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小學教室空調再開不了,所在學校的屬地街道、政府辦公的空調全部停掉,全市11縣市區一周內要督察到位。如果負荷再不夠,市政府大樓的辦公大樓的空調停掉。」據媒體報導,在江蘇鹽城市召開的「全市民生補短板會議」上,鹽城市委書記戴源亮出了硬話,敦促全市解決用電負荷不夠、空調裝了開不了問題。
受疫情影響,今年開學推遲,在夏季炎熱的地方,7月份正值高溫酷暑,幾十個孩子坐在教室裡上課堪比蒸桑拿,如果沒有裝空調,或者裝了空調卻因為用電負荷不夠開不了,孩子確實受不了。不僅身體受不了,如果扛不住,還會影響學習效果。
據了解,鹽城地處淮河以南最北端,冬季偏冷、夏季偏熱,為全市中小學校教室及主要功能室裝配空調,是客觀現實需求,也是師生的熱切期盼。用關掉學校所屬街道、政府辦公空調倒逼相關部門採取積極措施,解決這一民生難題,提升師生的教育幸福感和滿意度,展現了政府的責任擔當。
不過這一事件,也引發了大家對「是否要給學校裝空調」這一問題的討論,有些聲音認為不必這麼急迫,認為現在的孩子太嬌貴,應該接受一下吃苦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有人表示,他們當年上學的時候都沒有空調,也這樣經歷過來了,認為學生和家長對空調的期待是「不願吃苦」。
這種觀點並非現在才出現,早些年高校開始改善住宿環境,給學校裝空調時就經常有這種聲音。提倡吃苦教育,培養青少年吃苦耐勞精神,治治青少年的「嬌氣、富貴病」,對於青少年的成長的確有必要。
但是吃苦教育不是刻舟求劍,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內涵。過去之所以都沒有空調,是因為沒有條件,現在有條件卻不裝,那某種程度上說是自虐。成年人在辦公室裡吹著空調、冬暖夏涼,卻要求孩子夏天忍受酷熱、冬天忍耐嚴寒,這種吃苦教育實有不妥。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應該以人的舒適度和幸福感為前提和目的。學校更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改善學習、生活環境,提高服務學生的水平,而這與培養青少年吃苦耐勞的精神並不衝突。此前,就有校長在接受採訪時就闡述過這一觀點,「學校強調學生為主,學生為本,裝空調不會影響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果到今天還在講「不裝空調讓孩子吃苦」,顯然不合時宜。尤其不能讓這種聲音反而成為個別地方推卸改善學校條件、營造良好的學習考試環境、解決民生問題責任的藉口。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楊三喜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