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社區」 探索樓棟微治理新模式

2020-12-17 安青網

「你好,社區」 探索樓棟微治理新模式

2020-08-03 14:43:34   來源:蕪湖新聞網    

【摘要】

「你好,社區」市公益創投項目實施近一年以來,共有100多位居民參與小區樓棟自治管理中,小區大多數居民都因此受益。近日,在廣場邊已打造好的儒林...

原本破舊的樓道牆面不僅大出新,還塗畫上各種文明新風圖案,賞心悅目;原本堆放非機動車的廢棄涼亭煥然一新,不僅成了熱心黨員的議事亭,還成了居民下棋、聊天的活動場所(如圖);原本關起門來、互不說話的鄰裡鄰居漸漸熟絡,相約參加一場場豐富多彩活動……這是記者近日在城南儒林西苑小區走訪時看到的情景。

樓棟是社區治理中極其重要的自治單元,是城市管理中不可替代的神經末梢。自蕪湖市致行社工中心在儒林西苑小區不斷探索樓棟微治理新模式,開展第五屆市公益創投項目——「你好,社區」後,這個擁有33棟居民樓的安置小區正在大變樣,越來越多居民為樓棟建設出力。

住有近12000人的儒林西苑小區是個中老年人口較多的安置小區,其中50%為外來人口,其餘為回遷居民。由於以往鄰裡關係被打破,高樓的居住方式又減少了鄰居之間的接觸機會,歸屬感的缺失是目前居住居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據致行社工中心負責人曹燕臻介紹,由於同樓棟居民最容易接觸也最容易建立關係,所以此次創投項目以特色樓棟打造為切入點,再挖掘小區業委會成員、熱心老黨員領頭作用,協調多方資源,以幫助廣大居民找回歸屬感,建立特色社區治理模式。

按照項目計劃,自去年9月開始,致行社工聯合儒林西苑社區先後開展了「好鄰好宴」「線上紅歌會」「母親節活動」等各種豐富多彩活動,呼籲同樓棟居民多多參與,讓大家慢慢接納和認可了「你好,社區」的理念,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隨後,該項目還發布了「儒林議事亭拉近黨群心」空間打造項目、「紅心暖雛鳥」困境兒童幫扶項目、「黨旗飄樓棟鄰裡益家親」樓道美化項目、「黨心暖夕陽」助老志願服務項目等微公益創投項目,由社區四個黨支部認領,各自選擇特色樓棟實施。比如三支部就在小區20棟1單元開展了樓棟美化。已是花甲之年的支部書記苗國華特意利用技藝特長,將2樓以下原本無生機的樓梯口牆面塗畫裝飾了一番,還以此呼籲居民不在樓道亂堆亂放,共同維護單元樓環境。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已完工的1單元牆面色彩斑斕,頗有韻味,不僅畫有徽派建築,標註「鄰裡關愛」「和諧同行」,還有新城市圖案,倡導「益家親」「學雷鋒、樹新風」。鄰裡鄰居也很親密,一起買菜、聊天。接下來,小區其他樓棟也將以此為樣板,將樓道美化和文明新風結合起來。

在「你好,社區」項目的影響和培育下,儒林西苑小區還壯大了螢火蟲志願者服務隊和鱷魚媽媽繪本館等居民自組織,挖掘了一批願意為小區助力的領頭人。螢火蟲志願者服務隊負責人王明喜就是其中一位。每周,他都會帶著志願者在小區巡邏,發現問題及時拍圖留存,通過協商議事的方式聯合社區、業委會、物業,多方主體一起解決,漸漸形成了常態化的社區議事機制。針對居民普遍反映的難以辨別小區樓棟、小區地圖老舊等問題,王明喜和志願者服務隊成功申報了「你好,社區」項目中「螢火亮資源,資源展西苑」子項目,目前小區每個單元樓都掛了清晰標識牌,最新的小區地圖指示也將製作好擺放在三個主出入口。

據統計,「你好,社區」市公益創投項目實施近一年以來,共有100多位居民參與小區樓棟自治管理中,小區大多數居民都因此受益。近日,在廣場邊已打造好的儒林議事亭,記者看到,長椅和各種黨建、文明標語是項目出資的,靠凳是10號樓的劉先生捐贈的,石桌是隔壁中央城小區居民特意搬來的,原本並不熟悉的幾位老人相熟後正在此下棋,其樂融融。「這裡又可以議事、又可以活動,又可以納涼,太方便了!」正在此看棋的20棟周老先生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居民參與樓棟建設,小區一定越來越好!

大江晚報記者 芮娟 實習生 史微 文/攝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福華街街道:「黨建微家」開創精細治理社區新模式
    福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振威介紹,在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過程中,街道在航海小區率先搭建「黨建微家」:包含「掌上微家」和「有形微家」,實行家門口「微陣地」「微議事」「微自治」「微服務」「微文化」「五微」模式,以黨建引領鄰裡自治、各界多方參與、科技文化支撐、法治文明同行,讓社區治理有方向、有合力、有創新、有保障。
  • 「1136治理新模式」讓「鄰裡事鄰裡議鄰裡定」
    「1136治理新模式」讓「鄰裡事鄰裡議鄰裡定」新華區鐵路三角線社區紅色引擎激發治理新活力本報訊(通訊員趙明 記者楊繼超)新華區鐵路三角線社區黨員張淑梅退休在家通過發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真正實現了共建共享。圍繞進一步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鐵路三角線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紅色」自治,重點構建「六位一體」的社區治理協調機制,形成了「1136治理新模式」。
  • 分宜縣鈐西辦推廣「小區值日生」社區治理新模式(圖)
    ,分宜縣鈐西街道以疫情防控這場「大考」為契機,總結小區居民自我管理的經驗,並將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推上正規、邁上臺階,以青山社區金華公園1號小區為試點,創新推廣「小區值日生」做法,激發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關愛服務租戶,樓棟長在行動!沙蠔社區「樓棟長之家」正式成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李丹 代穎/文 何湘偉/圖記者12月16日獲悉,寶安區沙井街道沙蠔社區近日舉行了一場精彩的樓棟長之家分享培訓活動及表彰儀式。活動當天,該社區30餘名樓棟長齊聚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李娟黨代表分享《樓棟長的價值與成長》課程,各樓棟長現場互動分享了樓棟長工作方法和收穫。活動還為在疫情防控及人口普查中工作優異的樓長頒發榮譽證書和樓長工具包,含防光服、強光手電筒、喊話器、工作手帳筆記本、亞克力板製作的樓棟信息欄等。
  • 長興縣探索「巾幗紅鄰長」,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注入「她力量」
    今年以來,長興縣婦聯圍繞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聚焦家庭所需,聚力婦聯所能,找準女性參與基層治理突破口,創新開展「巾幗紅鄰長」工作,通過運用「1234」工作法,即組建一支隊伍、推進兩項服務、建立三張清單、開展「四微」行動,積極探索婦聯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新途徑
  • 含山縣環峰鎮:華陽社區的「五微」工作法
    環峰鎮華陽社區黨總支以黨的建設為引領,探索「五微」工作新模式,用好「微管家」,上好「微黨課」,做好「微關懷」,組好「微團隊」,抓好「微項目」,讓服務與群眾更近、社區與居民更親。開展「老兵烽火歲月故事匯」、「抗疫微黨課」、集體政治生日會等特色主題黨日活動,增強黨員凝聚力。「微關懷」增強黨員活力。實行組織關懷「三必訪、三必到」,對外出務工返鄉黨員必訪、生病住院黨員必訪、家庭發生重大事故黨員必訪,困難黨員結對幫扶端午必到、中秋必到、春節必到。
  • 社區微治理 民生大文章
    上海市楊浦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明 依「十三五」期間,上海市楊浦區在社區治理方面積極探索,在引導居民參與家門口的微小公共事務治理方面成效最為明顯,以微治理譜寫出服務民生的大文章。在老舊小區推進社區微治理,更考驗社區治理的「繡花功夫」。自2014年1月民政部批覆上海市楊浦區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以來,楊浦區以「增強社會協同、創新社區治理」為實驗主題,加大社區服務投入,建成60家社區睦鄰中心,培育居民自組織,讓冷漠的「陌鄰」變身為溫暖的「睦鄰」,居民自治從「文化娛樂型」向「事務治理型」轉變。
  • 深圳鹽田:開拓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探索
    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固化疫情防控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通過明方向、建陣地、立制度、借科技、強隊伍、聚合力,在形成黨委領導、多方參與的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上作出了不少有益創新探索,在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 四川巴中經開區:「樓棟長制」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裡」
    解決樓棟一些看似瑣碎的問題,巴中經開區以此破題,切實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構建「街道黨委—社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縱向管理體系,率先在每個成熟小區選拔樓棟長,緊盯「德行、能力、實幹」三個重點,優先考慮政治素質好、協調能力好、鄰裡關係好,會做群眾工作的「三好一會」候選人,共選出樓棟長152名,其中黨員48名,高中及以上學歷70%。
  • 渤海街工農社區探索以黨建促老舊小區治理新路徑
    社區位於老城區中心地帶,設因為建設年代久遠、基礎設施破舊、人口流動量大、老年群體居多等問題,黨的基礎建和黨員作用不明顯。面對落後管理現狀,居民意見很大,信訪上訪成為常態。轄區的木業大廈小區就是典型的老舊棄管小區,通行堵塞、行路困難、鄰裡封閉,是問題最集中的小區。2019年,延邊州委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治理工作的意見》,為社區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提供了方向和路徑。
  • 寶安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一戶一檔科學激勵、有效溯源
    作為寶安區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的首批試點,新安街道海裕社區深航假日名居、安樂社區42區城中村的居民們親身體驗了這一創新成果。今年9月起,寶安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通過智能化引領、精細化管理,讓垃圾分類從「老大難」變得「不再難」。
  •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從哪些方面抓起
    每個社區劃定若干網格,每個網格指定一人擔任網格員,全面負責網格內所有的居民事務,實現條條管理的行政事項和碎片化的社區事務在網格中全面整合。網格的自治框架是社區治理「子系統」在層次上的延伸、在結構上的延續、在功能上的全面實現。打造樓棟「微自治」平臺。社區治理體系的基礎是居民的行動,構建治理體系的最根本問題是如何促進公民的參與行為。
  • 黨員下沉樓棟「微治理」 服務「公轉」帶動居民「自轉」
    原本小廣告不斷的樓道牆面建起了公示牌,亮出了黨員身份和黨員責任;原本互不認識的鄰裡鄰居漸漸熟悉起來,相約一起參加社區志願活動……點亮紅旗樓棟燈牌為推進「三個全覆蓋」不斷深入,促進社區治理觸角向樓棟延伸,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街西城壕社區動員下沉黨員、在職黨員及社區自管黨員
  • 永春桃城鎮創新基層治理 探索「微網格」服務更便捷
    轄區桃溪社區編號0305的網格員顏麗紅髮現這一情況後,第一時間將現場照片上傳到桃城鎮網格化服務管理微信群,並向社區單元網格長報告具體情況。接到信息,鎮網格化服務管理指揮部馬上同步通知所在社區協助市政部門及時處理並幫忙維持現場交通秩序,整個過程用了不到5分鐘。像顏麗紅一樣的網格員遍布桃城鎮。
  • 涵江區探索「1+5+X」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新模式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涵江區堅持以社區黨建為統領,積極推進社區陣地建設,探索發展「1+5+X」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新模式,優化社區環境,提升城市品質,豐富公共功能,滿足民生需求,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讓社區綻放幸福之花。
  • 淺水灣社區黨委提升小區治理能力 當好群眾「指路」燈
    合肥在線訊(記者 李靜 通訊員 蘇會軍 季雲岡)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荷葉地街道淺水灣社區聚焦基層治理「社區在幹 群眾在看」的突出問題,緊扣黨建領航小區治理「五好」建設和「群眾出卷 我們答卷」主題實踐活動,將組織建設與網格服務雙向融合,黨員作用發揮與便民利民服務一線貫通,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小區治理的難點、痛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 黨群服務區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高新區創新開展基層社區治理...
    在高新區,黨群服務區的建立並非空殼子,更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近年來不斷探索基層社區治理過程中的厚積薄發。 以向陽社區為例。 向陽社區成立於2008年9月,自成立以來,該社區不斷完善組織和治理體系建設,在2017年推進「黨建引領·幸福小區」建設中,社區黨支部升格為黨委,建立並完善了雙線五級體系。
  • 喜德縣石門社區:創新基層治理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創新機制實現社區治理新效能石門社區這一系列變化的背後,不僅是脫貧攻堅過程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過程,更離不開的是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的完善。在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後,石門社區開始探索與完善社區人居環境整治體系。在具體工作中,該社區劃分了黨小組、樓棟和居民衛生三包區域,建立社區黨小組和樓棟衛生評比制度,定期開展衛生評比,設定獎懲機制,強化社區黨小組、樓棟長以及搬遷戶環境衛生治理責任,提升社區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完善社區公益性崗位管理制度,劃分公益性崗位責任區域,建立公益性崗位輪班制度,確保公益性崗位人人有責任區,責任區天天有人開展工作;將環境衛生整治內容納入居規民約,設立牲畜宰殺點,解決在社區公共區域開展養殖活動
  • 曲園學子三下鄉感悟 | 雲端共戰「疫」,探尋社區治理新模式
    為了探索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區治理的新思路、新模式,8月5日,曲阜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靈犀調研隊赴日照市太陽城社區,對太陽城社區中的商戶與居民進行訪談調研,探尋疫情期間社區採取的防控措施對居民生活產生的影響,以及社區居民生活相較疫情前發生的變化,總結社區治理的經驗與教訓。
  • 眾籌眾治 成都蜀西社區探索創建微幸福示範院落新模式
    11月28日,成都金泉街道蜀西社區在兩河錦地小區開展「建設兩河·幸福兩河」居民眾籌主題活動。據悉,此次活動由院落黨支部牽頭,由小區業委會、物業服務中心、院落議事會共同發起舉辦。同時,此次眾籌活動得到了蜀西社區黨委的大力支持,蜀西社區兩委成員全部參與本次活動,並為眾籌活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兩河錦地小區正在創建微幸福示範院落,自己的家園我們也想出一份力,經過多方自組織開會商討後,我們在業主群發出活動倡議書,得到了小區居民的熱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