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康公司、聯德化學等100多家化工企業的有序搬遷,武漢三環線以內不再有化工企業正成為現實。正是這樣的搬遷,讓市民們感受到環境改善的同時,更促成了省內化工產業從分散經營向園區集約、集聚、集群發展轉變。
2月底,記者從湖北省經信委重化產業處獲悉,到去年底,該省初步形成武漢、宜昌、襄陽、荊門、荊州、潛江、黃岡、應城、鍾祥、嘉魚等十大城市化工園區,這些地方聚集了全省70%左右的化工企業。這些園區擔綱了該省綠色崛起的主力軍,也給當地重點化工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空間。
武漢:拉長乙烯產業鏈
當前,世界化工產業呈現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趨勢,生態化工園區日益成為國際化學工業發展的主流。武漢化學工業區秉承循環經濟理念,建設土地集約、企業集中、產業集聚的生態化工園,力爭到「十二五」末實現園區企業銷售收入500億元,屆時武漢石化產業規模將達到千億元。
根據《武漢化學工業區產業發展規劃》,未來5~10年,該園區將總投資超過700億元,圍繞80萬噸乙烯工程提供的產品及周邊資源,重點打造丙烯、橡膠、芳烴、碳五、碳九、環氧乙烷、生物質乙烯等7條乙烯下遊產業鏈。比如:將生產丙烯腈產生的廢氣氫氰酸,用於生產重要的化工中間體甲基丙烯酸甲酯;將乙烯裝置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用於生產工程塑料和聚碳酸酯;把熱電廠產生的大量灰渣作為生產水泥或新型建築材料的原料;將通常用作燃料使用的乙烯焦油,用於提取萘等重要化工原料。
隨著7條產業鏈項目陸續落戶,武漢化工區將成為中部地區石油化工產品供應中心,中部地區石油化工生產基地和長江中遊的重要港口物流基地,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和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內領先的生態型、科技型化工園區。
據武漢化工區管委會主任黃克強介紹,建設武漢化工區、發展乙烯及其下遊產業鏈,可以在當地形成比較完整的石化工業體系,將武漢市化學工業的經濟總量、產業質量、技術含量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並為汽車、電子電氣、輕工紡織、建築、醫藥等產業提供強有力的原料支撐,從而促進相關產業提高競爭力,增強發展後勁,帶動武漢乃至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去年武漢80萬噸乙烯項目的全面投產,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湖北石化行業發展原料匱乏的問題,正在打造的環氧乙烷、碳五、碳九這三大乙烯產品加工產業鏈,也將成為武漢新的千億元產業板塊,使全省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突破性進展。
荊門:打造循環產業集群
作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荊門市依託荊門石化年加工1000萬噸油品技改擴規項目,導入循環理念,延伸上下遊產業鏈條,竭力打造以石化副產品延伸加工為主體,以煤化工、精細化工為兩翼的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區。到「十二五」期末,該市有望形成「千億產業、千億園區、千億企業」的格局,實現上下遊產品關聯度達80%以上。
園區自2010年5月18日掛牌起,就遵循「五個一體化」,即上下遊產業發展一體化、公用工程規劃建設一體化、生態環保一體化、物流運輸一體化、安置還建一體化。同時,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區設立入園門檻,嚴格執行「四個不許進」,即不符合產業政策項目不許進、環評不過的不許進、「三高」項目不許進、投資強度(每畝200萬元以上)不夠的不許進。
高標準抬升門檻,吸引大批優質企業入駐。東部一家企業欲投資7.5億元,上3000萬隻鉛酸動力電池項目,達產後產值40億元,稅收1.6億元,非常誘人。項目專班赴該企業總部實地考察後,最終放棄該項目,原因是鉛汙染排放減量置換剛性要求較高。
因此,該產業園項目也秉承了循環利用的理念。比如,荊門石化工業尾氣含有二氧化碳等各種形態硫物質,鑫星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便以此為原料生產食品級二氧化碳,年產值可達3360萬元,利潤1400萬元。天茂集團等企業綜合開發碳四資源,上馬丙烯項目,年產值12億元,利稅8000萬元。這種從石化液化氣提取工業原料的方式,既不影響液化氣燃燒值,又可以開發利用碳四資源,實現循環發展。苯乙烯是荊門石化即將上馬的新項目,產業園圍繞該項目的下遊產品招商,引進山東一家著名企業,計劃投資10億元,達產後年產值9.85億元,利稅4808萬元。園區還將引進精細化工企業入駐,進一步拉長產業鏈。
保康:飛地凸顯裂變效應
保康,磷礦資源富甲一方,綜合儲量與品位位居中國八大磷礦第四,被譽為「中部磷都」。但重重大山也給保康帶來交通瓶頸的制約,陷於發展「兩難」境地。於是,襄陽市、保康縣、襄城區三方取長補短,共同於2009年6月籤訂建設襄陽餘家湖保康工業園協議,襄城餘家湖無償提供6.9平方千米土地給保康發展磷化工產業。「飛出地」保康,主要是進行磷礦粗加工;「飛入地」襄城區,是進行磷礦深加工。
飛地經濟的誕生,使保康發展工業尤其是發展磷化工業的一系列難題都被一一化解。
在保康工業園落戶的企業,不僅擁有在襄陽發展的全部利好,而且還擁有在保康發展特有的優勢。保康可以為所有落戶飛地經濟工業園的磷化工企業配置磷礦資源,同時,在產業園落戶的所有企業,均可享受到保康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西部開放縣、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的政策。
正當飛地經濟工業園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襄陽市委、市政府將保康定位為「都市襄陽後花園、綠色襄陽示範區」,保康工業園的發展定位要由百億磷化工業園向宜居宜業的現代產業新城轉型。
於是,保康重新規劃、調整工業園的發展導向,一律不再新進磷化工企業,產業導向重點轉向生物製藥、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項目。
於是,「飛地經濟1+1效應」被催生了。襄陽市決定再造一塊飛地工業園——襄陽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將保康磷化工的主戰場由余家湖保康工業園向南漳武安鎮轉移,產業由百億級提升為千億級,為襄陽、保康、南漳、宜城四個縣市共同建設,共同受益。
按照全新轉型設計要求,保康工業園「一心四園」產業布局已初步形成。一個中心即中心商務區,主要建設行政辦公、商務配套、總部經濟為主的城市綜合體;四園即醫藥化工園、清新產業園、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現代信息科技園。按照規劃,保康工業園將用3個5年時間,分步實現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逐步形成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新興產業集聚區,建成一個飛地特色突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臨江而展、產城一體的宜居宜業現代產業新城。
在南漳武安鎮,另一片飛地經濟的宏偉藍圖正鋪展開來。這個園區規劃總面積17平方千米,將按照「礦—酸—肥」一體化的思路,加快打造以四川龍蟒集團「360」硫磷鈦項目、宜昌興發集團「122」磷矽酸鹽項目為重點的千億級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本報記者 陳傳武)
來源:中國化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