敢提過河的事情,沒了主意的小馬只好原路返回,回家找媽媽去了。
老馬當即放下手中所有活計,領著小馬又回到剛才那個地方,站在河邊親切的對小馬說道,「孩子,無論什麼事情,光聽別人說是不行的,具體怎麼樣,要去試試才能知道。」說完還指了指前面的小河。
有了媽媽的鼓勵,小馬壯起膽子,小心翼翼的下了河,它發現老牛和小松鼠說的都不對,這河水即不像老牛說的那麼淺,也沒有小松鼠說的那麼深。可是再仔細想想,小馬又覺得老牛和小松鼠說的都對,因為站在它們的角度來看,這與它們之前描述的情況完全符合。
對於這個故事,不同年齡段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感覺,兒童看會覺得很好玩,大一點再看又會覺得很幼稚,等到真正有過一些經歷後,再不經意的看到這個故事,才明白這《小馬過河》其實是寫給大人的童話。
相信很多人都能在小馬身上找到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那時候的我們剛離開父母師長的庇護,自己獨立面對這個世界,雖然說初生牛犢往往不怕虎,但如果身邊有人七嘴八舌「幫忙」的話,很快就會沒了主意,比文中的小馬好不了多少,這也算是情有可原。
可是現實中又有多少成年人,面對困境還是畏畏縮縮,不敢邁出試探的腳步,這樣的懦弱會讓我們錯失很多良機。
不說普通人,就連有「冢虎」之稱的三國名士司馬懿,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當年諸葛亮因馬謖失街亭而兵力空虛,在西城面對司馬懿的重多強兵悍將,自知無力抵抗,於是擺下空城計。聰明一世的司馬懿太過高估諸葛孔明的能力,認為他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失誤,連派個小分隊去試探都沒有,直接下令撤軍,由此白白失去活捉孔明的機會。
這個故事雖然真實性有待商榷,但卻足夠讓我們所有人引以為戒,在很多時候,試一試,或許會有很大的驚喜。
不僅這種情況需要我們自己去試探,還有很多時候,即便那些流傳多年的權威,也並不一定就真的是金科玉律。
在伽利略斜塔實驗之前,西方人一直都認為「起點相同的高空墜物,重的物體一定是先落地的。」因為這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亞里斯多德說的,沒人會去懷疑它的真實性。
年輕的伽利略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也充滿探索精神,他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對這個觀點提出質疑,當時的人都認為這個小夥子瘋了,流行了2000多年的常識,居然還會有人跳出來質疑。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伽利略跑到比薩斜塔上,在眾目睽睽下推下兩個重量相差很大的鐵球,結果兩個鐵球竟然真的同時落地。
就這樣,年輕的伽利略推翻了前輩錯誤的學說,也影響了西方人千百年的常識觀念。
這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可即便是有這麼多的「鏡子」,如今的我們卻依然近乎喪失了質疑的思想,甚至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了。
這在現實中,老黃牛對應著那些很熱心的過來人,真要說起來,這些人也算的上是心地善良,他們有一定的經歷,也吃過一定的虧,懂得很多用血和淚換回來的道理。
面對彷徨的後輩人,這些人往往願意去為他們提供幫助,雖然本心是好的,但過程中也難免犯一些類似故事中老黃牛的錯誤,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做一些高屋建瓴的指點,這樣的意見也的確有不小的參考意義,但對於後輩來說,未必是最好的。
如果真的替別人著想的話,應該儘量試著去站在後輩人的角度去揣摩,再利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去做一些斧正,分析出可行的方法,然後引導著後輩人去嘗試,不管怎樣,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都不是最好,甚至這樣做很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反感,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故事裡的老馬很有智慧,面對兒子的懦弱,它並沒有不耐煩,更沒有劈頭蓋臉的責怪孩子笨,反而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的絕佳機會,這一點非常值得現在的家長們去學習。我相信,如果老馬只是口頭不在意的指點幾句,收效也會有,但絕對不會太過深刻,甚至孩子下次遇到類似困難的時候,照樣不知道該怎麼去解決。
老馬立刻放下手中所有活計,帶著孩子回到河邊,她知道,作為一個母親,這世間再沒有什麼事情比教育自己孩子更重要的了。
如同故事中的一樣,很多小孩子遇到的問題在成年人的眼中,似乎並不能算是問題,連提都不值得提的那種。可是「人非生而知之者」,那些成年人眼中司空見慣的小意思,孩子可能真的就是不懂,這時候做父母的不該煩躁,而是應該試著走入孩子的心裡,引導著他們去成長。
還有,做家長的再怎麼愛孩子,也不可能事無巨細的什麼都教給他們,現實中的父母應該像文章中的母親那樣,把某個問題變成某些問題,主要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把孩子培養成「十萬個為什麼」也是另一種失敗。
讀這個故事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注意力應該都在小馬和老馬的身上,其實那隻死去的小松鼠也應該是「主要角色」之一,只不過它以身試險,「臺詞」都讓同伴幫它說了。
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大致就是告誡人們要大膽的去嘗試,可是作者也很隱晦的指出了前提,如同文中「小松鼠」這樣的人,很多時候連一個嘗試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生來就是松鼠的話,可能只有悲觀的去詛咒命運的不公平,因為它就算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像馬像牛那樣強大。但如果是生而為人的話,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人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成為像「小松鼠」一樣的人,只要不努力就可以了,只不過這個時候,很多事情你也像文中的松鼠一樣,連試一試的資格都沒有。
但跟松鼠不一樣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成為像「馬」一樣的人,甚至成為像「牛」一樣的人,這個時候,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就都可以去嘗試了。
小時候讀這篇《小馬過河》,只當一個事不關己的故事來看,長大後無意間又翻出來讀了一遍,可謂是感慨頗多,原來我們曾經覺得幼稚的東西裡,竟藏著這麼多的道理。
再也不敢小覷那些經典的作品了,即便是啟蒙讀物中的經典,也未必就是一眼便能看盡的。
從小到大,我們讀了很多道理,但也一定忽視了很多道理。我想,那些經典的東西,值得我們再去認真的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