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深圳市龍崗區推出了「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這一項目的出爐,一改以往「自上而下」的方式,創新開闢了「居民點菜做菜、政府買單」的民生工作機制,真正讓居民實現了「我的實事我做主」。項目實施5年,「民生大盆菜」已經融入了社區的肌理,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橫崗街道怡錦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城市化社區,這裡擁有著7個花園小區和兩個城中村,人口約4萬。2015年以來,怡錦社區成功實施了125個大盆菜項目,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社區居民的實事、難事,備受居民好評。如何推動社區精準化、精細化管理,調動社區居民人人參與社區治理,讓「民生大盆菜」真正惠及到居民,怡錦社區有著自己的秘訣。
社區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中收集問題。
點菜:怡錦5年「烹飪」125個大盆菜
龍崗是深圳的經濟大區,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龍崗在民生方面的投入也持續增大。除了重大民生項目的建設之外,在微民生實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探索。但在以前,民生發麵的發力,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所做的,或許不是居民最想的,結果可能是民生項目做了不少,但社區居民認同感、參與度卻不高,「政府買了單,群眾不買帳」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這樣的背景下,龍崗區的「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應運而生。項目通過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從以往的「政府配菜」模式,變為「居民點菜、政府買單」模式。社區最需要怎樣的民生項目,居民自己說了算。這樣,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就調動了起來,基層自治的細胞被激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日益明顯。項目推出當年,龍崗全區「社區民生大盆菜」416個,到如今,已經超過了1萬個。
與居民座談,充分聽取居民意見。
怡錦社區是「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實施的明星社區。5年的時間,怡錦社區成功實施了125個「民生大盆菜」項目,涵蓋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
怡錦社區黨委書記曾德宏介紹,位於怡錦社區的康樂花園小區,是一個老小區。一直沒有通管道天然氣,居民只能用罐裝天然氣,不僅生活成本高,更存在安全隱患。十幾年來,小區業主都在盼著著燃氣改造,但苦於管理和資金等問題難以實現。
龍崗的大盆菜項目推出後,387位居民聯名提出改造燃氣管道的需求,項目獲得怡錦社區居民議事會全票通過。經專家評審後,龍崗區財政局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50萬元公共管道建設撥款。居民們也打消了疑慮,在10天內自籌了近300萬元,用於自家管道的改造。項目從居民提出需求後到施工完成,前後只花了75天。
「再比如『紅楓葉』老年志願者以老助老項目,陽光媽媽茶果基地項目等,都是我們民生大盆菜的明星項目。自大盆菜推出以來,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居民的難事,做了一大批貼近民生實事。自然而然,項目就受歡迎。」曾德宏說。
「紅楓葉」老年志願者以老助老項目,發動有能力的老年人幫助有需要的老人。
怎麼點菜:「一會六共」發揮突出作用
「社區民生大盆菜」的工作機制是「居民點菜做菜、政府買單」。顯然,在整個環節中,點什麼菜,怎麼點成為落實民生項目的關鍵。
曾德宏介紹,在怡錦社區居住的知識分子較多,居民的法律意識和基層觀察能力較強,對社區管理事務的關注度、靈敏度和參與度較高。基於這樣的特點,社區不斷探索實踐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新路徑,堅持依靠群眾、依法有序組織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會六共」的社區治理模式。「『一會』,就是我們的怡錦幸福社區共建聯合會;『六共』指的是大事共議、黨群共建、平安共管、環境共治、服務共享、文明共創。」曾德宏說,怡錦充分發揮「一會」的作用,以「六共」為抓手,推進社區的精細化管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治理環境。
據悉,怡錦幸福社區共建聯合會由熱心社區事務素質較高的居民代表、各小區物管負責人、駐轄區單位主要負責人、商戶代表、業委會代表、離退休老幹部老同志、居委會成員、公益志願者、協會組織代表擔任成員,每季度召開一次例會,社區黨委主導,收集、聽取會員對社區建設、服務、治理等各項工作的建議、意見,共同商議、討論社區民生實事。同時,每年對促進會成員進行考核,對於不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不能反饋居民需求、存有私心等人員進行替換,及時吸納新鮮血液,保證促進會正常、高效運行。
2015年大盆菜項目實施以來,怡錦社區充分發揮幸福社區共建聯合會作用,確保項目符合民需、科學合理。廣泛收集民意,推選出候選項目;居委會牽頭反覆研究、論證、篩選,最終幸福社區共建聯合會上充分討論,進行表決。
「我們依託幸福社區共建聯合會,『大事共議』凝聚集體的智慧。不論是居民推選出來的候選項目,還是社區工作站、居委會在工作過程中發現的項目,都要經過共建聯合會充分討論表決。通過了,我們才會申報。」怡錦社區工作站工作人員表示。
採寫:南都記者 顏鵬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