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克獎,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從1979年迄今為止的41屆普利茲克獎評選活動中,共有46位建築師獲獎,對於世界上的建築師而言,獲獎意味著至高無上的終身榮耀。
2012年,中國建築師王澍獲得了這一獎項,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獻身精神,以及其通過建築藝術為人類及人工環境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成為首位中國籍獲獎者。這位不凡的建築師在年輕時就顯露出了鋒芒,碩士答辯時,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博士畢業論文交到導師盧教授手上時,盧教授稱讚該論文是篇好論文但是看不懂,並請求同事幫忙參閱。
作為中國一線建築師,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大量使用因城市改建廢棄的青瓦,不僅將本地的記憶留存下來,也達成了環保的效果。有的遊客盯著牆上的瓦說,「那一塊好像我家牆上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會滕頭館、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五散房等等都是他的建築作品。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建築本身的運動曲線和丘陵的起伏相呼應,它在視覺上形成一條紐帶,迴廊和走廊像蛇一樣穿梭在建築的內與外,加強了建築的呼吸。
整個城市都在拆除傳統建築的時候,那些廢料讓王澍覺得心疼,它們承載的是民族的記憶。他覺的總得有人站出來做點什麼。因此,美院整個校園裡用超過800萬件回收的磚瓦石等舊材料。在美院建造過程中,他說「我們有四年每天都是凌晨三點鐘以後睡覺,我們有四年住在旅館裡面沒有回家,就是為了做這樣一件事情,而且幾乎沒有收入,學校沒有錢,我們幾乎是免費的。」
寧波博物館
從整體外觀上看這座博物館,其整體的外形建築像一個傾斜的方形盒子,簡約但設計感十足。建築的下面是更為簡單的長方形,中間有一些大小不等的窗口,建築的上端,像是開裂開來的山體,形成一些自然形狀及紋理,充滿力量感。
普利茲克獎評委亞力桑德羅 阿拉維納對王澍及其作品的評價是:「王澍的建築或許是才智雙全的結果。才智雙全讓他能夠在社會需要紀念碑式建築的時候創作出傑作,在不追求紀念性的時候依然有謹慎而平靜的作品。以寧波歷史博物館為例:這是一件多麼有力,多麼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稱得上是一個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