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同治年間,王家老宅有個名叫王德華的大財主。某日,他突發奇想,欲大興土木,另建一處宅院,經風水先生測定,在王家老宅東側,尋得一方風水寶地作為建房用地。
王德華雖說是個大財主,但平素裡生活儉樸,對吃用穿著不奢侈,甚至可以說很隨意,唯獨對宅院的建造卻十分考究。為建造一幢豪華別致的新宅,他走遍了江浙一帶,收集了許多宅院建築圖案,反覆比較、篩選、組合。
這天,他為籌備建材,去了當時浦東最大的木行——瓦屑姚家木行。時逢夏日,烈日當空,王德華穿著襤褸,頭戴一頂舊草帽,斜跨一個破魚簍,走到姚家木行時早已是汗溼衣襟。他不去帳房櫃檯與老闆洽談,而是獨自一人跳上了河中停放的木排上,用把小木槌東敲西打,左看右看,再用一條麻繩這裡量那裡拉,儼然一副做大買賣的模樣。
木行夥計見有生意上門,便詢問:「這位客家,你要買木材打造捕魚船麼?杉木材最合適了。」王德華答道:「不,我買木材建宅院,需要榆樹木三百株、檀香木二百株、楠木板材百餘方……貴行這些木材質地不錯,只可惜數量不夠我買,不知貴行別處還有沒有好木材啊?」
夥計一聽頓生疑惑,聽他口氣是個大客戶,但看其穿著,分明又不像個大買家。這時,正巧木行老闆走了過來,夥計就把客家要買的數量告知了老闆,老闆聽罷,對王德華看了又看,可他上下打量,左看右看,眼前這人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大客戶啊!他想:今天肯定又遇上一個來木行騙吃飯的主了,便不冷不熱地問王德華:「這位客家,你是來看行情呢,還是來買木材?」
王德華答道:「當然是來買木材嘍,只是今天出門急促,所帶銀兩不足,恐怕難以買到貴行質地如此之好的木材啊!」
木行老闆聽了王德華的話,不由譏諷地笑道:「客家今天若是真有心買鄙行的木材,先不用多付,你只要拿得出一百兩銀子來,你要的木材我一定如數調配給你,其餘銀兩可以賒帳,等你有了錢再結帳清算也無妨。」
王德華聽罷木行老闆的話,心中暗喜,於是便問道:「此話當真?」
木行老闆應聲道:「當然是真。我姚家木行從事木材生意已經上百年,生意之大,家業之廣,區區尾款,何足掛齒,做生意就講究一個信字,以信為本,乃我姚家木行之根本……」
本行老闆話還沒說完,王德華從肩上卸魚簍,從魚簍裡「譁譁」倒出一百兩錠銀,笑著說道:「哈哈,巧了,今天我身上攜帶的銀子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百兩,大丈夫一言九鼎,怎麼樣,姚老闆……」
姚家木行老闆做生意講究誠信,話既然說出口了,也就答應了賒銷。但木行老闆不明白的是王德華買木材為何如此打扮要裝窮樣。後經王德華一番解釋後方才明白,原來王德華生怕路上遭遇強盜,故意罩上破衣爛衫,裝窮裝酸,還把銀子藏於魚簍,避免被賊眼所察。就這樣,王德華賒帳開始了王家樓的建造。
王家樓,工程浩大,施工考究。樓內梁枋上布滿繁花、人物及飛禽走獸雕刻,屋脊為飛簷翹角,並有飛龍戲珠雕塑,最具特色的是樓廊極寬,前後左右四面通達,門窗刻有人物花卉等精美木雕,前有門廳,後有大廳,東邊臨河還建有8間架空於河上的廂房,房下用於停靠船隻,整座樓上下均有內走廊相通,人稱「通轉走馬樓」,四周圍牆高愈二丈厚約二尺,牆上有通風漏窗。王家樓東南角還建了一座平板石橋,橋中有涼亭,橋下有可開閉的欄柵門供自己的船隻進出,晚上則加鎖以保安全。河邊有一座精緻的馬鞍水橋與王家樓融為一體,即使下再大的雨,樓內的人照常到河邊淘米洗菜洗衣服,絕不會淋到一滴雨水。
王家樓佔地約六畝,工程歷時十餘年,王德華也為此幾乎耗盡了全部家財,終於建成了這幢浦東一帶難得一見的獨特建築。
本文摘自《鶴沙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