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小梁懷孕35周了,近期她發現自己的小腿和腳都腫了,簡直就是「大象腿」,已經塞不進過去的鞋子裡,不得不去買新鞋。而過去穿37碼鞋子的她,現在竟然要買39碼的鞋子!
和其他寶媽交流了一下,大家都說這是孕晚期的正常現象。不過,做醫生的朋友仍然建議她「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血壓和血糖等指標,排除病理性水腫」。
孕期水腫還有不同的類型?這要怎麼區分,又該如何預防呢?
一、孕期水腫是什麼原因?
造成孕期水腫的原因有以下兩種:
1. 生理性水腫
生理性水腫是大部分孕婦的水腫類型,主要是由於子宮壓迫造成。
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從心臟經骨盆到雙腿的血管,造成血液和淋巴液循環不暢,代謝不良,導致腿部組織體液淤積。
生理性水腫多發於腳踝或膝蓋以下,孕婦早晨起床時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是經過長時間站立或者是活動減少時,晚上睡覺前水腫會變得更加明顯。
生理性水腫一般在產後會自愈,準媽媽們不必過於擔心。
2. 病理性水腫
病理性水腫是由多種疾病所造成的,如妊娠毒血症、腎臟病、心臟病或其他肝臟方面的疾病等。
這些疾病會造成準媽媽水腫,且水腫部位不僅僅呈現在下肢,雙手、臉部、腹部等都有可能發生,用手輕按肌膚時,肌膚反應多會呈現下陷、沒有彈性、膚色暗藍等現象。
如果產後一段時間內仍水腫,寶媽就應警惕是否由疾病引起。當遭遇病理性水腫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二、孕期水腫如何預防和改善?
1. 調整飲食
孕期多攝入優質蛋白,比如家禽、家畜、肉、魚蛋類、奶類及奶製品、黃豆製品等。攝入足夠量的蔬菜和水果,補充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預防水腫可以吃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比如洋蔥、大蒜、南瓜、冬瓜、菠蘿、葡萄、綠色豆子等。
有水腫症狀的準媽媽要注意孕期應該以清淡為主,避免吃含鹽多的食物,特別不要多吃鹹菜,以防止水腫加重。
2. 保證飲水量
成人每天的飲水攝入量建議在1500~1700mL(每天7~8杯),孕媽要根據自己液體攝入量及時補充水分。
孕期別因擔心水腫而不敢喝水,水腫並不是喝太多水的關係。相反喝水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排出體內過多的鈉和其他廢物,從而減輕水腫。
3. 充分休息,適當運動
人在靜息狀態時體內代謝率下降,循環負擔減低,水腫自然會減輕或消失。但也不要長時間坐或站,需要常常走一走、動一動,以增加下肢血流。
4. 調整睡臥姿勢
懷孕中後期,左側臥可以減輕子宮對腹主動脈及下腔動脈的壓迫,減輕血液回流的阻力。
睡覺的時候,腿下墊個枕頭,能夠緩解浮腫不適;平時坐著,雙腿下可以墊個椅子,雙腿放平,也能緩解不適。
準媽媽們要認真觀察自己的水腫情況,一旦出現病理性的水腫現象需及時就醫。同時還要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提前預防,及時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