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血栓媽媽「拼命」生二孩 隨時有生命危險

2020-12-24 搜狐網

  十天前,林女士剖腹產生下一個7斤多的男嬰。前天,一家人歡天喜地出院了。

  看著這家人遠去的背影,寧波市第一醫院產科醫護人員鬆了口氣,主任丁慧青說:「林女士患有下肢靜脈血栓,長期在服抗凝藥,能順利生下這個孩子,算是幸運了。如果一開始我知道她的身體狀況,絕不建議她懷孕,她這簡直是在拿生命開玩笑。」

  在浙江,2014年初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今年年初又全面放開二孩。當媽媽是每個女人的權利,但在丁慧青看來,有些大齡媽媽為了要二孩,隱瞞不利於懷孕的病情,這簡直是在拿生命開玩笑。

  記者 賀豔

  39歲產婦下肢靜脈血栓

  剖宮產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林女士今年39歲,這已經是第二胎了。據她自己介紹,在31歲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剛生完沒幾天,就患上了下肢靜脈血栓,當時在右腿放了支架。第二胎懷孕之前,她怕自己這個病不能懷孕,乾脆就沒去做孕前檢查,懷孕之後也沒有按時做孕檢。找到丁慧青的時候,她已經懷孕36周多了。她說去過好幾家醫院了,一看她患有下肢靜脈血栓,是疤痕子宮又是高齡產婦,都說難度太大,委婉地拒絕了她。

  「她來的時候,雙腳沒力氣,尤其是放支架的右腿,其他臨床症狀倒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從醫學角度來看,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服用抗凝藥,在剖宮產之前必須停掉,否則手術時容易發生大出血;但是停藥時間一定要把握好,否則血液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掉在肺部是肺栓塞,掉在腦內是腦栓塞,掉在腿部是下肢栓塞,這幾種情況都是有生命危險的。所以在剖宮產之前,對我們醫生的考驗是非常大的,這抗凝藥停多長時間,必須得分毫不差地把握好。」丁慧青說,為此他們請了急診科、呼吸內科專家反覆會診、討論手術方案,後來一致決定在剖宮產之前3天讓她停服抗凝藥。整個手術過程很順利的。

  「生下孩子後,林女士並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併發症的風險可要比一般產婦高。不過謝天謝地,總算順利地度過了觀察期。看她自己每天笑呵呵的,我們卻每天都要提心弔膽。」林女士手術前後,丁慧青都替她捏了一把汗。

  不顧病情兇險生寶寶

  產婦心率一度飆升一分鐘150多次

  張女士今年37歲,20多天前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現在兒子已經出院回家了,她還躺在寧波市第一醫院心內科的病床上。這次生產,她的心率一度飆升到一分鐘150多次,而正常人的心率在一分鐘100次左右。

  張女士個子嬌小,身高只有1.51米,生第一胎的時候,因為身體負擔重,患上了擴張性心肌病。去二胎門診諮詢時,醫生已經明確告訴她,她這種情況再次懷孕是有生命危險的。可她沒把醫生的話放在心上,還是懷上了第二胎。得知懷孕後,她表示「又驚喜又擔心」。怕麻煩,在孕檢的時候,她又向醫生隱瞞了自己的病情。

  2月26日,張女士懷孕38周的時候,找到了丁慧青。「我見到她的時候,感覺呼吸聲很重,心想可能是心臟有問題。後來看了病史,果然如此。」檢查中,張女士的心率達到了一分鐘150多次。「這已經不能再等了,心率過快有可能導致心臟驟停,大人小孩都有可能不保。」當天晚上,丁慧青就徵求家屬意見,做了剖宮產手術。手術時,請了心內科的專家一起為張女士「保駕護航」。

  「這個手術,麻醉要格外小心,手術過程越快越好,手術輸液要掌握好速度,不能快也不能慢,任何一個環節有閃失,都會有生命危險。從麻醉開始到取出孩子,只用了半個小時。」剖宮產手術結束後,張女士就直接住進了ICU(重症監護病房)。因為心率還是沒有降到正常人的水平,她隨後又住進了心內科病房繼續接受治療,至今還沒有出院。

  備孕媽媽必看

  尿毒症 白血病 心臟病

  有這三種病,咱最好不拼命生娃

  王女士今年38歲,是名尿毒症患者,一直在做血透維持生命。但就是這樣的身體狀況,也沒有打消她生二孩的念頭。王女士找到丁慧青的時候,懷孕35周多了。「她整個人是蠟黃的,是個很明顯的慢性腎病患者,還好沒發現她有嚴重的併發症。」經過產科醫護人員的協同努力,最終,王女士通過剖宮產順利地生下了一個兒子。

  「如果我知道她是尿毒症患者,是不建議她懷孕的。尿毒症女性懷孕後,腎臟負擔增加,可能加重原有腎臟損害,導致腎功能急性惡化;另外,尿毒症孕婦流產、早產、死胎、妊娠高血壓症候群的發病率也比較高,而透析對胎兒發育也有一定影響。」丁慧青介紹說,此外,像血栓,心臟病中的風溼性心臟病、艾森曼格症候群(心臟返流)、心功能不好,血液病中的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這幾種病,醫學上都不建議懷孕。這不僅會危及孕婦的生命,也會影響胎兒的質量。「雖然以上這三個媽媽都順利地把孩子生下來了,但這只是及其幸運的例子,這過程有多危險,我們當醫生的心裡最清楚,大家絕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

  大齡備孕媽媽諮詢最多的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能否懷孕,視情況而定

  每周四下午,丁慧青有一個「再生育諮詢」門診。「現在來諮詢生二孩,集中在39-45周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她們是高齡產婦,很多人又是疤痕子宮,懷孕之前,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做個全面的身體檢查。懷孕之前最好能做個卵巢功能,有宮頸疾病、卵巢囊腫的也要先治療。只有把身體各方面的機能調整好了,才能生育一個優質的寶寶。」

  門診時遇到比較多的是,患子宮肌瘤的女性諮詢能否懷孕,對此,丁慧青也做了詳細的介紹:

  子宮肌瘤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黏膜下子宮肌瘤,這種肌瘤必須在孕前通過手術切除,不然會降低受孕機率,即使受孕了,也會造成胎位不正,如橫位、臀位等。

  第二種是漿膜下肌瘤,這種肌瘤對子宮影響不太大,可以先懷孕,懷孕中期,如出現子宮肌瘤蒂扭轉,也可以在不影響胎兒的情況下通過腹腔鏡做摘除手術。

  第三種就是肌壁間肌瘤,這也是最讓醫生糾結的肌瘤了,如果是肌瘤比較大,最好開腹處理,有利於子宮的恢復,如果選擇腹腔鏡,有可能會造成子宮破裂,做完手術後,要在一年半之後才能懷孕。

news.sohu.com false 現代金報 http://dzb.jinbaonet.com/html/2016-03/17/content_296239.htm?div=-1 report 2911 十天前,林女士剖腹產生下一個7斤多的男嬰。前天,一家人歡天喜地出院了。看著這家人遠去的背影,寧波市第一醫院產科醫護人員鬆了口氣,主任丁慧青說:「林女士患有下肢靜

相關焦點

  • 最近生二孩的媽媽比初產婦還多
    許多經產婦,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已經是全母乳餵養了,第二個孩子也打算這樣養。  除了經驗方面,第二次生寶寶的媽媽還會留心,怎樣跟大的孩子交流,使兩個孩子和睦相處,相親相愛。餘麗華說,從她觀察的情況看,小寶寶生出來以後,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會來看望,有非常喜歡小弟弟或小妹妹的,也有不太高興的。因為現在生二孩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多孩子也能接受「自己不再是獨生子女」的改變。
  • 高齡生二孩面臨7大風險
    □王芳芳  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就像一個「幸福炸彈」,讓不少家庭「再生一個」的心願終於有了實現的機會。但是,想生二胎,並非那麼容易!不少孕媽媽的年齡超過35歲,有的甚至超過45歲,再次生育面臨很多風險。  記者從河南省人民醫院了解到,自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以來,該院生殖中心前來諮詢生育二孩的高齡夫妻最多時一天達十幾對。
  • 養孩成本較高 成都超六成職場媽媽不想生二孩
    報告指出,成都本地一半職場女性尚未生育,一孩職場媽媽中有62%不想生育二孩。調查數據一半職場女性尚未生育當代女性同時面臨來自職場、家庭和社會的期待,女性不僅需要在職場上與男性一樣「衝鋒在前」,在家庭中也需要承擔家務、贍養老人、養兒育女等職責,社會 對女性的要求似乎也越來越高。此外,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很多女性又面臨著是否再生育一個孩子的問題。
  • 不管懷一孩、二孩,產檢一次也不能漏
    通訊員劉坤維 攝湖北一位農婦懷孕近26周才去產檢,發現胎兒竟紮根宮外,腹內籃球大的「定時炸彈」威脅媽媽生命。10月21日,武漢協和醫院產科主任鄒麗教授團隊完成一例國內罕見的腹腔妊娠「拆彈」手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一些農村或偏遠地區孕婦、懷二孩媽媽,忽視產檢或漏檢,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令人遺憾。」
  • 爸媽生不生二孩幼兒拉開辯論賽 幼兒園開「二孩課」
    孩子們躍躍欲試,報名參加「二孩辯論賽」,有的還嚷嚷要站在反方說話。活動引來不少媽媽專程請假觀摩,生或不生,難做決定。楚楚媽推著嬰兒車,帶著1歲的寶寶到園看老大的表現,「我很想聽聽他自個兒的意見。」  辯論賽一開始,反方先辯。「我不支持生弟弟妹妹,因為他(她)很煩,老把我東西搶走!」一個中班小朋友理直氣壯,逗得老師們笑得前俯後仰。
  • 大孩都18歲了,還生二孩嗎?
    自從開放二胎以來,附近的人扎堆了要生二孩,而有意思的是年輕夫妻不願意生,都是40左右的中年夫妻生。再加上自家一個孩子都顧不過來,兩個人上班,還得讓父母辛苦照顧,又對不起老人,又對不起小孩,如果時間和財務狀況不允許的情況下還是不生了。而那些響應號召的中年夫妻,大都都是家裡老大年齡很大了,至少10歲以上了,覺得自己現在的工資也供得起兩個孩子,精力也還行,所以響應號召,趕緊再生一個。但也有一些,是為了圓兒女雙全的夢,所以才生的。
  • 二孩媽媽遭遇職場「軟壁壘」,到底要「升」還是要「生」?
    一方面,媽媽們都想趁年輕,借著政策的東風生二孩,另一方面,職場的殘酷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也讓她們不得不慎重考慮這個想法。母親節當天,智聯招聘發布《2016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從結果看,近六成女性表示不想生育二孩,兩成女性簡直不想生小孩。
  • 一周內,兩位二孩媽媽患癌!醫生痛惜:懷孕時早有徵兆
    自從兩孩政策落地,不少家庭紛紛加入「二孩」行列。 隨著二寶的降臨,媽媽們無疑更加忙碌,無暇顧及身體。 最近一周,杭州市三醫院外科接連接診兩位患上乳腺癌的「二孩媽媽」,令人唏噓。
  • 「全面二孩」一年了,為何超半數家庭不想生二孩?
    北京市朝陽區全職媽媽陸女士是獨生女,按政策幾年前就可以生二孩,但是兒子今年都9歲了,她仍然不想要二孩。  陸女士的丈夫收入較高,父母住一個小區,身體也不錯,按理說再養育一個孩子的條件都具備。陸女士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生了孩子就一定要把孩子照顧好,給予好的教育,「這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 12歲女孩作文哭訴:別讓你媽生二孩 我是過來人
    田田的《我不想媽媽有二孩》作文 記者 鄭三波  昨日,渝北某小學六年級學生田田(化名)的作文《我不想媽媽有二孩》,引發網友熱議。提到這篇作文和9歲的妹妹,她侃侃而談。她說,這篇作文是寒假作業,語文老師以「我是否贊成媽媽生二胎」為話題,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但自己家本就是二胎家庭,因此作文一開頭田田就說,「其實,本人認為這文章題目對我來說,完全沒用。因為早在我3歲的時候,媽媽已經為我生了一個小妹妹。所以,現在後悔當初沒有阻止媽媽把小妹妹生下來」「我只能接受這個『血淋淋』的事實」。
  • 二孩時代,如何規避生育風險
    怎樣才能夠更有效地保障二孩產婦及二孩寶寶的健康?程利南表示,最關鍵的是育齡女性要了解哪些因素是威脅到自身生育健康的風險因素,並且懂得如何去規避,實現零傷害。「保證孕產婦的健康,降低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要生得太早、不要生得太晚、不要生得太密、不要生得太多,這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只有做到這四點才能使一個國家的嬰幼兒死亡率下降。」程利南說。
  • 境外媒體評中國孕婦死亡率升高:或因高齡女性拼生二孩
    報導稱,目前還無法確切證實孕產婦死亡率上升與「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有關,但有醫學界人士認為,政策加劇了婦產醫療資源的供求矛盾,同時生育年齡過大等因素也會增加孕產婦二次懷胎的健康風險。香港《經濟日報》網站9月30日刊登題為《高齡拼生二孩、醫療資源短缺 內地產婦死亡率升3成》的報導稱,醫學界人士認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加劇婦產醫療資源供求失衡,高齡產婦也可能與孕婦死亡率增加有關。
  • 媽媽們生二孩不願剖宮產 一晚21人順產破醫院紀錄
    原來這一晚有23個寶寶出生,其中21人都是順產,夜間順產量打破了該院歷史紀錄。首席助產師鍾菊芳感嘆壓力太大,整晚一分鐘沒休息。「第一次一晚上接生了這麼多寶寶,不過這個紀錄肯定還會被刷新,因為最近生伢太火了!」
  • 想生二孩,哪那麼容易
    ,2016年,2017年新出生人口稍有增加,但從2018年開始又出現了急劇下滑,迅速回落到政策出臺前以下的水平,也就是說,全面二孩政策並沒有改變我國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的趨勢。可能也會有朋友嘮叨,那麼貴的房子,不知道不買房呀,那麼請問一下現在的年輕人如果要靠自己上班掙錢買房,估計也就只能是個夢了吧,就算一個月工資1萬,相比高高在上的房價不也是杯水車薪。生孩子帶來的財務壓力是顯而易見的,近400萬的的費用,一個孩子基本上也就窮盡倆口子一生的薪水了,怎麼不敢去想生二孩呢?
  • 生不出二孩真煩惱:45歲以後近90%女性無生育能力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來,很多高齡婦女加入了生二孩的隊伍,各地醫院產科迎來嬰兒出生潮。圖為春節前夕,湖北襄陽第一人民醫院產科護士在護理新生兒。  陳 文攝  不孕不育成難題  到45歲以後,將近90%的人沒有生育能力了,末次妊娠的平均年齡是40歲左右  生了一個兒子,還想再生一個女兒,兒女雙全一直是安徽合肥居民程荷鳳最大的心願。去年,39歲的她終於等來國家的二孩政策,儘管取掉了節育環,但一年多了還是懷不上。醫院檢查報告顯示,輸卵管通而不暢,子宮前壁有兩個直徑3釐米和2釐米的囊腫。
  • 深圳男子坐11個小時車後,左下肢竟長深靜脈血栓,有生命危險
    近日,寶二醫(集團)二總醫院(松崗人民醫院)利用新引進高端醫療設備,為多名面臨生命危險的患者除去深靜脈血栓,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時,填補了松崗、燕羅地區此項技術空白。左下肢浮腫酸痛原是深靜脈血栓今年四十來歲的老劉(化名)最近坐大巴回了趟老家,11個小時的車程除了有些疲憊,老劉並無其他不適。誰知一個星期以後,老劉發現自己的左下肢莫名出現浮腫,且逐漸加重,同時伴有酸脹、腰痛等症狀,以為是工作太累,尋思著休息一下就好了。
  • 孕期腳腫有可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千萬別大意有生命危險
    如果是生理性的水腫問題不大,一般產後就會慢慢恢復,但是也有一種很危險的情況就是下肢深靜脈血栓造成的水腫。 據統計,在相同年齡段人群中,懷孕期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是非孕期婦女的5-6倍;如果家族中有「靜脈血栓栓塞症(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統稱)」病史的,那孕期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會增加3.5-8.5倍;而如果孕婦有「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的話,這個風險會增大到34倍! 孕期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會有什麼危害呢?
  • 70後彷徨二孩:能生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儘管新政策仍未落地,但「二孩,生還是不生」已經成為人們閒聊時的話題。在跨越了70後到90後的婚育人群中,有表示「堅決響應」的行動派,也有大呼「養不起」的拒生派。其中最為糾結的,莫過於即將「奔五」的70後們。許多70後婦女生育期已接近結束,只能眼看著錯過「二孩」的末班車。  近日,華商報記者走進三個70後家庭,分享他們有關二孩的故事。
  • 二孩潮殺到 幼兒園開"二孩培訓課" "小豆丁"學餵奶
    學餵奶、學推車、學哄孩子,這是廣州南湖德譽幼兒園即將在小、中、大班開設的「二孩培訓課」。幼兒園小豆丁學餵奶幼兒園的「二孩課室」裡,有一批新奇的教具:布娃娃、嬰兒碗、手推車,搖搖床、浴盆、尿不溼。日前,在幼兒園的開放日上,十多個孩子圍著馮老師,學習如何照顧弟弟妹妹。課室外等候的媽媽中,有不少人已經孕相明顯。
  • 二孩政策普遍放開:男女最佳生育年齡是多少歲?
    生育黃金年齡男性也適用  今年40歲的季先生有一個8歲的兒子,他總是羨慕地看別人有兩個孩子。「全面二孩」政策曙光出現後,他既激動又焦慮。激動的是,今後至少可以有兩個孩子了;焦慮的是,最近一年他一直在忍受性功能障礙的困擾。他覺得這種事情說出去很丟面子,之前一直沒到醫院就診,但現在不得不去醫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