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玲老師和她的學生們
在第35個教師節上,國家教育部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表彰了一批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其中表彰了719名全國模範教師。湖南省有33名老師獲此殊榮。來自城步苗族自治縣的一名鄉村教師宋陽玲老師有幸獲此殊榮。
宋陽玲和她的學生們
走進赧水河畔一所中學,它就是剛升格為城步縣第三民族中學,其前身是城步縣西巖鎮初級中學。迎面而來的一處綠化地——「詩詞園」三個大字格外耀眼。走近一看,幾十塊寫有詩詞的木牌站立在花草叢中,構成一道靚麗的校園風景線。而這些詩詞是本校師生創作的作品(以學生詩詞為主)。這帶給你的何止是視覺上的驚異,更是一種內心的震撼!這是一所怎樣的鄉鎮中學?又是一群怎樣的師生有如此詩意情懷?
一位農村鄉鎮中學的教師8年內主持三個課題:一個湖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少數民族地區校園文學活動與作文教學融合的研究》獲省二等獎;一個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中小學傳統詩詞創作教學課程化探索與研究》立項;一個邵陽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農村中學詩詞創作進校園的實踐與研究》立項;而且她的課題組踐行的「詩韻校園」正風生水起,已取得可喜成效。是誰給了她這麼大的什麼力量?
學校師生的成果
1996年6月,剛從邵陽師專中文教育專業畢業的她,在廣東白雲區等多處可選就業的情況下,她毅然選擇了回偏遠的苗鄉。因在剛入校(師專)的新生大會上,校長的話強烈地震撼了她:「我們邵陽師專畢業的學生撐起了邵陽教育的大半邊天!……比如,城步縣若將我們師專的畢業生抽掉,它的教育會立即垮掉!」這句話深深的震撼了宋老師。宋老師雖然祖籍不是城步(祖籍邵東),但她的父母輩年輕時響應黨的號召來到城步開發大南山,他們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苗鄉,而現在,城步的教育仍處於落後狀態,「我有什麼理由不回養育我的苗鄉!」——她說到也做到了。工作24年來,一直在農村鄉鎮中學任教。行走在這條道路上,她在實踐中探索更在反思,她主持的三個課題,就是她從教育教學到教研反思再到提升超越的思路過程:從校園文學活動的開展對作文教學的促進與融合作用;從作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接軌:大語文教育觀及詩韻校園的必需性……這一系列的思考,帶給這位鄉鎮老師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課題。而促使她走上「詩韻校園」這條道路上,源於自己的切身體驗。詩詞進校園,這呼聲業已好幾年了,但見諸眾多者是:古詩詞句的環境宣傳:學校走廊、黑板報詩詞名句、故事宣傳;經典朗誦、或編輯成韻律操等等形式,氣氛倒也熱烈,但熱烈之後呢?……如一陣風過去,沒落下根。孩子們或許多多少少受到一點感染,難道這就叫「傳統文化進校園」?她以為:非也。傳統文化進校園,一定是一個植入靈魂的系統工程。不能如此輕描淡寫,必須得沉下心來,做點實際的事情。於是她與她的團隊試著尋找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個切入點:詩詞創作。宋老師是一個有文學情懷的老師,工作之餘,她喜歡寫點詩詞、散文、教學論文、通訊報導。她是中華詩詞學會、瀟湘散曲社會員、湖南詩詞學會會員。眾所周知,詩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在詩詞的傳承方面令人擔憂。宋老師2017年加入了瀟湘散曲社與瀟湘散曲社雪峰分社的散曲創作學習,見到的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師,稍年輕點的也是五、六十歲的老師。據說,全國從事散曲創作的只有幾千人,她深感:我們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若再不傳承,那真的會真的造成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豈不讓人扼腕嘆息!作為中華語言文字的傳承人,她覺得她必須得做點什麼。
平易近人的宋陽玲老師
於是她憑藉本校有利的詩詞師資及文學社這個平臺進行詩詞教學。利用本校校園文學社—赧水文學社這個平臺,她與她的同班老師每周四第七節課進行詩詞及文學講座,吸引了不少孩子,不到2年,學生的詩詞創作也有了小小的收穫,一些學生基本掌握了五絕、七絕的創作常識,能獨立創作了,還有一些學生畢業升入高中後,仍堅持詩詞寫作,更有甚者, 每周四的文學講座,還有畢業的學生來聽課。她欣喜地看到,詩意之花已在孩子們心中萌發。現文學社共有近100首學生詩詞在《中華詩詞》、《湖南詩詞》、《詩詞報》、《邵陽日報》、《邵陽晚報》……發表。每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詩作發表,那種喜悅不言而喻。宋老師欣喜地看到,詩教帶給孩子們的遠遠不止這些,他們因為愛詩,便愛戴你這語文老師,自然而然熱愛學語文學習了……。詩教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敞亮的世界,蔣遵升同學的《吟春》
新春喜氣盈,小草發芽聲。
何處鶯聲聲,微風細雨行。
羅綠豔同學的《春》
銜泥雙紫燕,歡唱喜春來。
回首豔陽處,花兒靜靜開。
用詩詞激勵學生的宋陽玲老師
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生活除了油鹽醬醋,還有詩和遠方」,無怪乎宋老師說:「教育,是一朵花推動一朵花盛開的事業」
宋老師在實施詩教的同時,她自身也在成長。她2016年開始傳統詩詞的創作,進步較快,已有60多首詩詞在《中華詩詞》、《中華散曲》、《詩詞》報、《湖南詩詞》、《中國教師報》等十來家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第四屆中國百詩百聯【中呂.紅繡鞋】神遊寶鼎,獲最具人氣獎;2019年湖南省「謳歌新時代,湘女繡新篇」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詩詞大賽獲二等獎。她的論文《中小學踐行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心得與反思》發表在《語文教學與研究》雜誌(下半月刊);2019年她組織文學社23名孩子參加全國「經典誦讀工程」的「詩文創作大賽」(含成人),5人入圍,4人獲獎,2個一等獎,一個三等獎,一個優秀獎。她本人的散曲【雙調.折桂令】南山亦獲一等獎(全國共20個一等獎)。她在付出的同時亦在收穫,從「市優秀教師」「市初中語文骨幹教師」「邵陽市最可愛鄉村教師」到「全國模範教師」的榮獲,真可謂「天道酬勤」!
宋陽玲老師,正如她的獲獎感言:「我,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沒有動人的故事,只有不忘初心的思想;沒有非凡的秉賦,只有不辱使命的決心。許桃李以芬芳,願芝蘭之並茂」---走在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這條路上,腳步邁得有點艱辛,但她與她的同伴走得很堅定,她深信這詩意之花定會在孩子們的心中開枝散葉。用她寫的一首詩足以表達:
或栽桃李已三千,自許寒梅一樹妍。
幾度春秋風復雨,功名過眼似雲煙。
推薦者簡介
族人才俊,真名陳建族,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苗族。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和《中國國家地理》《海軍文藝》《廣州文藝》雜誌等報刊,並有作品入選《魅力水鄉》《全國名鎮·醉美東湧散文詩徵文精品集》《中國百年詩人新詩精選》《2018中國散文詩年選》《2019中國散文詩年選》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