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課堂改版了,視頻可以點播看
為了方便廣大杏林學苑用戶觀看學習課程,杏林學苑技術團隊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線學習課程,大家可根據自己特長選擇相應課程學習,隨時隨地點播學習,每周一會上傳新視頻,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診療技術。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
⊙作者:彭堅
⊙編輯:杏林君
臨床醫案
周某,女,62歲,農民。
2010年4月24日初診:患者四肢疼痛酸脹多年,遇到天氣變化或勞累加重,時發時愈,做過各種檢查,類風溼因子不高,有輕度腰椎骨質增生,飲食、二便尚可。
最近周身疼痛,右下肢從臀部到小腿脹痛厲害,活動稍舒,躺下尤劇,以致心煩不眠,舌淡,苔薄黃,脈弦細。處以柴胡桂枝湯合二妙散、止痙散:
柴胡10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黃芩10g,黨參15g,半夏10g,生薑10g,大棗10g,黃柏10g,蒼朮10g,蜈蚣1條,全蠍10g。7劑。
2010年5月2日二診:服上方後,臀部及小腿肚痛顯著好轉,全身酸痛也有改善,頸部不適,精神疲倦,舌淡,脈弦細。原方加減:
柴胡10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黃芩10g,黨參15g,半夏10g,生薑10g,大棗10g,黃柏10g,蒼朮10g,葛根50g,黃芪30g。7劑。
2010年5月10日三診:服上方後,頭頸部及上身疼痛全部緩解,精神亦好轉,僅臀部留有酸脹感,脈舌同前,仍然用原方加減:
柴胡10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黃芩10g,黨參15g,半夏10g,生薑10g,大棗10g,黃柏10g,蒼朮10g,木瓜30g,懷牛膝15g,薏苡仁30g,黃芪30g,當歸10g。7劑。
服後臀部的酸脹感消失,一如常人。
用方思路
在經方中治療因風寒溼熱導致周身疼痛的方劑不少,大多數以溫陽散寒、利溼清熱為治,如烏頭湯、白朮附子湯、麻杏苡甘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臨床治療,習慣於用經方者,常常根據辨證論治的需要,選取以上方劑。
然而柴胡桂枝湯的立意卻與以上方劑有顯著的不同。《傷寒論》第151條云:「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桂枝湯方中共9味藥,即柴胡、桂枝、半夏、黃芩、白芍、炙甘草、黨參、生薑、大棗。
從證候來分析,「支節煩疼」是指四肢煩勞酸疼,雖不劇烈,但纏綿不已;從方劑的組合來分析,本方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的合方,兩方都以「和法」為治療原則,而不是以祛風、散寒、祛溼、止痛為目的。
這種病痛,最常見於中老年到體質比較虛弱的患者,最容易在勞累過後、天氣變化、季節更替時發生,各種檢查都顯示不出有嚴重疾病,用藥偏涼、偏溫則患者都感覺到不適。這是身體虛弱或年齡趨於衰老,肌肉筋骨不勝勞累,不能適應溫差、溼度變化所致。
這種因為身體不能和調而出現的病痛,不能當作風溼一類病來治療,應當視為「亞健康狀態」,採用「和法」調治,故以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用,和陰陽,和表裡,和營衛,和氣血。
全方藥性平和,不偏溫,不偏涼,具有調補與治療兼施的特點,故在中老年人和亞健康人群中運用很廣。
疼痛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如開春季節溼熱萌生,則合用二妙散,即加蒼朮、黃柏;如屬勞累所致,則合用當歸補血湯,煩疼而致睡臥不安,再加雞血藤、酸棗仁、茯神,如疼痛以臀部腿部為甚者,則合用四妙散,即二妙散加懷牛膝、薏苡仁;如疼痛牽涉到頸部,則合用葛根湯,即加葛根;如疼痛劇烈,則合用止痙散,即加蜈蚣、全蠍等。
還有一些中老年人,總感到有一股氣在身上竄動,氣走到哪裡,則哪裡疼痛,按之即打嗝,令人稱奇,用尋常疏肝理氣之法不效。我後來從劉渡舟先生的《傷寒論十四講》中得知,當用此方治療。
總之,中老年人就像一部使用了幾十年的機器,部件老化,容易出現這裡或那裡的故障,肢體經常會有一些莫名的不適,不宜大補、大瀉,只需調節、維修,而此方是特別適合的方劑。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進入杏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