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道縣清塘鎮小坪村
陳瑜
堅守著「尋蹤覓古、宣傳永州」的夢想,在道州網友的引導下,走進了位於道縣清塘鎮西北部,都龐嶺東麓的小坪古村。
進入古村正門,一堆高低錯落的旗杆石吸引了我,撫摸著旗杆石,尋覓著歷史的記憶與榮光,同治、道光、嘉慶等年間的進士將自己的身份地位標示於眾,見證著曾經的繁華。
穿行於古道巷陌,庭院深深,就像鑽進了迷宮,巷巷相連,格局一致,古人建造之精巧讓人讚嘆不已。據村民介紹,古村大多數是廖姓,據《廖氏家譜》記載,小坪廖姓在隋末唐初從廣西賀州遷入,立村已有1400餘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永陽為營道縣,古縣城設在小坪村。小坪村從高空或從萬分之一地圖上看就像飛舞的嫦娥一樣,村子是嫦娥的頭,村前白花嶺是嫦娥頭上的髻子,左右兩井是她的眼睛,村子左右低山是嫦娥披著薄紗的兩臂,村後狹長的耕地是嫦娥的長裙和兩腿。村前不遠處的「月巖」傳說是嫦娥的飛天之地,整個村子有「嫦娥奔月」之意境。
小坪村的古民居大多為「四水歸堂」模式,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圍以樓房,各屋都向天井排水,故稱「四水歸堂」,暗喻「肥水不流外人田」。民居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平面上沿軸向對稱布置,走廊垂直於軸,走廊兩頭有側門,便於通風;正房即堂屋向著天井,完全敞開,狹高的天井起著採光和拔風的作用。內部穿鬥式木製構架圍以青磚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呈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並具有防火勢蔓延之功能。
古村在選址上甚是講究,背靠月巖嶺和白花嶺之陽,中坪河之陰,東、南、北三面有低山,林木蔥鬱。村子東高西低,民居依坡而建。村前有小溪,用於灌溉,春夏時節,山光水色融成一片。這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整個村落給人幽靜、清涼、典雅、古樸的感覺。
古村的建築布局頗費了一番心思。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是炎熱多雨而潮溼,防曬通風就擺在第一位置,民房整體上座東朝西,只有天井可以採光,很能防曬。走廊則南北向,夏季開啟兩側門,有利通風,冬季時關閉兩側門,有利保暖,這是古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規律達到節能的具體體現。民居結構緊湊,屋宇相連,東西方向上每排房屋的天井少則2~3個,多則10多個。每排房屋之間相隔1.8米,用大塊青石鋪成路面,路兩頭設有大門,用於防盜。南北方向上有3條大路直通清月公路,寬4-6米,可通車。因此,整個村子的平面布局非常規整,交通方便,空氣流暢。因村前溪流位置較低,離村子有200餘米的距離,只能用於灌溉和放牧,故村民另開挖了一條渠道,全長2.4公裡,從中坪河引水入村,在村前穿村而過,平時用於洗滌,下雨時用於村內積水的排出,乾旱時用於消防取水。另村內有祠堂2座,私塾1座,門樓2處,活動場所布置合理。古民居的廁所、豬牛欄相對集中,衛生狀況較好。
讚嘆古人建造古村的思維之縝密,考慮之周全,木雕、石雕之精巧,融科學合理布局的實用性與審美價值於一體,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尤其特別的每家每戶的門當,造型別致,堪稱一絕。
據說小坪村開始維修了,這自然是好事,但我希望村委會要把握「修舊如舊」的復修原則,請專業維修團隊設計施工,千萬不能想當然,重點復修那些快要倒塌的危房,阻止房屋倒塌,盡最大可能保護古建築原貌,盡最大可能按古建築用材去維修,保留已經倒塌的殘牆,將倒塌在地的原始磚塊、石塊集中修補快要倒塌、破損的房屋,清除老屋裡的雜草和垃圾,儘可能留住古建築的斷井殘垣,哪怕不完美,畢竟是古建築的遺址,那裡曾經有故事,有情懷,有記憶。能不用水泥的,千萬不能用,需用三合土,儘量用三合土,任何清理殘垣、重新修建,都是錯誤,都是違背古建築修復的宗旨的行為。
要明白一個道理:修復古建築,絕不是新農村建設。任何破窗殘牆,都是歷史文化,都該去珍惜、保留。不完美的破房殘牆都是最大的美,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