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好感,本能的表達方式就是模仿他。
心理學家表示,人類的行為方式比言語表達更有說服力。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好感,不僅僅表現在口語上,更多的是在行為方式上。這裡所謂的好感,不僅僅是親密關係,還包括友誼。不僅戀人在一起久了會越來越像,好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也會在行為方式上越來越像。這是因為人類有這樣一種本能,他們會下意識的學習自己親近的人。你可以觀察身邊跟自己親近的人,在走路的時候步調基本一致,不會出現一前一後的現象。
聯結
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會主動的將自己與環境進行聯結。在認知神經科學層面,聯結就是樣本與丘覺信號相聯繫的過程。樣本就是個體的行為方式,丘覺是丘腦釋放的信號,當丘覺與某種行為方式進行聯結之後,個體就產生了意識。無論是人類的語言、思維、意識、認知、行為等等,都是聯結產生的。一個人在跟另一個人相處的時候,丘腦會不斷釋放丘覺信號,與行為方式建立聯結,所以兩個人一起久了,會越來越像。
強化
強化指的是個體本身具有某種認知、信念、行為、興趣,但是外顯水平不夠高,達不到顯著水平。但是將個體置於合適的環境中之後,就會將原本不夠顯著的行為,增強為顯著水平的行為,這就是強化過程。比如說,某個人平常偶爾撿起人們扔掉的垃圾,但並不是一定會這麼做。當他因為撿垃圾獲得獎勵之後,這種行為就會得到強化。人與人相處也是這樣,當遇到有好感的人,原本自己不是很擅長的東西,會因為別人也喜歡而獲得強化。
模仿
如果說聯結和強化是一種無意識行為,那麼模仿就是個體有意為之了。個體對身邊的人有好感,就會模仿對方的興趣、愛好、習慣,進而產生跟對方一樣的信念、態度、主張等。兩個人相似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彼此的相處時間以及關係程度。對於普通朋友而言,能夠保持在興趣愛好水平的相似;對於親密關係而言,不僅在興趣愛好,行為習慣,還有信念、態度和主張。在一段和諧的親密關係中,個體很難保持個性化,而是會趨向於兩者中間的狀態。
以上講的所有學習行為,都只在有好感的人身上發生。如果個體對身邊的人都比較反感,那麼個體本身的信念、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會得到一種「反強化」。反向強化指的是自己原本沒有那麼堅定的信念,由於身邊存在反感的人,自己的某些信念反而愈發堅定,以此來顯示自己區別於身邊反感的人。反向強化只會讓個體的個性更加明顯,只有正向強化,才會讓個體同他人越來越像。
跟內心有好感的人在一起,才能夠激活個體的學習本能。通過聯結、強化和模仿,讓自己同他人在各方面保持一致,不僅是適應環境的需求,更是一種與他人建立聯繫的需求。人與人在一起,有時候不是很善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如果你發現對方在各方面越來越像自己,這就意味著對方在學習你的行為方式,渴望與你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當然,個體可能會否認這種學習本能,而是試圖證明自己本身就擁有的品質。
兩個人在一起,如果感情越來越好,那麼彼此在各方面就會愈發一致。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有融合就會有分化。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感情出現矛盾和分歧,那麼原先的融合會產生分化。個體會停止模仿對方的行為模式,甚至出現更多個性化的行為模式,目的是故意跟對方過不去。不管是哪方面出現了矛盾,都會導致個體彼此分化的傾向。感情好壞,嘴上說的不管用,最真實的就是行為習慣的變化。
如果你發現對方越來越喜歡跟自己作對,這意味著對方並不喜歡你了。但是並沒有分開,這是因為對方在鍥而不捨的改造你,希望把你改造成對方想要的樣子。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接納對方的全部,而不是想方設法改變對方。如果你發現對方在想方設法改變自己,那麼你們的感情已經結束了。基於某種嬰兒的依戀情結,個體不會離開離開對方。
總而言之,可以通過彼此的相似程度,來判斷感情或者關係的親疏遠近。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