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繼續和大家聊高中生的習慣。
之前的兩期內容,我們都把高中生作為討論壞習慣的主角,這期內容需要另一方主角登場就是家長。現如今家長和學生之間林林總總的問題,已經成為大家每天不能不面對的矛盾。而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以及解決的辦法也是仁者見仁,總結起來就是學生總是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認可;家長呢也覺得自己一肚子委屈。對於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和大家說說我的看法。只有說清楚了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看清楚家長是如何對學生產生影響進而使其養成壞習慣的。
要想討論家長和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肯定要把家長放到第一位,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任何一個孩子的出生都是家長選擇做父母的結果。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以及對孩子所抱有的美好的期望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當為人父母的幸福感逐漸消退,現實生活步入正軌之後,家長首先開始受到生活的打磨,這一過程從各個方面衝擊著甚至是改變著家長的心性,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填充內容的。
我們所有人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的適應生活,適應生活對我們的打磨,但這其中家長卻忘記了一個最初的、最根本的邏輯關係,那就是孩子是家長選擇的結果。忘記這一點,家長會自覺不自覺的把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孩子掛上鉤,總覺得自己的努力也好、付出也好、隱忍也好都是為了孩子。這樣的認識如果僅僅是為了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個動力,倒也不錯,問題就在於家長更多的時候是在自己不願意承擔壓力時,藉助這個認識把本應由自己承擔的壓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家長們都自己想想,在你和你的孩子之間沒有矛盾或者沒有問題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如何如何是為了孩子付出而沒有得到回報,肯定不會,對吧。那大家再想想,家長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會覺得自己很不容易,或者覺得自己很迷茫?是不是你的狀態不好的時候?這種狀態不好或者是工作不順利,或者是生活壓力的煎熬,再或者是和自己的孩子溝通不暢,等等等等?對吧?
說到這裡,就可以看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問題產生於家長的自身狀態欠佳的時候,其實任何人在狀態不好的時候,都會情緒化或是判斷能力喪失。任何人都知道狀態不好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幹不好,因此需要調整狀態。可是家長卻往往在狀態不好的時候主觀的認為自己此時的不如意孩子必須得理解,甚至需要孩子來分擔壓力。
你的孩子從小到大,家長有沒有過只是因為自己的情緒不好而遷怒於他?你有沒有毫無根據的只是因為生活上的瑣事而不停的埋怨他?說到這裡,可能有很多家長會說,我的孩子從小到大沒動過一個指頭,好,那我繼續問,當你遇到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你是努力的調節以改變現狀,還是消極的冷處理讓它不了了之?
以上這兩種情況別看一個家長表面上做的不到位,另一個家長表面上做的很平整,從本質上來說卻屬於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對自己所處的現實雖然表現出不同的應激反應,但有兩點是共通的,一是沒有正面的承擔相應的壓力,二是沒有採取切實可行的能真正改變現狀的做法。
舉個例子,就好像打牌輸了,摔牌,大家會說這個人牌品不好;酒喝多了出洋相,大家會說這個人酒品不好,大家一旦有了這樣的看法,下次一定會遠離這個人,至少會在心裡徹底對這個人產生距離。可我們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出現問題,其實和牌品,酒品的問題是一個道理,只是這一層隱藏的太深,誰也不願意碰。因為即使碰了,也不會有多少人能改的了。
我們很多高中生就是在家長這樣的價值觀或者是生活態度下長大的,慢慢的他從骨子裡就養成了兩個最根深蒂固的認識,第一有了責任或者壓力可以不承擔,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把責任推出去。因此,自己感受到的壓力到底該如何處理,全憑一張嘴;第二遇到現實的困境可以冷處理,或者是不處理,等著不了了之。
第一個認識可以導致光說不練的壞習慣,第二個認識可以導致懶散的壞習慣。大家可以看看這兩個大的壞習慣是不是可以概括我之前說的所有高中生存在的習慣問題?
孩子從小到大所有價值判斷的標準,大多是從父母那裡打下的底子,不同的底子決定了他今後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進而決定了他今後的學習狀態以及生活狀態。
我分好中差的情況舉三個例子,來和大家進一步說明我上面的看法。
壞習慣少的同學,學習效率很高,即使成績不及格,補三、四節節課就能及格,這個及格不是我水平高,是這個孩子壞習慣少、受到的幹擾就少,因此把錯亂的地方理順就可以了。舉個例子就是作業,工整,正確就不說了,哪怕是一個符號,一個地方的表述需要調整,你只要說一次,以後就再也不用操心了。
同時家長也到位,這是我見過的最到位的家長,無論我安排什麼樣的任務,家長和孩子都執行的特別好,注意,這裡說的是執行的好,不是簡簡單單的聽得進去。這個孩子也出現過波動,這位家長和我說,老師你給我一個月的時間,我把這個孩子調整好了,再送到你那去學習。一個月以後,這個孩子來了,狀態就再沒出現過問題。剛來我這裡的時候,數學的成績在六十到八十之間,到了高三數學成績就沒下過120,最高的時候考過兩三次140,最終高考成績130,總成績是他們那個學校的文科狀元。
我在和這個學生的家長接觸之後,會深深的感到他們那個家庭正常運轉的狀態,有精氣神。家長聽我說話,很快就可以把握住要點,並且去執行,這一點是這個學生高中受到的最正向的並且是持續的影響。
中等情況的學生和家長問題很多,五花八門,我歸了幾個要點。
學生這一邊有三個方面。
一是學習方面,中等情況的同學學習狀況參差不齊,有最差的連三分之一乘以A,這個A不知道跟誰乘;一直到最好的理科實驗班的學生,表面看都很好,但就是細節的東西總是不能徹底靜下來,徹底把問題解決。比如要求這個學生把會的題目都算對就可以,但就這個標準很多學生就是靜不下來,鑽不進去。
以上這些現象可能反差很大,但根本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壞習慣的多少問題以及對學習影響的程度問題。
二是作業方面,總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不能按時交,二是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改。原因就是懶散,按時、及時的要求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約束,有約束的地方就會有抗拒。並且這樣的抗拒還沒有阻礙。具體情節,請各位腦補。
三是和老師溝通方面,要是一切正常的時候,其實不需要任何溝通。但凡是需要溝通的時候,大多都是出現了問題,而學生溝通的唯一目的就是想得老師的認可,他不會去想自己的說法有沒有邏輯或者依據,他只是關注自己的想法老師認不認,老師要是認了,皆大歡喜,老師要是不認,就開始有情緒,老師要是再不認這學生就躺倒不幹了。具體情節,我估計大家都可以腦補。
家長這一邊問題也不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溝通方面,當家長被戳脊梁骨,問題全部曝光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選擇逃避,甚至是抗拒,只是具體情節不一樣,這個大家腦補。歸結起來就是不認帳,所以家長溝通的目的就是怎麼能在自己不作出徹底調整的前提下,讓老師替自己達成願望。
比如自己忙啊,自己有苦衷啊,等等等等吧,總之自己完全動不了,那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學習的問題解決起來就是一潭死水。
二是價值判斷方面,中心思想是沒有主見,主要的特點是避重就輕。舉兩個例子。
很多家長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是剛和孩子生完氣,或者是剛吵完架。不做任何篩選,把所有孩子的話和自己的想法全都複述一遍,有些時候甚至情緒激動的邊哭邊說。他說了十五分鐘,我聽完。除了氣話就是鬧情緒的話,沒有任何有效信息。這樣的情況下,我只能把我的要求或者是看法不知道第多少次給對方複述一遍,電話結束。家長說聽懂了,情緒也平靜下來了,但不出一個月,又來一遍,如此往復。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的成績考得不理想的時候,會和我聊一些情況,無論我把問題分析成什麼樣,前一句話是老師說的對,後一句話是你說他是不是還沒學會,你說是不是還是題難。總之就是自己不想改的地方,也不想認。
這兩個例子中最主要的關鍵詞是反覆,重複,這和家長實際上的不作為是分不開的,無論怎麼折騰,學生的實際問題從來就沒有得到過切實的解決,這是中等情況中的主幹問題。這個問題的表現就是狀態停滯,內心煎熬,學生和家長都一樣。
三是做決定方面,前面的情況是家長遲遲做不了決定,這種情況是家長完全拋開了孩子在自己做決定。溝通中常用的語句是,我不想讓他怎麼怎麼著,我想讓他怎麼著怎麼著。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根源於家長沒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並且沒有弄清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應該充當什麼角色。你的角色是輔助,是雪中送炭,而不是另起爐灶。另一方面更可能源於這個決定的最大受益方是家長本身,是我不想做這樣的調整,你去做什麼什麼,你做到了,做好了,我就認為我的問題也解決了。
最差的情況我簡單說兩句,總結起來就是家長的問題要遠遠大過學生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正常學習過程被家長阻斷了,因此,唯有家長徹底改變自身的問題,方可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今天的內容,可能會引起很多人感官上的不悅,但這才是最真實、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它是高中生在高考之前需要跨越的最後一個瓶頸。衷心的希望家長和學生能聽的進去,做得出來,最終通過這一瓶頸,為自己今後的完善和發展鋪平道路。
最後,我有一個討論的問題希望得到大家的看法:
假如你沒有考上高中,經過三年的努力,你考上了一個很普通的大學,但家長不滿意,讓你補習。你又經過兩年的努力,最終考上了一個很不錯的大學。這整個過程你有得也有失,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