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快來看看為什麼說話聲音會不好聽?沒準練練就好了 | 壹讀百科
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忍他讓他由他避他不理他的壹讀君|之三
我們很容易分辨一群人當中每個人說話的聲音,但總是有那麼幾個人嗓音難聽,白居易形容民間音樂的詩句「嘔啞嘲哳難為聽」還算比較客氣,現代人描述則簡單直接:讓人有一種撓牆的衝動。非要壹讀君形容,只能想出這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相反,從古代到現代,形容一個人聲音好聽的詞語、語句那是數不勝數。一個人說話不管好聽與難聽,聲音都是由聲帶振動發出的。音是一種物理現象,它是由於物體受到振動而產生波,再由空氣傳到您的耳朵裡,通過大腦反饋,您聽到的就是音。
是不是噪音也看你的心境
對窗聽雨,會讓人安詳。在被窩裡,聽媽媽煮飯鍋裡發出的咕嚕嚕的聲音,讓人感到溫暖。暮鼓晨鐘,松籟清風,海浪的低嘯,夜晚的蟲鳴,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感受。還有,你多久沒有聽過,奮筆疾書筆尖劃在紙上的沙沙聲?
從物理的角度上,平常對聲音的分類,由兩部分組成:
1 噪音:指不恰當或者不舒服的聽覺刺激。
2 樂音:有規律的、單純的,並有準確的高度(也叫音高)的音。
噪音和樂音的定義並不是絕對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和環境的因素有關。很多打擊樂器,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它屬於噪音,但在音樂中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東西。在不恰當的時候,任何聲音都可能是噪音。試想一下,你很疲倦剛睡著,三個女人在你房間燕語鶯聲彈琴唱歌,對你而言就是噪音,當然,「特殊人格」除外。總之,讓你感到心煩意燥的,就是噪音。讓你感到心情愉快的,就是樂音。公認的噪音很多,刮玻璃、刮鍋、音響嘯叫、指甲抓硬物等最讓人接受不了,壹讀君覺得最受不了的就是嘔吐聲了。
男高音其實是「男高頻」
不管是噪音還是樂音,它們的音高是由振動的快慢決定的。每秒鐘聲源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也就是聲波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赫茲(Hz)。每秒振動一次叫1赫茲。每秒鐘振動1000次,聲音的頻率就是1000赫茲。聲源振動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聽起來越尖細;頻率越小,音調越低,聽起來越低沉。人說話的時候,振動頻率在500~3000Hz之間。振動的強度越大,發出的聲音越大。從聽覺醫學角度來分類,常根據聲音的周期特性將其分為周期性聲音和非周期性聲音。周期性聲音包括純音和複合音,這是由於它們的波型都具有一定的重複性;而非周期性聲音則是由許多頻率、強度和相位不同的聲音無規律性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的。
人說話的聲音,不能單純的從噪音和樂音的角度來分析。氣流衝擊聲帶,引起聲帶的振動發聲,但每個人聲帶的形狀大小鬆緊不同,控制聲帶周邊迷走神經的肌肉強度不同,從而使發出的聲音不盡相同。男人的聲帶通常長而寬,發出的聲調低,女人的聲帶通常短而狹,發出的聲調高。
除此之外,聲帶發出聲音,隨著舌、唇、顎等器官的運動,不斷改變聲道的聲學性質,將聲音變成能區別的語音,再通過口腔、鼻腔、胸腔、頭腔的共鳴,又被深加工了一次。有些部位比如口腔,可以人為調節聲音共鳴變化的幅度,使得發出的聲音又有所不同。共鳴(兩個發聲頻率相同的物體相隔很近,當你敲擊一個發聲物體,相鄰的相同的物體可能跟著發聲,這種現象就叫共鳴)是影響聲音變化的要素之一。此外還有泛音:振動頻率為基音整數倍的音。所以,人聲是一種複合音。
說話聲音不好聽!趕快訓練一下吧
影響聲音好不好聽的原因,首先就是發聲的人體組織器官——聲帶。這是發聲點,比較難以改變。後天條件的原因,抽菸喝酒吃辣也會影響音色。其次,說話聲音的音高(振動頻率的範圍)、節奏、音調、音強(聲帶張力)、速度等,才是影響聲音好聽與否的關鍵。各種要素綜合起來的複合音,形成不一樣的聲音色彩,給予人們不同的聽覺感受:低沉富有磁性、沙啞、呢喃、柔美、渾厚、爽朗、清脆、慵懶、清澈等等。聲音乾澀、語調誇張、語音不準是大部分說話難聽的人共同的特點。其中聲音乾澀是說話難聽的首要因素,是因為基本音不純淨,複合音頻率較寬,缺乏共鳴。通過科學規範的練習,每個人聲音都可以變得圓潤優美,破鑼嗓子也可以唱出動聽的歌。PS:極差樂感、沒有天賦的人唱出美妙的歌,將會變得無比困難。
知道了為什麼聲音不好聽的物理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讓聲音變得好聽一些。重點從以下五點訓練發聲:
1 呼吸訓練 充足、穩定的氣息控制能力。
2 共鳴訓練 真實聲帶的發音音量是很小的,絕大部分的音量來自於各個部位的共鳴。
3 聲帶訓練 拓寬聲帶的振動頻率,改善聲帶的生理條件。
4 吐字訓練 字句清晰,發音準確。
5 讀句訓練 有節奏,連貫流暢,起伏自然。
和審美一樣,每個人對美的定義都不同,這就有個「審音」的概念。很多情況下,審音也包含在審美的範疇。審美有的情感,審音也可以有:或者怦然心動,或者潸然淚下。人在聽聲音的同時,心理活動也是相當複雜的,感知、理解、聯想、情感等活動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形成不同的聽覺感受。有的人覺得搖滾樂很好聽,甚至可以震撼靈魂,有的人覺得就純粹是一種噪音。同一種海浪聲,有的人更加寧靜,有的人更加煩躁。
另外,聲帶受損也會導致說話音色不佳。聲帶受損在歌手、播音員、教師等用聲過度的人群中比較常見,比如聲帶小結和聲帶息肉。喉部的病變、刺激也會對說話帶來幹擾,輕者僅見音調變低、變粗,重者發聲嘶啞,甚至只能發出耳語聲或失音。
除了物理學原因,覺得誰說話刺耳,也許你有恐聲症。恐聲症,又稱「選擇性聲音敏感症候群」,是患者只對某種聲音難以容忍,甚至深惡痛絕。恐聲症涉及的聲音五花八門,大多是與人體有關的普通聲音,如吃東西的咀嚼聲、手指敲東西聲、口哨聲、呼吸聲、擤鼻子聲、掰手指聲、刮擦聲、嗡嗡聲、腳步聲等。恐聲症多在少年期發病,之後逐漸惡化,從厭惡一種聲音到多種聲音。而後,甚至連看到製造聲音的人都覺得煩,這也可能是你覺得某個人很煩的原因。
最後,那些用詞粗俗、語句尖酸刻薄的人,說話也很難聽。
參考資料
1.中國數字科技館《聽覺》
2.《恐聲症》百度百科
3.《播音發聲技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年白龍