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侯成龍
各位家長圈的校友,晚上好。很榮幸今天在這裡分享,我在孩子教育上面摸索的心得。
依照慣例,為什麼由我來講那?主要有兩點:
首先,作為兩個學齡前孩子的爸爸,在用誇獎引導孩子上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並且將自己的引導方式迭代了3個版本。
其次,我是一位從「誇獎」中受益的人。都哪些受益的點那?
首當其衝,自然是,孩子教育上,現在兩個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獨立自理能力,家中3歲半的大寶,可以獨立的洗漱、睡覺。1歲半的二寶已經可以自己吃飯。
另外,在和成年人打交道上,通過誇人,很好的達成了預期的效果。例如在《鄭路·社會網絡20講》助教工作,讓一起打卡學習的同學進一步找到了參與感和貢獻感。
下面為大家分享下我的誇獎迭代3個版本的過程。
1、傳統表揚,真棒
首先是,誇獎V1.0,最傳統的直白式的表揚,例如,對孩子說,你真棒。
這部分主要是復刻自己所經歷的孩童時代教育,和上一輩人一樣,用最直白的話來表揚孩子,用最大的耐心來引導孩子的行為。
在孩子做出讓家長滿意的行為後,直接給出評價,期待下次孩子能繼續這樣。
反之不滿意的時候,嘮叨又嘗嘗掛在了嘴邊。
開始的時候,常常會把,「閨女真棒、太厲害了、幹得漂亮」,這些呀當做口頭禪。
現在想想之前都是些特蒼白的詞兒,現在讀來感受到背後更多的是「應付」,沒有投入更多精力去關注孩子,沒有更多的站在孩子角度來思考。原因很多,例如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等等。
家裡老人的教育方式也很相似,往往是「真乖,你今天真聽話」
一次,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玩完之後,收拾到了盒子裡面。我想到的誇獎是,「真棒,一會兒爸爸去帶你買好吃的,哎,爸爸得發個朋友圈」
從中看到了什麼那?這類的表揚那,關注的出發點,是「我」這個家長,一切還都是從「我」這個角度來看孩子的行為。
使得孩子看不到被表揚的具體原因,而且表揚的結果都是「我」也就是家長,而孩子卻找不到自己哪裡做對了。
在得到大學學習期間,我有幸聽到了,徐暢同學關於正面管教的分享,一下子腦洞大開,並且深受啟發。
2、正面管教,真努力
在之後,迭代了誇獎V2.0,正面管教。用更為科學的表揚方式孩子,更多的關注孩子行為的成長性。
說起正面管教直接引用徐暢同學的分享內容啦,就是自己的誇獎從以往父母角度的「我」式表揚,改為關注孩子的 「你」式表揚。
舉個例子,在孩子刷牙上,之前沒少和孩子打仗。
以往孩子順利自己刷牙的時候,往往會誇兩句,說今天真不錯,乾乾淨淨的。
不那麼順利的時候,可能脾氣就上來了,嚷嚷孩子兩句也是在所難免的。
現在,有了正面管教,改成了這樣,同樣是刷牙的過程,我會說:
發現今天你小心翼翼擠出來的牙膏,蠻可愛的,你看像不像豬豬俠的鼻子。我覺得蠻有一點小創意的。你看媽媽都為你豎起了大拇指,還準備下次跟你一起擠牙膏。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家裡大寶不僅獨立的完成了刷牙,還可以自己獨立把睡前洗漱工作做好。而我自己那,實實在在的從中看到了孩子的成長。
上面的這個例子,套用總結的一份誇人公式。
一份好的表揚,也就是誇人,得有3樣:
第一樣,描述細節,對應孩子刷牙的例子,就是我發現你自己擠的牙膏很可愛,像豬豬俠的鼻子。
第二樣,我的感受,看到孩子擠的豬豬俠鼻子狀的牙膏,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就是我覺得蠻有一點小創意的。
這就夠了嗎?還得加上第三樣,對別人的影響,對應上面就是,媽媽都為你豎起了大拇指,準備跟你一起擠牙膏。
總的來看,就是:描述細節+我的感受+對整體的影響=一份好的表揚
簡單的說,就是孩子做的事,我看到了,我還看到了很多細節。我被觸動了,我還要告訴孩子,我的觸動。而且這事還影響了別人,像媽媽也都從中受益了。
原本,我認為這件事迭代至此,也就結束了。正面管教將是孩子教育無往不利的法寶。
然而在一次和同事聊天的時候,一句話點醒了我。在關注證明管教中的成長型思維時,也要一定的關注固定型思維,培養獨立人格。
3、培養獨立人格
於是,再次迭代了誇獎V3.0,在正面管教基礎上,增加獨立人格培養。
在聊起女孩兒教育的時候,提到一個愈發反面的詞「PUA」,我相信咱們不少家長都有所耳聞。
全稱(Pick-up Artist),源於美國,字面上看,是搭訕藝術家。而背後更多的是套路、是對女孩兒的傷害。
作為兩個女孩兒的父親,對這一點尤為警覺。
同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角度,就是家長在孩子小時候,要一定程度的表揚孩子的漂亮、美麗等。這相當於給孩子「打疫苗」,讓孩子對PUA中套路免疫。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我價值,讓孩子能對PUA吸引階段中的花言巧語免疫。對否定自己的攻擊免疫。從自身的獨立性上反PUA。
我那,作為相對傳統的家長,往往不太會誇孩子,也不太會表揚孩子漂亮。而像部分沒有經歷過誇獎的孩子,面對PUA的花言巧語,容易被套路。
幾句孩子很少聽到過的咱們,像「你其實很美」這種就可能輕易取得孩子的信任。為下一步套路,提供了可能。
反之對自己充分有自信的人,則會忽略這些言語而關注本質。
至此,誇獎V3.0版出爐,在正面管教的成長型思維基礎上,加上固定型思維的誇獎,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4、成年人間的誇獎
那麼除了在孩子的教育上,應用了誇獎,取得不錯的效果。
還有其他的應用嗎,誒,還真有,我也成年人間上做了一些實踐。
今年年初的時候,有幸成為了《社會網絡20講》的助教,具體的任務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帶著大家在知識城邦裡一起打打卡,點點讚、評論轉發一下。預期比哄孩子簡單多了。
而這件事最核心的任務是啥呢?其實就是給大家鼓勁,當啦啦隊,誇大家。
中間的難度,遠超自己的預期,還曾遇到過誇人,都被」呵呵「的情況。
就是因為應用了上面的這條公式,描述細節+我的感受+對整體的影響。使我在活動中逐步找到了感覺,和一同打開的同學達成了默契。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位同學在筆記中配了一張漫畫。畫得非常有趣。那必須得誇誇。
之前準備的誇獎是,「你的配圖真棒」,自己就給斃了,太沒營養。
用了公式以後,改成,「看到你那張關於起床和奪冠的配圖後,我貓著的腰板都挺直了,再小事情,哪怕就是起床,也是戰勝自我的表現啊!也肯定治癒了不少起床困難戶,怪不得收穫這麼多點讚。」
這段話發出去之後,用戶回了好幾個大笑的表情包。而且是秒回。
在打卡活動結束之後,一位用戶找到我,他說之前因為趕項目,每天工作很特別累,都想放棄打卡了,就因為表揚而堅持到了最後,還做了非常多漂亮的腦圖,不僅自己學好了,也找到貢獻感。
最後,我相信這份探索和迭代還未終結,期待我們能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誇獎,不是獎賞,是一份引導孩子成長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