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色及其與藻類的關係,你知道嗎?

2020-12-12 水產養殖網

池塘水色及其與藻類的關係,你知道嗎?

出處:網絡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6-04-22 11:33:00

水色是水體的顏色,不同水體,所含溶解色素、腐殖質、懸浮微粒、透明度、氮磷鉀含量及有效輻射吸收作用等不同,形成適合不同藻類群體生存和繁衍的生態環境,在太陽下就呈現不同的水色。藻類群落的胞形狀、大小、適應性分布和體色是水色的重要內容,是水體環境質量的外觀表現,在環境保護和水產養殖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藻類已經成為水環境評價的一個重要生物指標。藻類對水色具有重要意義&nbsp&nbsp,但關於二者之問關係的專門研究報導卻很少見,本文綜述了藻類對水色的影響以及不同水色中的優勢藻類群落,使人們詳細了解藻類和水色的關係,&nbsp為識別水色和管理水質提供幫助。

1&nbsp水色的內涵
&nbsp&nbsp&nbsp&nbsp&nbsp
水色是自然光中不同光質穿透水體達到懸浮物質表面後反射的顏色,分真色(True&nbspcolor)和外表色(Apparent&nbspcolor)。其中以浮遊生物對水色的影響最大,一般意義的水色主要是浮遊生物的顏色,又稱之為藻色,俗稱「綠藻水」。不同光質的光穿透能力不同,在可見光的連續光譜中,其波長由大到小依次為:紅一橙一黃一綠一藍一靛一紫。其頻率則是由小到大,穿透能力亦由小到大。通常波長較長的紅、橙、黃光在幾米深處就很容易被水體吸收掉;波長較短的綠、藍光等能透入水體深處,這些光被水體的懸浮物質漫反射回到人眼中,構成肉眼可見的水色。

2&nbsp水色與藻類的關係
&nbsp&nbsp&nbsp&nbsp&nbsp
藻類是水體中的一類主要懸浮物質,不同藻類除了葉綠素外還含有各自的特徵色素,色素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和漫反射不同而使藻體看起來具有不同的顏色:藍藻除了葉綠素外,還含有藻藍素和藻紅素,對藍綠光的吸收少,故為藍綠色;綠藻含葉綠素較多,亦含葉黃素和胡蘿蔔素,對綠光只少量吸收,大部分以漫反射形式反射出去,看起來呈綠色。大多數紅藻雖含葉綠素、藻藍素等,但以藻紅素的含量佔優勢,對紅光只能少量吸收,藻體通常呈紅色,如紫菜、石花菜。褐藻除含葉綠素外,還含有類胡蘿蔔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因而呈現褐色。不僅如此,不同藻類由於對自然光的選擇性吸收因而在水體空問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差異,對紅光吸收較少,對綠、藍、黃光吸收較多的部分紅藻,生活於紅光難以到達,而綠、藍、黃光能到達的較深海水中(有的種可生活在深達100&nbspm處);綠藻對綠光吸收較少、對紅光和藍紫光吸收較多,而生活於包括紅光在內各種光均能到達的淺水中。這種不同藻類的分層分布,有利於充分利用陽光和空問,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機制;同時不同藻類種類和數量的空間分層分布使水體具有各種各樣的水色。

一般情況下藻類類群是水色的表徵,不同水色下的藻類群落結構不同;而藻類生活在一定的營養中,水體營養狀況是水色的重要影響因子&nbsp。硅藻在氮磷比為10:1時快速繁殖,易成為優勢種,形成茶褐色水色;綠藻在氮磷比為3~7:1時繁殖最快,易成為優勢種,形成綠色水;而其它單胞藻和大型藻類在氮磷比1:1時會快速生長形成一些不良水色。水體的營養水平影響藻類的生長繁殖,進而影響水體浮遊生物的數量和種類,導致水環境中優勢種群的差異,從而影響水色。此外所有影響藻類生長繁殖的因子對水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用,如溫度、光照、pH、鹽度、水體底質和溶解氧等&nbsp。

以下介紹幾種典型水色及其優勢藻類:
(1)水體淡綠色或清澈見底,透明度在50&nbspcm以上,清澈見底,水中浮遊生物種類和數量都很少,有時出現使魚類難以消化的藻類,俗稱「瘦水」;這樣的水體適合觀賞、娛樂和作為飲用水水源,但不適宜養殖生產,養殖上一般增加施肥投餌來改善其水質。

(2)水體茶褐色或綠豆色,水中溶氧豐富,透明度在25&nbspcm~40&nbspcm之間,俗稱「嫩水」。水體浮遊植物種類較多,以硅藻門、綠藻門藻類為主,易被魚類攝取,而且,硅藻是許多水生動物及其幼體的優質餌料,硅藻大量繁殖時,水色呈黃褐色,該種水色是養殖的上好水色。需要注意的是硅藻對水體變化的適應能力弱,當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硅藻就會大量死亡,水色也隨之變化。且這種水色對於養殖和觀賞娛樂場所都是較好的水質表徵。

(3)綠藻繁殖較多時水色呈鮮綠色,綠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淨化水體的作用;綠藻對水環境的變化適應性較強,以綠藻為主的水體是較穩定的,是養殖者所期望的水色。但浮遊生物過量繁殖,水色太綠(如黃綠色、藍綠色、墨綠色、灰色或混黃色,渾濁),導致透明度下降(在20~25&nbspcm之間)。黃綠水中藻類主要以綠藻門藻類為主,如小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類;黑綠水出現在天氣較熱時的水體下風處,其藻類數量較多,以裸藻門的藻類(如雙鞭藻、棘刺囊裸藻等)為主;水體優勢種群是不易被魚類攝食利用的藻類,對養殖不利,說明水色已老,這種水俗稱「老水」;需要及時換水、加注新水或者用氯製劑全池潑灑來控制池水中綠藻的數量。此水質若不及時注水、換水,會因缺氧變壞;部分藻類的死亡分解使水體散發異味,影響水體的景觀質量。這樣的水體需要不斷補充新水,一般每周衝水一次,以改善水質。


(4)當水溫升高時,在水體四周(尤其在下風處)的水面上浮有一層翠綠色的浮膜,水體透明度低。此種顏色的水體中常常含有大量的藍藻(主要種類為銅綠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藻類)和綠藻(主要是衣藻),該水色是水質老化的標誌。藻類會大量死亡並向水體釋放有毒物質,麻痺魚類的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時還會造成魚類死亡。所以,當發現水體這種水色後,應立即用「藍藻煞」全池潑灑或根據實際情況在下風處用潑灑來殺死這些藻類,並將底層池水抽出,以免對魚類造成危害。

(5)水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紅棕色,褐色甚至黑色,具有腥臭味,且藻類在水中分布不均勻,出現的藍綠色或綠色的雲層及塊狀、絲狀現象,即為「水華」;這是水質惡化的象徵,俗稱「壞水」;含有大量甲藻門、藍藻門的藻類,如裸甲藻、多甲藻、微囊藻等。甲藻大量繁殖時水色呈醬油色,水體透明度減小,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質變壞的標誌。如不馬上換水,容易引起泛塘事故,造成魚類死亡。

(6)灰白色水,藻類大多被浮遊動物當作餌料攝食,水體中浮遊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數量較多,當浮遊動物的繁殖達到較高密度時會與魚類競爭氧氣,引起魚類浮頭,同時還影響魚類的正常攝食與生長,應該想辦法清除。金藻、硅藻、隱藻和甲藻的細胞呈褐色或褐綠色,水色幾乎是褐色、褐綠色或褐青色;而藍藻、綠藻、裸藻的細胞呈綠色,其水色接近綠色。但不能因此簡單地認為水色和藻類類群間具有必然的對應關係,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首先,同一門藻類在色素組成上雖然有其共性,但還有特殊情況,如藍藻門種類一般呈藍綠或灰綠,而有些種類(如顫藻、席藻中的某些種類)因含較多的胡蘿b素、葉黃素和藻紅素而使細胞呈黃褐、紅褐和紫色等顏色;裸藻通常呈綠色,但血紅裸藻細胞內有大量血紅素而呈紅褐色;也有些藻類因具囊殼被甲,使水呈現其殼、甲的顏色。此外,同一種藻的色素組成可以因生活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特別是藍藻和綠藻當種群的增長達到指數增長末期時,常因養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他環境變化而使細胞出現「老化」現象,這時葉綠素減少而類胡蘿b素和葉黃素增多,使藻體發黃呈褐色;

各種藻類對光照條件的適應而改變顏色的現象更是廣泛存在。因此判斷水色不僅要根據不同藻類種類和顏色,且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3&nbsp水色與養殖的關係

漁業上水質優劣的標準是「肥、活、嫩、爽」,這四個字各有其確定的與藻類相關的生物學內容:

(1)&nbsp「肥」&nbsp指水色濃,藻類數量高;其定量指標是透明度25&nbspcm~35&nbspcm和浮遊植物20&nbspmg·L~~50mg·L一。

(2)&nbsp「活」指水色和透明度經常有變化;包括日變化和周期性變化,日變化就是所謂的「早青晚綠」、「早紅晚綠」以及「半塘紅半塘綠」等;周期性變化指這種水色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和重複性。「活」意味著藻類種群處在不斷被利用和不斷增長,處於繁殖旺盛期;也就是說池中物質循環處於良性狀態。觀察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華,這種鞭毛藻類的遊動較快,有顯著的趨光性。白天常隨光強的變化而產生垂直或水平遊動,清晨在上下水層中分布均勻,日出後逐漸向表層集中,中午前後大部分停留在表層,下午又逐漸下沉分散,9點和13點時的透明度可相差好幾釐米。當這種藻類群聚於水體的某一邊時,就出現所謂「半塘紅半塘綠」的情況;&nbsp「活水」是養殖的適宜水體。

(3)&nbsp「嫩」指水色鮮嫩不衰,容易消化的浮遊植物多,大部分藻體細胞來老化,水肥而不老;所謂老水主要有兩個特徵:1水色發黃或發褐色;2水色發白。水色發白或發褐色的情況是藻類細胞衰老死亡的宏觀表現,所謂的老茶水(黃褐色)和黃蠟水(枯黃帶綠)屬於此類。水色隱約發白,主要是微型藍藻滋生導致的,這種水的特點是pH很高(9~10以上)和透明度很低(通&nbsp氐於25~20&nbspcm),白天隨著濁白程度的加強,鹼度迅速下降;水色發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氫鹽不斷形成碳酸鹽的結果。與此同
時,pH的升高有利於微型藍藻的增殖增長。

(4)&nbsp「爽」指水質清爽,水色不太濃,透明度不低於20&nbspcm,藻類含量一般在100&nbspmg·&nbsp以內。透明度很低的原因可能是浮遊生物量極高,或藍藻佔優勢(集中表層),或是泥沙和其它懸浮物過多。過大的生物量常常是天然餌料未被充分利用,水中物質循環不暢所致。綜上所述,良好水色的生物學指標包括:透明度不低於20&nbspccm,藻類濃度20~100&nbspmg·L一;硅藻、隱藻等較多,藍藻較少;藻類種群處於生長期;浮遊生物以外的其它懸浮物不多。當然由於地域環境的差異,不同地方的水色應該有不同的判斷標準,不可一概而論。

4&nbsp水色的調節和水質控制

不同水體對水色有不同的要求,養殖水體希望水色「肥、活、嫩、爽」,公園水體則需要清澈透明,娛樂休閒中心水體不僅要清澈,還要求色彩鮮活,與其它景觀協調一致等。對於不同的水體需要採用不同的調節控制方法,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調節手段:

4.1施肥
施肥可促使藻類繁殖,改善水色。養殖水體大都要施肥,施化肥的池塘,其水色由開始時的黃褐色逐漸轉變為黃綠色,再轉為嫩綠色,最後呈現藍綠色。其原因是化肥的使用促進硅藻和綠藻的大量繁殖,使水體出現黃綠色;此後隨環境變化硅藻和綠藻的優勢地位讓位給鞭毛藻,出現嫩綠色;最後藍藻成為水體優勢種群,水色轉變為藍綠色。施有機肥的水體,水色由黑褐轉為黃褐,再變為茶褐,最後呈現紅褐;最初水體硅藻佔優勢,呈現黃褐色,當硅藻衰退,隱藻、硅藻、甲藻佔優勢時,呈茶褐色,之後裸藻及原生動物出現,而硅藻銳減,水色便變為紅褐色。同樣道理,施牛糞的,水色為淡褐色;施豬糞的呈醬紅色;施人糞的為深綠色;施雞糞的為黃綠色。施肥改變水色的根本原因在於水體的肥力狀況決定了藻類的生長繁殖情況和水體的優勢種群,並對藻類種群的演替方向施加潛在的影響。

4.2&nbsp注水
添換新水可延緩和防止水質老化;景觀水體富營養化後可更換新水保證水色清澈,養殖水體也可以通過更換一定量的新水來調節水質和水色。但實質上換水只是將汙染轉移到另外的地方,不能真正除去水體的多餘有機質。

4.3&nbsp接種
需要為水體營造某種水色時,可以定向接種某類或某些藻類,並添加一定的營養物質促使這些藻類大量快速生長,得到期望的水色。此外可以向景觀水體接種適量的微生態製劑來調節水質,改變水體的營養狀況,從而得到藻類種類和數量較少的清澈水色。

4.4抑制
利用生存競爭規律來抑制某些有害生物生長繁殖,通過有益菌調節藻相使水色得到較好控制。EM益生菌濃縮粉、複合芽孢桿菌等

4.5施藥
潑灑工業用硫酸銅以殺死藻類,效果很好;死藻沉於池底,用清淤機或吸泥泵等機械清除;此外使用絮凝劑等化學物質使浮遊藻類沉澱也是較好的手段。

4.6&nbsp工業處理
利用新興的水處理技術,如氧化塘、人工溼地等技術與水體配套,淨化水體的富餘營養物質,抑制藻類的生長,控制一定的水色。

5&nbsp結語
不論是養殖生產還是環境保護,水色都是水體理化性狀的一個綜合表徵,是水質好壞的一面鏡子,對水色的科學合理判斷離不開對水體藻類的觀察分析。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研究不同水色中藻類群落的發生發展演替規律將有助於正確認識和處理水汙染問題。


(本文已被瀏覽 17775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池塘常見的幾種水色及水質調控技術
    一、池塘常見的幾種水色1.茶褐色水色這是養殖生產中理想的水色,池水浮遊植物以單細胞硅藻、隱藻為主,各種生物的組成比較平衡,而且生長旺盛,繁殖迅速,所以天然餌料的質量與數量都好,另一方面,由於溶氧高,生物的代謝廢物少。
  •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出處:南京宏遠生物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7-05-09 20:24:00 淡水水產養殖中的常見藻類大致分為: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硅藻門、綠藻門、黃藻門等。藍藻、微囊藻(死亡後產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類生長);螺旋藻(不易消化)、顫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項圈藻、魚腥藻、微囊藻(易產生水華)。
  • 池塘浮遊藻類培養關鍵技術節點
    培藻能夠提高池塘溶氧、吸收絡合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同化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調節酸鹼度、培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浮遊動物,為苗種提供優良餌料、增強養殖動物抗病力、抑制有害藻類、底生絲藻繁殖、營造良好水色和合適透明度等等。培藻的目的是將有益藻類培養成優勢種群,構建一個平衡穩定的藻相。影響培藻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藻種、光照、營養、溫度、酸鹼度、水體硬度等等。
  • 知道這些水色和藻相的關係讓調水更簡單
    1、茶色-茶褐色水 (1)藻相:以硅藻為主,單細胞的綠藻為輔,屬於水產養殖動物的優質餌料,是養殖的優良水色之一。 你的圈子太差養殖再努力也沒用 3、翠綠色水 (1)藻相:由硅藻和綠藻組成,單細胞綠藻佔優勢。 (2)評價:透明度20~30釐米,肥度適中,各項指標正常。綠藻能大量吸收氮肥減少氮的含量。
  •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nbsp3.生態關係:藍藻與其它藻類一起構成池塘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因此這些生產者除了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外,還影響到魚類的生存。&nbsp4.藍藻水華的成因:不同階段的關鍵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將藍藻水華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休眠、復甦、生物量增加、上浮。上浮後形成藍藻水華,然後開始出現轉水。
  • 養魚養水,這幾種水色你得懂!
    你是一個太重感情的女人嗎?每晚9點半,我都會在這裡陪伴著你。喜歡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關注吧,晚安!@睡前伴你夜聽此文雖然是針對養殖戶,但是家庭養魚的魚友,也可以看一下,了解了解!漁場,是無法像家庭小水體一樣,可以不停的循環,加過濾棉陶瓷環等濾材的,所以,養殖戶養水,和家庭養魚養水,區別是有的,但是有些道理是相通的!
  • 海參養殖池塘中幾種大型藻類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海參養殖池塘中幾種大型藻類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出處:《中國水產》 作者:孫愛麗 水產養殖網 2015-04-07 08:25:00夏季高溫季節,海參養殖池塘中大型藻類的過度繁殖將會對海參的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在海參養殖池塘中發現的常見大型藻類主要有鋼絲草、川蔓藻及青苔等。筆者將海參養殖池塘中常見的大型藻類作一總結,以期為海參養殖業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 速來辨別你的池塘!
    對水產養殖者來說,池塘的水色是他們天天面對的,但如何根據池塘的水色和狀態來判斷水質的好壞,對於養殖者非常重要,也是進一步採取措施的關鍵。池塘的水色各種情況,有各種性狀和各種顏色,如何判斷根據什麼判斷,有沒有科學根據,答案是肯定的。
  • 看養殖老手教你如何處理池塘的「綠色噩夢」
    進入到八月份高溫期,很多養殖戶的池塘問題頻發,今天就講一講池塘水色的問題。常見的幾種不正常水色:濃綠水、土黃水、鐵鏽水、泥漿水。最先講一講最常見的濃綠水。 濃綠水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兩種藻類:裸藻和藍藻。
  • 池塘發綠一定是藍藻嗎?不要花錢幹錯事,傷財又傷苗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養殖戶反映自己池塘一開始還好,水色清爽。但進入高溫夏季之後,發現水色變濃變綠,控制不住的發綠,有些池塘甚至產生惡臭味,讓養殖戶很是頭疼。 池水發濃髮綠對養殖生物有很大的危害,河蟹生活在池塘裡,池塘的環境對河蟹長勢的影響巨大。河蟹在好的池塘環境裡,體質、攝食和脫殼都很正常。
  • 水產養殖貼士:池塘「紅水」的危害與處理
    水中溶氧低,有機質含量高,輪蟲過多,水質偏酸等等因素都能引起水色變紅。在精養魚池的養殖過程中,平時日常管理相當重要,合理的施肥,精心的管理,可以避免有害水質的產生。防止水色變紅,應注意如下幾點:  1.常巡池,多關注水色   經常加注新水,當池塘水質過差時可適量換水。如水源條件不好,建議經常調節水質,平時多觀察水色變化。
  • 技術學堂池塘毒素毒藻全解
    ③生態關係:藍藻與其它藻類一起構成池塘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因此這些生產者除了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外,還影響到魚類的生存。④藍藻水華的成因:不同階段的關鍵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將藍藻水華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休眠、復甦、生物量增加、上浮。上浮後形成藍藻水華,然後開始出現轉水。
  • 養殖池塘水質如何調控和管理?
    池塘底質是指礦物質、巖石、土壤的自然侵蝕產物,生物活動及降解有機質等過程的產物,河(湖)底床母質等隨水遷移而沉積在水體底部的堆積物質的統稱。常見的水質問題有指標不正常,如pH值、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水色不正常,透明度低或者高、水渾、有油膜、有害藻。保證水質指標正常和水色正常是保證養殖動物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
  • 鹼度基本概念與池塘養殖水體水質的關係
    鹼度與水產養殖的關係(1)鹼度能夠降低重金屬的毒性,重金屬一般是游離的離子,毒性比較強,重金屬及過度重金屬能與水中的碳酸鹽形成絡合離子,甚至生成沉澱,使游離的金屬離子濃度降低。(5)可以調節二氧化碳的供需關係。因為鹼度是二氧化碳的儲源,植物光合作用強烈時可供給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強烈時二氧化碳過剩,它又可以儲存二氧化碳。
  • 【漲姿勢】常見藻類對水產養殖動物的影響及防治
    提示: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藻類圖譜淡水常見藻類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硅藻門、綠藻門、黃藻門。生態關係:藍藻與其它藻類一起構成池塘生態系統的生 產者,提供了89 %以上的溶氧。因此這些生產者除了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外,還影響 到魚類的生存。
  • 處理池塘濃綠水、裸藻水華有絕招
    用戶一:龍口河嶺鯽魚專養養殖戶龍保中池塘面積20畝,水深1.8米,8月6日接到該養殖戶求助電話,說其池塘水面全是「綠藻」,而且反映鯽魚吃食情況非常差,當天為大晴天,6日下午大概4點左右趕到該用戶池塘,測水氨氮0.4,PH&nbsp8.2、亞硝酸鹽0.05,拍照池塘情況如下圖:
  • 雜交鱧池塘藍藻防治一例
    一般水質好的池塘水色可分兩種,綠色和茶褐色,這兩種水中含有大量綠藻,硅藻和隱藻等有益藻類,能創造一個適宜魚類生長、生活的環境。養殖雜交鱧需要一定的肥水,且在下塘前準備好。池塘肥水主要是為了培育水體良好的藻相,水體良好的藻相既能解毒、淨化水質,又能提高水體的溶解氧,而且藻類還是鰱鱅魚等濾食性魚類的天然優質飼料。肥水用生物肥和化肥都可以,考慮到肥水持續時間及肥水效果,基肥一般用生物肥,可用發酵過的雞糞,50~100kg/畝,或沼氣液1-2m3/畝,後期追肥可用碳酸氫銨、過磷酸鈣和尿素等化肥,尿素1.5kg/畝,磷肥2.5kg/畝,具體可根據水質情況靈活改變。
  • 帶你秒懂「加州鱸」及「生魚」育苗池塘pH問題
    這兩大生物活動是影響水體pH的主要因素,苗期藻類過於豐富而微生物含量低的水體,光合作用強度大於呼吸作用,致使CO2含量減少,而CO2與碳酸鹽(CO32-和HCO3-)存在著平衡轉化關係(圖1),進而導致池塘中pH值的偏高。藻類的光合作用從光能的吸收、能量傳遞、電子傳遞、ATP合成到CO2的固定,共包括50多個步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化學反應。
  • 水產常用藻類知識:藻概述
    水產人在養殖過程中逐漸認識了藻類,但對藻類系統的知識認知不夠。例如:為什麼打一瓶水鏡檢不到藻類,藻在於水體中哪裡?藻生活在不同的水層中,有的藻浮在水面,有的藻在水體中,還有的藻附著在其他物體上(水草或附在池塘底部)。如果要觀察藻時需要根據藻類的不同生態習性採樣。多數情況下的藻的分類是生物學分類,現在了解一下生態上的分類。
  • 池塘肥水怎麼做?抓住這幾點竅門。選對方法事半功倍
    肥水能夠保持池塘生態平衡,給水體裡的藻類提供營養物質,讓水體裡的藻類吸收足夠的營養。水體中藻類長得好,池塘水體的自淨能力就會很強,自然病害就少了。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養殖池塘肥水需要注意的問題。肥水時間有很多養殖戶有個錯誤的想法,就是不肥水我也可以放苗,小龍蝦苗能夠吃池塘中的「蟲」,也就是浮遊動物。如果我們養殖朋友沒有肥水,池塘中的藻類數量肯定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