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六個典故,你不一定全聽說過!《詩經》是中國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311篇,但是有六篇是笙詩,沒有內容只有標題。《詩經》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大部分詩歌都沒有作者,都是佚名。有人稱《詩經》為《詩三百》或者《三百篇》,孔子看閱覽後,稱其詩「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今天我們來聊的是來自詩經的六個典故。
甘棠遺愛:
這個故事出自《詩經》甘棠,這首稍微有點爭議的詩。有的說《甘棠》是在讚美召公,有的則是諷刺之作。我們暫且認為是在讚美召公。周武王滅了商,建立了周朝,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周成王。幸好有兩位賢臣輔助著周成王,一位是周公,一位是召公。召公配合著周公做嘔心瀝血的工作,也作出了一番政績,深受百姓愛戴,所以百姓稱召公為召伯。一次召伯巡行到鄉邑,為了不打擾百姓,就在一棵甘棠樹下,處理民間事務,實施愛民政策。他走了之後,百姓為了紀念他,叮囑後人好好愛惜這棵樹。所以這個成語是指對離去之人的懷念或者用來讚揚辭職官員的政績。
振鷺於飛:
振鷺於飛出自於《詩經》的《振鷺》。白鷺成群的飛在西邊的水澤裡,我客人也有著這樣高潔的容儀。在那個國裡,沒有人厭惡他,在這裡,也沒有人厭棄他。早上與傍晚都很勤勉,這美譽將永遠傳揚天下。一群白鷺排雲上,衝上青霄。在西邊澤畔恣意飛翔。嘉賓們都來參加祭祀,穿著一身白色衣服,就好像溪邊的白鷺。作者被這一襲潔白羽翼、振翅沖天、在水澤上翱翔以及盤桓在天空翱翔的姿態所震撼人心,喜愛之情馬上溢於言表。於是就有了《振鷺》這首詩篇。振鷺於飛後來形容俊美儀容的賢士,或者稱讚有風度的賢士。
遷鶯:
遷鶯出自《詩經》的《鹿鳴之什.伐木》,本來的意思是指黃鶯飛遷到高樹,也是指遷徙飛翔的黃鶯。後來人們引申為舉人登第,官人升官。伐木的聲音不絕於耳,黃鶯的叫聲嚶嚶。從幽谷中傳來,接著聲音又從喬木上傳來。鳴叫的聲音好像是在尋找自己的朋友。好好端詳那小鳥,尚且知道尋求小友,何況我們這些人,難道不知道重視友情嗎?天上神明請仔細聆聽,賜予我安寧與平靜。伐木的聲音急促迅速,過濾過的酒清醇甘冽無雜質。肥美鮮嫩的羊肉都在,請來叔伯來嘗鮮,敘一敘長久的情誼。伐木就在山坡那邊,把濾酒快快斟滿,和兄弟一起談談我們的情誼。
脊令:
這個詞語出自《詩經》中的《常棣》。這個詞想要表達兄弟有急難,或者比喻兄弟。《常棣》是一首宴請兄弟的詩篇,讚美兄弟情義。「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這一句是兄弟流落在高原,朋友著急來解救。脊令也是鶺鴒,是一種水鳥。本應該居住在水邊,可是現在竟然出現在高原,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所以這個詞常被比喻人在危難之處。鶺鴒不能正常在水邊出現,而是出現在高原上,飛翔著鳴叫,不能自舍,也代表著兄弟之間情意深厚,急難相顧。
白璧青蠅:
白璧比喻潔白的玉,青蠅比喻奸詐小人,這個成語來自《詩經》的《青蠅》。這首詩是在借物取喻,諷刺統治者聽信讒言,斥責小人誤國誤民。嗡嗡嚶嚶飛舞的蒼蠅,停留在籬笆上吸允不停。和愛高潔的君子啊,不要聽信害人的讒言。嗡嗡飛舞的蒼蠅,飛到酸棗樹上,搓著它的手腳。讒言害人的話沒有一定標準,將四方鄰國攪得紛紛亂亂。嗡嗡飛舞的蒼蠅,停留在榛樹上,猶如奸佞小人,將君臣弄得反目成仇。
黍離之悲:
「黍離」一次出自於《詩經》的《黍離》。這首詩來自於民間,描述的是周代生活的民間歌謠。據說,這是一首哀悼故國的代表作,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周大夫巡邑到鎬京,看到了被荒草埋歿的舊時宗廟遺址。因感傷於周室被顛覆,心裡很是悲傷,就作了此首詩。這首詩千年來不斷被傳唱著,以至於後人把心底那種失落的悲哀稱為「黍離之悲」,有時也指國破家亡的痛苦。行邁靡靡,中心如醉,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懂我心悲,不知我者,認為我有所求。
《詩經》中的六個典故,你不一定全聽說過!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說到這裡,《詩經》典故之多,情狀物之貌都很形象生動,那種質樸與純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