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微治理 民生大文章

2020-12-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上海市楊浦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明 依

「十三五」期間,上海市楊浦區在社區治理方面積極探索,在引導居民參與家門口的微小公共事務治理方面成效最為明顯,以微治理譜寫出服務民生的大文章。

社區微治理考驗「繡花功夫」

楊浦區是上海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有12個街道,302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32萬人。楊浦區還是個老工業區,退休產業工人多、老式公房多、老舊弄堂多。同時,楊浦區內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創業企業多,創新人才多。

然而,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物業服務滯後、安全隱患較多,滿足不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老舊小區推進社區微治理,更考驗社區治理的「繡花功夫」。

自2014年1月民政部批覆上海市楊浦區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以來,楊浦區以「增強社會協同、創新社區治理」為實驗主題,加大社區服務投入,建成60家社區睦鄰中心,培育居民自組織,讓冷漠的「陌鄰」變身為溫暖的「睦鄰」,居民自治從「文化娛樂型」向「事務治理型」轉變。

居民參與共破「老舊小」難題

2017年起,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楊浦區推進社區事務微治理,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與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以「空間微改造」為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區,非機動車庫是標配,通常聘請一位外來務工人員看管車庫。如今,自行車實現了共享,非機動車庫成為社區髒亂差的場所,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在殷行街道市光四村第三居委會的居民議事會上,部分居民提出改造非機動車庫的需求。但改造車庫要邁過好幾道坎——安置車庫管理員、處理「殭屍車」、確立改造方案等。於是,居民區黨組織搭臺召開居民區聯席會議、業主代表會議,反覆協商,確定了如下解決方案:首先,由物業企業對車庫管理員進行安置;其次,發動轄區企業開展公益活動,以「大米換殭屍車」方式解決「殭屍車」難題;再次,根據部分居民提議,引進專業化市場力量,以BOT模式進行車庫改造。在該項目中,通過社區基金會資助、居民自籌、企業投入等方式,籌集改造資金。車庫建成後,通過小區居民微信群徵集到「睦鄰車庫」這一新名稱,制定居民停車公約,由志願者組建「車庫巡保隊」,負責後續維護工作。如此一來,居民電瓶車充電難問題得到解決,社區環境得到改善,安全也有了保障,居民也親身體驗了以社區微治理解決煩心事帶來的幸福感。

這樣的案例有很多。譬如,在社區規劃師和專業社會組織的引導下,居民積極參與,把兩個社區之間的廢棄工地轉變為都市「創智農園」,居民在此播種、澆灌,收穫濃濃鄰裡情。再譬如,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居民樓,居民達成「樓道零堆物」共識,街道幫助引入同濟大學師生參與全樓的視覺引導體系設計。大學生挨家挨戶探訪,與居民共同設計和改造樓道,打造出「祥和樓」系列作品,既美化了樓道環境,也使樓道成為居民溝通交流的平臺,作品還榮獲國際設計大獎。楊浦區諸如此類的微治理,通過居民參與強化了基層治理能力,讓老社區紛紛煥發新活力。

讓難事變好事的微治理推進「密碼」

雖然微治理的出發點是解決居民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這本身是好事、實事,但因為牽涉到複雜的利益主體,所以想把好事辦好並不容易。楊浦區究竟是怎樣做到讓難事變好事、讓盆景變森林的呢?微治理推進「密碼」就蘊含在如下三方面策略之中。

第一,治理事務「從微入手」。「微治理」大多圍繞樓道、車庫、小區活動室、門房間、花園、涼亭等公共空間開展,所指向的都是與社區居民利益直接相關的「自己的事、大家的事」,與居民關聯度高、吸引力足、體驗感強。

第二,推進策略「精細入微」。楊浦區「微治理」的實施體系可概括為「1+12+X」。區民政局出臺相關指導文件,依託《「三微治理」工作導則》和《「三微治理」社區工作法案例彙編》,給居委會提供「微治理」指南;12個街道動員居委會組織居民開展微治理,整合社區資源,提供支撐保障;有治理意願的居委會,商定X項治理議題,發動居民集體行動。

第三,多方專業力量參與。居委會動員居民參與「微治理」是全新實踐,需要方方面面給予支持。楊浦充分利用轄區內高校等智力資源,首創設立社區政工師、社區規劃師和社區健康師,建立社區黨建顧問、社區法治顧問和社會治理顧問,形成「社區三師三顧問」機制,對「微治理」起到「智囊團」的作用。此外,建立居委會約請制度,約請委辦局為社區治理難題出謀劃策;專業社會組織為居民開展微治理提供陪伴式輔導;建立居民自治項目化管理機制,給予資金支持和項目指導,鼓勵社區大膽嘗試。

社區微治理是篇大文章,展示了黨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的定力和活力,解決了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社區微治理還有效提升了居民參與意識、公共精神和行動能力,為社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從房前屋後實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參與」。下一步,楊浦區將繼續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構建社區治理體系,努力實現黨領導下的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社區治理手段精細化、社區治理智慧化,續寫社區微治理的嶄新篇章。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


相關焦點

  • 以「社區民生大盆菜」為抓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深刻體會到「社區民生大盆菜」是花小錢、辦大事,不僅激發了龍崗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為社區基層治理探索了新的經驗。一是強化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進基層治理模式創新。基層治理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必須強化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政治引領和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確保社會治理方向正確、措施有力。
  •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  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  「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可以打八折。」
  • 深度觀察: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核心閱讀  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
  • 社區治理、微實事項目 同臺大比拼26項目獲獎
    晶報訊 12月15日,第四屆「智惠民生」微實事大賽暨小社區大舞臺「聚·享」第四季總決賽在深圳灣ECO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經過一天「過五關斬六將」的項目路演、評分、排名,最終決出社區居委會項目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10名;第三方機構項目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
  • 龍崗治理實踐|怡錦「一會六共」模式,讓民生大盆菜融入社區
    5年前,深圳市龍崗區推出了「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這一項目的出爐,一改以往「自上而下」的方式,創新開闢了「居民點菜做菜、政府買單」的民生工作機制,真正讓居民實現了「我的實事我做主」。項目實施5年,「民生大盆菜」已經融入了社區的肌理,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 公明西田社區民生微實事不走過場
    日前,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西田社區民生微實事正式啟動。 啟動儀式上,西田社區邀請了多個表演團隊成員,為社區居民獻上歌舞、獨唱、組合唱、劍術表演等10個節目表演。活動結束後,社區書記與社區居民群眾一同上臺,在民生微實事項目籤名牆上籤上各自的名字,寄予新一年民生微實事項目的成功開展以美好希望。 據介紹,去年公明西田社區共申報民生微實事項目13個,其中服務類項目9個,項目輻射社區各個群體。
  • 社區「民生大盆菜」今年繼續「烹」起來
    民生大盆菜,居民吃得高興,今年繼續推出。日前,記者了解到,今年龍崗將再次拿出3 .18億元用於「社區民生大盆菜」,平均每個社區約為260萬元。    「南都街坊口碑榜」十大金獎    毫無疑問,「社區民生大盆菜」是2015年龍崗區的熱詞之一,它是該區民生實事辦理、基層治理創新的一張名片。
  • 「民生大盆菜」辦好群眾最關心的小事 ——深圳龍崗區基層公共治理...
    2015年3月起,深圳龍崗區政府推出了「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通過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從以往的「政府配菜」轉變為「居民點菜、政府買單」,有些是針對現代城市管理的微改革微創新,有些是對社區基礎設施「修修補補」,有些則是根據居民呼聲新增的內容。
  • 合肥市瑤海區:做實「五微」小服務 做優思政大文章
    文/阮思源、趙騫、杜飛 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是合肥市的老工業區,隨著轉型發展步伐的加快,人員流動大、老齡化加速、需求與資源不匹配、為民服務形式單一等基層治理問題日益凸顯,給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
  • 龍城「十佳社區民生大盆菜」出爐
    深圳晚報訊(記者 易芬 通訊員 劉珂)9月1日,龍崗區龍城街道2015年實施的290個「社區民生大盆菜」中的優秀項目大PK,決出了「十佳社區民生大盆菜」。 2015年,龍城街道「社區民生大盆菜」四批共實施項目290個,其中工程類146個,服務類項目110個,貨物類項目34個,累計投入資金4486.91萬元。
  • 「你好,社區」 探索樓棟微治理新模式
    「你好,社區」 探索樓棟微治理新模式 2020-08-03 14:43:34   來源:蕪湖新聞網
  • 重心下移,做好社會治理這篇大文章
    重心下移,做好社會治理這篇大文章——山東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新時代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發揮好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圖為2020年12月4日,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在開展憲法知識宣傳活動。(□張環澤李偉陳華報導)國之興衰繫於制,民之安樂皆由治。
  • 密山:全力塑強「十微」社區黨建品牌
    「微組織」鋪就「大網絡」。採取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宇黨小組組織設置模式,引導「雙報到」黨員組建居民樓宇黨組織64個,聯建網格黨支部19個,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組建社區黨建聯合體,與15家駐區單位籤訂「共駐共建協議」,進一步融合區域化黨政資源。「微制度」構築「大橋梁」。
  • 石排「民生大莞家」來啦,39項「民生微實事」暖人心
    記者從石排鎮獲悉,我市「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啟動以來,石排鎮積極響應,狠抓落實,研究制定了《石排鎮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實施方案》,並於6月17日舉行了石排鎮「民生大莞家」項目啟動儀式。作為試點鎮,石排今年將穩步推進39項民生微實事和多個民生微心願,著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 福華街街道:「黨建微家」開創精細治理社區新模式
    福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振威介紹,在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過程中,街道在航海小區率先搭建「黨建微家」:包含「掌上微家」和「有形微家」,實行家門口「微陣地」「微議事」「微自治」「微服務」「微文化」「五微」模式,以黨建引領鄰裡自治、各界多方參與、科技文化支撐、法治文明同行,讓社區治理有方向、有合力、有創新、有保障。
  • 東莞石排啟動「民生大莞家」項目,39項「民生微實事」暖人心
    6月17日,東莞市石排鎮舉行「民生大莞家」項目啟動儀式。作為試點鎮,石排鎮今年將穩步推進39項民生微實事和多個民生微心願,著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啟動儀式在石排鎮時代東珺花園樓盤小區「鄰裡匯」服務中心舉行。
  • 「民生大莞家」解決群眾身邊「小急難」
    「一號文」提供強力保障  記者了解到,「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被納入2020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是該市發展高品質民生事業的關鍵之舉和創新之措,也是「四社聯動」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實踐。  東莞市從政策創製、資金投入、機制建設等方面著手,強化對「民生大莞家」的項目保障。
  • 南京江寧東山街道開展民生微實事項目讓群眾受益
    今年以來,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落實江寧區委「三微」工作部署要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申報了一批群眾關注度高、參與度大、獲得感強的民生微實事項目,制定了街道「三微」實施方案並有序推進。東山街道「三微」工作邊推進邊宣傳,充分利用微刊、戶外電子屏、宣傳欄、宣傳冊,以及通過發動網格員、志願者、社會鄉賢、群眾「幫手」等,營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如邵聖社區在「天地新城新江寧人之家」項目初期,做了550份上門問卷調查,群眾知曉率較高,該項目今年組織的36場活動,小區居民保持了較高的參與度。
  • 治理者說:做好「末梢治理」大文章
    應群眾所呼、解群眾所憂,以群眾可見可感的行動讓治理直抵民心,基層社會治理就會更有溫度、精度與廣度。 人民群眾是最廣泛、最活躍的社會治理主體。近年來,針對群眾訴求多元、治理任務繁重等特點,山東曲阜推出了「拉呱說事、說事必回」工作機制。在社區,採取「拉呱說事、協商議事、分級辦事、民主評事」四步法,相關領導定期進社區,聽群眾呼聲、拉責任清單、建問題臺帳,集中協商、分類解決。
  • 2020年「民生大莞家」啟動試點:聚焦群眾關切,著眼身邊「小民生」
    「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被納入2020年市政府「一號文」,是我市建設響應政府的重要舉措,是我市發展高品質民生事業的關鍵之舉和創新之措,也是「四社聯動」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實踐。大到新建一個公園廣場、小到家庭關係調適,涉及便民工程、公益服務、特殊群體幫扶、普惠型個人服務等林林總總多種訴求,都在「民生大莞家」的服務範圍內。「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服務內容由「民生微實事」項目和「民生微心願」項目組成。具體來說,「民生微實事」項目主要指群眾關注度高、受益面廣、貼近生活,群眾熱切希望解決的便民工程和公益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