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問形式
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繫能檢測考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非選擇題的常見設問類型。命題形式上,本模塊常以區域圖為信息的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二、答題模板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
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口、工農業、城市、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
三、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關因子分析
要正確回答原因類試題,同學們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繫,下面是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關因子分析。
常考形式:
①在小比例尺(多在選擇題中,大範圍平面圖中)地圖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緯度因素和風帶、氣壓帶、季風因素;
②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多在非選擇題,小範圍平面圖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熱力差異因素和人為因素。
2.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
多以「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
例: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的原因?
成因:
(1)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遊地勢低平又曾為黃河的洪泛區,河床高懸。
(3)人(社會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資源,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調蓄能力。
3.地理事物時空特點成因分析
應鎖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氣運動原理,季節變化原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河水補給原理最為重要,應注意進行逆向推理。
(1)氣候的變化、天氣的變化
多從近地面的熱力環流(風壓流原理)進行分析,用「熱(高溫)低(壓)升(氣流上升)雨(成雲致雨);冷(低溫)高(壓)沉(氣流下沉)晴(乾燥晴朗)」進行邏輯分析。
(2)海上什麼時候出行多與風浪有關
其邏輯關係為「溫差大(如冬季)―→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溫差小(如夏季)―→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時倒推。如:美英在二戰中沒有在11月而是選擇在6月實施「諾曼第登陸」作戰的原因:6月中高緯間的溫差小,氣壓梯度差異小,風力小,風浪小,可減少渡海作戰的非戰鬥傷亡。
我國大洋科考選擇在4月初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東亞與北太平洋間溫差小,氣壓差異小,季風弱,風浪小,可方便、準確、科學地採樣。
(3)河水的補給
對於教材的知識點應知各個典型地區的主要補給類型,特別是我國各個大區的補給類型。
先定地區——南北半球、大氣環流緯度帶、海陸位置。
根據材料定補給類型。
我國東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補給。
江南是春雨降水適量、夏季雨水大量補給。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補給。
華南是春季鋒面雨、盛夏颱風雨補給。
地中海氣候則是冬雨補給。
[例]下圖為我國亞熱帶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某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們對其進行了綜合考察。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沿A~E線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巖層的形成年代A、E兩處最晚,C處最早。據此分析圖示河谷的成因。
(2)同學們沿A~E線觀察到沿途植被垂直變化不大。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3)從圖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或山前,呈明顯的條帶狀分布。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4)圖中虛線是規劃在幾個村莊之間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線路比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線路比較彎曲,呈「之」字形。分別說明其原因。
[解析] 第(1)題,根據巖層新老關係判斷,圖示河谷處的地質構造為背斜,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疏鬆,易被侵蝕成谷地。第(2)題,自然帶垂直變化的原因是水熱條件隨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垂直分異規律以低緯度高山地區表現最為明顯,沿A~E線儘管緯度較低,但屬於低山丘陵,相對高度不大,因此植被的垂直變化並不大。第(3)題,山區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帶,其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水源和土壤。第(4)題,山區公路的修建原則上要與等高線平行,因此,乙村到甲村的線路比較平直,而乙村到甲村的線路要呈「之」字形。
[答案] (1)河谷地帶為背斜構造,因為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疏鬆,易被侵蝕成谷地。(2)沿線相對高度不大,水熱狀況垂直分異不顯著。(3)山前的洪積扇、衝積扇和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地勢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資源相對豐富;淤積有肥沃的土壤,比較適宜聚落的發展。(4)乙村到甲村地勢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勢起伏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與等高線平行修建,可減小公路的坡度。
練一練
讀我國東南部地區某月等溫線和年等降水量線(mm)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所示為 (1、7)月等溫線,該月我國氣溫分布有何特點?簡要分析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
(2)比較圖中①②兩地的年降水量大小,並分析原因。
(3)比較圖中①③兩地該月平均氣溫高低,並分析原因。
(4)圖中④⑤兩地適合曬鹽的是 地,原因是 。
(5)圖1中陰影區域農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費結構中,生物能源大約佔80%。該區域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其成因是什麼?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該地區應採取的生態建設措施。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解析:第(1)題,首先需要調用「我國氣溫分布特點」這一主幹知識對圖示月份作出判斷,然後根據緯度位置對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影響分析我國夏季南北普遍高溫的原因。第(2)題,首先根據圖像信息對①②兩地年降水量的大小作出比較,然後聯繫①②兩地的位置分析兩地降水差異的主要原因。①地位於武夷山東坡,夏季東南季風在此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②地則因位於臺灣山脈夏季風的背風坡,屬於雨影區而降水少。第(3)題,根據圖像信息比較①③兩地的氣溫高低,可從緯度、天氣和地勢三個方面分析。①地地勢高,加上夏季多地形雨,氣溫偏低;③地緯度低、海拔低且位於臺灣山脈的雨影區,雲雨天氣相對較少,故其氣溫高於①地。第(4)題,圖中④地有我國著名的布袋鹽場,該地曬鹽的有利條件為地勢平坦、降水相對較少、日照強。第(5)題,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區,人口稠密、人均耕地相對較少,加上礦物燃料缺乏,人們亂砍濫伐,強取耕地和薪材,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要實現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發展立體農業和實施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
答案:(1)7 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 南方緯度低,太陽高度大,北方雖然緯度高,太陽高度小,但白晝更長,因而氣溫也較高。(2)①地大於②地。 ①地位於東南季風的迎風坡,②地位於臺灣山脈的雨影區。(3)③地高於①地。 ③地的海拔、緯度都低於①地,且③地降水少於①地。(4)④ ④地處背風地帶,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強,氣溫高,蒸發旺盛;地形平坦,有大片泥質海灘;(5)水土流失。 亂砍濫伐(或過度樵採)。 大力推廣生活用煤,進行爐灶技術革新,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封山育林等。 發展立體農業,系列開發當地的優勢資源。
公眾號試卷及答案、重點解析word或PDF文本見會員(VIP)版
想同步發你資料,助你教學和學習的!就加入VIP!
請加QQ群:123945265或615444974或掃下面二維碼!
地理選考原始分差1分,賦分差3分!!
想試用word或PDF文本的,請寫郵箱!
想同步發你公眾號試卷及答案、解析文本的!就加入VIP!
可留言或加微信13735334348聊!
QQ群VIP:請輸碼加入,資料同步共享!
想自主下載的!可掃碼小紅圈或知識星球!
歡迎師生、家長們諮詢!!
歡迎備課組長、課代表垂詢!!
高考路漫漫,我們陪你一起走!
【技巧】《自然災害與防治》答題精品模板
【技巧】高中地理高頻考點及答題方法匯總!
【技巧】重做往年真題!品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