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萊達《邪惡之路》|不是你親手所殺的,活下去就毫無意義

2020-12-15 吃素的穿山甲

黛萊達的成名作《邪惡之路》如今讀來,有「至今已覺不新鮮」之感。

這是一個陰鬱、糾結的關於陰謀與愛情的故事,而最後男女主角無可救贖的死局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或許永遠沒有打開的那一天,但一旦打開,結局或許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黛萊達在這裡留下的開放性結局就像一個巨大的問號,而從這本書的書名以及最後她欲言又止的句子來看,她的立場判斷的傾向是顯而易見的,那種最終的命運審判的處罰遲早會有到來的一天。「因為終點只有一個,叫作懲罰,而他們終究要在那裡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付出應有的代價。」這個光明的尾巴帶有一種因果關係的傳統色彩,善惡終會有報,只是命運的最終審判的時候還未到罷了。

小說的情節簡單明了,打個比方說的話,相當於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最後也終於吃到了天鵝肉這樣一個老套的故事,不過這其中的坎坷曲折呼應了書名——邪惡之路。而黛萊達恪守傳統的敘事手法使整部小說主體框架四平八穩,不緊不慢的推進節奏、張弛有度的線性結構,以及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敘事風格,使整個小說看上去更像庸常生活的本來面目。

故事發生在義大利撒丁島上的一個小城努奧羅——也是黛萊達的家鄉,小說中的男主人翁彼特羅是女主人翁瑪麗亞家的僱工,這個英俊的小夥子從本質上來說並非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儘管與那個小酒館的老闆娘有過暗通款曲的插曲,而且一度迷戀著那個身份和階層與之差不多的薩碧娜,但卻在宿命般地遇見女主角瑪麗亞之後瘋狂地愛上了她,愛得卑微但卻深層而倔強。兩個跨越階層的年輕人之間的愛情的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其實暗地裡潛流湧動,瑪麗亞在被動地接受著彼特羅的炙熱的愛的同時,就她所在的階層和出生來說,心有不甘其實也是人之常情。若沒有那一次朝聖途中與佛蘭切斯科的偶遇,接下來的彼特羅和瑪麗亞之間也許會生米煮成熟飯,但這次相遇卻讓橫生變故,瑪麗亞和佛蘭切斯科之間很快便喜結連理,此時的彼特羅的整個關於愛情的信仰就此坍塌。盛大的婚禮大概算是滿足了瑪麗亞心中關於愛情和幸福所有想像,而接下來兩人之間在農場上度蜜月時變故陡生,佛蘭切斯科被人殺害了。而守寡的瑪麗亞在七年之後終於又和彼特羅再續前緣,但兩人此時的愛情與婚姻註定是一鍋夾生飯,尤其是瑪麗亞最終確認佛蘭切斯科其實是死於彼特羅的謀殺,但此時她已經回不去了,而彼特羅又何嘗能夠回得去呢,只能把這個秘密永遠地塵封在心中,他們倆的今後註定是一場彼此都不願醒來的無盡的孤寂永夜。

讀完這個近乎花邊社會新聞類的小說,謎底最終揭曉,但結局並沒有立即水落石出。

這樣的一個故事使人想起當代英國文化學者特裡·伊格爾頓這句話:「最有力的悲劇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句,刻意撕掉所有觀念形態上的安慰。」黛萊達的《邪惡之路》無疑正是這樣一個最有力的悲劇。

人性是自私的,瑪麗亞出於一種自我保護,只能戰戰兢兢假裝毫不知情地和彼特羅虛與委蛇地生活下去。這樣的結局不由使我想起這樣的一句詩:「不是你親手所殺的,活下去就毫無意義」。拿來張冠李戴地去概括這部小說的主題,似乎有一種陰差陽錯的詭異的貼切感,並不顯得過於突兀,反而歪打正著毫無違和感。正是這種彼此心知肚明的謀殺,使得他們餘生不得不扛著面具背著枷鎖,無望地如行屍走肉般地生活下去,這種如鯁在喉但卻無法一吐為快的感覺,賦予了他們彼此餘生帶有一種宗教意義上的原罪性質的印記,活下去的意義似乎就是永無止境的贖罪,但這種罪卻又是無法救贖的,正是這樣一種善與惡、罪與罰之間的脆弱平衡,使他們活下去但卻無法好好地活下去,從而使這樣的活下去的意義變得更具有一種哲學層面上的深度和人性角度上的張力。換句話說,假如佛蘭切斯科不是彼特羅所殺,那麼這個故事就明顯地如清湯寡水一般毫無思考與追問的價值。

在192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在談到這部小說時,稱黛萊達「的確是一個把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完美結合為一體的藝術家」,而且她自始至終都不是「那種圍繞主題探討問題的作家。」而從這部小說來看,黛萊達的創作不是提供一種解決之道,而是憑著一個女人獨有的敏感和感性,去原生態地描繪自己所生活的地區的自然人文社會環境,不加修飾地呈現出生活的多元面相和多重滋味,並本著人性的直覺而非理論的指引,坦然地將自己真摯淳樸的情感注入在小說的字裡行間。她這種「由理想主義激發出來的創作,清晰而明確地描繪了她過的島嶼生活,並且以深遠而憐憫的情感對待人類共同的問題」的風格,某種意義上說,重新發現了她的家鄉撒丁島,而這種發現當然不是地理意義上的,而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無形的加冕。這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是何等的榮幸之至。

一百多年前的撒丁島,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這裡的一切存在有著自身固有的傳統文化邏輯,保持著仇殺的習俗和對強盜的寬容,於是《邪惡之路》中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的蛛絲馬跡,彼特羅儘管是以做小偷而發家致富實現階層跨越,在黛萊達的敘說中並沒有過多的指責,但對彼特羅謀殺佛蘭切斯科這一事實,黛萊達似乎出於本能反應在小說的結尾安排了一個預判的正義必將彰顯的結局。

回過頭來審視這條邪惡之路,具有一明一暗雙重屬性,對彼特羅來說是顯性的主動的,對瑪麗亞來說是隱性的被動的。

其實無論是佛蘭切斯科還是彼特羅,都不是瑪麗亞內心深處最理想化的愛情對象,或者說他們都只具有瑪麗亞心目中的理想愛人的一半特性,佛蘭切斯科有地位多金但卻外貌醜陋,而彼特羅正好與之相反。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形下,瑪麗亞世俗的一面或者說現實主義的一面最終佔據上風,果斷地選擇了佛蘭切斯科。而心有愧疚的瑪麗亞卻又不敢當面直截了當地拒絕彼特羅,畢竟她曾經回饋給彼特羅炙熱的愛以隱隱約約的依稀希望,但她這種避而不見的間接拒絕,對她自己脆弱的自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同時,但在彼特羅看來這更是羞辱的玩弄了他的情感。也許連瑪麗亞自己都搞不明白,正是她這種自認為是最優的唯一選項的逃避態度,卻成為彼特羅主動走上這條邪惡之路的誘因,而她自己最終也被動地不知不覺地走上了這條邪惡之路,終於使兩人成為「綁在一根線上的螞蚱」, 冤有頭債有主,掙不開解不脫,暗無天日、永無出頭地帶著無法排遣的如影隨形的負罪感活下去。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無聲無息地落下來,他倆在劫難逃的結局註定不可更改。

這樣的活著,是一場永久的折磨,是一種永恆的絕望,是一曲永遠的悲劇。

黛萊達下筆溫柔不肯都太狠,但卻極高明而道中庸,刻意營造了一個巨大的近乎虛無的想像空間,這條邪惡之路的終點,是一個不事張揚的陷阱,等著彼特羅和瑪麗亞自投羅網。也許直到他倆生命最終消失的那一天,他倆才會以整個人生的代價,去證得他倆餘生這樣活下去的最終意義到底究竟是什麼?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沒那麼簡單,可以說這是一個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的問題,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什麼是罪?什麼是罰?……而這一切誰又能說得清楚明白呢?

相關焦點

  • 起來,找到你活下去的意義!
    配圖:來源網絡起來,找到你活下去的意義,一條河在不相信大海存在之前,充其量不過是在抑鬱地流浪,然而這條河一旦相信了大海,就不再是抑鬱的流浪,而是快樂的歸回。剛讀完齊宏偉的《叫醒裝睡的你》,答應一位姐妹,以後看完一本書寫一些心得和領受,所以,今天我來了,這本《叫醒裝睡的你》是散文,是作者平時的感悟、思考、觀察、心得、經歷、家庭生活等等所寫成的碎片,合集成書。
  • 毫無意義的意義
    李稚心被安置在醫務室後,我和李書笑趁亂去看過她,她閉著眼睛躺在簡易病床上假寐。李書笑略有些憂愁地看著她妹妹說,這下糟糕了,李稚心說,沒關係的。我說,真看不出來你會那麼兇,李稚心說,剛才我心裡湧起一陣怒意,簡直恨不得殺了她。你為什麼那麼憤怒,我問道。李稚心說,不知道,看起來更憤怒的人應該是閻婆,而實際上最憤怒的人是我。
  • 是我親手殺了自己的女兒!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教育的悲哀!
    是我親手殺了自己的女兒!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教育的悲哀!中國式家庭教育一直都被詬病,在中國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中,一直都存在非常大的問題。近日有一部寫中國教育的一部臺劇大火,劇中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如今中國式教育存在的嚴重畸形,這部劇講述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講述了一段記畸形的教育理念,可謂現在社會最真實的反應,有學生的家長一定要去看,這部劇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謝憐VS花城:與君山上與君逢,你是我活下去的全部意義
    八百年啊,你說這是多麼漫長的等待。換做別人,早就等不下去了。而花城就這樣安安靜靜等著,天上地下的尋覓。這份堅持,從他少年時代開始便從來不曾放棄。無他,這個金枝玉葉的貴人就是他活下去的全部意義。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哪怕謝憐也不太清楚自己的這句話對這個孩子是多大的鼓勵。他傻乎乎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弱者的紳士,毫無意義
    現在社會,大家都倡導紳士、禮讓,但本文要講的是,弱者的紳士毫無意義,就好比男人一事無成時的溫柔一樣廉價。別人非但不會感激你的禮讓,更會覺得你軟弱怕事,於是更加變本加厲地侵佔你的合法權益。
  • 《活下去的理由》:如何與「抑鬱」相愛相殺?
    抑鬱的人容易把指責和攻擊對象瞄準自己,痛苦、無意義。在本書裡,作者非常細緻地描寫了他作為抑鬱症體驗的情緒,會讓那些本身有著抑鬱情緒或被診斷抑鬱症的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對對對,我就是這麼想的!哦,有人和我遭受同樣的痛苦!故而,作者對那段看不見希望,未來沒有光的日子裡,非常的細膩。
  • 邪惡人物在善良團隊中的生存指南
    一名單蠢的善人,可以不用太聰明,「惡人——殺!」就行了。但是一位邪惡的人物就要諸多考慮,如何才能既達成自己的使命,又不會被人「惡人——殺!」呢?而且還要照顧到DM的感受,不然把DM惹毛了,想殺人還不是抬抬手的功夫就幹了?
  • 《理髮師陶德》:被你親手推進火焰中,是我最後的溫柔
    人們往往貪戀苦盡甘來的童話,溫暖美好的結局,正義戰勝邪惡,而理髮師陶德卻撕開了人性更邪惡、本真的一面。理髮師陶德的特長除了刮鬍剃頭,更善於咔嚓一刀切斷客人的咽喉,清脆的聲音讓人忍不住心有餘悸地摸摸自己的脖頸。
  • 《流浪地球》:絕望的不是環境,而是你那毫無希望的心
    太陽系在三百年之後要被毀滅了,人類為了全人類能夠活下去,所以啟動了「流浪地球」計劃。「流浪地球」計劃指的是讓地球脫離太陽系,重新選擇一個新的星系「安身立命」,這個計劃分為五個階段,不過總結起來就是怎麼逃出太陽系和怎麼在其他星系落腳的問題。
  • 《沉睡魔咒》影評:你所聽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我想這個故事應該是顛覆了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吧,畢竟睡美人的故事大家都了解,邪惡的女巫善良的王子,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你所聽到的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正猶如你覺得這個人可能很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她可能受到過某種傷害。因為防備而變得讓人難以接近。
  • 夏洛特女郎:我,不是愚蠢。生,就不能讓它毫無意義!
    南仁淑說過:我曾以為,名畫之所以傳世,是因為它們存在一種你窮其一生或許都無法確切解讀的神秘遼遠。我也曾以為,我一個沒藝術細胞的人,怎麼會看得懂名畫,哪怕是書本上的畫作,我恐怕都欣賞不了。直到無意間看到這個《夏洛特女郎》,為什麼畫中在船頭是三支蠟燭,不是其他的照明設備?為什麼她坐在一個精美的毯子上?為什麼這幅畫景色這麼荒涼?為什麼她看著這麼憂鬱?一連串的疑問縈繞中間,當我知曉這幅畫的背景的時候,為她可惜,可嘆,也為她的勇敢而備受鼓勵。
  • 《活著》:生命的意義本就在於等待和希望
    人是為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事情所活著。正如小說中的主人公富貴一樣,他有著對苦難異於常人的承受能力和樂觀態度,他的一生經歷了時代的大起大落,經歷著身邊的人失而復得和得而復失,最終他身邊的親人一個不剩的時候,他也變成了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會有更苦難的時候了,就像他說的:「我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得,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 心理學:《黑客帝國》-人生的意義在於選擇
    看起來反派史密斯總是技高一籌,將尼奧打得奄奄一息時,史密斯對尼奧說到:   你為什麼不放棄?為了自由、真理、和平或者愛情?都是幻覺。所有的一切本質上都像母體那樣虛偽造作。愛情不過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無聊玩意,用來對抗虛無,你不應該看不出來,你該醒醒了!你贏不了的,繼續鬥下去毫無意義。為什麼你還要堅持?
  • 迪士尼反派角色中,你知道哪些被誤解了,而哪些則純粹邪惡?
    有些是純粹的邪惡,有些可能只是被誤解了。作為迪士尼的粉絲,我們很感謝像瑪琳菲森和虎克船長這樣的角色,儘管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被廣泛的憎恨。作為大人,回頭看看迪士尼最著名的反派人物的行為,很明顯,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們說的那樣惡毒。雖然有些反派純粹是邪惡的,但也有一些被誤解了。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對哪些迪士尼反派感同身受,哪些真的是壞蛋。
  • 一個抑鬱症作者對人生的40條件建議:《活下去的理由》
    今日推薦書單:《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是由英國作家馬特.海格所著。講述了作者在24歲患上抑鬱症後,通過寫作一點一滴克服精神上的痛苦,從絕望中自我救贖活下來的故事。正如他所說:一千個抑鬱症患者,心中有一千種抑鬱症。
  • 親自養,親手殺,親口吃……
    是殘忍變態,還是理解食物的意義?開設這門課程的學校是日本鳥根縣一個農林高中,課程開始時間為2017年10月份。早前就有媒體報導,日本新鴻縣的一所小學讓36名學生一起飼養2頭小豬,最後把學生們養的兩隻豬送往屠宰場然後吃掉。
  • 讓孩子親手養大小雞小豬又殺了吃掉,這樣的生命教育你贊同嗎?
    但你一定沒想過,日本的生命教育可並不至於此:日本的一所高中不僅讓學生親自孵化小雞、養大最後還要親手將雞殺掉並懷著感恩的心吃掉!6個月後,學生要親手殺掉自己養大的雞並煮熟了吃掉,體驗生命的意義和食物的珍貴。
  • 李準基新劇《邪惡之花》,變態丈夫到底是深愛還是沒有感情的瘋子
    《邪惡之花》是上周才開播的韓劇,由李準基與文彩元出演。兩位主角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既有演技,也有顏值。最初喜歡李準基是《我的女孩》中的徐正雨,那個笑起來比女孩子還要好看的大男孩。所以,在新劇《邪惡之花》開播之後,還有網友評論說:啥犯罪不犯罪的,你就是饞他那張臉和那副身子。別人我是不知道了,但我自己是肯定有的。老臉一紅。沒辦法,李準基實在太好看。即便現在已經38歲的他,依舊算得上是盛世美顏,身材也維持得相當好。我就是饒他那張臉和那副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